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自杀态度的认识,分析影响大学生自杀态度的主要因素.方法使用QSA及SCL-90对1 000名大学生进行整群随机抽样,对调查结果采用分类比较的方法比较不同类别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结果13.7%的大学生有自杀意念,男生自杀意念的比例比女生高;大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存在性别差异(F=0.691,P=0.015),女生对安乐死的认可、理解和宽容程度较高,而男生则持中立态度(t=2.145,P=0.032);不同性别、专业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存在差异,不同宗教信仰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存在差异(P<0.05).大学生自杀态度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呈显著相关.结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亟待采取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自杀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医学生的自杀企图、自杀态度状况及特点,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提供针对性建议.方法采用自编的自杀企图调查题目和自杀态度问卷(QSA)对昆明医科大学567名本科生和130名研究生进行测查,对不同群体进行比较.结果14.46%的医学生有自杀意念,4.23%的医学生有过自杀行为的尝试,男、女生无显著差异(P〉0.05);医学生总体自杀态度为矛盾、中立态度,自杀态度在性别、学历、年级、家庭所在地、经济状况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医学生虽然对采取自杀这一行为本身并不认可,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及对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尊重和追求;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医学生自杀态度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震后灾区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方法 采用生命价值观问卷(LVS)、自杀态度问卷(QSA)对灾区16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生命价值观各维度上,男生生存价值和精神价值[分别为(1.85±0.57)分,(1.73±0.55)分]高于女生[分别为(1.66±0.43)分,(1.54±0.40)分],男生[(2.59±0.46)分]工具价值低于女生[(2.76±0.51)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超越价值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F=3.710,P<0.05).自杀态度各维度上,男生[(3.01±0.51)分]在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上得分低于女生[(3.28±0.51)分],差异具有显著性(t=3.110,P<0.05),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在性别[男女分别为(2.67±0.37)分,(2.50±0.37)分]、地区[城乡分别为(2.48±0.36)分,(2.61±0.38)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安乐死的态度在性别[男女分别为(2.61±0.71)分,(2.86±0.73)分]、年级(F=3.357,P<0.05)、专业[文理科分别为(2.94±0.65)分,(2.64±0.76)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②回归分析发现社会价值取向对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有显著回归效应,个人价值和工具价值取向对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有显著回归效应,生命价值观总分对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和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有显著回归效应.结论 生命价值观可以预测灾区大学生的自杀态度,心理工作者要加强灾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提高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从1980年到2010年间大学生自杀现象及其相关研究现状.方法 对过去30年间国内关于大学生自杀的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 发现大学生自杀研究存在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工具不统一等问题.在大学生自杀问题上,男女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比率高(分别为8.45%和10.8%),自杀计划比率高(分别为5.7%和6.08%).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自杀意念比例(Z=20.68,p<.0001),否定的自杀态度(Z=4.47,p<.0001),同情自杀者(Z=9,p<.0001),和对安乐死持肯定态度(Z=1.16,p>.05).也就是说,虽然女生都能客观的认识到自身行为的消极面,但是在个人主观情感上还是认同自杀行为,是较高危的群体.结论 本文提倡关注大学生自杀问题,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提高大学生自杀研究的水平,开展控制严谨的实验研究,以剖析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求助特点,为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中专女生自杀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为中专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杀态度问卷(QSA)对研究对象的自杀态度进行评定,同时对其生活事件、应对方式、自我意识和家庭亲密度等进行评价.结果大多中专女生对自杀持矛盾或中立态度,对自杀行为的性质、自杀者和安乐死持矛盾或中立态度者分别为58.0%,55.4%和45.1%.对自杀行为的性质和安乐死持肯定或理解态度的女生家庭亲密度较低(F值分别为:11.888和6.388,均P<0.01);对自杀行为的性质持肯定态度者各项负性生活事件因子分较高(P<0.05),消极应对分高(P<0.01);对自杀行为的性质、安乐死和自 杀者家属持肯定态度的女生自我意识偏低(均P<0.05).持否定或歧视态度者情况相反.自杀态度各维度分别与自我意识和积极应对正相关,与生活事件呈负相关.结论中专女生对自杀的态度受多种心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应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城市社区人群自杀态度,为城市自杀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分层随机抽样选择对象,采用自杀态度问卷QSA进行调查。结果:有效问卷470份,有效率89.5%。人群自杀态度各维度均处于中立或矛盾水平;不同性别人群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P0.05)和对安乐死的态度(P0.01)存在差异;40岁及以下组和40岁以上组在对待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和安乐死的态度方面均存在差异(P0.01)。结论:对社区人群进行生命意义教育,强化家庭、学校、社会各级干预机制,注重个体化干预措施,以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影响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自杀态度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加强和改进辅导员心理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方法 使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QSA)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200名大学生进行整群随机抽样,对调查结果采用分类比较的方法,比较不同类别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及大学生对自杀问题的基本态度.