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终板Modic改变在颈肩痛患者中的分布特征及其与颈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因颈肩痛就诊于我院并行颈椎MRI检查的患者共计300例,记录其颈椎Modic改变的分期、发生节段,并分析Modic改变与患者年龄、性别、间盘退变类型的相关性。结果300例共计1 800个椎间盘节段中33例(占11.0%)42个椎间盘节段(占2.3%)发生Modic改变,其中Ⅰ型8例(占2.7%),Ⅱ型21例(占7%),Ⅲ型4例(占1.3%)。结论 Modic改变好发于C4/5、C5/6椎间盘,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Modic改变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生率无明显不同。各种类型的间盘退变中,间盘脱出组Modic改变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特异性胸背痛患者终板Modic改变在胸椎MRI上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4月因胸背痛在我院行胸椎MRI检查的患者,排除特异性疼痛,共纳入384例,其中男178例,女206例,年龄18~85岁,分析MRI矢状位图像资料,记录椎体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类型、分布节段及相邻椎间盘退变等级,统计并分析Modic改变的分布规律及其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结果:21例患者23个椎间盘存在终板Modic改变,占入选患者5.5%,ModicⅠ型、Ⅱ型和Ⅲ型的个数分别为4个、10个、9个,出现Modic改变的节段为T5/6(2个),T6/7(2个),T7/8(4个),T8/9(3个),T9/10(3个),T10/11(4个),T11/12(5个);中下胸椎分布多于上胸椎;终板Modic改变相邻椎间盘退变分级,2级1个,3级5个,4级10个,5级7个,椎间盘退变与Modic改变有相关性。结论:胸椎Modic改变发生率较低,以中下胸椎多见,椎间盘退变与Modic改变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腰椎终板Modic改变类型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及二者与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0—12月间行腰椎MRI检查且合并Modic改变的患者200例。Pfirrmann分级评估腰椎间盘退变。通过电话随访,采用VAS法评估LBP。统计Modic改变及邻近椎间盘退变在下腰段(L4/5及L5/S1水平)的分布情况及关系,及二者与LBP的关系。结果:Modic Ⅱ型与Ⅱ?Ⅰ型均与轻度椎间盘退变相关(P < 0.05)。Modic Ⅰ?Ⅱ型与轻度及严重椎间盘均相关(P < 0.05),而Modic Ⅰ型与严重椎间盘退变相关(P < 0.05)。Modic Ⅰ型、Ⅱ型及Ⅰ?Ⅱ型与LBP相关(P < 0.05)。多因素分析后,严重椎间盘退变(4级)与LBP相关性消失(P > 0.05)。结论:退变程度较高的腰椎间盘易合并Modic Ⅰ型,Modic Ⅱ型更常见于退变程度较低的腰椎间盘;退变初始阶段,Modic Ⅱ型可能向Ⅰ型转换。虽然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退变均与LBP相关,Modic改变的影响可能更直接,而腰椎间盘退变通过Modic改变间接产生影响,因此较弱。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腰痛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6~2010年6月采用腰椎单节段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的伴有下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一组有腰椎终板Modic退变(A组),另一组无腰椎终板Modic退变(B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腰椎终板Modic退变对患者术后下腰痛缓解的影响。结果:术后2组患者下肢放射痛症状均缓解,临床疗效满意。2组术后下腰痛VAS评分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下腰痛恢复情况与腰椎终板Modic退变相关,对终板的观察可以更全面的评判下腰痛的发生、预后。  相似文献   

5.
