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境障碍问卷(MDQ)对青年和老年首发双相障碍(BPD)诊断效果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0年8月-2014年8月广东省兴宁市人民医院心理科门诊诊治的216例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青年患者108例,老年患者108例。对其进行MDQ测评,以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Ⅴ)为诊断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MDQ诊断的准确性,分析并比较MDQ在青年患者和老年患者中的诊断效果。结果 MDQ诊断青年BPD的灵敏度为0.709,特异度为0.808;ROC曲线下面积为0.914,95%CI为(0.857,0.970)。MDQ诊断老年BPD的灵敏度为0.545,特异度为0.953;ROC曲线下面积为0.972,95%CI为(0.942,1.000)。MDQ对青年BPD和老年BPD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83、2.69,P=0.09、0.10)。青年患者和老年患者MDQ总得分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青年患者第1、4、6、8、11、13条目阳性回答率高于老年患者,第2、9、10条目阳性回答率低于老年患者(P<0.05)。结论 MDQ各条目在青年和老年首发BPD患者中的阳性回答率有所不同,但其在两组中的总得分分布和筛查BPD的效果无差异,可作为临床BPD的筛查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综合医院消化科门诊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患者的主诉特点,以帮助消化科医生提高对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识别率.方法 2007年5~6月在全国13家综合医院消化内科门诊连续纳入符合标准的1995名患者,记录患者主诉,使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患者健康问卷(PHQ-15)进行筛查,HADS≥8分者由精神科医生使用国际神经精神科简式访谈问卷(MINI)进行确诊.比较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组(n=323)和无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组(n=1287)的主诉特点及PHQ-15评分.以主诉数目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主诉数目与患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有无相关关系.结果 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组与无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组的某些主诉有统计学差异,如:虚弱无力(34.1%,18.8%;χ2=18.04;P=0.000)、疲倦(9.6%,5.7%;χ 2=6.58;P=0.010)、失眠(7.1%,3.4%;χ2 =8.87;P=0.003)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每增加一个主诉时患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的风险将增加1.12(95% CI,1.08~1.17; P=0.000)倍.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组患者的PHQ-15评分高于无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组[(11.12±4.92)分,(6.68±4.05)分;t=16.84; P=0.000].结论 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组较无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组精神健康状况差、主诉数目更多,这些特点有助于消化内科医生更好地识别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临床现象学角度分析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n=200)与单相复发抑郁组(n=563)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对与双相障碍相关的临床特征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患者起病年龄早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01);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首次发病年龄<25岁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1);不典型抑郁症状中,性欲亢进者的比例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中较高(P<0.01);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中伴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迟滞、心境不稳定、每次抑郁发作<3个月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5);双相抑郁障碍发作组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的认知障碍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5)。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起病年龄、首次发病年龄<25岁、双相障碍家族史、性欲亢进、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迟滞、心境不稳定、每次抑郁发作<3个月、认知障碍因子分与双相障碍独立相关,优势比(OR)分别为1.54、1.50、3.25、1.99、1.89、1.48、1.63、1.63、1.42。结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是两类疾病,在抑郁发作时存在显著差异的临床特征可能是双相障碍的潜在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自杀是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高死亡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以期减少该类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  方法  采用横截面研究的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82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根据有无自杀行为分为伴自杀行为组(80例)和不伴自杀行为组(102例),分别比较2组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及甲状腺功能指标,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  结果  与不伴自杀行为组比较,伴自杀行为组年龄、首次发病年龄更低,既往自杀未遂次数、既往非自杀性自伤次数更高,既往有自杀未遂行为、既往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比例更高,外周血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水平更低(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存在自杀未遂行为(OR=3.399)、既往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OR=4.190)是双相情感障碍重度抑郁发作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较大的首发年龄(OR=0.874)、较高的FT3(OR=0.153)是该类患者自杀行为的保护因素(均P < 0.05)。  结论  既往自杀未遂行为、既往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双相抑郁患者自杀行为的风险因子,较大的首发年龄、较高的FT3为保护因子,在临床需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5.