结果 200个样本自杀态度的总均分为(2.74±0.44)分,均值在2.5~3.5分之间,表明大学生总体上对自杀持中立和矛盾的态度.测评SCL-90的9个常规因子平均水平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各因子水平也高于常模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生的各项因子得分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大学生水平(P<0.01).结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SCI-90各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不容忽视.亟待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因此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影响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自杀态度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加强和改进辅导员心理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方法 使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QSA)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200名大学生进行整群随机抽样,对调查结果采用分类比较的方法,比较不同类别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及大学生对自杀问题的基本态度.结果 200个样本自杀态度的总均分为(2.74±0.44)分,均值在2.5~3.5分之间,表明大学生总体上对自杀持中立和矛盾的态度.测评SCL-90的9个常规因子平均水平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各因子水平也高于常模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生的各项因子得分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大学生水平(P<0.01).结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SCI-90各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不容忽视.亟待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因此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了解中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调查成都地区两所普通中学的 4 5 2名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行为及相关因素。结果 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检出率分别为 2 1 0 %和 6 8% ;中学生的自杀意念及自杀行为与性别、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被人故意损害物品、被人打骂、被压迫感、缺乏成就感、人际关系不适应、学习不适应等有明显关系 (P <0 0 5 )。结论 应根据中学生性别、家庭环境、行为、心理卫生状况等方面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 ,以降低青少年自杀意念及自杀行为 ,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中专女生自杀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为中专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杀态度问卷(QSA)对研究对象的自杀态度进行评定,同时对其生活事件、应对方式、自我意识和家庭亲密度等进行评价。结果大多中专女生对自杀持矛盾或中立态度,对自杀行为的性质、自杀者和安乐死持矛盾或中立态度者分别为58.0%,55.4%和45.1%。对自杀行为的性质和安乐死持肯定或理解态度的女生家庭亲密度较低(F值分别为:11.888和6.388,均P<0.01);对自杀行为的性质持肯定态度者各项负性生活事件因子分较高(P<0.05),消极应对分高(P<0.01);对自杀行为的性质、安乐死和自杀者家属持肯定态度的女生自我意识偏低(均P<0.05)。持否定或歧视态度者情况相反。自杀态度各维度分别与自我意识和积极应对正相关,与生活事件呈负相关。结论中专女生对自杀的态度受多种心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应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探讨主观幸福感在自杀态度形成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的方法,对5所高校的1 1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自杀态度与生命意义感的调查,分别采用自杀态度问卷(QSA)、生命意义感问卷(MLQ)、生活目的量表(PIL)和幸福感指数量表(IWB)为检测工具,分析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及其相关因素。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主观幸福感在生命意义感对自杀态度影响中的中介作用。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 038份,有效率94.4%;其中贫困生316名,非贫困生722名。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对自杀者的态度和生活感受得分均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P<0.05)。贫困大学生中,女生对自杀者家属态度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5);但男生寻求意义感、生活目标和自主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命意义感和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P<0.05,P<0.01)。主观幸福感在生命意义感对自杀态度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 结论 生命意义感和主观幸福感是影响贫困大学生自杀态度的重要因素,高校应开展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心理因素对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的影响,为自杀意念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自杀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沈阳医学院预防医学、公共事业管理和临床医学三个专业的23个班级共568名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系统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下发调查问卷568份,回收有效问卷541份;医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1.83%;在不同性别、年级、专业、教育方式间比较,医学生的自杀意念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别(P〈0.01);有自杀意念的医学生与无自杀意念的医学生之间,在抑郁、焦虑、恐怖等十个因子得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自杀意念在医学生中有一定的发生率,不良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农村自杀未遂人群对自杀行为的认知与态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在山东省6个县及县级市收集发生在2009年10月1日~2011年3月31日的病例409例,采用相关自杀态度问卷进行访谈.结果 成功获得386例病例的自杀态度资料.自杀知识3个问题知晓率分别为24.7%、59.6%和52.6%,家庭经济和精神疾病影响自杀知识的知晓率(P<0.05);14.5%的病例对自杀行为持肯定、认可、理解或宽容的态度,51.6%的病例对自杀行为持中立或矛盾的态度,33.9%的病例对自杀行为持反对、否定、排斥或歧视的态度,患精神疾病的病例倾向于肯定、认可的态度(P<0.05);81.3%的病例同意自杀行为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但是患有精神疾病的病例倾向于否定自杀的社会重要性.多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不同程度自杀意图的病例对于自杀的态度有所不同.