颈椎前路融合术致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前后颈椎X线和MRI表现,探讨节段融合术有否加重邻近节段的退变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对25例行单节段(C5~6)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术前一月内和术后一年的正侧位片及MRI图像进行评价,以颈椎矢状正中位T2加权MRI分析融合节段之邻近节段(C4~5)及间隔节段(C3~4)椎间盘,计算颈椎的前凸角和椎间盘的退变指数。结果: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变小,颈椎前凸角变小,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邻近节段C4~5椎间盘退变指数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间隔节段C3~4椎间盘退变指数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加剧了融合邻近节段的退变速度,术后颈椎曲度的改变和应力集中以及活动度的代偿性增加可能是加剧退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腰椎终板Modic退变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形式与表现临床上多种多样,其中椎间盘退变尤其多见。腰椎间盘退变往往合并腰椎终板的病理改变,MRI检查可显示为椎间盘邻近骨(也即终板)的信号改变,往往为终板水肿、脂肪化或骨硬化所致,这种改变叫做终板Modic退变[1],也是腰痛的病因之一[2-3],但并未引起重视。对此国外已有文献报道,但国内报道较少。本文拟对终板Modic退变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作一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腰椎退变对拔伸按压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应用L_(3~5)运动节段轻度退变与中度退变模型进行研究。假定腰椎间盘突出发生于L_4椎间盘左侧,为模拟拔伸按压手法,L_3椎体上终板固定,L_5椎体下终板施以500 N拉力;在L_(4~5)运动节段左侧椎板分别施以50 N与80 N按压力,比较两模型在不同按压力作用下L_4椎间盘左后方位移与L_(4~5)运动节段左侧小关节接触力。结果:手法按压力分别为50 N与80 N时,与轻度退变模型相比,中度退变模型L_4椎间盘左后方位移分别下降18.1%与34.5%,小关节接触力分别下降17.6%与43.4%;当按压力由50 N增至80 N,轻度退变与中度退变模型L_4椎间盘左后方位移分别增加146.3%与96.8%,小关节接触力分别增加195.9%与103.3%。结论:腰椎退变影响拔伸按压手法生物力学效应,但并不增加腰椎小关节接触力。  相似文献   

8.
腰椎间盘退变后应力变化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评估腰椎间盘退变后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 利用MIMICS软件对正常腰椎的CT图像进行预处理后,导入ABAQUS软件建立正常椎间盘L3~L4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改变椎间盘退变后对应的材料属性,建立退变椎间盘L3~L4节段的有限元模型.对模型施加0.3 MPa均布轴向压缩载荷,比较正常和退变椎间盘的纤维环、髓核、软骨终板、关节突关节的应力.结果 与正常椎间盘比较,退变椎间盘的应力分布发生改变,纤维环周边承受较大应力,髓核的压应力明显降低,软骨终板的应力集中在外周偏后;关节突关节面的应力明显增大.结论 有限元方法可以直观地观察椎间盘退变对腰椎的影响,是对临床研究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椎体终板Modic改变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取近3年在我院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100例,比较腰椎滑脱椎体终板Modic改变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滑脱节段Modic改变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滑脱节段;退变性滑脱多见Medic2型;峡部断裂性滑脱多见Modic3型。腰椎滑脱椎体终板Modic改变与椎体终板滑脱程度、椎间盘退变情况、劳动严重度等相关。结论:在退变性滑脱中多见Modic改变Ⅱ型,在峡部裂性滑脱中多见Modie改变Ⅲ型;腰椎滑脱椎体终板Modic的改变与多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0.
