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制备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估,为探究SCI 继发性反应的发生机制及SCI 早期干预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将10 周龄的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SCI 组和假手术(Sham)组(n=12),SCI 组行第9~11 胸椎(T9-11)椎板切除术,于T10 处用标定力为50 g 的动脉瘤夹完全钳夹脊髓并维持40 s,以制备急性SCI 大鼠模型。Sham 组大鼠仅行T9-11 椎板切除手术,而不损伤脊髓组织。SCI 后,根据BBB评分标准对实验动物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采用HE 染色和TUNEL 染色检测实验动物脊髓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和细胞凋亡,并采用 Western blot 对细胞凋亡密切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 B-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和cleaved caspase3(c.caspase3)的相对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T3节段全横断后损伤节段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脊髓T3完全横断损伤1d组、2d组、7d组、14d组、21d组,每组8只。各组大鼠BBB运动功能评分后取损伤节段脊髓,透射电镜观察脊髓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脊髓损伤(SCI)各组大鼠的BBB评分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 <0.01);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SCI各组大鼠的BBB评分逐渐升高(P <0.01)。电镜下观察,大鼠脊髓神经元在损伤后2d病理变化最为严重,表现为神经元明显肿胀,线粒体等细胞器严重受损,核固缩,染色质凝集;损伤后7d时,脊髓神经元的病理变化有所减轻;损伤后21d,脊髓神经元的病理变化明显减轻,甚至接近正常。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2d脊髓神经元的病理变化最为严重,后逐渐减轻。  相似文献   

3.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脊髓损伤(SCI)大鼠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和移植组,每组10只;损伤组和移植组制作成L4平面的脊髓全横断模型,将培养的大鼠NSCs悬液注入移植组损伤脊髓处,损伤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术后2mo,采用BBB评分、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技术观察大鼠脊髓运动和传导功能的恢复程度。结果:术后2mo,BBB评分损伤组、移植组大鼠有所恢复,但都未达到正常水平,其中移植组的大鼠恢复较好,评分较高,与损伤组有统计学差异。SCI后,损伤组、移植组的CSEP波消失,术后2mo移植组的波形有所恢复,但潜伏期延长。对照组脊髓前角可见到许多HRP标记阳性神经元,损伤组未见阳性神经元,移植组可见有阳性神经元,但数目较对照组少。结论:NSCs脊髓内移植能促进损伤脊髓运动和传导功能的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4.
大鼠脊髓横断损伤后CNTF mRNA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mRNA在脊髓全横断大鼠损伤后的表达变化,探讨CNTF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脊髓损伤组(SCI组),后者根据取材时间又分为术后1 d、3 d、7 d和14 d组.SCI组动物选择在T10节段全横断脊髓,假手术组除不横断脊髓外其余步骤与SCI组相同.动物处死前进行BBB评分评估后肢运动功能的变化.取手术部位头端和尾端0.5 cm脊髓,采用RT-PCR技术检测CNTF mRNA在各组脊髓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行为学评分随着损伤时间的推移呈小幅度增加,但后肢无运动功能恢复;术后1 d组和3 d组横断点尾端脊髓中CNTF mRNA的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上调(P<0.05).而7 d组和14 d组的表达量又逐渐恢复正常,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脊髓损伤早期CNTF的表达变化可能与脊髓损伤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5.