结论 不同特征的自杀未遂人群对自杀行为的认知与态度不同,干预时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护理本科生自尊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取样的方法,以自尊量表(SES)、自编相关因素调查表对重庆市931名护理本科学生进行整群测查.结果 护理本科生总体为高自尊水平[(30.38±4.27)分],自尊水平与不同生源、人际交往、家庭结构、是否独生子女、年级、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氛围、老师的态度、学校管理方式之间有关,各组别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01).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对护理本科生自尊有直接预测作用的因素依次为:老师对学生的态度( r =0.293)、人际交往( r =0.273)、父母教育方式( r =0.131)、是否独生子女( r =0.080).结论 护理本科生自尊水平受到社会、家庭以及个体认知等多方面的影响,应有针对性加强对其自尊感的培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焦虑、抑郁与自杀意念的发生率,探讨焦虑、抑郁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新乡医学院在校大学生1 372人进行调查。结果医学院校大学生焦虑、抑郁、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分别为38.99%、50.07%、8.02%。焦虑与抑郁、自杀意念及其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246~0.517,P<0.01);抑郁与自杀意念及其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246~0.517,P<0.01)。结论医学院校大学生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且焦虑、抑郁均与自杀意念有一定的相关性,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与自杀态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山东省西部农村两县,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共获得341户,对每户中20 ~ 75岁人群抽取1~2名进行调查.采用一日重建法(DRM)测量主观幸福感,自杀态度采用自杀态度问卷(QSA)测量.采用秩和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农村居民一日总体幸福感得分为-24.20~ 36.20,50%分值为20.00.上午、下午、晚上主观幸福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75,df=2,P<0.001).农村居民对自杀态度多持中立或矛盾态度.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因素有体质量超重或肥胖、抑郁得分、焦虑得分,与自杀态度相关的因素有抑郁得分.主观幸福感与自杀态度无关.结论 主观幸福感与自杀态度无相关性,但两者均与抑郁得分相关.改善心境状况将有助于改善主观幸福感或影响农村居民自杀态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医学院新生自杀意念的发生情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 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7级8个专业的675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所学专业、生源)和卡特尔16种个性特征量表(16PF)的人格测定,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有自杀意念者的主要人格特征.结果 9名(1.33%)医学院新生有自杀意念,666名新生无自杀意念.有自杀意念者与无自杀意念者的性别、专业、生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自杀意念者的聪慧性、稳定性、有恒性、心理健康因素、专业有成就个性因素5个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无自杀意念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怀疑性、忧虑性、紧张性、适应与焦虑型4个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聪慧性和稳定性人格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β=-0.46,P=0.04;β=-0.23,P=0.02);怀疑性人格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β=0.30,P=0.02).结论 怀疑性人格是医学院新生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而聪慧性和稳定性人格是预防其自杀意念发生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suicidal ideation and suicide attempts are predictive of service use. DESIGN AND SETTING: The National Survey of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considered service utilisation in relation to self-reporte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Service utilisation was inquired of in relation to hospital-based care (including both specialist mental health and general care settings), as well as consultations with a range of health professionals (both specialist and non-specialist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including psychiatrists, psychologists and general practitioners) on an outpatient basis. PARTICIPANTS: Secondary analysis of self-report data from 10,641 randomly selected Australian adul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National Survey of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in 1997. The key predictor variables were reported suicidal ideation and suicide attempts over the past 12 months. MAIN OUTCOME MEASURES: Use of services fo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past 12 months). RESULTS: When considered in isolation, individuals reporting suicidal ideation were more likely to make use of at least one type of service fo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an non-suicidal individuals (OR, 17.3; 95% CI, 13.2-22.6), and individuals reporting suicide attempts were even more likely to do so (OR, 32.3; 95% CI, 9.0-115.4). In the case of suicidal ideation, this effect remained significant after controlling for a range of potential confounders. For suicide attempts, the effect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 use was no longer significant after other variables were taken into account. CONCLUSIONS: Suicidal individuals are likely to make use of services, and a high proportion of suicides may be preventable through appropriate healthcare system respon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