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丽萍  郝连旭 《吉林医学》2005,26(9):968-968
CT增强扫描是通过静脉注射一定量造影剂,增加病变与周围正常组织之间密度的对比度,有利于发现病变和鉴别诊断的影像诊断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造影剂副反应是CT增强扫描中不可避免的,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及预防造影剂的不良反应是提高CT增强扫描检查与安全性的重要环节,我院CT科自1993年11月~2005年1月进行CT增强扫描155例,其中有15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笔者对其进行了观察,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方法:收集本院200例螺旋CT与高压注射器联合使用增强扫描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副反应明显降低,造影效果明显提高。本组100例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无一例出现反应,使用离子型造影剂副反应率也仅为7%,结论:熟悉造影要领,了解造影剂的毒副作用的产生机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保障扫描安全,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取得良好的造影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注射造影剂进行肝脏增强扫描,是肝脏CT检查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增强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诊断结果。在无条件配置自动注射仪的情况下,我们将常用的1次快速静脉注射法和滴注法改为1次静脉穿刺、2次静脉推注的方法注射造影剂,既操作简便,又获得了多幅清晰图象,现将方法及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飞越发展,CT普及应用,我们对近年来作cT检查病例中出现的过敏反应所采取一些简易的措施,浅析一些体会,CT扫描中使用造影剂的目的在于显示病变的供血情况,勾画肿瘤的轮廓,区别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发现平扫不能显示的微小病变,鉴别良恶性肿瘤,以及进行灌注等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滨  夏传文 《新疆医学》1999,29(3):163-164
CT增强扫描由于要从患者血管内快速注射大剂量造影剂,故检查中常有副反应的发生。为减少患者在CT增强扫描中的副反应发生率。保证CT检查的顺利进行,笔者根据本院1996年4月至1998年5月所完成的1000例CT增强扫描的实践,就以上问题作初步探讨。材料与方法本组患者1000例,男618例,女382例,年龄4~85岁,平均41岁。头颈部242例,胸腹体部758例。采用离子型造影剂(60%泛影葡胺)增强扫描者872例,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或欧乃派克)增强扫描者128例,其中包括泛影葡胺碘过敏试验阳  相似文献   

6.
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注入体内,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甚至死亡.现将我科发生的4例重度过敏性休克介绍如下:例一:男,15岁,19866.3日临床初步诊断颅内肿瘤行头颅CT增强扫描,扫描前碘过敏试验阴性,测血压14.7/9.3kPa,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扫描中静脉注入上海信谊药厂生产,批号为851005的60%泛影葡胺60ml,8分钟后发生胸闷、气急、全身发麻,继之出现烦燥、抽搐,脉搏、血压均测不到.诊断为过敏性休克.当即平卧、吸氧、保暖,肌注副肾素0.5mg,快速补液,肌注异丙唤25mg,静推地塞米松10mg,静滴阿拉明18.gmg,多巴胺20mg,10分…  相似文献   

7.
CT增强检查造影剂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CT增强检查中国人的造影剂用量。方法:将200例腹部增强检查的病人分为甲(100 mL)、乙(70 mL)两组,用相同的注射速率和扫描方法进行检查,观察两组病人主动脉期主动脉的CT值和肝实质期肝脏增强前后的的密度差值。结果:甲组主动脉的CT值均在100Hu以上,肝实质的密度差值均在20Hu以上,增强效果良好;乙组主动脉CT值在100Hu以下和肝实质期的密度差值在20Hu以下的均为1例。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国人用70 mL。的造影剂也能获得良好的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8.
9.
苏明敏 《基层医学论坛》2012,(32):4345-4346
CT增强是重要的检查手段,能提高对病灶尤其是小病灶的检出率,及对病灶的定性率,在临床工作中必不可少。我院2010年—2011年行CT检查患者6 364例次,其中增强患者134例次,结果发生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反应2例,均为轻度反应。在CT增强时应积极预防造影剂反应,及时处理,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CT在临床上的普遍应用,在CT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的增强扫描已成为常用技术.CT增强造影剂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由于非离子型价格昂贵、来源有限,故只能选择使用离子型造影剂.目前常用60%~70%泛影葡胺,因其浓度高,剂量大,注射速度快,及患者的个体差异,使得即使在注射碘造影剂前过敏实验结果为阴性者,仍有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其轻度反应者主要表现为头疼、头晕、恶心、呕吐、喷嚏、咳嗽、结膜充血、全身发痒并出现少量荨麻疹.  相似文献   