三七总皂甙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甙对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组织结构及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参考Ram—berg和Borgens法建立大鼠半横断型脊髓损伤模型,45只Sprague—Dawley大鼠均接受T10节段的脊髓损伤,然后被随机分为三七总皂甙、甲基强的松龙和空白对照组,所有大鼠分别在脊髓损伤后第1、3、7、14和21天接受斜板试验和BBB运动功能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第22天将所有实验大鼠处死后取出脊髓损伤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45只实验鼠中符合设计要求的共40只,其中三七总皂甙(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组13只,空白对照组14只,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组13只。三七总皂甙组大鼠的BBB评分及斜板测定均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下三七总皂甙组大鼠脊髓损伤部位可见神经元核周体和神经纤维修复再生。对照组大鼠脊髓损伤区神经元胞体和轴突的超微结构发生明显的变性。结论三七总皂甙可以改善脊髓损伤区的组织结构并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不同时间的神经元、神经胶质及髓鞘结构的改变.方法 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脊髓损伤组(SCI组),SCI组又分为术后l d、3 d、7 d、14 d、21 d组,每组10只. SCI组行脊髓T9段全横断损伤,sham组仅行椎板切除术,分别在各时间点灌注固定后取材、制片,...  相似文献   

7.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横断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对脊髓横断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脊髓(胸10)横断损伤对照组(n=7)和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组(n=7).术后10周,感觉运动区皮质注射10?A示踪剂.动物再存活两周后取出相应的脑和脊髓组织,冰冻切片后,采用自由漂浮法行BDA染色显影,光镜观察.两组实验动物均于脊髓横断术后采用BBB评分法定期评估运动功能.结果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组所有大鼠BBB运动功能评分在横断损伤4周以后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BDA神经束路示踪技术研究显示神经干细胞治疗组7只中的6只大鼠在术后12周有部分BDA阳性标记的皮质脊髓束再生通过脊髓横断损伤部位,而对照组大鼠均未见再生的皮质脊髓束通过.结论在脊髓横断损伤后应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可明显改善损伤的运动功能.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促进了皮质脊髓束的再生并重新建立了部分神经纤维联系.BDA神经束路示踪技术为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了解剖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两种大鼠脊髓半切模型制作方法的各自特点及其应用,为临床脊髓损伤研究提供适宜的动物模型.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脊髓半横切组(A组,n=20)、脊髓楔型块状半切组(B组,n=20)和正常对照组(C组,n=20).术后采用BBB动功能评分、斜板实验、HE染色和MRI检测综合评价两种脊髓半切模型的稳定性.结果 术后A组和B组大鼠伤侧后肢BBB运动功能评分及斜板维持最大角度值显著低于C组(P<0.05),而这些指标在A组和B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术后28dHE和MRI检测示A组和B组间脊髓损伤区组织结构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脊髓半横切与脊髓楔型半切法均可建立稳定、可靠的脊髓半切伤模型,而脊髓楔型半切模型更适于评价移植物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BYHWD)及其四类有效部位(生物碱、苷、多糖、苷元)对脊髓损伤(SCI)大鼠大脑运动皮质神经元的影响,探究其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SD 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8组:正常组、假手术组、SCI 组、BYHWD组、生物碱组、苷组、多糖组、苷元组。通过在T3-T4之间横断右侧半脊髓制备SCI模型,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1 d、1 w、4 w、8 w运用BBB评分评定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术后8 w用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结果 SCI组与药物干预各组BBB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正常组、假手术组(P<0.01);术后4 w,BYHWD 组和生物碱组大鼠的BBB 评分高于SCI组(P<0.05);术后8w,BYHWD组、生物碱组和苷组大鼠的BBB评分高于SCI组(P<0.05)。术后8 w, SCI组及药物干预各组大鼠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1)。BYHWD组、生物碱组和苷组大鼠的细胞凋亡率低于SCI组(P<0.01或P<0.05);生物碱组、苷组、多糖组、苷元组的细胞凋亡率高于BYHWD组(P<0.01或P<0.05)。结论 BYHWD具有改善SCI大鼠后肢运动作用,其有效部位中的生物碱、苷可能为起效的主要物质基础,该作用机制可能与拮抗SCI大鼠运动皮质神经元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水缸评分法评估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准确性。方法 选用成年雌性SD大鼠36只,采用数字表将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和假手术组(n=18/组)。大鼠SCI后第1、3、5、7、14、21天分别采用水缸评分方法、BBB评分法和运动诱发电位(MEP)评估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并以运动诱发电位(MEP)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两种评分方法的差异及验证水缸评分法的准确性。