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不同血管通路对重型肝炎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建立血管通路主要有中心静脉留置双腔或三腔管和临时外周浅动静脉穿刺置管两种方法,8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血浆置换2组,均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两种血管置换通路进行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A组为临时外周动静脉穿刺置管44例,B组为中心静脉留置双腔或三腔管42例。结果: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血生化指标的变化并比较近期疗效,经A组治疗10 d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由(464.12±139.02)μmol/L降至(265.16±93.01)μmol/L,与B组治疗后(368.53±92.14)μmol/L(P<0.0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置换对于慢性重型肝炎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在此过程中选用安全、方便、有效的血管通路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骨髓腔内输液在小儿急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血管通路在小儿急救中非常重要。然而,危重症时常存在外周循环障碍、血管塌陷,造成静脉通道建立困难。且小儿血管细小,在输液量大、滴速快时容易引起渗漏,造成快速扩容困难。传统以来,对外周静脉穿刺困难患儿即采用静脉切开或中心静脉穿刺,但存在技术难度高、速度慢、费用高等缺点。我科自2005年8月起,对此类病人行胫骨骨髓腔内输液,成功地建立给药通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不同通路血液透析指标评估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探讨动脉血管通路在广泛皮损害等患者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建立可行性.方法:选择21例广泛皮肤损害患者建立动脉血管通路,与33例直接动静脉内瘘、46例中心静脉插管血管通路的无损害血液透析患者作对照研究,比较三种的Kt/V值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三种血管通路透析患者的Kt/V值大都>1.4,以AVF最高,并发症:dAA较AVF偶有血流不足.结论:动脉血管通路在合并全身皮肤病变、局部感染、全身浅静脉系统破坏、高度水肿、严重的老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可作为较好的临时血液透析通路,能达到较好的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4.
血透时建立暂时性血管通路的护理体会蒙连新(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内三科百色市533000)关键词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护理急诊血透需建立暂时性血管通路,常用的方法包括动静脉直接穿刺法和中心静脉留置双腔或三腔导管等。以往我科均采用动静脉直接穿刺...  相似文献   

5.
血液透析病人应用血管通路失功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病人应用血管通路失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9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96例患者根据血管通路的方式分为A组(经皮中心静脉导管后行内瘘术)、B组(动静脉内瘘)及C组(经皮中心静脉导管),分析并比较3组血管通路应用情况及失功情况。结果:A、B、C组血管通路应用失功率分别为32.6%(28/86)、29.5%(33/112)和26.5%(26/98),由血栓形成、感染等所致通路失功发生率为C组〉B组〉A组。结论:不同方式引起血管通路失功是多种原因所形成的重要因果关系,正当建立及防护性使用血管通路失功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7,(2):268-269
目的:探讨经皮股静脉双腔导管术作为临时血管通路对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患者行透析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接受透析治疗的200例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00例采用经皮股静脉双腔导管术,对照组100例采用动静脉直接穿刺术。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穿刺成功率98%高于对照组的70%(P<0.05);试验组穿刺部位出血及皮下血肿、感染、低血压和管道脱落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股静脉双腔导管术应用于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紧急透析治疗,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外营养静脉通路使用现状,在保证医疗护理质量安全前提下,尽可能节约医疗成本,建立最适宜患儿和医护人员接受的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外营养静脉通路的途径.方法 对2012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新生儿科入住并进行胃肠外营养液治疗的368例低出生体重患儿所使用的静脉通路(四肢浅静脉组、中心静脉组、腋静脉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分别对保留时间、三组患并发症发生率、医疗成本行对比性研究.结果 选择使用四肢浅静脉组156例(A组包括头皮静脉)42.4%、中心静脉组60例(B组:PICC,包括CVC)16.3%、腋静脉组152例(C组)41.3%;三组通道平均留置时间:A组2.5d,B组20d,C组7.5d,B组患儿静脉留置时间显著长于A组(P〈0.05);三组通路所需耗材费用结果比较:B组>A组>C组;三组患儿静脉通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腋静脉通路能够满足患儿胃肠外静脉营养液治疗期间的需要,并发症发生率低,节约医疗成本,值得在新生儿科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0):11-14
目的 探讨骨髓腔穿刺(IO)建立血管通路技术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66例,其中2016年1月~2017年6月的32例采用中心静脉穿刺建立输液通路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2017年7月~2018年12月的34例采用经骨髓腔穿刺建立血管通路治疗的患者纳入IO组,两组患者建立好输液通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成功建立血管通路的时间及血压开始回升的时间,并观察24 h的抢救有效率。结果 IO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100.0%,较对照组的53.1%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O组的建立输液通道时间为(1.7±0.8)min,较对照组的(7.2±2.8)min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O组的血压回升时间为(7.3±2.4)min,较对照组的(17.6±4.5)min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O组的24 h抢救有效率为91.2%,较对照组的75.0%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中应用骨髓腔穿刺技术建立血管通路,具有快速、有效的特点,同时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温小姣 《中华医护杂志》2006,3(4):339-339,338