陈汉波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1):1373-1374
目的:探讨心境障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精神科住院的116例心境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双相障碍诊断率为17.2%,新型抗抑郁药应用比例82.8%,情绪稳定剂在抑郁症中的使用率为5.3%,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率为67.2%。结论:临床医师对双相障碍的识别和诊断情况不容乐观。对情绪稳定剂的认识不够全面。单用或联用奥氮平逐渐成为临床医师治疗心境障碍的又一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沈阳地区综合医院门诊病人中焦虑障碍的人口学特征及共病情况·方法分层随机抽23家综合医院,共调查6900例年龄≥15岁的内科门诊病人和中医科门诊病人·由调查员使用一般健康问卷(GHQ—12)筛查。然后由精神科医生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DSM-IV)对筛选阳性和10%筛选阴性者进行定式检查而做出诊断·结果年龄较大(>45岁)、女性、离退休患者是焦虑障碍的易患病人群。而男性、高学历(大学本科以上)的患者的患病率明显低于其他人群。广泛焦虑障碍与心境障碍的共病率为61·94%,未特定焦虑障碍与心境障碍的共病率为48·82%,强迫症与心境障碍共病率为37·5%。结论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共病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7.
阳琼  李爱凤  静进 《广州医药》2008,39(1):9-12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间歇期患者的人格特征.方法 收集既往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中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且符合美国精神科协会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双相Ⅰ型或双相Ⅱ型的诊断标准,目前处于间歇期(即: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分数≤8分、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分数≤5分)的双相障碍患者80例.正常对照组80例.两组进行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测评,并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测试结果.结果 在MMPI临床量表升高(T≥60)双相障碍患者中,最多见的是Ma、Sc、Hy,其次是Pt、Pd、Hs.双相障碍临床量表两点编码型多为98/89、93/39.双相障碍MMPI剖析图呈现以Mf为中线的右高左低的曲线.双相障碍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MPI临床量表Pd、Pa、Pt、Sc、Ma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量表Si得分则低于对照组.结论 双相障碍患者间歇期具有特殊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帕金森病(PD)患者伴有疲劳症状的发生率进行横断面调查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应用疲劳严重度量表(FSS)评估234例非痴呆PD患者的疲劳程度,并分为疲劳组和非疲劳组。对两组患者进行统一PD评分量表(UPDRS)、Hoehn-Yahr(H-Y)分级、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PD睡眠量表(PDSS)和39项PD问卷(PDQ-39)测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患者疲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00例(42.7%)PD患者伴疲劳(FSS4),排除抑郁障碍或睡眠障碍后仍有67例(34.9%)患者伴疲劳。疲劳组PDQ-39综合指数(PDQ-39SI)明显高于非疲劳组(Z=-8.066,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HDRS评分(OR=1.105,P=0.001)和PDSS评分(OR=0.967,P=0.000)是PD患者疲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疲劳是PD患者的常见症状和内在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抑郁症状和睡眠障碍症状可能缓解PD伴发的疲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帕金森病(PD)患者伴有疲劳症状的发生率进行横断面调查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疲劳严重度量表(FSS)评估234例非痴呆PD患者的疲劳程度,并分为疲劳组和非疲劳组.对两组患者进行统一PD评分量表(UPDRS)、Hoehn-Yahr (H-Y)分级、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PD睡眠量表(PDSS)和39项PD问卷(PDQ-39)测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患者疲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00例(42.7%) PD患者伴疲劳(FSS >4),排除抑郁障碍或睡眠障碍后仍有67例(34.9%)患者伴疲劳.疲劳组PDQ-39综合指数(PDQ-39SI)明显高于非疲劳组(Z=- 8.066,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HDRS评分(OR=1.105,P=0.001)和PDSS评分(OR=0.967,P=0.000)是PD患者疲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疲劳是PD患者的常见症状和内在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抑郁症状和睡眠障碍症状可能缓解PD伴发的疲劳.  相似文献   

10.
在2007年8月15日北京召开了主题为"双相情感障碍,被人忽视的心境障碍"的会议上专家强调在快节奏的社会中要注意"双相情感障碍"的防治。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是一种兼有躁狂/轻躁狂和抑郁发作的情感障碍。临床上单纯的躁狂症极为少见,故躁狂发作应视为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并不是一种罕见的疾病。20世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2):102-104+113
目的 探讨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择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47例单相抑郁患者为A组,同期47例双相抑郁患者为B组,回顾性调研两组临床资料,比较观察差异性,归纳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另外,采用药物联合心理干预的方法对两组进行治疗,随访观察两组疗效,评价预后。结果 B组发病年龄为(21.70±5.14)岁,早于A组的(25.39±8.4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HAMD-17自知力因子分、双相障碍家族史、心境不稳定、合并精神病性症状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HAMD-17评分为(9.67±4.42)分,低于B组的(14.15±3.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的临床特征存在较明显差异,后者起病相对较早,认知功能损害相对更严重,多伴心境不稳、精神病性症状等,预后也相对欠理想。  相似文献   

12.
