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建生 《中医学报》2019,34(5):905-908
基于病证结合模式的以证统病形式,根据异病同证同治的原则,提出并论述肺热证肺系病的类证类治。肺热证包括风热证/风热犯肺证、痰热壅肺证、肺热炽盛证等。依据肺热证的共性而采用疏风散热和(或)清化解毒的共同治法,并因肺热证的病因、病位、病势、主症、程度、兼证等不同佐以不同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报》2019,(5):905-908
基于病证结合模式的以证统病形式,根据异病同证同治的原则,提出并论述肺热证肺系病的类证类治。肺热证包括风热证/风热犯肺证、痰热壅肺证、肺热炽盛证等。依据肺热证的共性而采用疏风散热和(或)清化解毒的共同治法,并因肺热证的病因、病位、病势、主症、程度、兼证等不同佐以不同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3.
李建生 《中医学报》2019,34(4):679-681
基于病证结合模式的以证统病形式,根据异病同证同治的原则,提出并论述风寒证肺系病的类证类治。风寒证包括风寒袭肺证、外寒内饮证、外寒内热证等。依据风寒证的共性而采用散寒宣降的共同治法,又根据表里轻重而侧重于疏风散寒或宣降肺气等,并因风寒证的病因、病位、病势、主症、程度、兼证等不同而佐以不同治法方药。通过分析风寒证的类证类治为提高肺系病诊疗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李建生 《中医学报》2019,34(7):1357-1359
基于病证结合模式的以证统病形式,根据异病同证同治的原则,提出气虚证肺系病的类证类治。气虚证包括肺气虚证、心肺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等,以肺气虚证为核心。依据气虚证的共性而采用益气补肺的共同治法,并因气虚证的病因、病位、病势、主症、程度、病性等不同而佐以不同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5.
李建生 《中医学报》2019,34(8):1583-1585
基于病证结合模式的以证统病形式,根据异病同证同治的原则,提出阳气虚证肺系病的类证类治。阳气虚证包括肺阳虚证、肾阳虚证等,并列举出常用方剂。依据阳气虚证的共性而采用温补阳气的共同治法,并因阳气虚证的病位、病势、主症、兼证、病性等不同而佐以不同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6.
李建生 《中医学报》2019,34(9):1809-1811
基于病证结合模式的以证统病形式,根据异病同证同治的原则,提出并论述气阴两虚证肺系病的类证类治。气阴两虚证包括肺气阴两虚证、肺肾气阴两虚证等。依据气阴两虚证的共性而采用益气养阴的共同治法,并因气阴两虚证的病因、病位、病势、主症、程度等不同而佐以不同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7.
运用以证统病的中医思维模式,在异病同证同治的原则上,论述阳气虚证男科疾病的类证类治方法。依据男科疾病中阳气虚证的共性而采用温补阳气的共同治法,同时结合该类疾病的病位、病势、主症、兼症、病因等不同而运用具有针对性的治法方药进行治疗。通过分析阳气虚证的类证类治思路,便于应对男科疾病复杂的临床表现,以达到便捷、准确诊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赵淑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34-1735
支饮是中医病名,属于痰饮病的一种。"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一种继发性病因,作为病名其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痰饮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包括所有的痰证和饮证,而狭义的痰饮病则仅指饮证中的一种类型,即《金匮要略》所述四饮中的痰饮。支饮亦属于四饮之一,张仲景根据水饮停积的不同部位,把饮证  相似文献   

9.
姚建平  李建生 《中医学报》2011,(9):1056-1057
目的:探讨异病类证与异病类治的诊疗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方法:基于概述病证结合模式下异病同证同治的概念和特点,提出异病类证与异病类治诊疗思维方式并进行讨论.结果:阐释了异病类证类治与方证相应、同病类证类治的关系.结论:探讨异病类证与异病类治的诊疗思维方式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痰饮的释义痰饮是临床中两种不同的证候,《医宗金鉴》说:“阴盛为饮阳盛痰,稠浊是热沫清寒。”痰饮的产生与肺、脾、肾、三焦等关系密切,痰的形态稠浊,饮的形态清稀;在内经中只有积饮之说,无痰症之名,非内经不重视痰证,考“痰”之为名从仲景开始。后世说百般怪病皆为痰也,痰为百病之母,徒不知有因病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病者也。痰饮的成因人体的水谷精气,水谷之摄入、吸收、排泄和脏腑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若在脏腑的功能失调,而致体内水液代谢障碍,便可形成痰饮。而痰饮的成因多由于肺、脾、肾等脏的“气化功能”受障碍,和三焦水道失于通调,…  相似文献   

11.
脏腑类证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机、症状及治疗用药等方面入手 ,对肺气虚证与肺阳虚证、肝气虚证与脾气虚证、肝气郁证与肝气逆证、肝实火证与肝郁火证、脾阴虚证与胃阴虚证等类证 ,进行深入剖析和鉴别诊断 ,明确各种类证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12.
一、何谓痰饮病? 答:痰饮病,古代又称淡伙或澹饮,是以病因和证候命名的。多因肺、脾、肾三脏及三焦功能失常,水液不得正常输布,停留于体腔、四肢、经络等处,影响脏腑、器官功能一类疾病。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痰饮是指饮邪停聚于胃肠的痰饮病,是四饮中的一种。 二、试述痰、饮、水三者的异同。 答:《景岳全书·痰饮》说:“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盖饮为水液之属,……此皆水谷之余停积不行,是即所谓饮也,若痰不同于饮者,饮清初而痰稠浊。”《活人书》  相似文献   

