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现已成为心力衰竭(HF)的主要病因。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在体内主要参与谷胱甘肽的代谢,是诊断肝胆疾病及酒精性肝病的一项重要指标,其在CHD中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GGT与CHD的发生、发展机制密切相关,其在CHD及HF的预后监测中起重要作用,现已成为CHD新的标志物,为CH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介入治疗手段的进步,医学上逐渐使用"结构性心脏病"(SHD)的概念来对疾病进行分类和诊治.当前的观点认为结构性心脏病主要包括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心肌病、心包疾病等,介入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各类封堵器的应用和不同金属支架或起搏器的植入等,但这些植入体内的封堵器或者支架都为金属异物,虽然其生物相容性已经得到了验证,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异物反应(如镍过敏)等并发症,此外,这些器械的使用有可能会对患者日后其他疾病的治疗造成影响,比如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植入后,如果患者再出现房颤或二尖瓣狭窄则无法进行房颤射频消融和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等需要以房间隔作为通路的治疗.因此尽量减少或避免异物植入,寻求最小的生理干扰一直是介入治疗追求的目标,于是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介入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随着介入治疗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逐渐成为一门新兴科学。心血管介入治疗是近20~3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它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特别的介入治疗精密器械对体内的病变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同时也对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相关监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护理工作从而面临着新的任务的挑战。因此护理人员在掌握护理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相应的医学知识及操作技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现将我科开展心血管介入治疗的观察和护理体会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aseptic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ANFH)作为一种骨科常见疑难病症。近年来已越来越为临床医师所重视。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ANFH的检出率明显增加。特别是MRI技术的问世。使ANFH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以往临床保守治疗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在临床的不断应用和发展。为ANFH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本文就ANFH的影像学诊断和介入治疗的一些主要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新的治疗器材和方法的不断改进,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治疗得到广泛开展,技术日趋成熟[1]。本文回顾分析我院连续施行的CHD介入治疗105例,探讨CHD介入治疗的疗效及主要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患者的护理及预防并发症发生。方法:对41例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准确的术前决策,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可以提高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成功率,避免并发症发生。结论: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为室间隔缺损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封堵器回收困难的处理方法及安全性,并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26例符合介入治疗条件的先心病患者,室间隔缺损(VSD)16例,房间隔缺损(ASD)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6例,年龄3~16岁,平均(8±2.9)岁,体重13~75kg,平均(23.6±8.2)kg。常规行介入治疗,封堵器打开后因封堵效果不满意,回收封堵器时难以将其收至输送长鞘内,退出体内输送长鞘,选用较大型号的鞘管进行改造后,沿推送杆送至体内封堵器处将其成功回收,而后换用其他型号封堵器进行封堵。结果26例介入治疗中应用常规方法难以回收封堵器的先心病患者,改用较大号自行改造的输送长鞘,均成功将封堵器收回,然后换用其他型号封堵器封堵成功。操作透视时间4.8~13.6min,平均(7.7±2.2)min。封堵即刻及术后3d、1个月、6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心电图及X线检查,全部患者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改造输送长鞘的方法可有效解决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封堵器回收困难这一难题,该方法简单、实用、安全及可靠,是处理封堵器回收困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失败的原因及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23例先心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放置封堵器失败,4例介入治疗后封堵器移位。该27例在介入治疗失败后当日至3周内在体外循环下行封堵器取出术和(或)先心病纠治术。结果:手术效果满意,27例均未出现重要器官功能损害,心功能恢复至Ⅰ级。结论:先心病的介入治疗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和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封堵器移位是先心病介入治疗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应紧急手术以避免病情恶化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9.
