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医正气与西医免疫两种理论可以相辅相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医与西医是基于不同理论所建立起来的两种学科体系,中医理论主要源于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而西医理论则主要源于科学实验。对于同一生命现象。由于认识方法不同,其结果往往相差甚远。然而纵观两种医学,毕竟二都是对人体生命规律的理性认识,因此两种知识体系并不妨碍互相借鉴,并有可能相辅相成。中医的正气理论与西医的免疫理论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中医与西医是基于不同理论所建立起来的两种学科体系,中医理论主要源于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而西医理论则主要源于科学实验。对于同一生命现象,由于认识方法不同,其结果往往相差甚远。然而纵观两种医学,毕竟二者都是对人体生命规律的理性认识,因此两种知识体系并不妨碍互相...  相似文献   

3.
由于中西医学产生的历史时代及其背景的不同,故而形成了中医和西医两个医学体系和医学思维体系、就其思维体系而言,两者在各自的思维认识论上表现了很大差异,即中医学主要着眼于宏观、整体的思维认识论;西医学则主要基于微观、局部的思维认识论。而针对这种差异进行比较性的研究,无疑对我们深化认识两个医学体系的特点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以下的研究和比较。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理论不可兼容,但现代科技资源可共享。举例说明:将现代科技诊察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引入中医临床实践中,可弥补中医诊法之不足;有利于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促进中医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是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产物;西医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这两种体系各具特色,有明显的互补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事业也突飞猛进,当代医务工作者已越来越重视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西医向系统、整体的发展和中医向局部、具体的深化,是东西方医学发展演进的规律,这也正是发展祖国医学的有利途径,更是将世界医学事业的发展推向新高峰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宋金元时代,中医学出现过继秦汉之后的第二个辉煌,而同时代的欧洲处于相对"黑暗"的中世纪,这一时期对中西医学来说都是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宋金元时代中西医学的共性主要体现在学风上泥古与创新的并存及封建统治下医学的建制化;而差异则反映在阿拉伯医学对西医的影响大于对中医的影响,外部机制对中西医学的影响侧重点各异,当时中医各科的全面发展与西医少数学科的渐进的不同。通过以上比较,得出了对中西医学发展及中医现代化的启示,并对中西医的发展方向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中医是我国独有的医学体系,与西医迥然而异,在理论、方式等多个层面存在差别。西医是在当代科学理论上建立起的着眼于人体功能构造、解剖结构的科学,而中医在我国有2000年以上的发展历史。两种医学各有特色,很难从单纯的层面辨别出孰优孰劣。为了发挥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我国很多学者都进行了中西医结合的探索。同时在当前技术水平及医疗结构下,两种医学也在不断的渗透、影响。为促进两种医学的进步,本文对中西医结合外科进行了实践及理论的探讨,本文着重研究了中西医结合在临床中的作用,并对未来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分级诊疗制度是我国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有效解决人民"看病难"的问题。因为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所以分级诊疗对两者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本文首先比较分级诊疗对中医和西医的不同影响,在分析目前中医在分级诊疗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最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9.
为将传统中医药科学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西医学)武装起来,而成为现代中医(药)科学,首先创建时空医学。时空医学是形态结构医学(西医)与藏象结构医学(中医)的高度统一.是构建两者联结的桥梁。经40多年的研究和创新,开创了一条现代科学技术中医化的正确道路。不是现代科学理论融化与统帅中医,而是中医药科学融合统领了现代科学,作为中医药学的外因,由此引发和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发展,因而称谓“现代中医(药)科学”。现代中医药学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集中了中医西医两个优势于一身,同时又有新的提高和创新.因此现代中医药学是独立的、完整的、超前的整体性科学。  相似文献   

10.
周峻 《健康问答》2005,(1):18-18
中医是我国传统的医学,西医是从欧美各国传入我国的医学。中医和西医各有其所长和局限性,应该扬长避短。下列诸类型用中医手段诊治,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相似文献   

