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虽然近几十年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有了重大突破,但治疗效果仍不理想,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生物免疫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新型模式,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树突状细胞(DC)作为体内功能最强大的抗原呈递细胞,能激活静息期的T细胞,诱发天然免疫功能,进而杀伤肿瘤细胞,因此DC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当前对DC的生物学特性、肿瘤细胞免疫逃逸、DC的来源和特点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尤其以DC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2.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所知功能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能够刺激并致敏初始型T细胞启动早期免疫反应,在肿瘤的免疫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利用DC的生物特性制备肿瘤疫苗成为目前国内外免疫学研究热点并显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近年来DC疫苗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基于树突状细胞的肿瘤免疫及其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人类肿瘤能够表达一些可被T细胞识别的蛋白抗原,提供了对癌肿进行免疫治疗的潜在目标.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已被证实是诱导和控制细胞免疫反应的关键细胞类型.它是最完善和有效的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并且是唯一的能够激活幼稚T细胞的细胞类型[1].迄今为止各种研究方法都揭示DC在免疫激活效应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证明了利用DC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的重要性.在一些小规模的利用DC行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中,能观察到抗肿瘤免疫反应以及肿瘤被抑制的证据.利用DC对人类各种肿瘤进行免疫治疗的试验方兴未艾,并已取得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4.
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肿瘤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是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近年来DC疫苗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肿瘤免疫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使肿瘤的细胞治疗成为继外科手术、放化疗等方法之后又一个研究热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发现使肿瘤免疫治疗在经历了过继免疫治疗阶段后,进入了主动免疫疫苗研究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阚褚明  陆浩 《医学综述》2007,13(2):98-100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APC),具有激活T细胞和诱导免疫反应的特殊功能。大量研究显示,DC在抗肿瘤的免疫反应、肿瘤监视等过程中均起到重要作用。DC免疫治疗应用于临床的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并取得一定的进展。本文就DC的生物学特征、抗肝癌免疫治疗研究现状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金悦  陈虎  张斌 《医学综述》2012,18(10):1453-1455
WT1基因在小儿肾癌中首次被发现,随后的研究中大量数据显示WT1基因在血液系统肿瘤和实体瘤中存在高表达,这提示WT1作为肿瘤免疫治疗新靶点的可行性。树突状细胞(DC)在诱导肿瘤抗原特异性效应和记忆性细胞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在人体内呈递抗原的能力,使其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基础。随着目前DC研究的不断进步,以WT1为靶点的DC肿瘤疫苗也日趋成熟,有的已成功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发现人体内功能最强大的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广泛分布于除脑以外的其他组织中。DC是肿瘤细胞免疫中主导力量T细胞增殖和应答的诱导者,能促进CTL(cytotoxicTlymphocytes)和Th(thelpcells)的生成,一个DC细胞能诱化100~3000个T细胞。肿瘤患者体内DC功能往往存在缺陷,不能有效递呈肿瘤抗原,导致免疫无能或免疫耐受,使肿瘤得以发生、发展。所以DC已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即结合DC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相关文献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9.
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治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近年来对DC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对DC的生物学特性、DC的体外培养、DC瘤苗的制备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树突状细胞抗肿瘤免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体内最有效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其主要功能为捕获、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呈递给T、B淋巴细胞,进而引发一系列免疫应答.有别于其他APC,DC最大特点是能够刺激初始型T细胞活化,在诱导机体免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对DC在肿瘤抗原的识别、加工处理及递呈过程中作用机制的进一步阐明,DC在抗肿瘤免疫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关注,DC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显示其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DC的生物学特性、抗肿瘤机制、DC疫苗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肺结核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肺结核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亚群数量的观察,了解DC亚群在肺结核病程中的变化情况,探讨DC亚群在肺结核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的三色分析法检测70例肺结核患者外周血的DC1及DC2亚群. 结果肺结核活动期患者外周血DC1/PBM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C2/PBMC及DC1、DC2的绝对数均明显低于健康者(P<0.05),DC1/DC2值明显高于健康者(P<0.05);肺结核非活动期患者与健康者外周血DC1/PBMC、DC2/PBMC及DC1、DC2的绝对数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健康者比较DC1/DC2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肺结核活动期患者外周血DC的绝对数明显低于非活动期(P<0.05). 结论肺结核患者外周血DC1和DC2数均明显降低.提示外周血树突细胞亚群(DC1、DC2)的检测可了解肺结核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及反映病情变化,也说明DC在结核病免疫损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人胎回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形态发生规律。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术和体视学方法对人胎回肠DC的出现时间、形态参数进行分析。结果:第11w时人胎回肠固有层开始出现阳性DC,其数量随胎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多;回肠固有层及集合淋巴小结(Peyer’s Patches,PP)阳性DC的数密度均随胎龄的增加而增大,而集合淋巴小结DC的数密度比同期固有层的要高(P〈0.05);平均表面积随胎龄的增加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而集合淋巴小结DC的平均表面积比固有层的要小(P〈0.001);集合淋巴小结DC的表面积体积比比固有层的要小(P〈0.05)。结论:人胎回肠DC的数量随胎龄的增加而增多,固有层DC的形状、大小和数量均与集合淋巴小结DC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Weng YQ  Qiu SJ  Tang ZY  Gao Q  Wang KF  Song LJ  Ye SL  Liu YK  Fan J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9):2050-2053
