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洞庭湖区洲垸亚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疫情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目前湖南省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流行状况,制定科学防治措施和对策.方法:采用分层的原则,从洞庭湖区洲垸亚型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10个流行村,进行家畜的粪检,进行人群的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用Visual Foxpro 6.0建立数据库,SPSS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检查6 438人,粪检阳性205人,阳性率3.18%;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人群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男性高于女性,40岁~50岁感染率高于其他年龄组,渔民感染率高于其他职业人群;感染度在不同人群也各不相同.家畜感染率为21.16%.结论:洲垸亚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疫情状况仍较严重,应继续加强各种防治措施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研究湖沼型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策略及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2009~2011年,在湖南、湖北2省3个典型的湖沼型地区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15个乡镇21个血吸虫病流行村,调查区域内的地理环境、人畜感染状况、家畜饲养方式、垸内外钉螺分布及洲滩野粪污染、水体感染和人群疫水暴露状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各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累计调查村民9297户50857人次、家牛564户4077头次、垸内外钉螺面积11599.12hm2.垸外有螺洲滩野粪污染和水体感染状况14处130.73hm-1,结果显示,人群感染率与家畜、野粪、垸外钉螺及水体阳性率、疫水暴露率均有明显相关关系(P均〈0.01),复回归方程Y人群感染率=0.424+0.242X家畜感染率+0.049x疣托暴露率。人群疫水暴露率、暴露程度及感染率受性别、年龄、职业及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35~60岁疫水接触频率较高的农民、渔牧民和樵民血吸虫病感染率高于其他年龄段职业群(P均〈n05)。结论家畜传染源和疫水接触频率较高的职业人群对湖沼型地区的血吸虫病传播流行具有重要影响,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地采取以家畜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高危易感人群的监控,对湖沼型地区的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仙桃市刘家垸为典型的垸内封闭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其钉螺由围垸前残存钉螺繁衍而来;主要传染源为耕牛,人群感染方式与生产、生活有关,感染高峰年龄组为青、壮年。根据试区的环境与产业特征,经采取以兴林改变生态环境为主,辅以药物灭螺及加强耕牛、人群化疗等优化防治对策,各主要指标明显下降:1991年钉螺面积约26.33万m ̄2,阳性钉螺密度0.0034只/框(每框面积=0.11m2),耕牛感染率72.2%,人群感染率15.6%;1995年钉螺面积降至198m ̄2,未发现阳性钉螺,无耕牛感染,人群感染率降至0.29%。  相似文献   

4.
陈干先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56-56,62
目的了解血吸虫病流行区血吸虫感染情况。方法2008年对湖南岳阳市云溪区新港村进行居民和家畜血吸虫感染况调查。结果结果血检阳性率约10.54%,对血检阳性者用改良加腾法粪检80人,粪检阳性率3.75%,常居民感染率为0.39%,家畜耕牛粪检阳性率4.90%,菜牛粪检阳性率0,羊粪检阳性率4.08%。螺情调查垸内外均未发现感染钉螺。结论监测点人畜均有感染,应采取综合性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血吸虫病重点综合治理地区的防治成效,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我国《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GB15976—2006),2009年10月对2004年巍山县、洱源县、大理市和鹤庆县4个实施国家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县(市)的血吸虫病防治效果进行考核验收。结果4个县(市)人群IHA检查,阳性率为3.58%~9.70%,粪检人群感染率为0~4.59%;家畜感染率为0~0.31%;活螺密度为O.02只/框,活螺密度为0,09只,框。4县(市)捕获的钉螺全部解剖镜检,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巍山县、洱源县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大理市和鹤庆县重新达到了传播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对策在高原峡谷地区的防治效果.方法 通过在西甸和新庄两个行政村实施健康教育、查治病和化疗、粪水管理、禁牧、查灭螺等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措施,观察和考核防治效果.结果 西甸村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和家畜感染率分别由2006年的6.43%和1.68%下降到2011年的0.00%,2008年起没有发现新感染病人和14岁以下病人;2011年的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查出钉螺只数、活螺平均密度、活螺最高密度等螺情指标分别较2006年下降68.11%、79.44%、84.14%、85.32%、72.22%,2008年以后没有发现阳性钉螺.新庄村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和家畜感染率分别由2006年的3.45%和0.49%下降到2011年的0.00%,2007年起没有发现新感染病人和14岁以下病人,2008年以来没有发现家畜血吸虫感染;2011年的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查出钉螺只数、活螺平均密度、活螺最高密度等螺情指标分别较2006年下降76.60%、19.51%、64.10%、63.80%、74.23%,2007年以后没有发现阳性钉螺.结论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在云南鹤庆县高原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应用效果良好,防治成绩明显.  相似文献   

7.