11.
四种碘造影剂在CT静脉增强应用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四种CT静脉增强碘造影剂的不良反应,选择最佳用药。方法:CT静脉增强其2397人次,随机给予离子型造影剂安其格纳芬和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双北碘海醇和欧乃派克分别为947、496,559、395例,统计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与性别、年龄、预注射地塞米松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安其格纳芬、优维盟、双北碘海醇和欧乃派克轻中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3.50%(412/947)、12.10%(6N496)、7.51%(42/559)和15.95%(63/395),无重度不良反应。非离子型和离子型造影剂之间不良反应存在显著差异(x^2=199.558,P=0.000)。三种非离子型造影剂之间不良反应亦存在差异,双北碘海醇不良反应最少(x^2=9.462,p=0.009)。注射地塞米松不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非离子型造影剂比离子型造影剂更安全可靠,国产双北碘海醇不良反应最低;增强扫描前可以不需预注射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我科改进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107例,其中10例为双侧同期手术,获得满意效果.术式改进方法为将斜方肌上部前缘垂直切口设计呈“双曲”形,使术后伤口疤痕由直线收缩改为曲线收缩,进一步改善了颈部的外形及功能,术中采用胸锁乳突肌游离法,隧道式颈大块切除,保存了该肌的完整性,避免了术后肌肉僵硬萎缩;本组病例中89例保留了耳大神经,免除了患者耳廓及周围皮肤终生麻木的痛苦,并提出在实施功能性颈淋巴清扫术时应增加“4保留”原则,使这一术式更趋完善,以达到临床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剂量对比剂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将76例行64排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依据对比剂的用量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各38例,比较重建图像上主动脉弓、大脑中动脉及舌骨层面的CT值及图像重建质量。结果两组大脑中动脉、舌骨层面动脉CT及图像重建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主动脉弓CT值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结论低剂量对比剂行64排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可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同时可降低对比剂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深静脉留置针在危重病患者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深静脉留置针与普通静脉留置针在危重病患者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效果,为危重病患者CT增强扫描提供最佳穿刺工具及方法.方法 将采用静脉留置针行CT增强扫描的506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60例)和对照组(246例).试验组患者使用深静脉留置针,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静脉留置针,比较两组患者造影剂外渗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一次增强成功率.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造影剂外渗率(0.08%与11.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次增强成功率(98.08%与94.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一次穿刺成功率(95.00%与96.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增强扫描时配合使用高压注射器,在危重病患者中深静脉留置针明显优于普通静脉留置针,可降低造影剂外渗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及保证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15.
张绍辉  王宇 《黑龙江医学》2001,25(9):641-642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 ,它能够维持染色体的稳定和完整 ,避免其发生融合、降解及重组。端粒酶位于细胞核内 ,是一种能够催化、延长端粒末端的核糖核蛋白 (RNP) ,由RNA和相关蛋白组成 ,它能够以自身RNA为模板 ,逆转录合成端粒DNA ,并添加于染色体末端 ,从而维持端粒长度的稳定使细胞永生化。端粒酶活性与头颈部肿瘤及癌前病变密切相关 ,本文就端粒、端粒酶与头颈部肿瘤的关系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CT扫描观察99例(112个病灶)颅内疾患,35例(50个区)正常大脑组织,41例静脉窦增强后120min期间的密度变化过程,采用时间-增强值和时间-增强率曲线研究增强动力学,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发现时间-增强率曲线有助于鉴别良性、恶性病变,且方法简单、可靠,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检查在膀胱输尿管返流及返流性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4例确诊为返流性肾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返流性肾病在CT表现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膀胱输尿管返流。结论:CT检查时诊断膀胱输尿管返流及返流性肾病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原发头颈部鳞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 ,并探讨其作为头颈部鳞癌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TRAP银染法 ,对 32例原发头颈部鳞癌及 15例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32例原发头颈部鳞癌端粒酶阳性率为 84 .4 % (2 7 32 ) ,15例癌旁组织阳性率为 33.3% (5 15 )。有淋巴结累及(86 .7% )和无淋巴结累及 (82 .4 % )以及低分化鳞癌 (90 % )和中、高分化鳞癌 (81.8% )端粒酶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端粒酶活性与肿瘤原发部位、临床分期无相关性。结论 :端粒酶活化与头颈部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可能是癌变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带血管蒂岛状肌皮瓣修复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2003年本科收治的104例头颈部肿瘤患者术后应用4种岛状肌皮瓣(额瓣、舌骨下肌皮瓣、斜方肌皮瓣、胸大肌皮瓣)进行一期修复的临床资料.结果:104例中,4例(3.8%)肌皮瓣全层坏死,9例(8.6%)皮岛皮肤部分坏死,但肌层存活,换药后自愈,肌蒂下血肿7例(6.7%),深部感染11例(10.5%),本组皮瓣Ⅰ期成活率87.6%(91/104),Ⅱ期成活率8.6%(9/104),100例重建术后放疗40~70Gy,无1例再发生肌皮瓣坏死、伤口裂开等并发症.结论:预防岛状肌皮瓣修复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并发症的关键在于合理设计皮瓣,保证皮瓣的血供,充分的术中止血和术后引流.  相似文献   

20.
下肢静脉倒流性病变的发病机理和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肢静脉疾病按血流动力学变化,可分为血液倒流和回流障碍两大类。前者占2/3,绝大多数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以及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作者等对瓣膜解剖学和物理性能的研究、动物实验观察,以及新造影方法的创用,对本症的发病机理、诊断和处理,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