13.
清末湖北名医田宗汉,根据多年观察,发现与痰饮有关的疾病,临床上比比皆是。乃上禀医经之旨,广搜百家之言,盖以己验有效之方,编成《医寄痰饮治效方》一书。田氏所谓的痰饮,既包括仲景《金匮》中的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水饮病,亦包括因痰致病,因病致痰,以及与痰饮有关之病证、症状、病机、治疗等内容。现将田氏治疗痰饮十一法介绍如下:1 调理脾肺,通利三焦法方药:白术半夏枳壳汤(生白术、姜半夏、炒枳壳)。本方为脾肺痰饮诸证而设。古今治痰之方甚多,但从“调理脾肺、通利三焦”立法遣方者较少。《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二陈汤为治痰之基…  相似文献   

14.
胃脘跃动证是以胃脘痞满,悸动为主要特征,并伴有气短、失眠、头晕、烦乱不安的病证。其病多发于青壮年及从事体力劳动者。其主要原因是痰饮停聚胃脘。对胃脘停饮之论祖国医学历代论述颇祥。尤其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对其因、证、治均作了详细论述,并提出至今仍有良效的方剂。如:“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回顾性研究法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构成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对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气虚、阳虚、阴虚、痰浊、水饮、血瘀是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性要素,心、肺、脾、肾、肝是基本病位要素;心力衰竭的病位证素在不同证候中具有对应的病性类证素。在气虚、痰浊为主的证候中,多与肺相关;在阳虚、血瘀为主的证候中,多与心相关;而以水饮为主的证候中则与心、肺均相关。结论:通过对心力衰竭证候要素及其相关关系的研究,为建立以证候要素为基本单位的辨证新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心力衰竭临床辨证提供新的思路,提示临床辨证可灵活组合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代谢综合征痰证与非痰证人群的证素兼杂特征,探索代谢综合征痰证不同病位及兼杂病性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为该病的早期发现、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诊断标准和证素辨证法将334例代谢综合征痰证患者、288例代谢综合征非痰证患者纳入本次研究。SPSS 20.0对收集的理化指标和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寻找代谢综合征痰证人群和非痰证人群的证素兼杂特征,并探讨代谢综合征痰证不同病位及兼杂病性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痰证组病位在肝、脾、肾、肺、胆、胃的比例高于非痰证组,病性为湿、热、气滞、血瘀、气虚、阴虚、阳虚、血虚的比例高于非痰证组。痰证患者中,男性病位在肝的频率低于病位在脾和胃,女性频率相反;病位在肝和脾组的年龄均小于病位在肾组。在痰证患者中,男性兼杂病性血虚的频率低于气虚、阴虚、阳虚,女性频率则高于这3组。阳虚兼杂组中尿酸(UA)和肌酐(Cr)水平高于血虚组,阴虚兼杂组中Cr水平亦高于血虚组。结论代谢综合征痰证人群的不同病位有肝、脾、肾、肺、胆、胃,兼杂病性有湿、热、气滞、血瘀、气虚、阴虚、阳虚、血虚;非痰证人群暂无证候兼杂特征。代谢综合征痰证人群中,男性的病位集中在胃,女性的病位集中在肝且病性以血虚为主,易患病位的先后顺序是脾、肝、肾;患者阴阳失调与UA、Cr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厥脱证在临床上常表现为标本俱急,除有突出的厥脱表现外,还有明显的疲饮、邪热等内闭实证.故必领采取标本同治法,始能取效甚捷。并举暑热内陷、阳气欲脱,心阳衰微、痰阻胸阳,肺实肾虚、上盛下寒、肾虚水停、上蒙心窍等4例证治,以阐其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8.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证型与证素分布特点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证型的临床分布规律,进行证素提取.总结其分布规律。方法对近10年慢性支气管炎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将文献进行二次录入核对。运用SPSS13.0软件对证候及证素进行频次分析。结果出现频次前4位的证型是痰热阻肺、痰湿阻肺、肺肾气虚和肺气虚,出现频次前3位的病位证素为肺、肾、脾,出现频次前5位病性类证素是痰、热、气虚、寒和阳虚。结论慢性支气管炎中医临床证型分布分散.临床辨证的个体性差异大.而证素对临床辨证的覆盖率较好.能够更好地统一、规范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19.
刘瑞芳  陈启亮  廖凌虹 《中医学报》2019,34(9):1825-1829
开阖枢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是对经络气化功能和阴阳能量的形象概括,阐释了六经之间的特点和内在联系。开阖枢阐述了三阴三阳之离合,关阖枢是开阖枢的误读。开阖枢与脏腑密切相关,蒸笼结构图形象描述了开阖枢的能量转输关系。"痰与饮虽为同类,而实有阴阳之别",饮为阴邪,叶天士从阳经开阖枢角度采用开阖导饮法"辛通其阳以驱饮"。而痰体阴而向阳,痰之病位根源主要在于主开的太阴之脾、肺和主枢的少阴之肾,因而多从三阴开阖枢论治。因痰证所涉疾病广泛,其病因病机复杂,为了使痰证机理简单明确,笔者试从开阖枢理论角度讨论痰证的产生、虚实、病位和治则,以期为临床痰证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痰饮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痰饮理论,源于《内经》,但《内经》中并无痰字。只有“水饮”、“积饮”的记载。《脉经》、《千金翼》具作“淡饮”。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明确提出痰饮的概念,并把饮证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为后世痰饮学说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