腰椎后外侧融合动物模型及邻近节段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文献报道脊柱融合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均集中在生物力学、影像学方面,缺少相关的实验研究,本文通过建立腰椎后外侧融合动物模型,观察其对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建立腰椎后外侧融合动物模型,观察其对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后正中暴露兔腰4~6椎板及横突,用0.8 mm钢丝行双侧腰4~6横突间8字内固定,然后用骨水泥包绕横突及钢丝.观察术后3个月、6个月时邻近节段椎间盘的病理改变.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3个月时实验组L3-4椎间盘即有退变性改变,退变程度按Miyamoto分级为2级,至术后6个月时则退变更加明显,达3级.结论:腰椎后外侧融合会引起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加速.  相似文献   

11.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与相关元素代谢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哲  高双斌 《医学争鸣》1997,18(6):547-550
目的:研究黄韧带骨化与相关元素代谢变化规律,探讨骨化病因。方法:分别采用原子吸收法、磷钼酸兰比色法、氟电极等方面测定患者血清及黄韧带标本中钙、磷、镁、锌、铜、锰、钼、氟8种元素的含量。结果:钙、磷、镁、锌、铜、锰、钼在腰椎管狭窄症与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血清与黄韧带中均有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而氟在骨化组血清与黄韧带中含量均显著高于退变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  相似文献   

12.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误诊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误诊比例,病种,发生频次及与疗效的关系,为避免误诊误治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初次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在首发症状出现后就诊2个以上医院,时间超过3个月仍被诊断或尚不能明显诊断者,被列为误诊或诊断不明,并对各组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011例患者中51.04%被长期误诊(516/1011),19.09%长期诊断不明(193/1011),仅29.87%(302/1011)能在首发症状出现3个月内获得正确诊断,被误疹的病名多达百余种,最常见的有各型肝炎,肝硬化,肝肿大,脾功能亢进,各种关节炎,各型肾炎,脑为脑病,精精病,各种盆血等,共857例次,治疗前后3组间的严重程序及疗效对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本病易被长期误诊或诊断不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对有上述症状者通过检查角膜K-F环进行初筛,必须时行铜代谢检查预以确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年轻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金属帽假体行股骨头表面置换术(sRHA)后,头-臼匹配度对髋臼软骨磨损的影响。方法对该院自1999年1月以来行SRHA手术的10例13髋,以及与SRHA关节接触磨损特征相似的单圾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UHA)因髋臼磨损疼痛改行全髋关节翻修术(RTHA)的14例14髋,分别采用Kwok法和LaBelle法测量头-臼匹配度和髋臼磨损度,对UHA者还采用组织学方法检测髋臼软骨的磨损程度。结果SRHA组头-臼匹配均良好。随访2~3年的4例4髋,无1例髋臼软骨磨损;而随访4~5年的6例9髋中,软骨磨损〈1mm者1例,余无明显磨损。UHA组14例14髋,术后2~3年改行RTHA的6髋中,头一臼匹配不良者5髋(83%),髋臼软骨磨损达0.5~2mm,大体和组织病理显示髋臼负重区软骨呈Ⅱ级中度磨损,病理评分平均为8.5分;在术后4~6年改行RTHA的8髋中,头-臼匹配不良者仅1髋(13%)。测量显示髋臼软骨磨损〉2mm,大体和组织病理分别显示髋臼软骨呈Ⅲ级重度磨损,病理平均13分。结论头-臼匹配度与髋臼软骨磨损出现的时间密切相关,与软骨磨损的程度无关。使用直径1mm递增的股骨头金属帽假体,可改善头-臼匹配度,延缓髋臼软骨磨损时间,进而改善疗效。  相似文献   

14.
运用滋阴明目丸治疗肝肾阴虚型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与老年黄斑变性患者59例,并与杞菊地黄丸组57例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视力提高总有效率为78.84%(对照组34.32%),视野改善率为74.74%(对照组33.36%),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另外,治疗组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全血比粘度、低切、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电泳、纤维蛋白原等各项指标,亦优于对照组。提示滋阴明目丸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成像在显示与诊断小儿颅脑疾患中的作用已颇受临床关注。由于它无放射辐射、具有高度软组织分辨率、多参数成像、可作任意方向切层以及无骨性伪影等特点,因此,在显示小儿复杂畸形、髓鞘病变、后颅凹病变以及小儿癫痫方面较CT有明显的优越性。本文就我们的初步经验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6.
