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内复杂动脉瘤行搭桥血管重建术围手术期安全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复杂动脉瘤行搭桥血管重建术围手术期安全管理重点.方法:回顾性总结了采用搭桥血管重建技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24例的临床治疗护理资料.结果:随访3~52个月(平均9.6个月),出院时GOS(Glasgow Outcome Scale)评分5~4分者22例(91.67%),重残1例(4.17%),死亡1例(4.17%).结论:术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动脉瘤的再出血,进行有效的Matas试验,可提高患者对术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的耐受性,减少术后脑缺血的发生.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做好此类患者围手术期各个环W的安全管理,才能确保手术治疗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重建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治疗中个体化应用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6月该院收治的16例行颅内血管重建术的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16例共18个动脉瘤,其中16个动脉瘤因处理动脉瘤需要行不同术式的颅内血管重建术,6个动脉瘤行移植血管重建,10个动脉瘤行原位血管重建。1例患者因移植血管闭塞致急性脑梗死,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余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对于复杂颅内动脉瘤治疗,颅内血管重建术是一重要治疗手段;应根据颅内动脉瘤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微侵袭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74例颅内动脉瘤分别采用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并用格拉斯哥结果量表(GC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48例血管内治疗和26例显微手术患者中,术后早期恢复良好者分别为43例和18例,轻度残疾例数各为2例,重度残疾例数2例和3例,死亡例数1例和3例。术后6-12个月有24例得以随访,恢复良好21例,重度残疾3例,无死亡病例。结论:根据动脉瘤的大小、部位以及手术者的经验采取两种不同的微侵袭治疗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均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复杂型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50例复杂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综合使用新型球囊、颅内支架铺助栓塞技术、超柔软微弹簧圈成篮技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探讨技术难点.结果:本组50例患者共应用支架53个,每个支架内分别填入弹簧圈1~13只,平均5.4只.手术均获成功,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进行脑血管造影,动脉瘤均获栓塞.术后2例患者出现轻微失语症状,经扩张血管、扩容、活血化瘀治疗后好转.对本组45例患者(其余5例均为2011年后治疗)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45例患者均未复发,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缓解.结论:采用支架及球囊辅助超柔软微弹簧圈成篮技术治疗复杂型颅内动脉瘤效果理想,且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重建用于难治性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难治性脑动脉瘤治疗中的脑血管重建适应证、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起采用挠动脉作为移植血管进行颞浅动脉-挠动脉-大脑中动脉(STA-RA-MCA)搭桥手术,共治疗9例难治性动脉瘤患者.脑血管重建后采用颈部颈内动脉慢性阻断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闭塞载瘤动脉或行动脉瘤孤立术.结果术后血管造影显示8例吻合血管通畅,并通过阻断载瘤血管而使动脉瘤不显影.1例吻合口狭窄伴血管痉挛.随访显示8例治愈患者无动脉瘤复发或破裂.结论脑血管重建,结合急性或慢性闭塞载瘤动脉是治疗难治性动脉瘤的有效方法;采用挠动脉作为移植血管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是目前较为合适和有效的脑血管重建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前循环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116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前循环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所有患者手术后的栓塞效果以及手术前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后随访6个月,依据患者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前循环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前循环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动脉瘤血管平均栓塞范围(98.49±9.12)%,完全栓塞达90.52%,术后MR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在高血压病史、入院时GCS评分、Hunt-Hess分级、CT-Fisher分级和发病至手术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高血压病史、Hunt-Hess分级Ⅲ~Ⅳ级、CT-Fisher分级3~4级是前循环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前循环破裂颅内动脉瘤可获得较好的栓塞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临床效果肯定。但有高血压病史、Hunt-Hess分级Ⅲ~Ⅳ级、CT-Fisher分级3~4级均是导致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予以重视并积极防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各种栓塞技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治疗的72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常规可脱弹簧圈技术、球囊再塑形技术、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及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72个,完全或近全栓塞率为83.3%,部分栓塞率9.7%,永久性致残率2.8%,死亡率1.4%。20例患者随访2~13个月,平均6.5个月,均无颅内出血或再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相对安全有效的选择,各种新型栓塞技术、栓塞材料的发展和临床经验的逐步积累将使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刁文卓 《吉林医学》2010,31(8):1022-102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后处理采用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并与手术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结果作对照。结果: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其特异性、灵敏性与准确性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3D-CTA是一种微侵袭的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技术,能很好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特征和与周围解剖结构的三维图像,为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显微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2月至2015年3月收治于该院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分组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51例以及对照组51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包括33例预后良好、9例中度残疾、5例重度残疾、4例植物生存;对照组患者包括30例预后良好、12例中度残疾、6例重度残疾、3例植物生存,两组间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而言,无论是显微手术或是血管内栓塞均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两种治疗方式均有优缺点,术中需结合患者自身病情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与手术夹闭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血管内治疗组30例和手术夹闭治疗组30例。结果:血管内治疗组ADL、NIHSS、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手术夹闭组,同时血管完全闭塞率、预后良好率也优于手术夹闭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效果明显,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