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兔角膜内皮细胞的新法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介绍一种全新的角膜内皮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在体视显微镜下撕下角膜后弹力层及内皮细胞层并剪切成小块,分置于培养皿中,将盖玻片叠加在组织块上进行培养。结果:角膜内皮细胞很快自组织块迁移生长,结论:本法培养内皮细胞不需用酶,具有简便,可靠,不易污染,细胞量大的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体外诱导兔骨髓单个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研究体外培养兔骨髓单个核细胞 (bonemarrowmononuclearcells,BM MNCs)诱导分化为内皮系细胞。方法 :穿刺抽取兔骨髓 ,经密度梯度离心与免疫磁珠法富集的BM MNCs ,于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 (endothelialgrowthmedium ,EGM )中培养 2月 ,观察细胞的贴壁情况、形态变化及其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的表达。 结果 :培养第 3d开始出现梭形贴壁细胞 ,约第 7d出现团状聚集细胞集落 ;第 7~ 10d的贴壁细胞表达vWF、CD31,摄取acLDL ,分泌NO。贴壁细胞传代培养 10代后接近融合 ,细胞扩增了约 10 0 0倍。结论 :在一定条件下 ,体外培养BM MNCs可增殖诱导分化得到内皮系细胞。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采用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模型,动态观察了家兔烧伤(30%Ⅲ度)早期烧伤表对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通过相差显微动态观察、台盘菜染色、HE染色光镜检查及扫描电镜观察。同时检测孵育不同时相点增减液中LDH、6-keto-PGE1α、tPA及内皮细胞抗上板粘附能力变化。结果显示:(1)烧伤血清对内皮细胞有明显的损伤作用功能改变早于结构损害,而结构损害又以细胞间连接及其表达结构改变为早;(2)烧伤血  相似文献   

4.
朱茂丽  刘瑶 《现代医学》2006,34(5):365-368
脉络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不仅在维持眼睛局部的内环境稳定、局部散热以及营养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和外层视网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更是许多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解剖基础,包括脉络膜渗漏、炎症以及新生血管的发生等等。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生是一系列引起视功能障碍的脉络膜、视网膜疾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学机制,尤其在渗出性老年黄斑变性、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炎、高度近视眼底改变等方面,脉络膜新生血管是致盲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6.
薛军辉  张作明  郭群 《医学争鸣》2002,23(5):390-393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皮细胞(EC)和平滑肌细胞(SMC)共培养模型,为下一步研究两之间的电生理活动提供基础。方法 采用微孔聚碳酸酯膜(polycarbonate filter membrane)作为载体,将EC和SMC接种于微孔膜的两侧,建立EC和SMC联合培养模型,模拟血管壁EC和SMC间的结构关系,采用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进行观察。结果 共培养的EC和SMC组织结构关系类似于体内,EC呈单层生长,而SMC呈多层生长,同类和异类细胞间都有缝隙连接形成,缝隙连接的形成与培养的时间有关,在SMC接种后24h,EC可以通过微孔与SMC形成缝隙连接。结论 此种EC和SMC共培养模型模拟了在体时EC和SMC之间的结构关系,可以用来研究两种细胞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7.
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可靠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新生SD乳鼠脑皮质经匀浆、过滤、消化和差速贴壁等方法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并用Ⅷ因子相关抗原进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培养的细胞呈单层贴壁生长,约7~9d后呈典型的"铺路石"征象,免疫细胞化学鉴定证实为内皮细胞.结论此种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为体外研究脑血管疾病提供了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朱平  杨为松 《医学争鸣》1990,11(5):364-367
