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肝素化聚氨酯作为药物洗脱支架涂层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碳酸酯二元醇 (PCDL)为软段,4, 4′-二苯基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MDI)为硬段,二羟甲基丙酸(bis-MPA)为扩链剂合成了侧链含羧基的聚碳酸酯型聚氨酯。聚氨酯表面经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AC)活化后接枝肝素分子,得到肝素化聚氨酯材料。经测定,材料表面肝素接枝量达到1.92 μg/cm2,聚合物亲水性明显提高,体外蛋白质黏附实验显示肝素化聚氨酯抑制蛋白质吸附的能力较肝素化之前明显提高。动物实验表明肝素化聚氨酯作为支架涂层材料对血管壁的炎性刺激明显低于未肝素化材料,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冠状动脉支架涂层材料。  相似文献   

2.
以1,6-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为硬段、聚碳酸酯二元醇(PCDL)为软段、赖氨酸乙酯盐酸盐(Lys-OEt)作为扩链剂合成一种新型聚碳酸酯型聚氨酯弹性体.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原子力显微镜(AFM)、红外光谱分析和细胞培养,探讨了聚氨酯弹性体软硬段比例、扩链剂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和材料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随着硬段含量的增加,聚氨酯的机械性能提高.采用Lys-OEt扩链的聚氨酯弹性体拉伸强度达到18.6 MPa,在Lys-OEt、1,4-丁二醇(BDO)、二羟甲基丙酸(DMPA)3种扩链剂中力学性能最佳.初步的细胞培养实验证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为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内皮化提供合适的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健康成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置于纤维连接蛋白预衬的DMEM培养基中,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加以诱导,通过荧光显微镜和免疫组化分析等方法观察和鉴定诱导后的细胞.将诱导分化的内皮祖细胞种植到聚氨酯小径人工血管表面,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在VEGF、bFGF等诱导因子存在的条件下,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呈典形的"纺锤样"梭形细胞,单层细胞贴壁生长融合时呈铺路石样排列,免疫组化示VWF和CD34抗体染色阳性.扫描电镜下,未种植细胞的聚氨酯小径人工血管表面呈典型的多孔蜂窝状结构,孔径大小比较适合内皮祖细胞爬行.种植细胞后,聚氨酯小径人工血管表面有大量的内皮祖细胞黏附、爬行及铺展生长,有时可见内皮祖细胞长入蜂窝状孔径内.[结论]体外诱导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为内皮祖细胞可作为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内皮化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4.
通过两步溶液法合成了侧链带有羧基的聚氨酯(PU),成膜后其表面羧基经1乙基3(二甲基丙胺)碳二亚胺(EDC)活化后与1,3丙二胺反应,合成了氨基化聚氨酯材料。透明质酸(HA)经EDC活化后共价接枝到氨基化的聚氨酯膜表面。通过衰减全反射光谱法(ATRFTIR),静态水接触角测试和扫描电镜(SEM)对聚氨酯接枝前后的结构和形态进行表征,并通过凝血实验和内皮细胞培养实验,测试材料的抗凝血性和细胞毒性。结果表明:透明质酸成功地接枝到聚氨酯膜表面,接枝透明质酸后的聚氨酯膜亲水性提高,凝血时间大幅延长,且能促进内皮细胞的黏附和生长,体现较好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为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内皮化提供合适的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健康成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置于纤维连接蛋白预衬的DMEM培养基中,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加以诱导,通过荧光显微镜和免疫组化分析等方法观察和鉴定诱导后的细胞。将诱导分化的内皮祖细胞种植到聚氨酯小径人工血管表面,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在VEGF、bFGF等诱导因子存在的条件下,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呈典形的“纺锤样”梭形细胞,单层细胞贴壁生长融合时呈铺路石样排列,免疫组化示VWF和CD34抗体染色阳性。扫描电镜下,未种植细胞的聚氨酯小径人工血管表面呈典型的多孔蜂窝状结构,孔径大小比较适合内皮祖细胞爬行。种植细胞后,聚氨酯小径人工血管表面有大量的内皮祖细胞黏附、爬行及铺展生长,有时可见内皮祖细胞长入蜂窝状孔径内。[结论]体外诱导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为内皮祖细胞可作为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内皮化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CD133特异性抗原用于筛选CD133单克隆抗体库,筛选产物能够与肿瘤表面的CD133抗原结合以达到靶向治疗的目的。方法:用PCR扩增CD133两段胞外区,分别将扩增的两段片段与PGEX4T-1(6*HIS)质粒结合,将连接产物转入BL21大肠杆菌中培养,IPTG诱导表达,镍柱纯化。通过ELISA等技术对纯化后的重组蛋白进行鉴定。结果:已成功表达出CD133两段胞外区,ELISA鉴定表明,纯化后的两段CD133胞外区抗原可特异性地结合CD133抗体。结论:筛选出的两段CD133胞外区抗原可用于CD133特异性抗体的筛选。  相似文献   

7.