背景 2019年中国已有60万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登记在册,其中80%以上患者的透析“生命线”为自体动静脉内瘘(AVF)。而自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瘤(AVFAs)是AVF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对AVFAs的研究有助于其防控。目的 通过研究AVFAs部分切除术中切除的病变血管组织学,追踪患者AVFAs复发情况,探索AVFAs组织病理与AVFAs复发相关机制,制定相应可行防治措施。方法 选择2016年4月-2019年10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进行以AVFAs部分切除术为主的修复手术的13例复杂型AVFAs患者,取切除动脉瘤血管组织(5~10)mm×(5~10)mm做病理分析;追踪AVFAs变化。结果 13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追踪3~39个月,平均(22.4±11.9)个月;其中7例患者术后3~6个月AVFAs复发;12例患者内瘘通畅。病理:血管内皮细胞(ECs)明显减少或消失;内中膜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组织增生、排列紊乱,内外弹力层不完整或完全消失,网状纤维和弹力纤维减少;平滑肌细胞(SMAs)减少或完全消失。13例患者瘤壁存在既往从未报道的大范围玻璃样变性,其中10例累及血管壁全程,同时散在黏液样变性、局灶性钙化混合或单独存在;玻璃样变性累及管壁全程者追踪期间6例复发。结论 AVFAs瘤体部分切除术对预防血管破裂、保留血管资源有效;术中利用的内瘘血管存在严重玻璃样变、散在黏液样变、局灶性钙化多种变性,使AVFAs容易复发,尤其是在修复部位继续穿刺;扣眼穿刺可能降低AVFAs患病率和修复术后复发率;瘤体早期局部加压可以延缓病情发展、减少干预;更大样本AVFAs组织学研究、不同AVF穿刺方法对AVFAs患病率影响的对照研究、AVFAs患病相关基因谱研究需进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丙烯酰胺 (ACR)中毒后 Ola鼠轴突的病理改变进行 ,并与 6J鼠比较。方法 :利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对腓神经和腓肠神经的改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光镜下 6J鼠的总横断纤维面积 (TTFA)明显增大 ,纤维密度 (DMF)明显降低 ,腓神经和腓肠神经的改变相似 ,大径纤维数减少 ,而小径纤维数无明显改变。Ola鼠无明显改变。神经轴突肿胀 ,髓鞘深染形状不规则 ,有些被破坏。电镜下见轴突内神经微丝大量增多排列密集 ,线粒体增多 ,聚集。结论 :Ola鼠对 ACR所致的类华勒氏变性反应也是延迟的 ,而 6J鼠出现轴突的肿胀、变性 ,电镜下以神经微丝的聚集、线粒体堆积为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三苯氧胺(TAM)对小鼠内脏器官的形态影响。方法以不同剂量的TAM(0.02mg.kg-1.d-1、0.2mg.kg-1.d-1、2mg.kg-1.d-1)分别连续灌胃染毒小鼠35天,于末次染毒称取体重后处死小鼠,取出心、肝、肾等器官,称重,光镜下观察病理形态变化。结果高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肝/体系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部分肝细胞可见脂肪变性。心、肾脏体系数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光镜下无形态异常。结论部分肝细胞脂肪变性可能与长期服用TAM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D13S26位点位于13q21.1~q21.2,与Wilson病基因位点相距约3.8分摩(centimor-gan,cm).中国人D13S26位点的多态等位片段与白种人相同,但各等位片段的频率两者差异明显,中国人HphI酶切点的多态信息最高,杂合率约0.5。应用D13S26位点对3个Wilson病家系进行连锁分析,证实D13S26/HphI可用于Wilson病的症状前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清丁酰胆碱酯酶与腰椎退行性变的相关性。方法在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用速率法测定了42例未手术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和35例正常体检者的血清丁酰胆碱酯酶。对研究组随访,询问其疼痛感,在痛感明显时采血。其中28例在使用麻醉剂后再次采血测定血清丁酰胆碱酯酶。用配对t检验处理数据。结果42例未手术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的血清丁酰胆碱酯酶(16945;SD=163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0831;SD=1096;P<0.001)。28例研究组病人在使用麻醉剂后血清丁酰胆碱酯酶明显下降(12742;1958,P<0.001)。结论血清丁酰胆碱酯酶测定或可用于腰椎退行性变的诊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