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细胞因子水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分析和比较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细胞因子应答水平的差异,提供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细胞免疫应答特征的基线资料。以鄱阳湖中的南山岛上3个毗邻的自然村为研究现场,根据粪检结果对试区14-41岁人群按年龄组随机抽样,选取粪检结果阴性的65人,粪检阳性的64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血培养法,以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及可溶性成虫粗抗原刺激研究对象的血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检测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江西省余干县驾湖村2007年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情况。方法人群以间接血凝试验(IHA)进行免疫学筛查,阳性者再以Kato-katz法进行病原学检查;家畜以顶管孵化法检测;4月上旬采用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样法查螺,对查获的钉螺全部用压碎法检查是否阳性。结果共检查常住人口906人,阳性155人,阳性率17.11%;粪检阳性9人,阳性率5.92%,推算人群平均感染率为1.01%。耕牛粪检60头,阳性2头,阳性率为3.33%。共查螺238只,无阳性钉螺。结论江西省余干县驾湖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人、牛感染率和螺情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正> 我县1984年首次发现中华枝睾吸虫病病人,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如下。一、人群感染率和感染度:对我县4个乡镇5个行政村中926名居民用改良加藤氏法做了粪便检查(不锈钢长孔定量板,容积为25×2×1mm,系数为18)。本组男548名,女378名。分别感染17例(3.10%)和16例(4.23%)。成人305名感染5例(1.64%),儿童621名感染28例(4.51%)。人群感染率为3.56%,属二级流行区。不同性别感染率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儿童感染率则高于成人(P<0.05)。感染中华枝睾吸虫的33例中有5例兼患日本血吸虫病,混合感染占总例数的15.15%。33例中每克粪虫卵数(EPG)最低为36,最高为12672,EPG几何均数为201.5。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安康市人畜弓形虫感染情况,方法:应用IHA法对安康市人畜弓形虫感染进行了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人群弓形虫感染为3.84%,该感染与职业有关(P<0.01),以农民的感染率最高(5.97%),而与年龄,性别无关,在家畜中,以猪弓形虫感染率较高,但猪,犬,牛感染率差异无显性。结论:弓形虫感染与职业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钩体疫区未接种菌苗人群钩体抗体情况及其类别。方法:按国标用15群15型标准钩体菌株测抗体(MTA法),用美国SPSS Vl0.0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抗体滴度聚类分析。结果:黄疸出血群抗体阳性率最高(30.64%),拜伦群次之(20.82%),曼耗群、巴达维亚群和塔拉索夫群阳性率极低;人群抗体可分为三类。结论:聚类分析法应用于人群钩体抗体分析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或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重庆市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提供预警信息,防止钉螺的扩散与血吸虫病疫情的传播。方法在三峡库区中段万州和支流上游开县设立固定监测点和流动监测点,调查当地居民、流动人口及家畜的血吸虫感染情况;在固定危险地带和流动可疑环境开展输入性钉螺调查。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人群血清血吸虫抗体情况。结果 2个监测点共调查当地居民2006人,血清阳性率为1.50%(30/2006),开县血清阳性率高于万州(2.29%vs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P<0.01)。调查流动人员1970人,血清阳性率为2.39%,返乡人员血清阳性率高于疫区来渝人员(2.92%vs0.26%)(χ2=9.54,P<0.01),万州区的流动人员阳性率高于开县(3.61%vs1.32%)(χ2=11.03,P<0.01)。监测点未发现从血吸虫病流行区引进的家畜,检测当地的牛和羊血清均为阴性。固定监测和流动监测分别调查133875、545530m2,未发现钉螺。结论重庆市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危险因素,应加强潜在流行区的传染源监测和管理,防止钉螺输入潜在流行区。  相似文献   

13.