不同的聚碳酸酯二元醇、聚四亚甲基醚二醇(PTMG)与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小分子二元醇反应,制得聚醚、聚碳酸酯型聚氨酯清漆。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结合其机械力学性能、耐水性等的测试结果,探讨聚碳酸酯型聚氨酯清漆的结构对形态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硬段含量的增加,树脂涂膜的微相分离程度增加,机械性能提高;组分摩尔比例相同时,软段分子量的降低有利于提高树脂的软硬段相容性,增加树脂涂膜的物理机械性能;组分摩尔比例相同时聚酯型聚氨酯树脂的微相分离程度低于聚醚型聚氨酯树脂;MDI基溶剂型聚氨酯树脂的物理机械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实验验证表面黏附分子CD133是否可以作为干细胞标志物。并通过这个试验过程浅谈小细胞肺癌细胞系H446中肿瘤干细胞的分选与鉴定。方法:在分选H446细胞(MACS方法)过程中得到CD133阳性(CD133+)细胞与CD133阴性(CD133-)细胞。对这两种细胞进行集落形成、自我更新、增殖分化、侵袭性、耐药性和成瘤性方面等项目的鉴定。结果:各种办法鉴定,发现两种细胞不存在差异。结论:分选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系中肿瘤干细胞方法中不能以表面黏附分子CD133为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通过化学键将多巴胺引入聚氨酯侧链,制备出一种新型的聚氨酯黏合剂。首先通过四步化学反应制备了一种含多巴胺的新型聚氨酯功能扩链剂 多巴胺二羟甲基丙酰胺(DMPA-DA),然后将此扩链剂与1,4-丁二醇(BDO)按不同的比例,制备出一系列含多巴胺的新型聚氨酯热熔胶。利用FT-IR、1H-NMR、GPC、UV-Vis和剪切黏结强度性能测试等手段对该新型聚氨酯的结构和黏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对于基材聚丙烯(PP),剪切黏结强度随着聚氨酯中多巴胺含量的增加而增强,含多巴胺的聚氨酯其剪切黏结强度达到了0.68 MPa,比不含多巴胺的聚氨酯增强了160%;对于基材低密度聚乙烯(LDPE)、Al、不锈钢,含多巴胺聚氨酯的剪切黏结强度分别达到2.00、1.70 MPa和4.55 MPa,比不含多巴胺的聚氨酯均增强了100%以上。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单油酸三羟甲基丙烷酯(TMPM)、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聚氧化丙烯(PPG)等制备水性聚氨酯。采用透射电镜(TEM)、动态激光光散射(DLLS)、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和表面张力仪表征了乳液胶束形态、产物结构及性能。结果表明:水性聚氨酯(PU)分子上引入脂肪侧链容易在水中形成规整的胶束,但TMPM改性的水性聚氨酯胶束粒径随TMPM含量的增加不断增大,当w(TMPM)=0.07时,乳液不稳定;脂肪侧链的引入降低了水性聚氨酯乳液的表面张力,表面张力随着反应体系中—NCO和—OH摩尔比的增大而降低,随交联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TMPM的引入可以提高胶膜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以实验室自制的聚酯多元醇与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一缩二乙二醇(DEG),通过聚合反应合成了结构相似的软段磺酸盐型聚氨酯分散体(SSSPU)、硬段磺酸盐型聚氨酯分散体(SHSPU)和硬段羧酸盐型聚氨酯分散体(CHSPU)。通过FT-IR、DSC、TG和力学性能测试,探讨了链段间氢键化程度和离子基团的种类及位置对聚氨酯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SSSPU的硬段之间有较强的氢键作用,呈现明显的微相分离结构,胶膜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SHSPU的氢键作用弱,呈微相混合结构,胶膜力学性能差;CHSPU的氢键作用不仅存在于硬段之间,还存在于硬段与软段之间,呈微相混合结构,由于氢键及羧酸盐的离子缔合作用,其胶膜的力学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CD133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 carcinoma of bladder,TCCB)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方法检测50例膀胱癌组织及43例癌旁正常组织中CD133的表达.结果:5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CD13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8%(39/50).CD133 mRNA阳性表达率为84%(42/50);43例癌旁组织中CD13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6.28%(7/43),CD133 mRNA表达阳性率为13.95%(6/43),CD133蛋白和mRNA在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膀胱组织表达有显著差异(P<0.01).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膀胱移行细胞癌中,CD133mRNA和蛋白的表达分布与性别无关(P>0.05,)与病理分级、分化程度等相关(P<0.05).