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在高血压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对原发性高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分型的意义尚有争论。现将我院65例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RA及ATⅡ分型结果总结如下。材料和方法病例选择原发性高血压住院病人65  相似文献   

2.
<正>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简称RAA 系统)对人体血压、细胞外液及肾脏功能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研究RAA 系统与临床的联系是人们日益重视的课题。肾素作用于它的底物生成具有收缩血管的活性物质—血管紧张素Ⅱ(ATⅡ),它在RAA 系统中负担着主要的生理活性作用,检测血浆ATⅡ水平,一般可作为体内RAA 活性的综合反映。为了探讨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RAA 系统的变化,我们于1981年11~12月对出血热病人  相似文献   

3.
<正>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简称RAA)系统参与体内血压、细胞外液容量及肾功能的调节,临床上与肾脏疾病特别是肾性高血压关系十分密切。由于RAA 系统两种有效成分是血管紧张素Ⅱ(AT Ⅱ)和醛固酮,故本文观测了肾血管性高血压和肾实质性高血压患者血浆中ATⅡ—醛固酮水平,并与不伴有高血压的肾实质性疾病患者和健康人作了对照,初步探讨了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的病因探讨涉及精神、神经、体液、内分泌和血管活性物质等各种因素。近年来以Lauraph为代表提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System,以下简称RAA系或肾素轴)调节控制血压学说,探讨了肾素的分泌,血管紧张素的代谢、活化及继发引起的影响血压变化。实验  相似文献   

5.
Allen  S.  R.  Ignacio  R.  Falcone  R.  A.  朱新菊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8):47-48
在对食管闭锁合并气管食管瘘(EA/TEF)进行修补的过程中,右位主动脉弓(RAA)带来了技术上的挑战。本文以RAA的影响为重点,回顾EA/TEF的诊疗经验。方法:对1990—2004年,在本协会施行手术的EA/TEF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61例患者中,53例为左位主动脉弓(LAA),8例为RAA。结果:LAA和RAA患者间,平均孕龄和出生体重相似。RAA患者血管环较LAA多(37.5%vs3.8%,P=0.009)。术前的超声心动检查,对LAA患者的动脉弓均能准确定位,而对RAA患者有准确定位的,仅62.5%。25%RAA患者出现了术后并发症,而LAA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者仅有11%。结论:儿…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39例肝硬化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RAA)测定结果。分为3组:第1组18例,无腹水;第2组13例,轻至中度腹水;第3组9例,重度腹水。第1、2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第3组则显著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在三组之间,血浆肾素平均值随腹水严重程度而呈相关关系,以第3组更为显著;血管紧张素Ⅱ在第3组虽有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醛固酮均值则随腹水严重程度而增高,并有显著差异,提示肝硬化重度腹水与RAA系统活跃有关。  相似文献   

7.
数十年来,大量资料说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系统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对血压的调节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巯甲丙脯酸(Captopril,CPT),化学名称为D-3-巯基-2甲基丙酰-L-脯氨酸,是活性强特异性高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竞争性抑制剂,对各型高血压具有显著降压作用,亦能改善慢性充血性心衰(CHF)的心功能,现国内应用日趋广泛。一、CPT治疗高血压的临床应用 CPT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系统起作用。肾素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产生血管紧张素I(AI),AI在肺循环中ACE的作用下,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I(AII),AII使小动脉和前毛细血管收缩,使循环阻力升高,并刺激醛固酮分泌,导致钠水潴留,最终引起血压升高。虽然目前对高血压的确切发病机理不十分清楚,但RAA在各型高血压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心力衰竭(以下称心衰)时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系统(RAAS)被激活,表现为血浆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醛固酮(ALD)明显增高,甚至PRA、ATⅡ与ALD(RAA)值的升高可在临床上明显的心衰出现以前即已出现,因此认为RAAS的激活是  相似文献   

