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连和五倍子对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检测中药黄连和五倍子对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用新的中药抗菌实验方法进行五倍子、黄连对20株VRE的体外抗菌活性检测.结果 与结论黄连和五倍子对VRE的抑菌作用均较好,其中黄连的MIC90为0.644,五倍子的MIC90为0.105.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五倍子、儿茶、乌梅、黄连和黄芩的体外抗菌效果进行比较。方法:用新的中药抗菌实验方法,进行五倍子等5种中药对28株肠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检测。结果与结论,5种中药对肠球菌的抑菌作用均较好,其中以五倍子和儿茶的抑菌效果最好,其MIC90均为1:640,而黄连,乌梅和黄芩的抑菌效果也较好,其MIC90分别为1:320,1:320和1:160。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对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有抗菌活性的中药,并初步探究其体外抑菌机制。方法从60种中药颗粒剂中,筛选对28株泛耐药菌有体外抗菌活性的中药。调整有抗菌活性药液pH至中性,比较调整pH前后抑菌效果差异。检测有抑菌活性中药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联合抑菌效果以及对细菌细胞外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改变。结果筛选出黄芩、黄连、麻黄和鸡血藤等4种对泛耐药菌均有抑菌作用的中药,其MIC依次为:64、64(82.1%黄连菌株)、128(19.9%)、128、256 mg/mL;MBC依次为:128、64(28.6%黄连菌株)、128(71.4%)、256、512 mg/mL。4种中药调整pH前后抑菌效果均无差异(P>0.05)。黄连和黄芩联合应用时的FIC值均>2。随着4种药物浓度的增加,ALP的浓度均升高,其中黄芩和黄连作用后的ALP浓度升高更为明显。结论黄芩、黄连、麻黄和鸡血藤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效果,其中黄芩和黄连的抗菌机制可能与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有关;但黄芩和黄连联合用药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不同中药提取物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ter pylori,H.pylori)耐药菌株是否具有体外抗菌活性,为中药治疗H.pylori耐药菌株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分别检测不同中药乙醇提取物对H.pylori标准菌株和临床耐药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计算其MIC50和MIC90。结果中药提取物大黄、黄连、黄芩、败酱草、延胡索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32,64,32,64,128,256,>512,>512,>512,>512 mg/L。结论大黄及黄连提取物对H.pylori临床耐药菌株具有较明显的体外抑菌作用;黄芩提取物对H.pylori临床耐药菌株具较弱的体外抑菌作用;败酱草、延胡索提取物对于H.pylori临床耐药菌株无明显体外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5.
6种抗菌中药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几种常用抗菌中药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抑菌活性。方法选择6种(黄连、苦参、连翘、大黄、生地、知母)常用抗菌中药,采用水提法提取浓度至1g/ml。以稀释法测定上述中药对100株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大黄、黄连、连翅对MRSA有较强抑菌作用,其中以黄连对MRSA的作用最强,MIC值≤0.025g/ml。同一种中药对MRSA的不同菌株表现出相近的抑菌活性。结论常用抗菌中药对MRSA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防治中抗菌中药可以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玉米须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玉米须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和试管连续稀释法测定玉米须对常见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1)玉米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皆有明显的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1mm和16m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5g/ml。(2)玉米须对大肠埃希菌、福氏志贺氏菌、伤寒沙门氏菌、铜绿假单胞菌无抗菌活性。结论:玉米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好的体外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国产头孢他美酯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采用肉汤二倍稀释平板活菌计数法测定最低杀菌浓度(MBC),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测定,同时与对照药头孢克洛进行对比。结果:盐酸头孢他美酯对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及对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肺炎杆菌、奇变形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其MIC50及MIC90的结果明显优于头孢克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链球菌、绿脓杆菌的作用较差。