作者用胶原酶消化法自人脐带静脉分离获取内皮细胞,由牛下丘脑提取内皮细胞生长因子(ECGF),以改进的方法对内皮细胞进行培养,建立起在体外连续增殖传代的人血管内皮细胞(HEC)的培养模型。并就ECGF和人纤维粘连蛋白(HFN)对HEC生长的生物学效应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①HEC在低密度(5×10~3/cm~2)情况下,即对ECGF(100~300mg/L)有良好的增殖反应,可在体外连续增殖传至10代;②HFN对HEC增殖无直接促进作用,但预先用其涂铺培养瓶底面,有利于细胞贴壁:③ECGF和HFN不能替代小牛血清。此培养体系的建立,将为内皮细胞的生理和病理研究提供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牛磺酸对兔眼角膜内皮细胞的毒副作用.方法 取家兔6只(共12眼),每只眼制取6片组织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兔角膜内皮细胞,细胞接种于12孔培养板,分别加入2%、4%、6%、8%、10%的牛磺酸液(同一动物的左右眼加同一浓度牛磺酸溶液),设立空白对照.倒置显微镜观察角膜内皮细胞的生长情况;在培养的第1、2、4、6、8天,将部分培养细胞用Wright染色后观察细胞形态.结果 空白对照和加入2%、4%、6%牛磺酸溶液培养的角膜内皮细胞,1周后均形成内皮细胞层,细胞形态呈六角形或类圆形.加入8%牛磺酸液培养的角膜内皮细胞,在第4天时生长不良,细胞胞体小;第8天时培养细胞死亡.加入10%牛磺酸液培养的角膜内皮细胞,在第2天时出现生长不良,细胞胞体小,部分细胞已死亡.同一动物的左右眼角膜内皮细胞生长速度和细胞形态相似.结论 2%~6%牛磺酸对兔角膜内皮细胞的生长无不良影响,提示该浓度范围的牛磺酸对角膜内皮细胞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牛磺酸对兔眼角膜内皮细胞的毒副作用。方法 取家兔6只(共12眼),每只眼制取6片组织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兔角膜内皮细胞,细胞接种于12孔培养板,分别加入2%、4%、6%、8%、10%的牛磺酸液(同一动物的左右眼加同一浓度牛磺酸溶液),设立空白对照。倒置显微镜观察角膜内皮细胞的生长情况;在培养的第1、2、4、6、8天,将部分培养细胞用Wright染色后观察细胞形态。结果 空白对照和加入2%、4%、6%牛磺酸溶液培养的角膜内皮细胞,1周后均形成内皮细胞层,细胞形态呈六角形或类圆形。加入8%牛磺酸液培养的角膜内皮细胞,在第4天时生长不良,细胞胞体小;第8天时培养细胞死亡。加入10%牛磺酸液培养的角膜内皮细胞,在第2天时出现生长不良,细胞胞体小,部分细胞已死亡。同一动物的左右眼角膜内皮细胞生长速度和细胞形态相似。结论 2%~6%牛磺酸对兔角膜内皮细胞的生长无不良影响,提示该浓度范围的牛磺酸对角膜内皮细胞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如何获得高浓度的兔血管内皮祖细胞(EPC).方法:抽取兔双下肢骨髓,应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传代,应用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bFGF联合诱导培养传代细胞,观察诱导前和诱导后第2代、3代细胞形态的变化,并对培养所得的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测CD34、CD133、CD3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培养细胞第2 d出现簇状贴壁生长,第4 d由圆形变成纺锤形,呈条索状排列.与诱导前相比,诱导后第2代细胞CD34、CD133和CD31阳性细胞率无明显变化,诱导后第3代细胞CD34细胞阳性率无明显改变,CD133细胞阳性率明显下降,CD31细胞阳性率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兔骨髓源的单个核细胞可以在体外分离培养,诱导所得细胞具有EPC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新西兰大白兔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EPC)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证实骨髓是获得内皮祖细胞的理想来源之一,为后续研究提供材料准备.方法 取兔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MNC),置于DMEM-L培养基中培养,动态观察细胞生长过程,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细胞荧光化学法鉴定培养的细胞.结果 培养10 d的EPC能吞噬ac-LDL并与凝集素UEA-1相结合,同时表达CD34和CD31相关抗原.结论 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兔骨髓中分离的MNC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分化为具有内皮祖细胞特征的细胞,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西兰大白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OCs)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为后续实验研究做好准备.方法:通过耳中央动脉采集兔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MNCs),在EGM-2培养基的诱导分化下,获得EOCs.通过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摄取试验、荆豆凝集素(FITC-UEA-1)结合实验、CD34与Ⅷ因子免疫组化染色、flk-1免疫荧光染色、体外血管形成实验以及细胞NO分泌功能测定,从细胞表面标记和细胞功能两方面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新西兰大白兔外周血MNCs在体外培养可成功获得EOCs,EOCs能稳定摄取ac-LDL并与UEA-1结合,一致表达CD34、flk-1和Ⅷ因子相关抗原.EOCs能分泌NO,并能在matrigel凝胶上形成稳定的血管腔样结构.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的兔外周MNCs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能诱导分化成为EOCs.  相似文献   

14.