尼龙网袋捞蚴法检测水体血吸虫尾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高效、快速检测血吸虫易感地带(点)水体尾蚴,为及时预防人畜感染血吸虫和杀灭尾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8年6~7月份,在岳阳市东洞庭湖垸外易感地带用尼龙网袋捞蚴法和C-6膜粘蚴法检测水体中的血吸虫尾坳。结果2次试验在同一水体中,尼龙网袋捞坳法的尾坳阳性率分别为16.0%和30.0%,尾蚴密度分剐为0.2条/0.1m^2、和1.7条/0.1m^2。C-6膜粘蚴法2次试验的尾蚴阳性率均为3.33%,尾蚴密度分别为0.03条/0.1m^2和0.07条/0.1m^2。结论尼龙网袋捞蚴法确能高效、快速检测出水体血吸虫尾蚴。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infection of Clonorchis sinensis (C. sinensis) in high-incidence areas of Hunan Province, China.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C. sinensis species in the highly infected areas was carried out.Method Infection of the definitive human host and intermediate fish host by C. sinensis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mitochondrial genes cox1 and Nad1 were used as genetic markers for phylogenetic analysis. Results In 2016–2020, the average population infection rate of Hunan was 1.38%, while in Tongdao County the rate was up to 26.90%, and the highest fish infection rate was detected in Qiyang County (99.44% in the dorsal fin of crucian carp). High genetic sequence similarity was observed in the samples from Qiyang and Lengshuitan which exhibited high homology with those from Guangdong and Gansu, whereas the parasitic species from Tongdao was highly homologous with those located in high-latitude areas. Moreo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gene sequence of the parasitic species in definitive hosts dogs and cats. Conclusion The systematically study of C. sinensis infection in the high-incidence areas will contribute greatly to the prevention and effectively controlling the spread of Clonorchis sinensis in Hunan Province The endemic of C. sinensis infection in Hunan Province is the result of co-action of local and foreign parasite speci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掌握三峡库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的动态变化,为本市血吸虫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设立国家级监测点,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间接血凝试验(IHA)调查万州区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的血吸虫感染状况.采用环境抽样方法进行螺情调查和监测血吸虫病其他相关因素.结果 2005和2010年,2次调查当地人群血清阳性率均在0.61%左右;调查流动人口1 530人,阳性率为1.63%,其中疫区返乡和疫区来渝人员的血清阳性率分别为1.95%与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监测点查螺总面积为604 051 m2,尚未发现钉螺;监测点未发现从血吸虫病流行区引进的家畜,检测当地868头牲畜,血清阳性率为零.结论 重庆市血吸虫病存在传播的危险因素,应加强本市血吸虫病传染源的监测和管理,防止钉螺输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控制地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雷达图分析法、多因素分析等相结合方法,分析、评估湖北省疫情控制地区在人群病情、耕牛病情、螺情等方面面临的达标风险。结果 2009-2011年湖北省达标风险村总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人群病情是今后主要的达标风险因素。在疫情控制地区3 459个流行村中,高度达标风险村占1.01%,中度达标风险村占13.70%,低度达标风险村占26.97%。结论湖北省疫情控制地区达标风险处于可控状态,但要确保全省在2013年底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必须以1 442个达标风险村为重点,制定并有效实施"一村一策"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在非血吸虫病流行区对参加98长江抗洪抢险转退官兵开展血吸电病流行病学调查,为其它省区应付类似的突发事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方法 制定实施方案和组织技术措施,受检者均做血吸虫病皮内试验,皮试阳性者再做间接血凝试验(IHA),并结合临床症状、体征确定为血吸虫感染者,结果 实查 2816人(占应检人数的71.82%),查出血吸虫病感染者39人,阳性率为 1.38%(39/1816).