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我院从1986年~1991年应用环形芦氏棒及改良哈氏棒加大网膜移植治疗不稳定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32例,临床疗效满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1级以上者占53.1%。芦氏、哈氏装量具有支撑和节段固定作用,有利于恢复骨折椎体高度和复位与稳定.大网膜有丰富血液和淋巴循环.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有利于脊髓的修复再生.环形芦氏棒固定节段短,能提供多轴负重稳定性,改良哈氏棒固定节段长一可用于胸下段或腰1以上骨折脱位并截瘫。但要注意保留腰3以下活动节段.以利于摩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应用AF系统和哈氏棒系统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脱位36例的临床效果。方法36例中采用后路AF系统内固定23例,采用哈氏棒系统内固定治疗13例。比较二种手术方式术后骨折复位以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术后随访,二种手术方式均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AF系统结构简单,调节方便,准确,手术时间短。哈氏棒固定系统手术时间较长,复位时可调节性差,术后并发症偏多。结论AF系统后路内固定是治疗脊柱胸腰段不稳定骨折有效方法,其操作简便,复位效果肯定,临床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后路短节段内固定器Stefee钢板、前路Kaneda器械、后路节段性钢丝固定哈氏撑开棒3种手术在植骨状态下,治疗脊柱爆裂骨折提供的生物力学稳定能力。方法利用传感器及电测技术,对13例新鲜人体胸腰段脊柱标本,计算平均顺应系数。结果除节段性钢丝固定的哈氏撑开棒手术在旋转状态失稳外,3种手术在轴压、前屈、后伸、侧弯、旋转5种运动方式皆能提供满意的稳定性。结论Kaneda器械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较为理想的脊柱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外伤性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的途径和方法意见仍不一致,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椎板减压无效,且会加重神经损害和破坏脊柱稳定性.但是国内许多医院仍在沿用这一手术,同时做一些内固定包括"H"骨板,哈氏棒,Luque以及Dick,Steffee,C-D,RF等各种内固定术,从而解决了脊柱的稳定性,也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但是对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病人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除脊髓腹侧的压迫因素,从而影响脊髓功能的恢复.近年来不少学者主张侧前方减压.我科自1994-03~2004-03共收治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30例,均施前外侧减压并植骨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李陵江  常恒 《农垦医学》2007,29(2):123-125
目的:通过对62例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分析,总结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一期后路手术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62例,其中AF22例,RF8例,Dick钉10例,GSS18例,EuRos内固定4例.结果:术后随访6~18月,平均16月,脊髓损伤按Frankel法分级,神经功能术后均有1~3级不等的恢复,植骨在2~4月融合.结论: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坚固稳定,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棒折弯角度的个性化设计在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中的应用.方法:根据骨折后标准胸腰段侧位片,骨折椎体所在运动节段的矢状面成角以其上下运动节段矢状面成角均值替代,其替代均值、下运动节段矢状面成角、上椎体矢状面成角三者之和作为所固定节段的矢状面cobb值,以此cobb角值作为术中钛棒折弯角度行后路复位固定胸腰段脊柱骨折50例,随访6个月以上,平均18个月,50例均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拍摄腰椎正侧位片,其中28例术前、末次随访均行CT检查,17例末次随访行磁共振检查.结果:X线评价:术后椎体的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平均复位分别为6.39 mm、2.76 mm、22.56°,随访时矫正的丢失分别为1.06 mm、0.42 mm、1.57°; 神经系统:有神经部分损伤的患者按Frankel分级均有1级以上的恢复,完全性脊髓损伤者有部分恢复; 腰痛末次随访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0分17例,2分15例,3分11例,6分2例,8分2例,56分1例,80分1例,87分1例; 发生钉棒松动1例,尾丝松动2例,未发生螺钉断裂及棒断裂.均未取出内固定.结论:胸腰段单节段脊柱骨折时,骨折椎体所在运动节段的矢状面成角以其上下运动节段矢状面成角均值替代,其替代均值、下运动节段矢状面成角、上椎体矢状面成角三者之和作为所固定节段的矢状面cobb值,以此cobb角值作为术中钛棒折弯角度行后路复位固定胸腰段脊柱骨折,能够较准确恢复需要固定节段的生理弧度,中长期随访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椎管次环扩大术对胸腰段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对 1 0例胸腰段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椎管次环扩大术 ,术后平均随访 2年 3个月 ,对术前术后伤椎高度、畸形角、椎管面积、矢状径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伤椎高度、畸形角、椎管面积、矢状径均有明显恢复 ,神经损伤均有FrankelI级以上的恢复。结论 对于胸腰段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应早期采取一期手术减压、内固定并植骨  相似文献   

8.
RF系统与哈氏棒治疗胸腰段不稳定性骨折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哈氏棒和RF系统治疗胸腰段不稳定骨折伴脊髓损伤的复位和疗效,方法;40例患随机分为哈氏棒组(18例)和RF组(20例)进行术前后X片检查及神经功能评定,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32个月,结果:两种方法治疗后,脊柱畸形角,前后移位率,压缩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有显改善,RF治疗组及仅以恢复脊柱生理前凸方面比较哈氏棒略优,而哈氏棒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比RF组少,两种治疗方法临床效果相差不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73例胸腰段骨折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经1年随访,对比内固定前后前缘高度、后缘高度、Cobb角、脊髓损伤恢复情况和随访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1年随访,其中,I期愈合61例;73例患者内固定后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均高于内固定前(P0.05);73例患者内固定后Cobb角度小于内固定前(P0.05);73例患者内固定前A级脊髓损伤8例略多于内固定后的7例(P0.05);73例患者内固前后B级、C级、D级和E级脊髓损伤所占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效果显著,可明显促进骨折愈合,恢复患者病椎高度,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王平  王彦平 《宁夏医学杂志》2013,(12):1208-1209
目的探讨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后路手术入路椎管减压、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病椎植骨治疗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23例。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病椎椎体高度,并对神经功能进行Frankel评分,评价患者疗效。结果 23例患者均进行了随访,时间6个月~2年。病椎前缘术前高度为30%~75%,末次随访时为85%~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器无松动及断裂。术后神经损伤功能恢复Frankel分级,有2例A、B级未恢复,B级1例恢复到D级,C级2例恢复到D级、2例恢复到E级;D级11例9例恢复到E级,2例无恢复。结论钉棒系统内固定能达到满意复位固定及椎管有效减压,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牢靠,有利于脊柱骨折及损伤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