双相心境障碍(BP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临床的情感障碍中约50%是BPD,BPD的发作性、复发性特点尤为明显,长期的反复发作,导致患者疾病慢性化、人格改变和社会功能受损。加强双相心境障碍的药物治疗受到普遍重视。该疾病的药物治疗,除要求安全有效外,还需要不致促发情感转相,并能预防反复发作。本文就近年来临床上双相心境障碍药物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河北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精神药物的使用现况及3级(省级、市级、县级)医院精神科的处方差异。方法按一定的抽样比例,选取河北省37所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的125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于2007年11月19日至23日使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双相情感障碍处方方式的现况调查。结果 (1)125例患者中,躁狂相104例(83.2%),抑郁相21例(16.8%);123例(94.4%)患者接受精神药物治疗。(2)主要治疗药物为心境稳定剂98例(78.4%),抗精神病药89例(71.2%)。(3)躁狂相患者使用心境稳定剂(84.6%)和抗精神病药(79.8%)治疗为主,抑郁相患者使用抗抑郁药的频率较高(85.7%)。(4)市级医院抗抑郁剂的使用频率(32.8%)高于省级(4.8%)、县级(9.1%)医院(P〈0.05)。结论河北省双相情感障碍精神药物的使用基本符合中国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但在县、市级医院有使用不合理之处。建议进一步加强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的基层培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单相抑郁障碍患者和双相抑郁障碍患者配偶生活质量水平的异同,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分别纳入单相抑郁障碍患者配偶(单相组)和双相抑郁障碍患者配偶(双相组)各80例,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进行评估,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双相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低于单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相组患者焦虑、抑郁水平均高于单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相抑郁障碍对患者配偶造成的心理应激高于单相抑郁障碍,有必要对双相抑郁障碍患者配偶进行一定的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研讨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心境稳定剂治疗双相障碍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6年3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双相障碍患者60例,按治疗方式分对照组(30例接受心境稳定剂丙戊酸治疗)和研究组(30例接受心境稳定剂丙戊酸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组间狂躁量表(BRMS)评分、促甲状腺激素(TS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BRMS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TSH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治疗双相障碍可将心境稳定剂丙戊酸与经颅磁刺激联合使用,可显著改善病症、神经内分泌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境障碍女性患者血浆白蛋白、总胆红素、尿酸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14年3月至2016年7月在湖北省人民医院精神科收治的心境障碍女性患者117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抑郁发作53例、躁狂发作64例;另选择42例同期女性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对比分析其血浆白蛋白、总胆红素和尿酸水平的差异.结果 心境障碍患者的白蛋白水平为(42.02±2.85)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65±2.6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患者的白蛋白水平为(41.12±2.64)g/L,明显低于躁狂组的(42.76±2.81)g/L,且二者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患者的血浆总胆红素为(10.49±4.72)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34±3.78)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躁狂组患者的尿酸水平为(320.33±78.46)μmol/L,明显高于抑郁组的(278.85±65.62)μmol/L和对照组的(286.05±49.37)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抑郁组尿酸水平和对照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境障碍女性患者存在抗氧化能力降低和氧化应激损伤,女性躁狂发作患者还可能存在嘌呤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7.
刘顺发 《医学综述》2013,19(13):2384-2386
双相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大多数双相障碍以抑郁发作起病,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症而延误治疗,影响预后。与抑郁障碍相比,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和病程更复杂,治疗更困难,预后更差,自杀风险更大,因此早期识别双相障碍十分重要。该文针对双相障碍的遗传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对双相障碍具有意义的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18.
童颜  龙赟 《安徽医学》2024,45(1):54-58
目的 探讨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在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接受治疗的102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作为观察组,利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严重程度项目(CGI-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组40例、中度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组34例和重度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组28例。根据患者发作状态分为抑郁发作组46例、躁狂发作组35例和混合发作组21例。选择同期105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受试者血清galectin-3水平;Spearman法分析患者血清galectin-3水平与CGI-S评分的相关性;对影响双相情感障碍发生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galectin-3水平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中galectin-3水平升高(P<0.05);重度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组患者血清galectin-3水高于中度和轻度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组,中度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组血清galectin-3水平高于轻度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6例帕金森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帕金森病所致精神障碍以抑郁、焦虑、人格障碍为主要表现。药物及心理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结论帕金森病以出现心境障碍为重要特征,部分病例以抑郁症状为首发。早期干预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