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左旋多巴诱发帕金森病(PD)大鼠异动症模型的建立,并从行为学角度对模型进行评价.方法6-羟多巴立体定向注射至SD大鼠(n=25)前脑内侧束,并于3周后腹腔注射阿朴吗啡(每千克体质量0.5 mg),10 min后开始计数旋转频率(共30 min),若旋转频率>7次/分,即PD大鼠模型建立成功.采用左旋多巴甲酯(每千克体质量25 mg)腹腔注射,治疗21d,2次/天,观察大鼠异常不自主运动(AIM)的情况.结果成功模型的PD大鼠共10只,经左旋多巴治疗后,其中8只大鼠出现了AIM,包括刻板动作和对侧旋转行为,且程度各不相同;AIM积分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结论左旋多巴治疗诱发的PD大鼠AIM与PD患者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在某些方面相似,为深入研究异动症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左旋多巴(L-DOPA)建立帕金森病(PD)大鼠异动症模型,对其行为学进行评价。方法对25只SD大鼠右内侧前脑束注射6-羟基多巴(6-OHDA)建立PD大鼠模型,两周后行阿朴吗啡(1mg/kg)皮下注射,将成功PD大鼠模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予生理盐水(NS)45mg/kg和L-DOPA(25mg/kg+6.25mg/kg苄丝肼)腹腔注射,2次/d,共治疗21d,在治疗第2、9、11、18、21d进行前肢功能测定、异常不自主运动(AIM)评分和旋转反应时间测定。结果 20只建模成功的PD大鼠模型中,10只给以生理盐水(NS)治疗,另10只给以L-DOPA治疗。NS组治疗前后前肢跨步数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期间始终未出现AIM;L-DOPA治疗组后前肢跨步数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8只出现不同程度的AIM表现,并随治疗时间的延长,AIM评分逐渐升高,第21dAIM总分较第2d增加(P〈0.05),旋转反应时间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缩短,第18、21d和第2d相比,显著缩短(P〈0.05)。结论 L-DOPA诱发6-OHDA的PD大鼠AIM与PD患者服用美多巴出现的异动症某些方面相似,为研究异动症提供了理想的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左旋多巴(L-dopa)诱发帕金森病(PD)大鼠异动症模型的建立,以及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与拮抗剂对异动症大鼠不自主运动的影响.方法 6-羟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立体定向注射制备偏侧PD大鼠模型并给予L-dopa+苄丝肼治疗21 d,对其异常不自主运动(AIM)进行录像并评分,观察肢体运动功能及旋转行为改变情况.对出现异动症的大鼠给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并观察其行为学改变.结果 PD大鼠在接受L-dopa慢性治疗后出现不自主运动,第3天评分:(31.13±0.32)分,肢体运动功能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同时改善.D2受体激动剂可诱发大鼠不自主运动(48.24±1.27)分,D2受体拮抗剂可减轻L-dopa诱发的大鼠不自主运动(41.93±2.27)分,但同时拮抗L-dopa运动功能改善效应.结论 慢性脉冲式L-do-pa治疗PD大鼠可以诱发大鼠AIM,与人类L-dopa诱导的异动症(LID)具有相似的特点,可作为研究异动症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帕金森病(PD)异动症(LID)模型,观察大鼠在药物干预前后的行为改变。方法选取内侧前脑束(MFB)注射6-OHDA建立单侧毁损PD鼠模型,给予左旋多巴(L-dopa 20 mg.kg-1.d-1)及生理盐水(NS,2 ml)干预满1个月,并设正常对照。观察大鼠的行为并每周1次阿朴吗啡诱发旋转行为,每2两次异常不自主运动(AIM)评分。结果MFB注射点造模成功率为75%,PD大鼠的行为改变有一定的规律性,其旋转速度存在先升后降的现象;AIM评分显示异动症发生率为72%。结论选择MFB注射点造模成功率高;PD大鼠行为变化有规律性;LID的发生与波动用药、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天芪平颤颗粒对左旋多巴诱发的异动症大鼠行为学及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6(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kinase6,GRK6)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6-羟基多巴(6-hydroxydopa,6-OHDA)立体定向注射至大鼠前脑内侧束的方法成功建立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模型。25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各5只。PD组:腹腔注射0.2%维生素C溶液;左旋多巴组:腹腔注射左旋多巴甲酯和苄丝肼;小、中、大剂量天芪平颤颗粒组:在给予左旋多巴甲酯和苄丝肼基础上分别加用相应剂量的天芪平颤颗粒。另设假手术组(n=5)为对照。连续给药29d后,评估不同剂量天芪平颤颗粒对PD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纹状体区GRK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左旋多巴等长期使用后,PD模型大鼠出现异常不自主运动(abnormal involuntarv movement,AIM),且AIM评分随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损伤侧纹状体区GRK6蛋白表达减少。天芪平颤颗粒能改善PD模型大鼠的AIM评分,增加GRK6蛋白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显示,高、中剂量天芪平颤颗粒组的GRK6蛋白的表达较左旋多巴组增加(P〈0.0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中剂量天芪平颤颗粒组的GRK6蛋白的表达较左旋多巴组增加(P〈0.01)。结论:天芪平颤颗粒可能通过增加纹状体区GRK6的表达,改善PD模型大鼠的AIM评分,减少PD大鼠异动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LID)大鼠模型行为学特点及DARPP-32蛋白的磷酸化状态的变化,探讨LID的发生机制。