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脏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其中原发性肝癌(PHC)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每年全球新患PHC人数为62.6万人, 同时因晚期PHC而死亡者高达59.8万人,位居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6位,死亡原因的第3位[1].50%新发PHC病例发生于中国, 中国的PHC诊治形势十分严峻[2].欧美国家的转移性肝癌(SHC)的发病率高于PHC,而且手术治疗机会少,SHC的治疗更为棘手[3].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1月~2014年9月南昌市第九医院和江西省肿瘤医院诊断为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患者1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肝硬化合并糖尿病(DM)与未合并DM的患者发生PHC的发病率差异,按病因、年龄分层分析其相关程度,并分析糖化血红蛋白(GHb)水平与PHC发病率的关系。结果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PHC为非糖尿病肝硬化患者的1.85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糖尿病患病率高且糖尿病因素的促癌作用最显著。年龄分为50岁、50~70岁、70岁三组后,糖尿病均可增加肝硬化患者并发PHC的发病危险性(均P0.01)。在DM组中,糖化血红蛋白(GHb)≥8%亚组中PHC患病率为60.0%(36/60),显著高于GHb8%亚组的28.6%(10/56)(P0.05)。结论糖尿病是肝硬化患者发生PHC的危险因素,在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最为明显。年龄分层后,糖尿病仍可增加肝硬化患者并发PHC的风险。积极控制血糖可能有助于降低肝硬化患者PHC的发病率,提高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PHC)是指来源于肝脏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包括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癌等,是目前世界上第五大恶性肿瘤,居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三位,每年大约有60万以上的人死于肝癌,其中有一半新发病人在我们国家[1],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2]。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肝癌(PHC)的首选方法,但是大多数病人来就诊时已是中晚期,绝大部分人都失去了手术的机会。即使勉强切除,但术后复发率高,且易转移,因此,人们一直在期盼着能够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PHC)的新的方法的出现。甲胎蛋白(AFP)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诊断PHC的血清学指标,但仍有大约30%-40%的PHC患者AFP的血清学没有变化[3]。在良性或特殊疾病等情况下,血清AFP可为阳性[4],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血清AFP对PHC诊断的特异性。因此,探求新的对PHC敏感特异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并与AFP联合检测,以期提高PHC诊断准确率,就成为一直以来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癌中绝大多数是肝细胞癌(PHC),少数是胆管细胞癌。目前认为PHC可能是许多因素累积的结果〔1〕。本文就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否为PHC的病因问题进行探讨。在这一问题上,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意见,即: (一)主张HBsAg为PHC之因; (二)否定HBsAg为PHC之因; (三)HBsAg在PHC发病上因地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盐酸戊乙奎醚(PHC)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及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方法 (1)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吗啡依赖组(MOR组),纳洛酮促戒断组(NAL组),PHC治疗组(PHCl,2,3组),对照组(NS组),每组8只.剂量递增法连续5 d皮下注射吗啡(10~50mg/kg,每日2次)及纳洛酮催促戒断(5 mg/kg),建立吗啡躯体依赖大鼠模型.实验第6天上午,纳络酮催促戒断前30min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PHC(0.5,1.0,1.5 mg/kg).观察各组大鼠在20 min内的体质量丧失情况及戒断症状.(2)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吗啡诱导组(MOR组),PHC治疗组(PHC1,2,3组),对照组(NS组),每组8只.连续7d交替皮下注射吗啡(10mg/kg,每天1次)或生理盐水,诱导大鼠的吗啡位置偏爱效应.实验第8天停用吗啡,NS组与MOR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PHC治疗组则分别腹腔注射PHC 0.5,1.0,1.5 mg/kg.各组大鼠行CPP测试.结果 (1)PHC治疗组能明显缓解吗啡依赖大鼠的催促戒断症状,其体质量丧失[(8.53±1.20)g、(7.36±1.06)g、(5.40±1.79)g,(12.63±2.22)g,F=83.16,P<0.01]和戒断症状评分[(25.36±3.11)分、(21.38±3.50)分、(17.06±1.78)分,(31.69±2.76)分,F=256.56,P<0.01)]明显低于NAL组,且呈剂量依赖性.(2)PHC治疗组的灰区停留时间与MOR组比较显著缩短[(529±83)s、(460±107)s、(418±97)s,(643±111)s,F=13.22,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PHC急性治疗能剂量依赖的抑制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和条件性位置偏爱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是全世界第5大恶性肿瘤.据统计,中国每年有137000例肝癌被确诊,大约占全世界肝癌患者总数的40%[1].目前治疗PHC主要有3种方法:手术、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和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7.
α-L-岩藻糖苷酶和甲胎蛋白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尤涛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5):2643-2644
目的:探讨α-L-岩藻糖苷酶(AFU)和甲胎蛋白(AFP)升高与原发性肝癌(PHC)的关系。方法:对PHC组31例及对照组进行AFU活性和AFP检测,比较PHC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PHC组的AFU和AFP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AFU和AFP检测能提高对PHC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张云东  韩兴权  杨杰 《西部医学》2006,18(5):548-549
目的评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α-L-岩藻糖苷酶(AFU)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细胞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微粒子酶免发光技术(MEIA)测定40例PHC,20例肝硬化和2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中β-HCG、AFU、甲胎蛋白(AFP)、糖链抗原19-9(CA19-9)、糖链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等6种PHC癌性标志物。结果PHC患者上述6种指标与肝硬化组和正常人组比较显著增高(P<0.05),期PHC的β-HCG、AFU和AFP与、期PHC相比,变化无显著性。结论检测β-HCG、AFU有助于发现AFP阴性肝癌,两者联合检测可望提高PHC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贝叶斯(Bayesian)网络模型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术后发生低钙血症(PHC)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4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PTC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第48 h患者血钙(Ca)水平判断是否发生PHC,将患者纳入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肝癌(PH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率在男性仅次于胃癌与食管癌,占第三位;在女性占第四位,高发年龄为40~60岁,因发现晚,进展快,治疗难,预后差,被称为“癌中之王”,所以PHC对我国人民的健康与生命构成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