王有峰 《中原医刊》2011,(4):99-100
目的 对比分析国产与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和开胸治疗小儿房间隔缺损的疗效、安全性和费用。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小儿房间隔缺损患者334例。随机分为国产封堵器组123例,Amplatzer封堵器组86例,手术治疗组125例。结果209例介入治疗均封堵成功,无并发症发生,随诊无不良反应。Amplatzer封堵器组的费用显著高,手术组住院时间明显长。结论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房间隔缺损是安全有效的,具有创伤小、效果好、恢复快、价格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1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余年来,随着新的介入治疗器材和方法的不断改进,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CHD)的介入治疗得到广泛开展,技术日趋成熟,分析我院连续施行的CHD介入治疗112例,探讨CHD介入治疗的疗效及主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855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07年6月至2010年4月连续施行的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治疗855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332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24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281例.结果总成功率90.41%,并发症发生率9.59%.结论 CHD介入治疗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及死亡率低等特点,临床疗效确定,对大部分病例可替代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先心病儿童介入治疗前后的生存状况,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住院行介入治疗的先心病儿童112例为研究对象。应用儿童生活质量普通适用核心量表第4版-中文版(PedsQLTM4.0)为研究工具,分别于介入治疗前1天、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之间、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之间除角色功能和社会功能外,其余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在总分及其各方面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先心病介入治疗能显著改善儿童的生存质量,但生存质量各方面的改善程度不同,生理功能方面的提高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285例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03年6月 ̄2005年4月连续施行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285例,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87例,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104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75例,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PBPV)15例,冠状动脉瘘栓塞术4例;采用经皮穿刺股静脉和/或股动脉法,术前、术后行左、右心导管造影检查。结果技术成功率97.54%(278/285),并发症2.81%(8/285),紧急手术0.70%(2/285),死亡率0.35%(1/28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及死亡率低等特点,对大部分病例可替代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6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成功行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患者,包括: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分CP组和非CP组。对两组的平均住院日、住院总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及病案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99名患者(男203/女396)成功接受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CP组408例(PDA126例、ASD166例、VSD116例),非CP组191例(PDA52例、ASD83例、VSD56例)。CP组各病种平均住院日均明显缩短(P〈0.05);PDA和ASD患者住院总费用明显下降(P〈0.05),但VSD总费用无明显降低(P=0.518)。两组整体并发症率无差异(P=0.897),CP组甲级病案率及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P〈0.001)。结论临床路径是改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医疗管理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主要涉及先天性血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瓣膜病和房室间隔缺损等疾病。在分析各种手术方式的基础上,确定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手术编码。血管畸形主要包括大动脉畸形(Q25)和冠状动脉瘘(Q24.5),血管畸形球囊扩张编码于39.50(周围血管)、00.66(冠状动脉),支架植入主要编码于36.06(冠状动脉非药物洗脱支架)和36.07(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39.90(周围血管),血管内栓塞主要编码于39.79(周围血管)和36.99(冠状动脉)。先天性心脏瓣膜病(Q22-Q23)介入治疗中,瓣膜球囊扩张编码于35.96,主动脉瓣膜置换编码于35.05(经血管)和35.06(经心尖),二尖瓣置换编码于35.97,肺动脉瓣置换编码于35.07。房/室间隔缺损(Q21.2/Q21.1)介入治疗主要编码于35.52(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和35.55(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对于手术编码体系中暂时无法分类的经胸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和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建议归类于35.51和35.53。  相似文献   

16.
Incidence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n Beijing, China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Background The incidence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has been studied in developed countries for many years, but rarely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Fetal echocardiographic screening for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was first performed in Beijing in the early 2000s, but the impact was not clear. The curr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n Beijing, China and to estimate the impact of fetal echocardiography on the incidence of livebor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Methods The study involved all infan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mong the 84 062 total births in Beij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January 1 and December 31, 2007. An echocardiographic examination was performed on every baby suspected to have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prenatally or/and postnatally.
Results A total of 686 infants were shown to have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mong 84 062 total births. The overall incidence was 8.2/1000 total births. Mothers of 128 of 151 babies diagnosed prenatally were chosen to terminate the pregnancy. Two of the 151 infants died in utero. A specific lesion was identified for each infant and the frequencies of lesions were determined for each class of infants (total births, stillbirths and live births). The incidence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n stillbirths and live births was 168.8/1000 and 6.7/1000,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cidence of total birth and the incidence of live birth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01).
Conclusions The incidence of livebor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n Beijing is within the range reported in developed countries. Fetal echocardiography reduce significantly the incidence of livebor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相似文献   

17.
李香梅  马依彤 《医学综述》2013,(20):3723-3725
先天性心脏病指出生时就存在的心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为0.5%~1%,以往传统外科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自1966年首例应用球囊导管行房间隔造口术姑息治疗大动脉转位成功后,经导管介入治疗已逐步成为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治疗方法,随着介入材料的发展、各种不同介入器械的不断更新,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并趋于规范化.该文就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三种我国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徐颖 《当代医学》2013,(28):56-56
目的考察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采用产前超声进行胎儿先心病筛查的孕妇23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均经过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进行诊断。结果 238例孕妇总共娩出240名胎儿,经过临床证实共有先天性心脏病38例(15.8%),其中超声诊断先天性心脏病32例,确诊率为84.2%。结论产前超声检查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诊断方法,对于提高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前确诊率、优生优育等方面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超声检查是检查胎儿CHD的首选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研究使用国产封堵器进行儿童心导管介入治疗后心肌损伤的情况。方法随机选取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的患儿30例,动态监测H-FABP的变化。结果30例先心病患儿血清H-FABP术后15min升高达峰值,术后4h开始下降,24h基本恢复。术前及术后5~15min、4h、24h分别为(1.28±0.19)ng/ml、(8.51±1.82)ng/ml、(2.31±0.58)ng/ml、(0.87±0.17)ng/ml,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先心病介入治疗存在心肌微小损伤,H-FABP是早期判断心肌损伤的良好指标,测量H-FABP可为临床防治术后并发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