10.
这是近年出现的一类新型降压药,主要作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q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即 RAA 系统。血浆中肾素(Renin)增多,能引起血压升高已被肯定。原因肾素分泌增多,活性增强,使全身小动脉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的结果。肾素是肾小球近球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水解酶,能催化血浆中的α_2—球蛋白,即血管紧张素原,生成血管紧张素I,(AnqiotesisI),这是一十肽物质。血管紧张素I,简写 AI,缩血管作用很弱,但随血液流经肺部小血管时,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作用下,再次脱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出血热的血液流变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130例EHF临床各期的全血粘度、血浆粕度、全血还原粘度、血球压积、血沉和血沉方程K值进行动态观测。除发热期的血沉、低血压期的血沉、血沉方程K值和多尿期、恢复期的血浆粘度外,其余各项与正常比较均有显著的改变(P<0.05~0.01)。这些变化的临床意义,作者认为全血粘度增加是EHF难治性休克的重要原因,提出控制全血粘度增加是EHF治疗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Sequential analysis of urinary proteins of different molecular weight was carried out in 75 cases of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 in different phases. Lysozyme, N-acety1-β-D-glucosaminidase, albumin and IgG increased markedly from febrile to polyuric phase, but IgA, IgM and urinary soluble immune complex appeared only in hypotensive and oliguric phas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uggest: 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the disease, the lesions of glomeruli were mild, but more severe in tubules. They were most severe in oliguric phase. During polyuric phase the functions of glomeruli and tubules began to recover. The presence of specific immune complex with C3 in urine suggested that immune reaction might participate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EHF.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尿液沉渣超活体染色镜检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4.
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了20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外周血清可深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EHF患者SIL-2R浓度在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及多尿期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且随病情加重而明显升高。研究提示SIL-2R升高与EHF免疫病理损伤相关,动态检测SIL-2R对判定患者病情变化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应用聚乙二醇沉淀法对27例114份流行性出血热病人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进行了检测,不同病期(CIC)检出率分别为:发热期88.8%、少尿期82.5%、多尿期47.8%、恢复期21.4%。对流行性出血热CIC组份的动态观察发现,在不同病期CIC中绝不多数可检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免疫球蛋白与补体C3,表明在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体内检出的CIC是特异性病毒抗原刺激机体免疫应答的结果。IgG、IgM型CIC的形成在疾病早期清除病毒抗原及免疫损伤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老年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老年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有如下临床特点;(1)患病早期特殊体征发生率低,表现不典型,致使误诊率高;(2)低血压休克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3)肾功能损害严重;(4)与非老年组相比,病情重越期率低(P<0.01),病程明显延长(P<0.05)。认识老年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早期应用特异性诊断方法,积极预防和治疗低血压休克和少尿,对提高老年流行性出血热早期正确诊断率、减轻病情、缩短病程,促使尽快痊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EHF患者尿中检出融合细胞,其数量随病程进展而变化。即发热后期量少,少尿期次之,多尿期较多;经免疫组化染色后,发现融合细胞有EHFV抗原。提示EHF患者尿中融合细胞形成与EHFV直接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铁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放射免疫法对72例各病期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血清铁蛋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94.4%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铁蛋白含量高于正常最高值,且自发热期即明显升高,持续至多尿期后部分患者才恢复正常。血清铁蛋白含量改变与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类型有关。研究结果提示,血清铁蛋白的测定可作为流行性出血热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同时对估计病情轻重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间接ELISA法测定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清中IgE水平,应用间接SPA花环法检测EHF病人T细胞亚群;并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HF各病期IgE含量均极显著地高于正常人(P<0.001),发热期高于恢复期(P<0.01)。EHF病人OKT_3与正常人相比无明显差异,而OKT_4于发热期、少尿期高于正常人,OKT_8于发热期、少尿期低于正常人,以后逐渐恢复正常。各病期的OKT_4/OKT_8比值与IgE动态水平呈有意义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