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改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张力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上述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及两组上肢、下肢肌张力治疗后的改善情况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康复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治疗1个月后,上肢:康复组的肌张力以0级为主,对照组以2级为主,康复组的肌张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下肢:康复组的肌张力以0级及1级为主,对照组以1+级及2级为主,康复组的肌张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2l天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康复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使患肢功能及肌张力得到最大程度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Sun Y  Xie K  Liu H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6):470-471
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TMS)引起的运动抑制效应-肌肉静息期(SP)的改变并探讨用其评价中枢性瘫痪的可能性。方法采用MES10磁刺激器及9cm环状刺激线圈,以50%的阈上刺激强度在头顶进行TMS。记录TMS对侧第一骨间肌(FDI)持续中等用力收缩时的肌电反应。共测定23例轻偏瘫的脑卒中患者健侧与偏瘫侧SP时限,计算患侧与健侧SP时限之比值,并与25名年龄相当的正常人所得正常值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偏瘫肢体之SP时限为423±314ms,较正常人(145±37ms)及自身健侧肢体(154±54ms)明显延长(P<001及005);患侧/健侧肢体SP比值为28±19,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之侧间比值101±015(P<0.01)。结论轻度偏瘫的脑卒中患者常伴有SP延长,因而SP可作为研究和评价中风患者中枢运动功能损伤的一项神经电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3.
偏瘫肢体功能锻炼对脑卒中后患者康复评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国文  李丹  张国锋 《河北医学》2009,15(5):554-556
目的:探讨早期功能锻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4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给予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医护措施。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优于入院时,两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入院2周、4周及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康复组患者Brunnstrom分级上下肢I级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肢体功能锻炼能明显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并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抗自由基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用甘露醇,维生素C、E( MCE) 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268 例,用维脑路通静滴作为对照组治疗172 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15 d 和30 d 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随机抽取MCE组38 例,对照组34 例进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及丙二醛( MDA) 测定,并比较入院当日及治疗15 d 后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15 d 、30 d 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CE 组均优于对照组( P< 0 .01) 。治疗2 周后测SOD 及MDA,MCE 组与对照组比较SOD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5) ,MDA 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1) 。结论 MCE 联合抗自由基治疗与传统的基础药物治疗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明显,SOD 值上升及MDA 值下降亦明显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4,(10):1390-1391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卒中后肢体瘫痪患者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纳入62例卒中患者,病程均在1月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按照《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两组均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辅以传统的物理按摩、针灸等康复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对偏瘫侧肢体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在治疗前、治疗1月后,分别用Barthel指数、简化的Fugl-Meyer评价量表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均有改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均有改善,与相应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方面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减轻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其联合传统康复功能训练,优于单用传统康复训练,可有效减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蒋建华  宋昌军  张萍  吴群英 《吉林医学》2012,33(23):4954-495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指导对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意义和效果。方法:对脑血管偏瘫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指导,3个月后评估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康复指导组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和M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间治疗后3个月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M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管病偏瘫患者在临床医生及康复师的全面、仔细评估下,进行早期康复指导是完全可行的,且安全有效;有利于脑血管病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偏瘫患者静脉输液部位与肢体功能恢复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偏瘫患者静脉输液的最佳部位。方法:将160例需要输液的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患侧组输液和健侧组输液各80例,分别观察输液渗漏情况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侧组输液的患者渗漏次数多、肢体功能恢复差,与健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偏瘫患者采用健侧肢体输液是最佳的输液部位。  相似文献   