方法复制成功的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大鼠应用左旋多巴治疗28d诱发LID大鼠模型,进行异常不自主运动(abnormalinvol untary movement,AIM)评分,并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LID大鼠纹状体内DARPP-32蛋白Thr-34位点磷酸化水平。结果LID大鼠模型复制成功后出现了与人类LID相似的对侧上肢、躯干和口面部异常不自主运动(AIM),并随左旋多巴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加重。LID组大鼠纹状体内Thr-34位点磷酸化的DARPP-32水平较对照组与左旋多巴治疗组明显增高,又以重度LID组大鼠更为显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慢性间断性给PD大鼠左旋多巴能复制出LID大鼠模型,其纹状体区DARPP-32蛋白的磷酸化状态发生了改变,与LID的发生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丙酸(AMPA)受体各亚型在帕金森病(PD)及异动症[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LID)]大鼠模型纹状体中亚细胞分布的变化。方法应用6-羟基多巴(6-OHDA)制备PD大鼠模型,向PD大鼠腹腔注射左旋多巴建立LID大鼠模型。引入受体蛋白质交联方法,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纹状体神经元AMPA受体各亚型在细胞表面和细胞内池不同部位含量变化。结果在PD大鼠纹状体中,AMPA受体各亚型均未发生亚细胞分布改变;慢性左旋多巴刺激诱导大鼠LID对其纹状体AMPA总蛋白以及在细胞表面和细胞内池的分布无明显影响。结论 AMPA受体分布变化对PD或LID的发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天芪平颤颗粒对帕金森病(PD)大鼠异动症行为学及信号转导蛋白DARPP-32、ERK磷酸化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6-羟基多巴(6-OHDA)立体定向至大鼠前脑内侧束建立帕金森病模型,共2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PD组:腹腔注射0.2%维生素C液;西药组:腹腔注射左旋多巴甲酯29d;中药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给予左旋多巴甲酯基础上分别加用不同剂量天芪平颤颗粒;另设假手术组为对照组(n=5)。评估不同剂量天芪平颤颗粒对PD模型大鼠运动并发症的行为学影响,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纹状体区磷酸化的DARPP-32和ERK表达情况。结果:天芪平颤颗粒能减少左旋多巴制剂产生的剂峰旋转次数。免疫组化显示,与PD组大鼠比较,西药组磷酸化DARPP-32(Thr75)明显降低,中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均未出现明显的降低(P〉0.05)。与PD组磷酸化ERK1/2比较,左旋多巴长期治疗后,磷酸化ERKl/2表达升高,中剂量组和大剂量组表达量均未出现明显上升(P〉0.05)。结论:天芪平颤颗粒可以减少PD大鼠剂峰异动行为,可能通过DARPP-32(Thr75)及ERKl/2磷酸化,达到调节胞内异常信号转导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左旋多巴不同给药频度对异动症大鼠纹状体区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影响.方法 成功复制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实验1组(左旋多巴甲酯与苄丝肼每日总量1次腹腔注射给药,1次组)、实验2组(左旋多巴甲酯与苄丝肼每日总量平均分2次腹腔注射给药,2次组)及实验3组(左旋多巴甲酯与苄丝肼每日总量平均分4次腹腔注射给药,4次组),分别复制异动症模型,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模型大鼠纹状体区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含量.结果 各实验组动物模型纹状体区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含量均表现为毁损侧高于毁损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毁损侧纹状体区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均表现为4次组含量低于2次组和1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毁损对侧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左旋多巴给药频度增加可减小帕金森病异动症大鼠纹状体神经递质含量变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NR2B)拮抗剂CP-101.606对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大鼠的行为效应及相关信号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6-羟多巴胺立体定向注射于大鼠前脑内侧束建立帕金森病(PD)动物模型.对模型成功的PD大鼠接受每日2次左旋多巴(每公斤体质量50mg左旋多巴加每公斤体质量12.5mg苄丝肼)腹腔注射,持续22d.在第23天左旋多巴注射前,PD大鼠给予CP-101.606处理.评估旋转反应时间,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纹状体区磷酸化NR2B、磷酸化钙调激酶Ⅱ( CaMKⅡ)及磷酸化谷氨酸受体1( GluR1 S831)表达情况.结果 NR2B拮抗剂CP-101.606逆转了左旋多巴所诱导的PD大鼠旋转时间的缩短;左旋多巴长期作用后引起磷酸化NR2B及下游相关信号蛋白磷酸化CaMKⅡ与磷酸化GluR1 S831升高至(145.3±6.5)%、(132.5±5.7)%及(105.6±6.3)%,而CP-101.606能下调三者磷酸化水平,其表达量分别为(102±4.9)%、(98.4±3.9)%与(49.5±4.2)%.