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疮痈初起与外感表热证近似,何以知其当发痈? 答:疮痈初起和外感表热证虽同见有浮数之脉象,但外感表热证是以发热为重,微恶寒,兼见头痛身疼,疮痈初起,脉也浮数,而  相似文献   

2.
大黄牡丹汤     
正大黄牡丹汤载于《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是以活血祛瘀兼以清热为法,以取得散结消肿之功。方药组成:大黄12克,牡丹皮3克,桃仁9克,冬瓜仁30克,芒硝9克。上药除芒硝外以水6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渣,纳芒硝,再煎沸,顿服。本方具有泻热破结,散结消肿的功能,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证见右下腹肿痞,疼痛拒按,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恶寒,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黄腻,脉滑数。痈症多由湿热郁蒸,气血凝聚,热结不散所致,治疗以泻热破结、散结消肿为主。湿热邪毒内结肠腑,气血凝滞,则右下腹疼痛拒  相似文献   

3.
笔者自拟消痈汤治疗乳痈,每获良效。药物组成及用法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芷9克青皮10克炒栀子12克胆草6克花粉12克银花24克连翘24克公英30克甘草6克,加水适量,武火煎15分钟左右,于饭后服用。如初起见恶寒发热,骨节酸痛,乳汁排泄不畅者,加荆芥、防风各10克以解表邪,通草6克以通气下乳。若寒热消失,肿块坚硬结核,可减胆草,减少银、翘、公英用量,以当归尾易当归破血消瘀,加山慈菇10克、槟榔12克,以消痈软坚散结。疗效观察治疗17例,除两例因就诊较晚无效外,其余15例全部治愈,服药少者1剂,最多6剂,一般2~4剂即可。典型病例崔某,女,30岁。1975年6月,产后月余突然恶寒发热,周身骨节酸痛,自以为感冒,购安乃近服用无效而就诊。诊见左乳肿大一块,红肿焮热,触之甚痛,乳汁排泄  相似文献   

4.
正一、产后腹痛方主治:产后小腹疼。方药:当归20克,益母草50克,川芎10克。用法:生姜3片,红糖适量,水煎服,二剂即愈。二、乳头皲裂溃烂方主治:乳头裂口、溃烂等。方药:硼砂、川黄连各10克,核桃仁(肉)15克,蜂蜜20~30毫升。用法:上三味药均研细末,同蜜调和为浆糊状,外涂乳头局部,每日二次,十天即愈。三、乳痈外治方主治:乳痈初起,虽红肿疼痛,尚未化脓。方药:生大黄20克(研面),元明粉10克。用法:用醋、水各半同二味药调成糊状,外敷乳房红  相似文献   

5.
大黄牡丹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大黄(18克)、牡丹皮(9克)、桃仁(12克)、冬瓜子(30克)、芒硝(9克)组成。煎法是,先将诸药煎煮、去渣,再纳入芒硝,煮数沸即可。 原书此方是为肠痈证而设。中医所说的“肠痈”,包括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病。肠痈的主要症状是腹痛,痛在天枢穴附近的名为“大肠痈”;痛在关元穴附近名为“小肠痈”;腹痛时右腿屈而不能伸的名为“缩脚肠痈”;绕脐生疮的名为“盘肠痈”。虽然名称不同,但均以急性阑尾炎论治。  相似文献   

6.
托里十补散     
《开卷有益》2004,(12):1
托里十补参芪芎,归桂白芷及防风。甘桔厚朴酒调服,痈疡脉弱赖之充。本方用人参、黄芪、当归各二钱(6克),川芎、肉桂、白芷、防风、甘草、桔梗、厚朴各一钱(3克),研成细末,每服二钱(6克),加至六钱(18克),热酒调服。治痈疡初起,毒重痛甚,形体羸瘦,脉弱无力者。人参、黄芪补气,当归、川芎和血,白芷、甘草解毒,肉桂温通血脉,防风解散风邪,桔梗排脓,厚朴散满,合成一个补里散表的方剂,一方面消散,一方面内托,所以形瘦脉弱而有痈疡的人,服本方最宜。托里十补散  相似文献   

7.
解表法,即是汗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即指汗法。它是疏散表邪,解除表证的治法。它主要用治外感初起,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脉浮等,又可治疗麻疹初期、疮痈初起、水肿初期见有表证者,还可治疗风湿在表者。总之,六淫之邪侵犯肌表,凡具表证者,都可选用解表法。解表法可分为主法和变法,现将它的分类及适应方剂举例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8.
加味香苏散     
<正>加味香苏散载于清代医家程国彭所著的《医学心悟》,为常用辛温解表剂。方药组成:紫苏叶4.5克,陈皮、香附各6克,甘草2克(炙),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各3克,川芎1.5克,生姜2片。上药研为细末,制为煮散剂,水煎,温服,具有发汗解表的功能,主治四时感冒,如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舌苔薄白,脉浮者。  相似文献   

9.
仙人掌在用于治疗腮腺炎、乳腺炎、乳痈初起、疮疖痈肿、烧烫伤及心悸失眠和心胃气痛等病证时均有良效。但对其药理作用研究甚少。本文以仙人掌水提取液对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此探讨其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 关于急性乳腺炎的病名,在祖国医学中有“乳痈”、“妒乳”、“吹乳”、“乳发”、“乳毒”“乳疽”等记载。《内经》中有“痈疽”专论,提出气血淤滞形成痈,“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说明外科化脓性感染疾病的发病和临床表现特点。汉代华佗《神医秘传》载:乳痈“……初起,时发寒热,先痛后肿……贝母三钱,天花粉一钱,蒲公英一两,当归一两,生甘草二钱,穿山甲一片为末,水煎服……”。这是最早期对急性乳腺炎及其治疗的描述。这种治疗“乳痈”的清热活血、通乳散结的方法和药物,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循,现在用于临床治疗急性乳腺炎仍颇有效果。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281年)对“妇女乳痈妒肿”采用外治疗法,并指出:“凡乳汁不得泄,内结名妒乳,乃急于痈。”首先提出了乳汁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