患者均获治愈,数据作统计分析。结论 进入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抗洪抢险官兵中血吸虫感染者有地域分布特征,且采取防护措施者的血吸虫感染率显著低于未采取防护措施者(p<0.05)。本次调查对其他省区卫生防疫部门应付类似的突发事件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峡库区流动人口血吸虫感染特征,为制定三峡库区血吸虫病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三峡库区调查流动人口的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调查流动人口1416人,其中返乡人员792人,疫区来渝人员624人。返乡人员流动原因以外出务工为主,疫区来渝人员以经商为主;流动人口血清学阳性率为3.04%,其中返乡人员、疫区来渝人员分别为4.04%、1.76%;来自流行省、传播阻断省分别为3.60%、1.33%,来自非流行省未发现阳性。流动人员主要来自湖北、湖南、四川,分别占33.40%、17.44%、10.52%;血清阳性率以江西、江苏、湖北最高,均超过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流动人口来源、可疑感染地区与血清学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返乡人员血清学阳性率显著高于疫区来渝人员(χ2=9.00,P<0.01),来自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阳性率高于其它地区(χ2=6.99,P<0.01)。结论三峡库区流动人口存在血吸虫感染情况,主要来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重点监测来自库区周边省份的流动人员,特别是返乡人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以感染性羊为主要传染源流行区,探索采用以消除感染性羊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实现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可能性,为完成防治目标提供实证依据。方法以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江心洲五墩村为观察现场,在2004—2010年间每年按常规实施孳生地查螺灭螺、村民和家畜同步查病治病、健康教育及感染性水域灭蚴等防治措施;2011年在常规防治措施的基础上增加淘汰全村家庭养殖羊,比较2004—2016年该村疫情变化,评价消除感染性羊措施在推进该村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中的作用。结果 2004—2011年五墩村人群粪检阳性率为0.4%~1.4%、感染性螺面积为(18~25)万m~2、重点水域哨鼠感染率为3.3%~18.0%;2004—2008年羊血吸虫感染率为0.0%~7.3%,2009—2011年升至为32.0%~54.3%,村庄周围江滩野粪调查239份,羊粪占96.3%(230/239),羊粪粪检阳性率为15.5%~22.9%。在消除感染性羊的次年,该村的人群和家畜的感染率降到0.0%,并连续5年(2012—2016年)未查到当地新感染的血吸虫病人和病畜、感染性哨鼠及感染性钉螺,人畜病情、螺情达到国家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标准。结论江滩型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在区域性残存传染源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查清确认当地主要传染源,采取"消除主要传染源+综合性常规防控措施",实行精准防控,是如期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和消除目标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20.
李珊珊  陈亚林  吴成果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9):1127-1128,1153
目的分析2009-2011年重庆市输入性血吸虫病的监测结果,为进一步制订和调整血吸虫病防治的目标和重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重庆市2009-2011年市级血吸虫病监测点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应用SWOT法分析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工作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结果 2009-2011年共调查流动人口4591人,疫区返乡和疫区来渝人员的血清阳性率分别为2.49%(76/3048)和1.04%(16/1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6,P<0.05);不同年份间疫区返乡人员血清学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2,P<0.05)。不同年份间疫区来渝人员血清学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85,P>0.05)。重庆市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工作所面临的优势和机会分别为监测内容不断深入和政府支持,所面临的劣势和威胁分别为缺乏长期完善的监测机制和当前严峻的血防形势。结论重庆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依然严峻,应更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不断提高血防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