11.
为使中医学的表述符合现代的习惯,可将中医学的辩证论治体系概括为“状态医学”。“状态”是中医对“证”的描述,“病因原理”是西医对“病”的描述。从状态与病因病理的关系、状态的诊断、状态的治疗3个方面阐述了状态医学理论与现代病因病理学说的各自特点。认为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必须注意的问题是: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互相独立的医学体系。中医现代化的要点是中医学的状态诊疗理论的确立和现代因病理学说的全面引入;中西医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医学发展已进入到中医、西医与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并存的阶段。中医药学具有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对于世代相传而积累的医学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备加爱护,在20世纪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研究,保留其精华,促进中医药学现代化,使...  相似文献   

13.
从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看中医存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中、西医学分属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但其目的相同,彼此互补。西医学能够提供详尽客观的实验室数据,为中医学的科学化、标准化提供了依据,中医为西医提供了全新的思维和发展模式。两者在研究的对象和最终的目标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决定了两者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得到统一。中西医的兼融与互补成为中西医结合的必由之路,也将是中国医学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中医学不会因为有部分缺点而被历史淘汰。  相似文献   

14.
系统生物学的崛起,再次说明了应用系统论方法研究与发展现代医学的重要性。对于与系统论渊源颇深的中医来说,是一个重新振兴的契机。回顾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探讨系统医学的真正内涵,剖析中西医学两大诊治体系的主要异同点,提出了系列发展系统医学,包括系统生理学、系统病理学、系统诊断学、系统治疗学等。建立中西合璧的系统医学,既要重视运用西医提高中医,同样应该重视中医理论、诊治手段及经验对西医的启发,从人体系统的平衡理论或稳态概念出发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中医专科医师超声医学培训体系的质量。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12月间在超声科培训的中医专科医师34名,按超声科培训模式培养,比较培训前后的笔试、操作技能及读图成绩,并与同期培训的24名西医住院医师比较。结果:中医专科医师培训前后的各项成绩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专科医师与西医住院医师的各项成绩培训前大部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培训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医学培训体系可显著提高中医专科医师的超声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将传统中医药科学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西医学)武装起来,而成为现代中医(药)科学,首先创建时空医学。时空医学是形态结构医学(西医)与藏象结构医学(中医)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简要总结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历史和国际医学发展的新潮流,包括循证医学、系统医学、4P医学、精准医学、整合医学、转化医学等。将人类文明体系描绘为一个蝴蝶图,指出中西医在其中的学科地位。以太极图的方式总结对比了中西医的核心特征,认为中医是具有浓厚艺术色彩的系统科学。采用四个同心圆的4C+T模型描述了中医与现代医学发展方向之间的内在关联,提出"中医是望远镜,西医是显微镜",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发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所以中西医融合发展需要"以中医为方向,以西医为方法"。指出中西医融合的四个关键:关键尺度(细观到微观),关键对象(经络和腧穴),关键语言(与西医兼容的中医话语体系),关键问题(针灸效应、治病机理、人体生理周期与天体运行)。提出了经络是组织间隙、腧穴是被肌肉与骨骼包埋的空腔的"隙空学说";采用模糊集合论的方法进行翻译,将能够建构融通中西的中医话语体系;循证医学是建构未来整体医学的宏伟大厦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学方法论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哲学角度探讨中西医方法论的差异。认为中医注重整体宏观的哲学思辩,而西医强调部分还原方法;中医思维强调认识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直观,而西医思维则认为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中医辨证论治,西医则辨病论治;中医主要采用直接观察人体的方法,西医则主要借助于仪器进行间接观察人体;中医实验方法简单直观,西医实验复杂严格。中西医尽管体系各异,但各有优胜之处,它们是互补的,中西医结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与现代社会发展和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针对这些问题,应摆脱"经验医学模式"的束缚,把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操作技术融于现代科技体系之中;在中医教学中,应加强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方面的课程。  相似文献   

20.
祖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在西医院校设置中医课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个特点,它正在为继承祖国丰富的医学遗产,贯彻党的中西医结合方针,建立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新医药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西医院校在以西医教学为主的前提下.如何组织好中医教学,以便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是教学中面临的新课题之一.本文就西医院校设置中医课的必要性与如何教好中医课谈一些体会与看法.以引起大家的关注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