目的研究负载不同转移潜能人肝癌树突状细胞中β-中心体肌动蛋白(β-centractin)表达的差异及其与树突状细胞(DC)表型、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不同转移潜能肝癌分别负载DC,无负载DC为对照。流式细胞仪检测表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的功能;用Western印迹和细胞免疫化学方法对B-centractin进行验证和定位。结果负载组DC其HLA-DR、CD80、CD83和CD86均明显高于无负载组DC(P〈0.05),负载组中DC的HLA-DR、CD1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负载高转移肝癌DC的CD86表达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能力明显低于其他负载组DC(均P〈0.05)。Western印迹和细胞免疫化学方法发现B-centractin在无负载DC中不表达,在负载高转移肝癌DC中表达低于其他负载组DC,与其在双向电泳图谱中表现一致。结论B-centractin在负载高转移肝癌DC中表达的下调与DC表型和功能缺陷相关,可能是造成肝癌免疫逃逸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寻树突状态细胞(DC)体外培养的理想来源。方法:通过贴壁的方法分离脐带血、造血动员后的外周血及正常人外周血中DC的前体细胞,体外采用细胞因子诱导,并对其进行形态学的观察和细胞表型检测;同时比较了不同来源的DC的增殖、分泌IL-12的能力及激发同种异体T细胞和脐带血幼雅T细胞(naive Tcells)的作用,结果:经过造血动员后的外周血产生的DC数量和纯度均较高,而且能经体外细胞因子诱导为功能性DC。结论:造血动员后的外周血是较理想的DC来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致敏对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SEA致敏DC,流武细胞术(FACS)检测SEA致敏的DC摄取抗原的能力,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SEA致敏的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结果与未致敏的DC相比,SEA致敏后,DC摄取抗原的能力无明显变化,SEA致敏的DC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论体外SEA致敏DC后,不是促进DC的活化,而是抑制DC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脐带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扩增率的影响,优化扩增方案,并对所诱导的脐带血DC的生物学特征进行鉴定。方法:收集健康孕妇正常顺产儿脐带血,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加入不同组合的细胞因子,联合诱导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前体细胞分化为DC。然后对诱导细胞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其中包括CD83,CD1a在DC表面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DC的形态。用MTT法检测所诱导的DC活化的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单个核细胞经细胞因子诱导后第3d成均匀散在分布的细胞,部分细胞变形,胞体拉长;第7d可见胞浆突起,细胞形态不规则,呈疏松贴壁生长或悬浮生长;第12 d细胞集落样生长,具有典型的DC特征。检测所诱导的DC活化的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实验组DC活化的T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取细胞因子GM-CSF、IL-4、FL、SCF联合刺激成功诱导出形态典型、纯度较高的脐带血DC,收获的细胞数比常规方案(加细胞因子GM-CSF、IL-4)明显增多。优化方案所诱导的DC能增强T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大鼠体内对树突状细胞(DC)数量及成熟度的影响,为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提供新途径。方法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GM-CSF预处理组,G-CSF预处理组。分别在给药的3,5,7,9,11d取脾脏并分离DC。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的数量及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及imDC/DC的比值。结果DC数量增长与两组药物刺激时间呈线性关系;两组imDC/DC与刺激时间呈正相关性,其中预处理后的第7d达最大值;两种刺激因子对大鼠体内DC增值的数量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种预处理因素对大鼠体内DC成熟度的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GM-CSF或G-CSF在大鼠体内作用时,可增加DC的数量及imDC/DC的比率。提示体内使用G-CSF在促进DC的未成熟状态以及诱导免疫耐受方面可能比GM-CSF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Trizol一步法提取人肝癌细胞总RNA电转染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观察其对混合T淋巴细胞的体外激活效应。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用细胞因子体外培养诱导其成为DC。Trizol一步法提取人肝癌细胞总RNA。通过电转染法将人肝癌细胞总RNA导入DC内;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实验,获取DC激活的特异性效应T细胞。用MTT法测定效应T细胞的增殖率。结果:电转染方法可将人肝癌细胞总RNA导入DC;电转染前后DC分子表达无显著差异。转染了人肝癌细胞总RNA的DC可特异的激活T细胞且增殖率明显增强(P〈0.05)。结论:电转染为人肝癌细胞总RNA导入DC提供技术上的可行性;转染了人肝癌细胞总RNA的DC可特异激活T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对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C)功能的影响。方法:将DC分为4组,即脂多糖( LPS)感染组、Mtb感染组、灭活Mtb感染组和正常细胞对照组。以LPS、Mtb及灭活的Mtb与小鼠骨髓来源的DC建立小鼠体外感染模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细胞介素( IL)-6、IL-12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CD40、CD80和CD86的表达。结果:每只小鼠的股骨骨髓可扩增获得5×106~1×107个具有典型细胞形态的DC,纯度达85%以上;与对照组比较,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LPS、Mtb和灭活Mtb感染组均能促进DC表面分子的表达(P<0.01)。 Mtb感染组DC表面分子上调显著低于LPS感染组与灭活Mtb感染组(P<0.01);LPS、Mtb或灭活Mtb作用后,DC的IL-6、IL-12和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量显著增加(P<0.01),Mtb感染组DC的细胞因子分泌量显著低于LPS感染组与灭活Mtb感染组(P<0.01)。结论:Mtb活菌可干扰DC的细胞因子分泌,抑制DC成熟,从而削弱其抗原递呈的功能,影响抗原特异性细胞的免疫活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补体攻膜复合物C5b-9模型,并进一步研究补体攻膜复合物对DC的作用影响。方法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成为不成熟DC,C5b-9体外组装,激光共聚焦检测C5b-9在DC表面组装情况,最后用乳酸脱氢酶和流式细胞术分析检测DC膜完整性以及细胞活性。结果成功诱导出不成熟DC,体外组装后激光共聚焦显示C5b-9完整组装于DC表面,乳酸脱氢酶和流式细胞术分析检测出不同浓度的C5b-9对DC的作用影响。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DC的补体攻膜复合物C5b-9模型,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浓度的C5b-9对DC的作用影响,为深入研究C5b-9对DC的功能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