8.
周围神经单端侧与双端侧吻合修复神经缺损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单端侧吻合与双端侧吻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远期疗效。 方法:将15只新西兰大白兔的左右侧后肢共30侧分为3组:单端侧吻合组、双端侧吻合组和对照组,于术后各时间段对肢体进行大体指标的观测,于术后1年对各组进行神经电生理学指标、胫前肌最大等长强直收缩张力(ITF)的测定以及神经、肌肉的组织学及形态学指标的观测。 结果:神经单端侧吻合组与双端侧吻合组相比,在各时间段两组神经功能恢复进度相同,在术后1年两组的神经干诱发电位潜伏期(latency)和诱发电位波幅(CMAP)、胫前肌最大ITF的测定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神经、肌肉组织学观察结果亦相近。 结论:神经单端侧吻合与双端侧吻合在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时远期疗效相同;缺损神经可通过与邻近正常神经干的双端侧吻合实现再生纤维的自身连接,这种连接对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仅起部分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中风偏瘫病人的内科与综合性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发病后2~12天入院的脑中风120例(出血性23例,缺血性97例)偏瘫病人除内科治疗外,早期开始实施综合性康复治疗,以瘫痪侧肢体肌力恢复情况判断疗效。结果 120例脑中风偏瘫病人经内科与综合性康复治疗后,偏瘫肢体肌力恢复到Ⅴ级者46例,Ⅳ级者38例,Ⅲ级者18例,Ⅱ级者10例。治疗有效93.3%,与脑中风自然恢复率40%~50%相比,显示综合性康复治疗的有效性。结论 脑中风偏瘫患者早期开始实施综合性康复治疗可最大限度地恢复瘫痪侧肢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风偏瘫患者的内科与综合性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对发病后1~15天入院的脑中风60例患者除内科治疗外,早期开始实施综合性康复治疗,以患侧肢体肌力恢复情况判断疗效。结果:治疗有效率95%,显示综合性康复治疗的有效性。结论:中风偏瘫患者早期开始实施综合性康复治疗可最大限度地恢复患侧肢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测定了n-C_(10)H_(22)和n-C_(12)H_(26)在20—55℃的热压力系数。这些系数可用修正的van der Waals模型来描述式中A和B是液体的特性常数。对于n-C_(10)H_(22):A=339.40×10~(-6)m~3mol~(-1),B=29822×10~(-12)m~6mol~(-2)。对于n-C_(12)H_(26):A=403.06×10~(-6)m~3mol~(-1),B=41818×10~(-12)m~6mol~(-2)。与一般小分子液体和少于八个碳的正构烷不同,它们的B/A~2不再等于0.2610,而是随着碳链的增长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DR摄影与CR摄影曝光条件及对患者的X线辐射剂量.方法 取本院DR照片和CR照片各2 000份,应用Arac等[1]学者的图像评价方法,由两位副主任技师和一位主任技师对照片进行分组分析,统计出甲、乙、丙片及废像率[2],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学比较及原因分析,同时对曝光条件做出比较.结果 ①照片质量:DR照片与CR照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出现非甲级片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是人为与外界因素.②摄影条件比较:同一部位DR的曝光剂量与CR的曝光剂量差别同样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评价DR的优越性,DR数字摄影照片质量明显好于CR,曝光条件比CR低,相对减少了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3.
对两种性能较好的快离子导体Na_3Zr_2Si_2P_3O_(12)(Nasicon)和Li_(1.8)Ti_(1.2)·Cr_(0.8)P_3O_(12)用喷雾干燥法和冰冻干燥法制备粉料和陶瓷烧结,并对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形貌和显微结构观察以及阻抗谱测量等。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制备的粉料具有颗粒细,均匀性好,合成温度低等优点。在300℃时,两种样品的电阻半分别为10.05 Ω.cm和94.8 Ω.cm。激活能分别为0.25 eV和0.27ev。  相似文献   

14.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对比观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对病人血清蛋白、体重、氮平衡、上臂周径和手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的影响,比较二者的费用。方法46例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EN组(22例)术中空肠造口,术后24 h开始EN;PN组(24例)术后1 d起给予PN。两组采用等热量、等氮量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营养状况变化、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营养支持费用。结果PD后EN和PN均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EN组术后平均住院日较PN组短[(21.4±7.6)d vs (24.1±9.3)d,P>0.05]。EN组较PN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EN组营养支持费用则明显少于PN组[(1290.0±76.8)元vs (4072.0±146.4)元,P<0.01]。结论PD后经空肠造口管给予EN与PN一样能够达到营养支持的目的,并具有安全、费用低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以去氧胆酸钠诱发大鼠(200-250g)急性胰腺炎,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胰炎+盐水组,胰炎+栀子组。观察了急性胰腺炎时黄嘌呤氧化酶(XOD)和还原型谷胱甘(GSH)的变化及栀子的影响。结果显示如下:(1)胰炎时,胰腺组织中 XOD 明显高于栀子组和正常组(P<0.01),而血清中 XOD无显著差异。(2)胰炎+盐水组的胰腺和血清中 GSH 均明显降低(P<0.01)。(3)用栀子治疗后,XOD 和 GSH 与正常相近,表明栀子可能是通过抗自由基产生与清除增强而保护胰腺的。  相似文献   

16.
杂卒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杂病论》还是《伤寒卒病论》,迄今并未解决。从现存仲景书来由、杂卒疑案缘起、两宋前仲景书名演变、杂病源流、杂卒文字学、杂卒逻辑学等方面对杂卒疑案作了全面考证发现,宋代学者字讹说从各方面看都不能成立,仲景书原名应是《伤寒卒病论》。并对中医疾病体系的发展作了扼要的逻辑说明。  相似文献   

17.
 肺间质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 )/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的常见并发症,预后不良且死亡率高,是PM/DM患者住院和死亡的重要原因。PM/DM相关ILD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治疗上仍以激素为主,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对ILD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就参与发病的自身抗体、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组织蛋白酶、遗传因素学等方面对PM/DM相关的ILD的发病机制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因子(TSGF)与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对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意义。方法采用化学比色法,放射免疫法检测58例PHC患者、40例良性肝病患者及49名健康人血中AFP及TSGF水平,进行组间分析。结果单一使用TSGF或AFP时阳性检出率,对PHC的检出率分别为TSGF70.23%和AFP86.72%,显著高于正常组和良性肝病组(P〈0.01);二者联合捡出率为92.95%,显著高于(P〈0.05)单一采用TSGF或AFP。结论血清TSGF和AFP联合检测能明显提高PHC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心电图(ECG)、超声心动图(UCG)、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心肌梗死(M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来院的疑诊101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ECG。UCG、CAG检查比较,结果:以CAG手术结果为标准,在101例疑诊心肌梗死患者中ECG异常者占62.3%,诊断率为80%。UCG异常者占60.6%,诊断率为78%。CAG异常者占80.2%(确诊MI患者78例)。结论:证实ECG、UCG、CAG对MI均具有较高的诊断率,且各有特点,对诊断各具有互补之处,均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84例股(胫)骨内(外)髁炎病例报告,阐明本病特点及诊断;还讨论其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关系,并介绍了治疗方法及对本病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