结果 与BBB评分方法相比,大鼠SCI后第3天,水缸评分法得分高于BBB评分法得分(0.22±0.43分vs0±0分,P<0.05),并在第5、7、14天的得分均高于BBB评分法得分(0.67±0.49分vs 0.11±0.32分,4.33±1.19分vs 2.83±1.04分,8.61±1.20分vs 7.06±1.0分,P<0.01)。术后第21天,水缸评分法(14.78±1.06分)与BBB评分法(14.50±1.47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显示,水缸评分法得分与BBB评分法得分均与MEP 潜伏期呈显著相关,但水缸评分法与MEP 潜伏期的相关系数更高(r= -0.90,P<0.05)。结论 水缸评分法与BBB评分法相比,能够在大鼠SCI早期更客观、准确的反映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过程,可作为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后肢功能恢复的一种可靠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电针对脊髓损伤后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对脊髓损伤后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成年SD大鼠4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建立成年大鼠T9~T10段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除电针组于术后当天进行电针治疗外,3个组均分别于术后7、14、28 d取材,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脊髓内CSPGs的表达。结果术后7~28 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脊髓损伤邻近组织内CSPGs表达明显增强(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脊髓损伤邻近组织内CSPGs表达明显受到抑制,差异显著(P<0.05)。结论电针能显著降低脊髓损伤后CSPGs的表达,从而减弱CSPGs对轴突再生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其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剂量泼尼松(MP)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SD成年雌性大鼠78只,随机分成13组:即假损伤组;脊髓挫伤组(SCI组)及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MP组),再分为:1d组、3d组、7d组、14d组、21d组、28d组;用改良的Allen装置造成T12脊髓节段挫裂伤。在手术前及术后进行BBB(Basso,Beattie and Bresnahan)评分。术后立即采用大剂量冲击疗法,腹腔注射MP30mg/kg,伤后1h开始,按5.4mg/(k·h)计算23h总量,分4次腹腔注射,在不同时间点处死大鼠。取损伤节段上、下长约0.5cm脊髓连续冰冻切片,间隔取片后分别以抗神经丝蛋白、突触素抗体行免疫组化ABC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NF、SYP在SD大鼠脊髓的表达分布情况。结果 MP明显改善损伤脊髓的病理形态。7,14,21,28d时MP组NF染色轴突数目均明显高于SCI组。而灰度值均明显低于SCI组。MP治疗组较SCI组相同时间点神经学功能均有明显提高。结论 大剂量MP在脊髓损伤中后期明显促进其损伤后的再生,具有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脊髓全横断损伤对脊髓前角细胞Beclin-1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建立大鼠第2腰髓全横断损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后6h、1d、3d、7d、14d、21d取3-4腰髓,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大鼠脊髓前角细胞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损伤后各时间点大鼠脊髓前角Beclin-1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P<0.01,P<0.05)。脊髓损伤后3d脊髓前角细胞Beclin-1免疫阳性细胞数达到高峰,21d最低。结论:Beclin-1可能参与了神经元自噬状态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嗅鞘细胞(OECs)移植后在体内的存活情况和对脊髓横断伤的修复作用。方法4月龄SD大鼠,体质量250g左右。显露T9段脊髓,完全横行切断脊髓。A组(20只)在损伤远近端注射由成年SD大鼠嗅球分离、培养、纯化的OECs,B组(20只)在相同位置注射DMEM培养液,C组(10只)单纯做T9节段的椎板减压。术后观察动物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每2周测定1次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法),共12周。术后3个月取损伤段及其临近脊髓标本,做HE染色、嗜银染色、抗NF和p75免疫组化染色。利用p75免疫组化染色来观察OECs在体内存活情况。结果手术后4周开始有运动功能恢复,在各个时间段BBB运动功能得分A组均显著高于B组(均P〈0.001)。A、B组都有神经纤维进入损伤区,在损伤近端,神经纤维数量A组显著多于B组(P〈0.001),但都显著少于相应节段的C组(P〈0.001)。经过p75免疫组化的OECs存在于脊髓损伤段周围,最远可到距离损伤区边缘1.0cm处。脊髓损伤再生神经纤维的数量与运动功能恢复成正相关(P〈0.01)。结论OECs移植具有明显促进脊髓横断伤神经纤维再生和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标本成功制备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为SCI的实验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加强饲养组(A组)和常规饲养组(B组),两组均采用改良Allen法打击造成急性挫伤型SCI模型,分别实施预定饲养措施饲养1周,观察其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模型制备后第1天A组和B组大鼠的BBB评分、斜坡试验角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制备后第7天,A组和B组大鼠的BBB评分、斜坡试验角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大鼠死亡率为26.67%,B组死亡率为56.67%,B组大鼠死亡率明显高于A组。结论严格、恰当的制备措施能够明显降低挫伤型SCI大鼠模型的死亡率,有效提高样本量。  相似文献   

16.
