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阳明寒热证阳明主里 ,属胃与大肠 ,外邪入里则化热 ,无形热邪弥漫全身 ,热可化燥 ,热与燥合于胃中 ,消灼律液 ,而成阳明经病寒热证 ,乃寒热同病之证。如白虎汤证 (1 81 ,2 2 4 ) (文中所有括号内数字为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讲义》中的条目数。上海科技出版社 ,1 964年第 1版 )之“表有热 ,里有热”,“脉浮滑”,“自汗出”,乃太阳之邪已入里而转属阳明 ,形成表里俱热之证 ,热邪充斥表里内外故自汗出。又如 1 87条和2 2 6条将阳明经病寒热证的发热特点描述为“发热汗出 ,不恶寒反恶热”,“身热 ,汗自出”,又兼“渴欲饮水”,这就是后世…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发黄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黄,亦即黄疽。《伤寒论》论及发黄虽十余条,但病因病机证治详尽,为后世治黄之法门。 1、湿热发黄 1.l 湿热两重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刘颈而还,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意汤主之。”(236条)阳明病发热汗  相似文献   

3.
对阳明病篇中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点击,提出了的自己的看法。认为“胃家实”实指肠府燥屎阻结之证;阳明病始时之“恶寒”当为太阳病之表现,只不过阳明里热偏盛,邪气很快化热入里,故“二日自罢”,至于其“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只是说明六经病证皆可传于阳明,但对“无所复传”则当活看,关键是视胃气的强弱;219条白虎汤非治三阳合病之证,而是治三阳合病太少之邪统归阳明之证,“若自汗出”是其辨证之眼目;阳明病篇之用小柴胡汤、桂枝汤、麻黄汤都是建立在合病、并病的基础上,是邪虽由太、少传至阳明,但太、少之邪未罢,是时若阳邪病证不甚,则可先从太、少论治,此符合表里同病先表后里的治则,非为阳明病而用柴、桂、麻黄之剂;对于蒽陈蒿汤,方中之大黄重在伍茵陈、栀子以清利湿热,非为通府,临床使用无须强调其大便秘结。  相似文献   

4.
栀子豉汤证原文: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而谵语;若加烧针,心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程批:此条与“阳明脉症”下篇第一条同法,亦三焦病也。本文禁汗、禁火、禁下,与少阳同,故柯氏注云“此阳明半表里证也”,惟云阳明之半表里证,则义不大合,盖在表之半表里证,即少阳经之小柴胡证也。在里之半表里证,即三焦募原府也,募原近于胃府,故并入阳明病中。且伤寒亦由上及  相似文献   

5.
自汗、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至汗液外泄失常的临床上常见病证。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证措》中就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一般认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丹溪心法》中说:“自汗属气虚,阳虚…,盗汗属血虚,阴虚。”但细究医史,结合临床可发现亦非尽然。正如《景岳全书·汗证》中说:“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现就白长川主任治疗上述少见汗证验案三则整理如下。1阴虚自汗 胡某,男,6…  相似文献   

6.
本方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4味药组成 ,见于《伤寒论》34条 ,原文为“太阳病 ,桂枝证 ,医反下之 ,利遂不止 ,脉促者 ,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 ,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本方在《方剂学》中列入解表清里之剂。一般认为本方有解表清里之功 ,主治身热下利 ,胸脘烦热 ,口中作渴 ,喘而汗出的病证 ,并认为本方为太阳、阳明经药。如 :《医方集解》:“此足太阳、阳明药也 ,表证尚在 ,医反误下 ,邪入阳明之腑 ,其汗外越 ,气上奔则喘 ,下陷则利 ,故舍桂枝而用葛根 ,专治阳明之表 (葛根能升阳明清气 ,又为治泻圣药 ) ,加芩连以清里热 ,甘草以调胃气 ,…  相似文献   

7.
盗汗非独阴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盗汗,指寐时汗出,觉时汗止之证。盗汗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历代医家多从虚证论治,尤责之于阴虚。关于这一点,历代医家也持不同的见解,如《丹溪心法·自汗》认为“盗汗属血虚、气虚”。《景岳全书·汗症》云:“自汗亦有阴虚,盗汗亦多阳虚也。所以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相似文献   