结论 NR2B磷酸化可能通过介导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功能上调并激活其下游相关信号蛋白参与了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发生,抑制NR2B的药物可能是治疗PD运动并发症的一种新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1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做法;方法:主要在手术配合的六个方面,解决防感染、防栓塞等问题。结果: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获成功,结论:手术配合是护士责任心和基本功的全面体现,对提高手术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4.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总结该院1999年-2001年间收治的十二指肠损伤7例临床经验。结果:合并其他腹部脏器损伤86%(6/7),单纯十二指肠损伤14%(1/7)。损伤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为多占71%(5/7),水平部和球部各占14%(1/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8%(2/7)、病死率14%(1/7)。结论:掌握十二指肠损伤的特点,早诊断、早手术、术中认真探查,掌握好检查指征,选择合理恰当术式,加强术后管理,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显微手外科技术在各基层医院已得到广泛开展,所收治的此类患者在逐年增加.随机统计了近两年我院20份34指的病例,通过观察认为手术的成功与否不但取决于损伤的局部条件、术中的操作和术后的治疗,同时与术前、术后的护理也密不可分.对离断指及伤口的妥善处理,积极的术前准备和术后的精心护理,特别是术后对血运的密切观察,同时通过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对该疾病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认识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从而使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研究方法LiPA(Line Probe Assay)分析VacA等位基因的表达,了解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机理的理解。方法从三个不同城市87位进行胃镜检查患者的胃粘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旋杆菌,提取DNA,用LiPA方法分析VacA等位基因。结果(1)87位患者以sic(88.5%)和m2a(63.2%)分布为主,未发现s1b和s2;(2)混合菌株感染率为41.4%,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其中上海的混合感染率最高(62.5%),与北京(41.0%)和南宁(20.8%)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3)北京、海、南京三个不同城市s1、m等位基因亚型分布率存在差异;(4)溃疡病和非溃疡病患者m1和m2的分布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我国幽门螺旋杆菌多重菌株感染率较高,不同的m基因型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根据儿童急性腹痛的特点,诊断儿童腹痛应综合临床及相关检查提供的依据,做出准确诊断,给予适当治疗。方法:对临床328例腹痛患儿进行选择性辅助检查和分析。结果:小儿腹痛病因复杂,腹腔内疾病占64.63%,共17种病因;腹腔外疾病占35.37%,共6种病因。结论:仔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密切观察病情、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检查,在儿童腹痛的诊断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复平 《中外医疗》2012,31(23):1-2
目的探讨研究喉癌主癌灶手术的安全切缘在临床上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1年3月已经确诊喉癌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镜下观察分析;B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肉眼观察分析,将结果进行临床特点分析比较。结果早期的喉癌患者和晚期的喉癌患者的阳性切缘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高于早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门上区[SG]2、3和5、10mm;跨声门型[TG]2、3mm和5、10mm的切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G、G、TG、IG的2mm和3mm,5mm和10mm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阳性切缘观察39个,镜下阳性切缘观察4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原发不同部位、不同分期和不同范围选取适合的切线,就可以有效地减少阳性切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法乐氏四联症的外科治疗3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葳  李韬  周其文  杨东山 《河北医学》2004,10(3):239-242
目的:总结法乐氏四联症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共34例,年龄2~16岁,32例在中低温体外循环、胸部正中切口行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1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改良B-T分流术,1例行根治术同时行双向Glenn分流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低心排综合征,无远期死亡。结论:本症应争取早日行根治术,肺动脉发育差者应行改良B-T分流术,右室发育不良者在行根治术同时行双向Glenn分流术,死亡原因以低心排综合征多见,应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及围术期多种方法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