IGF-1抑制SCI大鼠脊髓前角神经元凋亡的体内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脂质体介导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体内转基因对急性脊髓损伤神经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6只,使用半横断法制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IGF-1治疗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将阳性脂质体LipofectAmine同重组质粒pcDNA-hIGF-1混合注入治疗组大鼠脊髓病灶,模型组大鼠在损伤区域注射pcDNA3.1、LipfectAmine和生理盐水混合液。利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IGF-1蛋白表达,通过TUNEL染色进行凋亡细胞组织定量分析。BBB 法进行动物肢体功能评分。 结果:同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神经细胞中IGF-1在伤后1和4周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TUNEL染色结果显示,治疗组神经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减少(P<0.05)。BBB评分结果显示,肢体功能BBB评分伤后1和4周时,治疗组 (7.00±0.53、11.20±0.56)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4.40±0.49、8.70±0.4 4)(P<0.05)。 结论:IGF-1体内转基因可减少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细胞凋亡,对急性损伤后的脊髓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脊髓机械性损伤后损伤处脊髓血小板衍化生长因-7-(PDGF)在星型胶质细胞中的表达量,以探讨脊髓损伤过程中PDGF的作用。方法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脊髓损伤组和糖尿病脊髓损伤组并制作相关模型,观察脊髓损伤24h和7d后大鼠运动功能的改变、损伤脊髓的病理变化及PDGF在星型胶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采用UTHSCSA Image Tools 3.0图像分析处理系统进行分析,统计各张切片单位面积(mm^2)内PDGF阳性细胞的数量和光密度:BIO-RAD软件Quantityone测定并用相对灰度值表示PDGF蛋白的表达量: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脊髓损伤24h后,两组大鼠均出现严重运动功能障碍,BBB功能评分分别为(0.7±0.4)、(0.7±0.5)分:损伤7d后,脊髓损伤组大鼠恢复为(6.7±1.2)分,而糖尿病脊髓损伤组仅恢复为(3.9±0.7)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假手术对照组大鼠运动自如,术后24h和7d评分均为(21.0±0.0)分,与另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24h脊髓损伤组和糖尿病脊髓损伤组脊髓损伤部位白质中可见肿胀的轴突和大量空泡。灰质中存在极少量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7d后损伤范围确定,损伤段变细,脊髓内有空洞形成,其中糖尿病脊髓损伤组的空洞大于脊髓损伤组,并且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PDGF阳性表达部位为星形胶质细胞,术后24h、7d假手术对照组PDGF表达少,没有太大的变化:24h后脊髓损伤组和糖尿病脊髓损伤组损伤部位的PDGF表达增多,且脊髓损伤组明显多于糖尿病脊髓损伤组(P〈0.01):7d后脊髓损伤组PDGF持续高表达,仍明显多于糖尿病脊髓损伤组(P〈0.01)。在Western blot检测中,假手术对照组在两个时段均仅有少量PDGF蛋白表达,24h后脊髓损伤组PDGF表达明显多于糖尿病脊髓损伤组(P〈0.01),损伤7d后脊髓损伤组PDGF持续高表达,仍明显高于糖尿病脊髓损伤组(P〈0.01)。结论糖尿病脊髓损伤大鼠脊髓损伤后BBB评分明显低于脊髓损伤组大鼠,PDGF表达量亦明显减少,可能与高血糖状态加重脊髓的损伤以及抑制其损伤后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