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枝汤类方较多,方剂学告诉我们,药物的加减或剂量的增损,都可以使原来方剂发生部分以至全部的变化,所以在类方的使用上,决不能囿于原方的作用和脉证、病机,而要对加减变化后的方剂进行重新认识和研究,这样才能正确使用,提高疗效。分兼夹随证加减在桂枝汤类方的运用中,首先是太阳中风证兼证的治疗,在《伤寒论》教材l中所列兼证较多,其实有些已非兼证,而应列入变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在辨证的层次上可以分为主证、次证与兼证。主证与次证都是核心病机的反映,其中主证不可缺失,是确定何种"证"的关键,也是与其他"证"相鉴别的重点;次证虽反映主要病机,但其并不是一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兼证在《伤寒论》中多由主体病机其中的一部分发生变化所致。明辨三者关系,才能更好地辨证,从而指导治疗。重点抓主证,主证用主方,次证随主方,兼证需加减,是由三者关系得出的治疗方法,也是辨证论治思想在《伤寒论》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正> 1.药量加减宜灵活 用药量的增加与减少,应根据病机所在、辨证关键、主治病证、药物性能与质地等情况,灵活增减,主治与病机不同,药量随之而异;主治与病机相同,药量大小有别。药量的增加或减少,既可以是单纯的改变,也可以随方剂组成的配伍关系的不同而改变。这种药量加减的变化,是方剂组成变化的灵活性之一,临症全在灵活运用,巧妙变化,方能药证相合,方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观其脉证,随证治之”的原则,直接体现在与证候演化相一致的处方结构的变化上。药物的增减,有时会使方剂的主治发生很大甚至根本性的改变。因而,这种加减不完全是附加性的,应从方剂结构改换的角度来认识。本文将有桂枝的伤寒方划分为桂芍、桂甘、桂附、苓桂、麻桂、柴桂等六个序列方,分别对各序列方间和各序列方内的方剂结构及主治证候进行分析,揭示其共通性和不同点,进而显示出方证或药证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清代名医李用粹编著的《证治汇补》,汇合古人之精意,而补古人之未备,将内科杂病分门别类,精细而明确地分析了各种证候的因、证、脉、治。该书每证的“用药”一项,尤有独到之处;更擅长于运用二陈汤,试析如下。法丹溪之意,立用药之规李氏在《证治汇补》凡例中写道:“用药之法,诸家书中,某症系某方,加减某药。然以一方而垂加减之法,则症候未备。药若以一症而垂加减之法,则取舍必详。故兹集每章另立用药之规,载备用之品,是法丹溪之意以立言耳。”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作祟为害。故朱丹溪云:“百病中多有兼痰”。并提出  相似文献   

6.
讨论厥阴头痛之病机、诊断,临床辨治之主证、兼证及辨虚实,以及治疗原则,以吴茱萸汤为主方的随证加减。附典型病案一则。  相似文献   

7.
丁红平 《中医学报》2016,(12):1908-191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系临床常用经方,一般认为该方具有和解少阳、通利三焦、镇静安神的功效,可用于外感病,少阳枢机不利兼见烦惊者,内伤病、肝胆郁热、痰火扰心者。基于《伤謇论》六经来自八纲的学说,冯世纶教授认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治三阳太阴合病兼水饮内停证,适用于存在精神神经症状病证的治疗。临证时只要严格遵循先辨六经、继辨方证的原则和程序,即可准确用之。运用之时,不必拘泥于仲景原方,针对具体患者、病情,应随其兼夹的方证、药证的有无,灵活地联用经方、加减药味,才能真正做到方证、药证皆相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含柴胡中成药的组方规律,为柴胡的现代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依据。方法:提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含有柴胡中成药的药物组成、主治疾病、证候等信息,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建立含柴胡中成药数据库,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柴胡方剂的用药规律,选取核心主治疾病、证候进行深度分析。结果:共检索出287首含有柴胡的成方制剂,经频次统计分析,共含562味中药,常用中药有16味(频次≥56),如黄芩、当归、白芍等。中药药性以温性药、寒性药居多,以苦、辛、甘味为主,主要归肝、脾、胃经。涉及主治中医疾病98种,常见疾病为感冒、胁痛、月经失调。涉及中医证候85种,常见证候为风热犯表证、肝郁证、食积证。经关联规则分析,在设置支持度≥20%且置信度≥0.9时,共得出26个核心药物组合,常见组合为柴胡-黄芩、柴胡-白芍、柴胡-当归等。治疗胁痛的核心药物组合以丹栀逍遥散为基础方加减,用治感冒的核心药物组合则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风热犯表证的核心药物组合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郁证的核心药物组合为逍遥散加减。结论:含柴胡方剂中柴胡常与补血药、理气药、清热药、解表药同用,可增强方中解表退热、透邪外达、疏肝解郁之功,为临床用治肺系疾病、脾胃病证、肝胆病证及妇科疾病之风热犯表证、肝郁证常用药。  相似文献   

9.
张士卿教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提出"经方头、时方尾",意指在解决患者主证时,选取经方为主,能够药证相合,解决病情的关键;对于兼证和症状,随症选用时方进行加减,适应性更强。这样一来,既有经方的严谨以治本,又有时方的轻灵以治标,融经方、时方于一炉,惟效是尚,足资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促进经方在临床的应用。方法分别从辨证、择方和经方化裁三个方面论述了临床应用经方的法度。结论经方构成简练,配伍精当,疗效确切,应用广泛。临床应用时,首先通过抓主症以抓住病机,再参合兼证以准确辨证,然后依据方证相应来选择经方。经方的化裁,因人、因时、因地而定。经方需要随证加减变化,其加减变化必须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加减要适度;二是要突出经方中主药与辅药的配伍关系。  相似文献   