兔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简便、有效的兔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兔脑皮质通过匀浆、过筛分离处理后接种,原代培养兔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通过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鉴定。结果:培养的细胞呈典型的“铺路石”状生长,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为阳性。结论:该方法可方便获取较纯净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可定向诱导为内皮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培养方法和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利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MSCs,体外扩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表面抗原表达,以含VEGF、bFGF的诱导分化培养液定向诱导传代使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检测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鉴定。结果:MSCs在体外传代扩增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CD44、CD90表达阳性,CD31、CD45为阴性,分化后的细胞具有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可表达CD31及Ⅷ因子。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诱导向内皮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将兔全骨髓直接体外培养诱导分化的方法获取内皮祖细胞(EPCs),同时观察EPCs的扩增能力。方法新西兰兔10只,对每只兔穿刺并抽取骨髓3 ml,用EGM-2培养基对全骨髓进行培养,观察细胞生长及形态变化,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评估其扩增能力。对培养12 d后的贴壁细胞行CD133、CD34、VEGFR-2三抗原免疫组化鉴定及吞噬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和结合荆豆凝集素(UEA-1 lectin)的内皮细胞功能鉴定;同时对其行CD133免疫磁珠分选及流式细胞术检测,比较分选前后的CD34+/VEGFR-2+和CD133+/CD34+/VEGFR-2+细胞比例的差异。结果全骨髓直接培养48 h后可见细胞呈丛状或集落样生长,细胞呈梭形、三角形、多边形,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经过12 d的培养,每3 ml骨髓可以获得(1.51±0.29)×106个贴壁生长的EPCs,细胞呈铺路石样外观;检测发现CD133、CD34、VEGFR-2三抗原阳性表达,并具有吞噬ac-LDL和结合荆豆凝集素(UEA-1 lectin)的内皮细胞功能。经CD133免疫磁珠分选后CD34+/VEGFR-2+和CD133+/CD34+/VEGFR-2+的细胞比例数分别为分选前的3.38倍和6.14倍。结论通过全骨髓直接培养诱导分化获取兔EPCs的方法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17.
建立一种体外诱导培养小鼠骨髓源性的树突状细胞(DCs)方法,在镜下可观察到培养出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s)比成熟树突状细胞(mDCs)细胞突起少。流式细胞术检测 CD80、CD86、MHC-Ⅱ分子在 imDCs 的表达显著低于在 mDCs 上的表达。同种异基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显示DCs 刺激 T 细胞增殖的能力随着 DCs 所占比例的增大而增强,在相同比例条件下对刺激 T 细胞增殖的能力,imDCs 显著低于成熟 mDCs。该诱导方法可获得大量符合科研要求的小鼠骨髓源性 DCs。  相似文献   

18.
人循环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和诱导分化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目的研究人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分离、培养、分化及鉴定。方法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优质胎牛血清的M199培养液中,对其进行体外诱导分化培养,以免疫组化、细胞荧光化学法及流式细胞检测法鉴定贴壁细胞的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结果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s)经体外培养,表达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抗原,包括VWF、CD31和CD34,并显示出能内吞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结合UE小1等内皮细胞特性,提示这些细胞具有内皮细胞的表面蛋白特性和具有内皮细胞功能。结论人外周血中存在具有分化增殖能力的EPCs,在一定培养条件下可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9.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能大量分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体外培养方法,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大规模体外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比较0.25%胰酶、0.1%Ⅰ型胶原酶、0.25%胰酶与0.1%Ⅰ型胶原酶(1∶1)3种消化方法分离HUVECs的细胞数量和活细胞率的差异.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细胞鉴定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 0.1%Ⅰ型胶原酶单独或混合0.25%胰酶消化分离细胞数量较多、活细胞率较高(P<0.05).VEGF能明显促进细胞增殖能力,延长细胞自然生长时间.细胞呈单层"铺路石"样排列,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染色,激光买聚焦检测可见胞质中绿色荧光颗粒.结论 Ⅰ型胶原酶与胰酶混合消化HUVECs是获取血管内皮细胞的一种经济且效果较好的方法,添加VEGF能明显促进细胞增殖,可用于构建体外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的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经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后的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诱导成内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获取BMSCs,分别经Adv-VEGF、Adv-GFP转染,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细胞生长曲线测定BMSCs增殖特性.同时进行免疫表型鉴定.并与未转染细胞组比较。结果:Adv-VEGF转染组BMSCs可分泌VEGF蛋白,而其杂两组不分泌VEGF蛋白。转染VEGF基因后,BMSCs生长速度变快.向内皮细胞分化。与Adv-VEGF转染组BMSCs相比.Adv-GFP转集细胞组、未转染细胞组的BMSCs生长速度较慢.未有向内皮细胞分化的证据。结论:腺病毒介导的VEGF基因转繁可诱导BMSCs分化成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