目的探讨临时性血管通路在急诊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1-2005年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单针双腔导管置管和直接动静脉穿刺共108例,其中股静脉置管30例,颈内静脉置管16例,直接动静脉穿刺62例,共行穿刺168例次。结果临时性血管通路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本组病例采用多部位血管穿刺,血流量均满意,各部位相互比较无差异p〉0.05(F=4.000)。结论临时性血管通路的建立,为急诊血透的患者争取了抢救时间,同时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对血管条件差,无法进行内瘘手术或内瘘手术失败的患者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心静脉导管置于中心静脉维持静脉通路或置于浆膜腔用于引流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相关并发症也多有研究及报导.但尚未见导管内脱出病例的报导.中心静脉导管内脱出,是指置于静脉维持静脉通路或置于浆膜腔用于引流的导管,脱出于静脉或浆膜腔,但导管未脱出到皮肤外的情况.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邢台市人民医院有3例中心静脉导管内脱出,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骨内输液在危重症院前急救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探讨危重症院前急救输液的新方法。方法选择危重症院前急救建立外周静脉通道困难患者4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24例以骨髓穿刺针建立骨内通道输液给药和对照组(B组)23例以头皮针建立外周静脉通道输液给药,其他救治措施两组均不受限制。观察比较两组建立输液通道耗时、输液速度、输液后血压恢复时间。结果建立输液通道耗时A组(2.4±0.9)min,B组(8.6±2.1)min,A组明显短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输液速度A组(12.7±3.6)mL/min,B组(4.5±2.3)mL/min.A组明显快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液后血压恢复时间A组(13.5±3.8)min,B组(23.3±3.9)min,A组明显快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在危重症院前急救中,骨内输液是外周静脉穿刺困难患者的替代方法,迅速、安全、有效、输液速度快符合急救要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杜建蓉  荣秀华  黄丽 《西部医学》2012,24(7):1391-1392
目的探讨用静脉留置针连接真空采血器为急诊危重患者采血、输液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就诊的危重患者107例,将2010年5-12月抢救中采取一侧肢体输液,一侧肢体采血的57例作为对照组;将2011年1-9月采取留置针连接真空管采血输液的5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平均操作时问、血标本溶血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的平均操作时间较对照组减少,血标本无溶血情况发生(P〈0.05),患者满意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危重患者抢救时,留置针连接一次性真空采血器采血输液操作时间缩短,血液标本质量可靠,静脉穿刺次数少,减轻患者痛苦,为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日间病房内多媒体健康教育在大隐静脉剥脱术围手术期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下肢静脉曲张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均接受日间病房大隐静脉剥脱术以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围手术期接受多媒体健康教育,比较2组病人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恢复情况、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等指标,分析多媒体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结果2组病人治疗有效率均为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评分和术后弹力袜使用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和知识知晓度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和P < 0.01)。结论日间病房内多媒体健康教育能够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并提高患儿护理满意度、疾病相关知识知晓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抢救过程中对急诊危重患者实施全程护理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诊危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程护理。对两组患者各个治疗环节所需时间以及转归进行统计,请转科成功者家属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服务态度满意度、技术满意度、救治过程满意度、沟通满意度、急送与接收满意度以及安全与舒适转运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实施自入院前开始的全程护理有利于为抢救减少时间,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满意度,这是一种较为理想而合理的抢救危重患者的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布托啡诺用于无创正压通气患者的镇静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无创正压通气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右美托咪定4μg/m L,以0.1~0.2μg·kg-1·h-1静脉泵注。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200 mg/L的布托啡诺以0.01μg·kg-1·h-1静脉泵注。两组均持续镇静达到Ramsay评分3~5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分压(Pa O2)的变化,记录药物起效时间,比较两组患者右美托咪定用量、气管插管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的HR、MAP、RR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a O2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试验组HR、MAP、RR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达到Ramsay评分3~4分的起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45.37±5.17 vs.76.24±11.82,P<0.05);试验组右美托咪定用量少于对照组(223±24.17 vs.257±18.09,P<0.05)。