11.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由乌梅、细辛、干姜、人参、当归、附子、蜀椒、桂枝、黄连、黄柏10味药物组成,具有清热祛寒、益气补血、安蛔止痛之功。主治蛔厥,兼治久利,后世奉为治蛔之祖方。清·柯韵伯提出乌梅丸可用于寒热错杂病证,从而拓宽了此方的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12.
小柴胡汤源于《伤寒论》第97条,有和解少阳,扶正祛邪之效,主治邪在少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或微黄腻,脉弦等症。本方疏透与清泄并用,胆胃兼调,寓扶正于祛邪之中,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笔者源其方义,随证加减,用于临床均获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四逆散由柴胡、枳实、白芍、甘草组成,乃东汉张仲景所创的一个著名方剂,源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主治“少阴病回逆之证,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此处所指之四逆,乃是阳气郁遏于里,不能透达于外的四肢厥逆,即所谓“热厥”之证,与阳气衰微之回逆大相径亭.方中以柴胡、白芍疏肝解郁,清热透邪,枳实调中,泻脾之气机壅滞,与柴胡同用,可增强疏肝理气之功,甘草调和诸药与白芍相伍并能缓急止痛.本方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气之功.药虽4味,组方却十分精妙,4味药在临床上均系常用之品,往往在治疗多种病证中会有意无意地选用此4味,客观上就有四逆散加减方的蕴义.自仲景创此方后,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变创的方剂甚多,在主治方面已不限于“热厥”之四逆见证,凡肝、胆、脾、胃见证之内及妇科疾病均可用四逆散加味治之.  相似文献   

14.
《傅青主女科》是清代名医傅山的代表著作,约成书于十七世纪,初刊于1827年。《女科》论述各类妇科疾病证治,共七十七篇,八十症,八十三方。另有《产后编》二卷,论述产后诸疾,共四十三症,九十五方。书中对每一妇产科病证,常先论通俗之义,再陈精辟之见,剖析证候,处方选药,处处突出傅山本人的见解,比之一般方书平铺直叙,更能启人慧思。全书共载方一百七十八首,这些方剂效佳实用,至今一直为中医妇科临床所习用,在中医妇科学界影响盛  相似文献   

15.
温胆汤是一首千古名方,临床上也是屡见奇效,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和明确药物加减变化指征,有必要研究古代类方的配伍变化。1收集标准(1)年代上:必须是清以前的方剂(含清朝);(2)药物加减:原方的基础上加减药物不超过4味;方中总药数不超过10味;枳实、枳壳、竹茹三者至少见其一。以上3个条件缺一不可;(3)清(含清)以前的方剂中不满足条件二中的要求,但是方名中含有“温胆”二字并且方义接近的方剂,亦收录。  相似文献   

16.
在统计分析《温病条辨》192方所用212种药物有关数字基础上,采取逆向思维方法探讨了它的理法方药特点.认为它总体上注重扶正以祛邪的治则,它的主要病证依次是热、湿、寒;三焦既有不同的主证偏性,又同时渗透了其他次要病证;各种病证均有其自身强特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牵正散出于《杨氏家藏方》,功能祛风化痰.用于治疗风痰壅滞.口眼(口呙)斜等症.笔者把水方加减化裁用于治疗几种眼科疾病,获得满意效果. 方药组成本方由白附子、僵蚕、全蝎(去毒)各等分.三味组成.方中白附子祛风化痰解痉.善治头面之风.是主药.全蝎、僵蚕祛风解痉,又善通络.风痰壅滞经络,口眼(口呙)斜之证,治以祛风解痉为主,佐以善于通络的虫药.则搜风活络、解痉涤痰功效大为增强.  相似文献   

18.
姜德友教授在临证实践中,常运用经方辨治心系疾病,强调经方的运用要掌握经方之理与经方之法,活用经方,不可拘泥于一病一证。姜教授临床辨治用药时还擅于运用药对,根据药物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功效和病证,或以药对成方,或以药对合于方中,以达相协、相制、减毒增效之功。  相似文献   

19.
从《伤寒论》113方中,后列有加减进退的小柴胡汤、小青龙汤、桂枝附子汤及去桂加白术汤、真武汤、白通汤、四逆散、理中丸七主加减进退配伍精义的辨析,如治“热深厥深”的四逆散加干姜、附子的原因,真武汤以姜术为君落,加减中去附子之论,以及小柴胡汤在有咳症时去参、姜、枣而加干姜五味子的道理,还有小青龙汤证的喘去麻黄,以及桂枝附子汤和去桂加白术汤中大便硬而加白术的原因,还有同是心悸而却有加桂、加苓之不同等等,说明了方剂配伍的精髓是辨证施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20.
《伤暑论》从“暑”的角度论述外感热病的证治,以“伤暑”为温热病之总纲。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临床表现、治疗特点等情况,分别从上中焦、中下焦合病进行关联病证分析与治疗。善于化裁前人古方,随证加减变化,或创立新方,对临床遣方用药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