结论:国产头孢他美酯对临床常见致病菌有良好的体外抗菌作用,其抗菌活性几乎不受培养基PH值及血清蛋白结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蛇莓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测定蛇莓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蛇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7种常见致病菌有较强的体外抑菌作用。结论蛇莓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本实验结果显示蛇莓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比较加替沙星对革兰阴性致病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药物在体外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临床分离革兰阴性致病菌对加替沙星和头孢他啶的敏感率分别为72. 3%、75%,耐药率分别为16. 9%、14.2%。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加替沙星对革兰阴性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较强,和头孢他啶相似,是一种高效的新型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黄连对252株临床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新方法(M-H琼脂代替营养琼脂)对黄连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等体外抗菌活性检测。结果:黄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的MIC50分别为0.161,0.161和0.322mg/mL,结论:黄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均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抗菌中药对临床常见病原性细菌抑菌作用的检测方法。方法:选择6种常用抗菌中药(黄连、苦参、连翘、大黄、生地、知母),分别采用水提法制备至质量浓度1mg/L。应用液体稀释法测定上述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建立了中药抑菌作用的检测方法。黄连、大黄与连翘抑制细菌的作用较强,MIC值均≤0.05mg/L,其中黄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强(MIC值为0.00625mg/L)。结论:应用本方法可以进行中药抑菌作用的检测。抗菌中药对所试验菌种表现不同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五味子等中草药对肠道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抗菌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五味子等12种中草药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抗菌作用。方法:(1)药物用50%乙醇浸提,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观察抑菌圈的大小;(2)琼脂平板连续稀释法测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mg/m1)。结果:(1)对四种实验菌均具有抑菌作用的药物有5种:五味子、五蓓子、黄莲、黄芩、大黄(抑菌圈直径在13~39mm);(2)对三种细菌具有抑菌作用而对白念珠菌(真菌)无抑菌作用的药物有4种:山楂、秦皮、叶下珠、铁苋(抑菌圈直径在12~40nml);(3)只对白念珠菌具有抑菌作用的药物有知母一种;(4)各药对实验菌的MIC差异较大,对,三种细菌以五味子的MIC最低,为6.25~l0.00mg/ml;对白念珠菌则以黄莲的MIC最低,为5mg/ml。结论:五味子、五蓓子、黄莲、黄岑、大黄对全部实验菌具有抑菌作用;五味子、五蓓子、山楂等9种中草药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具有抑菌作用;黄莲、知母、五蓓子等6种中草药对白色念珠菌具有抑菌作用;其中对肠道致病菌及绿脓杆菌抑菌作用最强的是五味子,抑菌圈最大者达40mm,MIC最低(6.25~10.00mg/m1);对白念珠菌抑菌作用最强的是黄莲,抑菌圈最大(32mm),MIC最低(5mg/m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品种芦荟的蒽甙的抑菌作用研究.方法:选取新鲜的皂质芦荟、木立芦荟、龙山芦荟、中华芦荟和库拉索芦荟叶各10条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并比较不同品种芦荟叶皮和叶肉中蒽醌的含量的差异;测定不同品种芦荟叶皮中的蒽醌对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的差异;测定芦荟蒽醌对各受试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不同品种的芦荟叶皮中的蒽醌含量均高于叶肉中的含量,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皂质芦荟、木立芦荟、龙山芦荟叶皮中的蒽醌含量高于中华芦荟和库拉索芦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芦荟品种中的蒽醌对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都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其中皂质芦荟中的蒽醌对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均比较理想,抑菌环直径均超过了7mm;中华芦荟和库拉索芦荟中的蒽醌对各受试菌的抑菌效果相对较差,抑菌环直径均未超过5mm.芦荟中蒽醌溶液在较低浓度下对个受试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能力,其中对大肠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0.125mg/mL,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063mg/mL,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25mg/mL.结论:不同品种的芦荟叶皮中的蒽醌含量均高于叶肉中的含量,皂质芦荟中的蒽醌对各受试菌的抑菌效果比较理想,芦荟蒽醌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最敏感.  相似文献   

14.
