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兴趣缺失并常伴有自杀倾向的情感障碍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由于抑郁症致病机制未完全阐明,抗抑郁药物的研发受到很大限制。现临床使用的抗抑郁药物因起效慢、副作用大等缺陷极大地限制了抑郁症的治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突触可塑性损伤与抑郁症的发生有着紧密的联系,改善突触可塑性有利于逆转抑郁症状及其伴随的认知功能下降。本文将综述突触可塑性对抑郁症发生的影响及其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是一类现代社会常见、流行的精神障碍,其诊断常基于症状学评估,治疗方式以药物为主,心理及物理治疗等为辅。鉴于目前单胺能经典抗抑郁药的临床疗效不够理想,相关机制与防治研究仍在推进。近年研究表明,炎症细胞因子通过改变神经传递、神经可塑性和神经内分泌功能等途径介导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抗炎疗法或可作为增强抗抑郁药物疗效的新选项。该文整合国内外应用抗炎药物治疗抑郁症及躯体疾病合并抑郁症状的临床研究,分析抗炎疗法用于抑郁症诊疗的具体路径,提出针对抑郁症诊断分类、个性化治疗和预后评估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3.
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境失落,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疾病,发病因素较多,应激性事件是触发抑郁症产生的重要因素。慢性不可预计温和刺激抑郁模型与人类抑郁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主要机制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被激活,脑内海马、前额叶皮质、多巴胺边缘系统损害有关。慢性不可预计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可很好地模拟人类日常生活中遭遇的不良事件,与临床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相似,可用于各类抗抑郁药物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模型之一。  相似文献   

4.
陈金兰  张敏  刘秀丽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11):1875-1876
抑郁症是一种普通的精神疾病,其确切病因至今尚未阐明。大量的研究资料提示,抑郁症的病理改变主要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免疫功能、神经内分泌功能及神经可塑性异常等。由此建立的假说主要有单胺假说、神经递质受体假说、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神经激肽假说、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变假说、脑、神经细胞和信号分子水平异常、免疫系统异常假说等神经生物学争论。但目前,多数人认可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多巴胺(DA)、乙酰胆碱(Aeh)、γ-氨基丁酸(GABA)等可能参与的神经生化机制,所研发和应用的抗抑郁药也主要与神经生化机制相关的物质有关。本文就具有抗抑郁活性的天然药物药理学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抗抑郁药已在临床上应用了几十年,然而直到现在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抗抑郁治疗能够增加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水平和调节海马内神经发生,并且抗抑郁药能够逆转神经紧张导致的脑内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下调和海马内神经发生下调。同时,抗抑郁药的作用又受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和神经发生的调节。因此。调节脑内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和海马神经发生可能是抗抑郁药新的、有效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6.
前炎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γ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在抑郁症中多表达增加,过度表达的前炎性细胞因子与中枢5-羟色胺损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失调有关,促进神经细胞死亡,导致快感缺失;前炎性细胞因子间还可协同作用加重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抗抑郁药物可降低前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抗炎治疗亦可改善抑郁,以抗炎药物为先导化合物的新药在抑郁症的治疗中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症([OP)]与抑郁症密切相关,抑郁症在骨质疏松症中普遍存在已经成为共识。而近年来二者的相关性研究,多数围绕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相关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展开。尤其是最新"脑—骨骼交感信号"的提出,为OP和抑郁症的密切相关性搭建出脑—骨骼轴网络学说。"骨质疏松症和抑郁症构建脑—骨骼轴网络"的现代医学新认识,与中医基础理论"肝肾同源"对二者的认识不谋而合。OP与抑郁症密切关联性的提出,为今后探索OP与抑郁症相关性的分子机制,为从整体抗OP及抑郁症的药物治疗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与自杀关系非常密切,有研究显示大约有2/3的抑郁症患者有过自杀意念和行为,其中15%-25%自杀成功.现多数研究资料结果表明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神经生化以及免疫系统等有关.已有研究发现抑郁症伴自杀意念或(和)行为者经常会出现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异常,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ypothalamic-pituitary-thyroid,HPT)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五羟色胺(5-HT)系统等均会出现功能改变,但其研究结果不尽一致.本文就近年来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或(和)行为在神经内分泌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以期望能对未来研究以及临床上对自杀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发病机制复杂,其典型病理特征是糖皮质激素(GC)水平的异常升高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亢进,主要由GC受体(GR)介导。研究表明,由抑郁症患者GR功能降低和数量减少引起的HPA轴功能亢进是抑郁症的诱因之一。而抗抑郁药可以改善GR的异常变化,提示GR是抗抑郁的一个新靶点。近年来,中药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文章就中药基于GR途径治疗抑郁症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抑郁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Hirano  K  赵新增 《医学教育探索》2005,(6):262-262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激活是严重抑郁症患者常见的生物学变化,表现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的分泌过多。某些抗抑郁药可纠正抑郁症患者HPA的机能亢进,因而表明HPA轴可能是抗抑郁作用的重要靶点。