患者气管插管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12.5%vs.25%;10%vs.17.5%,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布托啡诺应用于无创正压通气患者镇静镇痛,可减少右美托咪定用量,减少不良反应,同时改善通气效果,改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elphi法联合层次管理对新生儿危重症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对新生儿危重症患儿应用常规性护理管理(设为对照组),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对新生儿危重症患儿应用Delphi法联合层次管理(设为观察组),比较Delphi法联合层次管理实施前后危重症新生儿护理质量及抢救成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科护士在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病历书写、护理记录、意外风险处理及总护理质量等方面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 < 0.01)。观察组危重症患儿抢救成功率、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 < 0.05和P < 0.01),而并发症、护理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对新生儿危重症患儿应用Delphi法联合层次管理将有助于提高患儿护理质量及抢救成功率,降低危重症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家属满意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两种穿刺入路方式中心静脉置管术在危重症抢救中的应用,寻求适用于危重症患者抢救中最优的中心静脉置管入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我中心900例危重抢救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术临床资料,其中采取颈内静脉穿刺入路方式420例,锁骨下静脉穿刺入路方式480例,通过对两种穿刺入路方式中心静脉置管术在快速穿刺成功率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一针穿刺成功率:颈内静脉穿刺入路方式336例(80%);锁骨下静脉穿刺入路方式456例(95%);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颈内静脉穿刺入路方式69例(16.4%),锁骨下静脉穿刺入路方式20例(4.2%)。结论在危重症抢救中锁骨下静脉穿刺入路方式中心静脉置管术在快速穿刺成功率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颈内静脉穿刺入路方式。  相似文献   

18.
张利  巫娜  廖娟  张翼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8):1115-1117, 1122
目的观察无痛关爱病房规范化管理对胃癌病人术后疼痛控制的效果。方法纳入行手术治疗的胃癌病人6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病人围手术期进行新型疼痛管理,即无痛关爱病房规范化管理,对照组病人术后进行传统镇痛模式,比较2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2组均无死亡病例,观察组术后3 h、1 d、2 d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术后当天和术后1 d、2 d夜间睡眠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 < 0.05~P < 0.01),首次下床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 < 0.05)。2组进食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总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控制满意度为82.3%,高于对照组的57.6%(P < 0.05)。结论无痛关爱病房规范化管理能降低胃癌术后病人疼痛程度,延长病人睡眠时间,缩短肛门排气时间,提高病人住院期间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吴帅 《基层医学论坛》2013,(31):4108-4109
目的探讨经中心静脉置管微量泵高浓度补钾治疗低钾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38例低钾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不同浓度补钾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平均血钾浓度恢复至4.0mmol/L的时间为(14.82±4.56)h,恶性窦性心律失常缓解时间为(1.43±0.52)h,24h补钾液体量为(412.63±58.36)mL,均较对照组少(P〈O.05或〈0.01),而24h时血钾浓度平均(4.69±0.35)mmol/L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采用微量泵经中心静脉注入高浓度钾治疗危重患者低钾血症,纠正低血钾速度快,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三剂法不同用药时机对胆囊结石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152例胆囊结石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6例。2组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术后对照组采用帕瑞昔布经验给药(术后常规给药1次40 mg,病人诉切口疼痛再给药1次,1 d总药量不超过80 mg),观察组采用帕瑞昔布三剂法(术后即刻、术后8 h、术后16 h分别给药1次,每次20 mg)进行术后镇痛。对比2组术前(T0)、术后3 h(T1)、术后9 h(T2)、术后18 h(T3)血清应激相关因子去甲肾上腺素(NE)、血糖(Glu)、皮质醇(Cor)水平,疼痛程度(VAS评分),镇静情况(Ramsay镇静评分),躁动情况(Riker-SAS躁动评分),认知功能(MMSE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恶心、皮肤瘙痒、呕吐、胃肠胀气、注射部位水肿),术后无痛下床时间、吗啡用量、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总费用和病人满意度。结果T1、T2、T3时,2组血清NE、Glu、Cor水平均较T0时升高(P < 0.05),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 0.01)。T1、T2、T3时,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1);T1、T2时,观察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T3时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T1、T2时,观察组Riker-SAS躁动评分低于对照组,T3时高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术后无痛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吗啡用量、住院总费用均较对照组少(P < 0.01);观察组术后镇痛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帕瑞昔布三剂法能显著降低胆囊结石术后病人血清应激相关因子水平,改善镇痛镇静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病人术后恢复,且能减少吗啡用量及住院总费用,病人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