结论:CD133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CD133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与性别无相关性,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等相关;CD133有望成为判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情发展及指导临床治疗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D133和CD44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72例前列腺癌组织标本作为病例组,以33例正常前列腺组织作为观察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二组CD133和CD44的表达,并分析其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表达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中CD133和CD44的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CD133和CD44的表达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分级,临床分期,远处转移等指标密切相关(P<0 05).结论 前列腺癌中CD133和CD44异常表达,二者在前列腺癌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肝癌血管生成拟态(VM)形成与肝癌干细胞的关系。方法在体外分别建立肝癌细胞株HCC97H、SMMC7721以及正常肝细胞L02三维培养,观察它们各自形成VM的能力。利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分离出形成VM的肝癌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内皮相关分子VE-cadherin、CD31及肝癌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CD34表达水平。结果①HCC97H细胞在三维培养下形成VM;SMMC7721和正常肝细胞L02不形成VM;②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成功捕获目的细胞;③各组中VE-cadher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1在肝癌细胞中不表达。CD133 mRNA和CD34 mRNA在各组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33和CD34蛋白在各组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干细胞表达与肝癌细胞VM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CD133+结直肠癌干细胞与肿瘤增殖、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取得术后新鲜的结直肠癌组织后,立刻进行清洗、消化、培养等过程,得到了具有活性的原代结直肠癌单细胞。特异性抗体CD133标记后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癌干细胞分布比例。癌组织同时进行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确定增殖蛋白Ki-67、抑制肿瘤转移相关蛋白e-cadherin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原代细胞分离、纯化和检测技术简明可行,所得数据客观准确。研究病例按照CD133+癌干细胞比例≥3%和<3%分成两组。结果显示CD133+癌干细胞≥3%组在肿瘤大小和淋巴转移有增大和增多趋势;肿瘤增殖特异性蛋白Ki-67增高具有显著性差异;抑制肿瘤转移相关蛋白e-cadherin的表达降低;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降低。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套可行性高的结直肠癌CD133+干细胞准确定量评估系统。结直肠癌干细胞的准确定量检测可以作为评估患者预后和化疗敏感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技术也为进一步提纯结直肠癌干细胞,并且最终研究对此靶点的攻击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人肝癌细胞株 SMMC-7721中膜抗原CD133、CD105的表达情况并对不同亚群的生物学性状进行体内外实验研究。方法以含10%胎牛血清的 DMEM 对SMMC-7721株细胞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方法分选检测CD133、CD105在SMMC-7721中表达情况并分选出CD133+/CD105+、CD133+/CD105-、CD133-/CD105+、CD133-/CD105-4个亚群;CCK-8和 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4个亚群和未分选细胞组的增殖及侵袭能力,软琼脂克隆实验检测5组细胞成球能力;裸鼠成瘤实验了解 CD133+/CD105+、CD133-/CD105-亚群和未分选组的成瘤能力。结果流式细胞仪分选的 CD133+/CD105+、 CD133+/CD105-、CD133-/CD105+、CD133-/CD105-4种细胞亚群的比例分别为1.61%、0.01%、97.88%和0.50%。 CD133+亚群的增殖和成球能力较 CD133-亚群及未分选细胞组强,而CD105+亚群侵袭能力较 CD105-亚群及未分选细胞组强。CD133+/CD105+组与CD133-/CD105-组及未分选细胞组相比成瘤所需的时间短、所需细胞数少、成瘤的体积大。结论 CD133在人肝癌细胞株 SMMC-7721中的表达与其增殖成球能力有关,CD105与其侵袭能力有关,CD133+/CD105+具有体内高度的成瘤能力。 CD133+/CD105+亚群在人原发性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具有肿瘤干细胞特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设计并人工合成IN-1重组单链抗体(recombinant IN-1 single-chain antibody)的cDNA克隆,构建其表达载体,在原核系统中实现初步表达。