8.
恶寒是辨识外感表证的重要标志。《伤寒论》中恶寒为太阳病提纲脉证之一,太阳伤寒证中强调指出“必恶寒”,可见仲景十分重视恶寒在表证辨识中的意义。故后世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之说。但医贵知常达变,须知恶寒并非表证所独见,所以切不可斤斤于此,一见恶寒,就冒然断为表证,随手处方,招致误诊误治的严重后果。因此,临证必须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结论。 例如,阳明病属里热证,以“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为其典型表现。但亦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这就不能据恶寒断为表证。此因阳明本经自病,外邪初入,卫阳闭郁不得伸展之故。正如柯韵伯所述:“本经受病之初,其恶寒虽与太阳同,而无头项强痛为可辨。”又虽类于太阳伤寒之“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的未发热所致,但阳明燥气偏胜,热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所谓之“汗出”,即现今之“汗证”。根据汗出的表现,一般可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临证以自汗、盗汗为多见。《伤寒论》中有关汗出一证的条文共77条,以自汗为多,盗汗、战汗、脱汗论述较少,而黄汗一词未提及,在《金匮要略》中有专门论述。...  相似文献   

10.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出于《伤寒论》 ,原文曰 :“伤寒瘀热在里 ,身必发黄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张氏用本方治疗阳明病 ,阳黄兼表之证。笔者根据多年对该方的运用 ,辨证治疗里有湿热 ,外有表邪的多种病证 ,疗效满意 ,介绍如下。1.急性肾炎 临床主证 :颜面浮肿 ,尿少而黄 ,身痒 ,或伴有发热、头痛、恶风。笔者常用本方和车前草、泽泻、冬瓜皮等利水消肿之药 ,以加强利湿功能。案例 :男 ,2 8岁。颜面浮肿 ,全身浮肿 ,见风加剧 ,舌淡红脉浮。化验尿蛋白( ) ,白细胞少许 ,红细胞 ( ) ,颗粒管型 0~ 2 /HP ,证属湿热在里 ,外有风邪。治以解…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所谓之“汗出”,即现今之“汗证”。根据汗出的表现,一般可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临证以自汗、盗汗为多见。《伤寒论》中有关汗出一证的条共77条,以自汗为多,盗汗、战汗、脱汗论述较少,而黄汗一词未提及,在《金匮要略》中有专门论述。自汗在症状表现上又可分为大汗出、微汗出、汗出、手足濈汗出、头汗出剂颈而还、额上微汗出、额上生汗等。现将《伤寒论》中有关汗出一证的证治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白虎汤方出自《伤寒论》,是治疗“阳明经证” 的主方,由生石膏30克,甘草6克,知母、粳米各9克组成。 凡是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由寒化热,发展到热邪亢盛的高峰阶段,便称为阳明病,其性质属于里热实证。“实”指邪气盛,《内经》说“邪气盛则实”,即指此而言。阳明病又有经证与府证之分,经证是指热邪虽盛但散漫无形,有热无结  相似文献   

13.
黄芩滑石汤是清代医家吴鞠通《温病条辨》用于湿温邪在中焦 ,湿热并重之证。按原文所说 :“脉缓身痛 ,舌淡黄而滑 ,渴不多饮 ,或竟不渴 ,汗出热解 ,继而复热 ,内不能运水谷之湿 ,外复感时令之湿 ,发表攻里 ,两不可施 ,误认伤寒 ,必转坏证 ,徒清热则湿不退 ,徒祛湿则热愈炽 ,黄芩滑石汤主之。”该方由七味药组成 :黄芩三钱 滑石三钱 茯苓皮三钱 大腹皮二钱 白蔻仁一钱 通草一钱 猪苓三钱。立方依据在于本证虽然身痛而脉缓 ,为湿邪困脾非中风 ,舌滑而不渴饮为湿温内蕴 ,汗出热解 ,继而复热 ,为湿热相蒸汗出 ,湿为阴邪 ,不因汗出而退。中…  相似文献   