射干提取液对铜绿假单胞菌PA11株R质粒体内外消除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以射干提取液为质粒消除剂 ,对铜绿脓假单胞菌 PA1 1株 R质粒进行体内外消除试验 ,使消除子恢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 :取射干水煎剂对 PA1 1株进行最小抑菌浓度 ( MIC)试验 ,统计 MIC50 和 MIC90 。结果 :射干水煎剂对 PA1 1株 MIC为 31 .2 5 g· L-1,MIC50 为7.81 g·L-1,MIC90 为 1 5 .62 g· L-1。结论 :射干于体内外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测试复方阴道栓剂(CG栓)疗效及毒性和刺激性。方法:采用测定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和家兔阴道接触药物实验法进行研究。结果:CG栓体外抗菌作用与其主药氛霉素相当或更好,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疗效明显,且无明显毒性及刺激性作用。结论:CG栓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黄芩与葡萄糖酸锌联用对痤疮致病菌是否具有协同抑菌作用。[方法]采用牛津杯法检测黄芩和葡萄糖酸锌单用及联用时对痤疮致病菌的抑菌活性。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和棋盘法分别测定两者单用及联用时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判定药物相互作用。绘制时间-生长曲线进一步考察药物作用特点。[结果]黄芩与葡萄糖酸锌联用后对痤疮致病菌的抑菌活性显著增强,MIC均下降。两者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FICI为0.75,表现为部分协同作用,对痤疮丙酸杆菌的FICI为0.25,表现为协同作用。联合用药对痤疮致病菌的抑菌强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结论]黄芩联合葡萄糖酸锌对痤疮致病菌具有协同抑菌作用,可为新型抑菌剂的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药对广州地区流感嗜血杆菌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草药对广州地区流感嗜血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流感嗜血杆菌对中药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6种中草药水煎剂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黄连抑菌效果最好,黄连水煎剂对流感嗜血杆菌MIC50为1g/L,MIC90为2g/L。结论:中药对流感嗜血杆菌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乌梅等10味中药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抑菌活性,明确其最低抑菌浓度(MIC),为临床应用中药治疗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各收集10株产ESBLs和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制备适当浓度的各种中药煎液备用。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定量抑菌试验,分别测定和比较各种中药的MIC值。对抑菌作用明显的中药进行产ESBLs和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MIC比较。结果中药乌梅、五倍子、黄连、黄芩、黄柏、穿心莲、鱼腥草、重楼、金银花、连翘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MIC值分别为(17.19±4.94)mg/mL、(18.75±6.59)mg/mL、(37.50±10.21)mg/mL、(46.20±15.10)mg/mL、(450±105.41)mg/mL、(475±79.06)mg/mL、(237.50±39.53)mg/mL、(118.75±59.29)mg/mL、(425±88.19)mg/mL、(225±52.70)mg/mL,其中乌梅、五倍子、黄连、黄芩的MIC均值分别为17.19mg/mL、18.75mg/mL、37.50mg/mL、46.20mg/mL,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乌梅、五倍子、黄连、黄芩对产ESBLs和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MIC值经统计学处理,P〉0.05。结论10味中药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抑菌活性。其中乌梅和五倍子效果最强,其次是黄连、黄芩,其余的中药抑菌活性较弱。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头孢哌酮与他唑巴坦联用后对临床分离的291株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4∶1)对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与头孢哌酮、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1)和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8∶1)进行比较。结果:头孢哌酮钠与他唑巴坦钠联用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头孢哌酮钠单用的体外抗菌活性,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1)的抗菌活性相似,略优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8∶1)的抗菌活性。结论: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4∶1)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他唑巴坦增强了头孢哌酮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细叶石仙桃醇提物不同萃取部位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细叶石仙桃不同极性提取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琼脂扩散法测定其抑菌圈的大小。结果细叶石仙桃不同极性提取物对白假丝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消化链球菌的抑制作用明显。细叶石仙桃提取物对革兰阳性菌和白假丝酵母菌MIC范围为80~120 mg/mL,对革兰阴性菌的MIC范围为100~160 mg/mL。正丁醇萃取部分抑菌活性最强。结论细叶石仙桃提取物在体外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