方法:根据gene bank中发表的IN-1抗体的轻链重链序列,重新设计适于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基因片段,该基因双链分35个小片段合成,经退火、复性连接成目的片段后,克隆到克隆载体pUC-18中,经全自动序列分析仪测序证实后,再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a( ),转化大肠杆菌BL21,诱导表达。结果:测序结果合成的基因序列与设计的仅差一个碱基;SDS-PAGE检测显示,表达出相对分子量31kd的融合蛋白。结论:IN-1重组单链抗体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为深入研究其生物活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离CD133+A549细胞并对其肿瘤干细胞和上皮间质转变(EMT)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并鉴定A549细胞,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鉴定分离的细胞.Real-Time PCR法测定CD133+ A549和CD133-A549细胞中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XCR4、Oct4、CD44、Bmi1、EpCam)和EMT标志物(E-Cadherin和Zeb1)mRNA的表达.分选后的CD133+A549和CD133-A549细胞经不同浓度(0、0.25、0.5、1.0μg/mL)阿霉素处理72 h,采用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细胞的相对存活率.结果 经CD133微小磁珠分离后、成功获得CD133+ A549和CD133-A549细胞,CD133+ A549细胞的CD133表达明显高于CD133-A549细胞.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CD133+ A549细胞中Oct4、CD44、Bmi1、EpCam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CD133 - A549细胞[(1±0.16)vs(0.66±0.12)、(1±0.07)vs(0.48±0.04)、(1±0.03)vs(0.49±0.06)以及(1±0.14)vs(0.38 ±0.12)(P<0.05)],但CXCR4 mRNA的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13)vs(0.73±0.14),P>0.05]; CD133+A549细胞中Zeb1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CD133- A549细胞[(1 ±0.09)vs(0.39±0.05),P<0.05],但E-Cadherin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CD133-A549细胞[(1±0.02)vs(4.98±0.04),P<0.05].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采用0.5和1.0μg/mL阿霉素处理后,CD133+ A549细胞的相对存活率均显著高于CD133-A549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9.4)%vs(67±13.1)%,P<0.05;(80±14.9)%vs(56±6.3)%,P<0.01].结论 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法可成功分离CD133+A549和CD133-A549细胞;CD133+ A549细胞中有其他肿瘤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并表现出EMT特性.CD133可能是肺癌肿瘤于细胞和EMT特征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七氟醚对人鼻咽癌细胞株CNE2黏附能力、CD133表达的影响。方法分为四组:对照组(Control组)、1.7%七氟醚组(Treat1组)、3.4%七氟醚组(Treat2组)和5.1%七氟醚组(Treat3组)。Treat1组、Treat2组和Treat3组人鼻咽癌CNE2细胞,经1.7%、3.4%、5.1%七氟醚作用2 h、4 h、6 h。检测细胞黏附率;采用qRT-PCR法检测CD133的mRNA表达。结果与处理前比较,Treat1组、Treat2组和Treat3组处理2 h、4 h和6 h时细胞黏附率降低,CD133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七氟醚可降低人鼻咽癌细胞株CNE2的黏附能力,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下调CD13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小口径膨胀体聚四氟乙烯(ePTFE)人造血管是血管移植手术中最常见的替代品之一,然而术后血栓的形成和血管内腔的再狭窄是导致手术失败的重要因素。采用静电层层自组装的方法构建CD133功能化肝素/胶原蛋白(HEP/COL)多层膜可以抑制血栓的形成,并且为血管的内皮化提供可能;通过扫描电镜、红外谱图跟踪HEP/COL多层膜的组装过程,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来证明抗体的接枝。结果发现,CD133功能化的HEP/COL多层膜成功地覆盖到了ePTFE人造血管表面;接触角从127°减小到106°,表明血管的浸润性得到提高;血小板吸附的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的人造血管表面血小板吸附数量明显减少,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