14.
气分证治(二) 六、热在阳明邪热传入阳明,有单纯里热亢盛的,有邪热积滞互结的,有热迫肠道下利的,因此热在阳明又有以下几种证型: 1.阳明热盛 [证候] 壮热恶热,面赤心烦,蒸蒸汗出,渴喜饮冷,舌红苔黄而燥,脉洪大或滑数。 [病机] 本证为阳明里热亢盛之候。邪盛正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中载有三个承气汤方,即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三张方都是针对“阳明腑实证”而设。阳明包括胃和大肠两腑,阳明证则包括经证和腑证。阳明经证是指无形的热邪盛于经(脉),热多散漫,主要症状是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一般称为“四大”;阳明腑证则是指有形的燥屎与热邪相结于腑,热实集结,其主要症状是腹满痛、不大便、潮热、谵语、脉沉实等。也可以说:经证偏重于热,有热无结;腑证偏重于燥,有热有结。中医学认为,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阳明腑实证的病机主要是热邪与燥实结聚于肠,致使腑气不通,…  相似文献   

16.
热入血室一证,首见于仲景《伤寒论》,在太阳、阳明病篇共设四条作了专门论述。如148条云:“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又149条云:“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再就是150条;“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阳明病篇221条还指出:“阳明  相似文献   

17.
汗证是指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汗证在临床上又分自汗与盗汗。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 ,盗汗属阴虚。但《景岳全书·汗证》曰 :“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 ,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 ,盗汗必属阴虚也。”[1 ] 自汗、盗汗作为症状 ,既可单独出现 ,也常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因此我们在临床治疗汗证时 ,一定要辨证求因 ,审因论治。由于《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中所记载的药方大多药味较少 ,组方严谨。笔者常用这些方加减治疗汗证 ,每获良效。现择病例几则介绍如下。例 1 ,王氏 ,女 ,72岁。 2 0 0 3年 5月 6日就诊。患者自诉近…  相似文献   

18.
多汗症(polyidrosis)为儿科常见病,临床治疗虽方法多样,但中药治疗仍有一席之地。常克教授在《中医病证治验条辨》中指出"汗出湿衣,或汗流如雨,或彻夜汗出,或稍动记汗,甚者静时自汗,可视为汗证耶。"在常师多年临床经验中,汗证不仅可从气虚阴虚、营卫不和论治,亦可从阳明经热、肝亢阳旺、腑实证、瘀血证、肾虚证以及阴亏证论治。本文重点论述肝亢阳旺证。  相似文献   

19.
胃家实辨析     
针对阳明病篇争议颇多的“胃家实”进行了考辨、分析,认为“胃家实”实指肠腑燥屎结滞成实。并分别从《伤寒论》中“胃”、“实”字的具体含义、条文编排的特点、文义的内在统一性及阳性腑实证汗出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对阳明病篇、阳明病提纲证发表了看法。指出阳明腑实证是阳明病的正局,故以“胃家实”为提纲,突出重点,提纲挈领。白虎汤证虽亦属阳明病范畴,但决非胃家实。其余都是阳明病兼、变证。  相似文献   

20.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1] 为千古不变之定法也。仲景本《内经》之旨 ,以疾病为依据 ,崇辨证为准绳 ,拟温凉并用之剂 ,创寒热并调之法 ,应用于临床 ,实用阴阳兼顾之功 ,异道夹击之妙。本文拟就此展开讨论 ,不到之处 ,尚请同道指正。1 温表清里法  温表清里法 ,实为外寒内热证设。大论阐述有三 :一曰大青龙汤证 ,如 38条 :“太阳中风 ,脉浮紧 ,发热恶寒 ,身疼痛 ,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2 ] 其“发热恶寒 ,身疼痛 ,不汗出”、“脉浮紧”为风寒束表 ,卫阳被遏 ,营阴郁滞所致 ;“烦躁”乃邪热内郁 ,外无宣泄之路 ,上扰心神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