作者研究了贯叶金丝桃中的活性成分黄酮类化合物金丝桃素、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和miquelianin能否调控HPA轴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型糖尿病常合并脂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加重胰岛素抵抗,同时也参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新型降糖药钠-葡萄糖耦联转运体-2(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发挥降糖作用,进而调控机体糖、脂代谢,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位脂肪沉积及胰岛素抵抗。本文对SGLT-2抑制剂改善2型糖尿病脂代谢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脑内脂质是神经细胞中发挥结构功能和生理作用的主要成分,大脑包含成千上万种脂类,但复杂的脂类成分多样性和每种脂类的功能目前研究尚不是很清楚。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脂质代谢参与了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进展,尤其是对于阿兹海默病(AD)和帕金森病(PD)的发病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综述主要总结了胆固醇、脂肪酸、甘油磷脂和鞘脂等几类主要脂质在AD和PD及其他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尿酸血症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配国 《疑难病杂志》2007,6(8):463-465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D)中的作用。方法回顾2004~2006年ICD患者56例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NICD)62例进行血压、血糖、血脂、尿酸的比较;再将118例分为高尿酸组和尿酸正常组,在ICD、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ICD组比NICD组的收缩压、血脂、血糖均有显著增高(P<0.01),血尿酸亦比NICD组增高(P<0.05)。高尿酸组的ICD和高血压发生率较尿酸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血脂、血糖异常率亦增高(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是ICD重要的高危因素,在防治脑血管疾病的综合措施中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发生于脑血管疾病后常见的一种情绪、情感障碍,核心症状主要表现为心境低落、兴趣消退、行为抑制等。大量证据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是抑郁症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因素之一,遂提出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可能是PSD的发病机制之一这一假说。本文将从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氧化应激、线粒体DNA缺失、损伤或突变、细胞凋亡等方面综述线粒体功能障碍与PSD的关系,为明确线粒体功能障碍在PSD发病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为今后开发靶向抗抑郁药物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现有研究证据表明童年创伤是抑郁症发生发展的显著危险因素,而伴童年创伤的抑郁症可能是抑郁症的一个重要功能亚型,拥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学改变。本文旨在总结伴童年期创伤抑郁症患者其炎症系统功能活性和情绪相关脑区影像学特征以及这类患者炎症系统活性和情绪相关脑区结构与功能改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摘要] 青春期社会隔离(SI)作为一种应激源,会导致动物和人类社会行为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网络功能的改变。大量研究发现暴露于社会隔离压力会诱发大脑不同区域功能发生特异性改变;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激活;多巴胺、5-羟色胺、GABA、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以及受体的敏感度改变,这些改变会诱发动物和人类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样行为,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而青春期正是大脑神经网络、功能和化学重组的关键时期,相较于成年期社会隔离,青春期社会隔离将会产生持续的、难以逆转的消极影响,大大增加个体发生精神疾病的风险。本文就青春期社会隔离致抑郁的相关脑机制进行综述,探讨青春期社会隔离对大脑发育、内分泌、神经递质以及胶质细胞的特异影响,并讨论其与抑郁发生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应激可以提高个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然而,过度的应激可诱发包括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等在内的应激相关精神障碍。应激可通过脑网络和神经环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以及交感神经系统等调控机体激素、免疫炎症水平,还可通过调控基因、转录、蛋白和代谢等水平的分子改变,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生。脑-肠轴在应激相关精神障碍发病机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确切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阐明,其发病与个体生理和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同时该类疾病又与其他精神和躯体疾病相关联。因此,有必要对个体病前素质开展研究,以及从疾病不同阶段进行深入的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心理学研究,以期进一步阐明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胆汁酸是胆固醇在肝脏中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是胆汁的主要成分,主要用于乳化脂类物质,促进脂类物质吸收。胆汁酸代谢失调与多种肝肠疾病,包括肝细胞肝癌、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针对胆汁酸的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免疫细胞在肝肠疾病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胆汁酸与肝肠免疫关系密切,影响多种免疫细胞的分化与功能,进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综述了胆汁酸对肝肠免疫细胞的调控作用,以期为利用胆汁酸开发新型肝肠疾病治疗手段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20.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能量及代谢的改变是肿瘤的基本特征之一。代谢的重新编程满足了肿瘤细胞快速增殖的能量及生物合成需求。以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为限速酶的磷酸戊糖途径(PPP)是葡萄糖代谢的重要分支之一,并在肿瘤的核苷酸、脂质等生物的合成及维持氧化还原的动态平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对G6PD在肿瘤中作用的总结和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通过总结肿瘤中G6PD主要参与的代谢改变及与G6PD表达、活性相关的信号通路的研究成果,发现靶向G6PD不仅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快速发展,还能增强肿瘤对其他化疗药物及放疗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