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禽流感H5N1型病毒对NIH小鼠的致病性。方法将NIH小鼠随机分为接毒组(20只)和对照组(10只),在负压感染实验室,接毒组于乙醚麻醉后给予AIVH5N1型病毒滴鼻,对照组予正常阴性尿囊液滴鼻,观察14d,记录小鼠的体温、体重、临床症状、死亡情况、病理变化、肺指数及抗体变化。结果 NIH小鼠感染禽流感H5N1型病毒后第1天就出现精神不振,病程主要集中在第3~7天,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弓背、蜷缩、竖毛、颤抖、反应迟钝、活动减少、爱扎堆,体重(下降)出现减轻,体温降低,死亡率为40%;接毒组死亡小鼠肺指数为(2.21±0.40),较对照组的(0.44±0.23)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组织病理严重改变,第8天才能检出抗体(OD值等于0.231)。结论禽流感H5N1型病毒对NIH小鼠有一定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2.
禽流感H5N1型病毒对沙鼠致病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禽流感H5N1型病毒对沙鼠的致病性。方法 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将禽流感H5N1型病毒通过滴鼻接种乙醚麻醉后沙鼠,观察14d,记录沙鼠的体温、体重、临床体征、病理学变化、病毒分离情况及抗体变化。结果 沙鼠感染后发病主要表现在第2~6天,攻毒组沙鼠出现反应迟钝、皱毛、弓背、食欲下降、呼吸急促、打堆等体征,攻毒组沙鼠的体温降低和体重减轻,死亡率为44%,在攻毒后8d检出抗体,主要病理学变化表现为肺出现严重淤血、水肿、出血,镜下可见肺间质充血,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肝和胸腺淤血,肾出血,肾小管变形。结论 禽流感H5N1型病毒对沙鼠有较强致病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腹腔注射攻毒在蜱媒脑炎病毒(TBEV)感染BALB/c小鼠中的应用。方法 TBEV以103、104空斑形成单位(PFU)的攻毒剂量经腹腔注射感染BALB/c小鼠,观察小鼠的感染症状、体重变化与生存率。通过H-E染色显示小鼠脑、脾的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小鼠脑、脾中TBEV蛋白的表达,空斑实验检测小鼠脑、脾中病毒滴度的动态变化。结果 TBEV感染第3天小鼠体重开始下降,第6天104 PFU组小鼠出现弓背、后肢瘫痪症状,第7天104 PFU组小鼠开始死亡,第9天103 PFU组小鼠全部死亡。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感染组小鼠的体重在第5~8天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01);小鼠生存率降低差异显著(P<0.01)。TBEV蛋白动态表达于感染组小鼠的脑与脾。103 PFU TBEV感染第7天,小鼠脑内TBEV滴度高达(1.3?0.6)×105 PFU/mL,而脾中滴度为(1.3?0.6)×103 PFU/mL。结论 经腹腔注射攻毒,TBEV在BALB/c小鼠体内建立感染,可增殖并具致病性。  相似文献   

4.
毒热平注射液对FM1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抗病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毒热平注射液对FM1流感病毒致小鼠感染的抗病毒作用.方法 采用FM1流感病毒感染小鼠作为模型,测定其对感染小鼠死亡保护率及平均生活日的影响;测定其对感染小鼠体重及肺指数的影响;通过对肺脏标本进行HE染色,光镜观察感染小鼠肺部不同的病理改变;测定其对感染小鼠肺脏匀浆中的病毒滴度的影响,观察其直接杀伤病毒的能力.结果 在观察的时间内,毒热平注射液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可显著延长其存活率(P<0.05);与模型组相比,毒热平可显著延长动物平均生存时间,中剂量组(P<0.05),大剂量组(P<0.05);显著降低小鼠的肺指数, 大剂量组(P<0.01),中剂量组(P<0.001);毒热平中、小剂量组体重较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肺脏进行大体及光镜下观察,均可发现模型组病变最为严重,毒热平不同剂量组对病毒感染小鼠的肺脏病变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毒热平注射液中剂量组可明显降低肺匀浆中病毒滴度,与模型组比较(P<0.05).结论 毒热平注射液在体内可有效抑制病毒增殖,减轻受试动物肺部病变,降低肺指数,提高存活率,从而发挥抗病毒治疗的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究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NE4(EDSV NE4)毒株对昆明小鼠的感染特性。方法用106TCID50攻毒量的EDSV NE4株对4~6周龄的KM小鼠进行攻毒试验,同时以正常尿囊液接种作为阴性对照。用荧光定量PCR对小鼠组织及粪便中的EDSV进行检测,同时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法对小鼠组织切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和抗原定位。结果EDSV攻毒对小鼠的采食情况产生一定影响,但并未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攻毒组小鼠可产生针对EDSV特异性的抗体,HI抗体滴度可高达212,阴性对照组小鼠体内抗体检测为阴性;攻毒后小鼠大部分组织器官如肝脏、子宫、肾脏、肺脏等与攻毒7 d后粪便中均可检测到EDSV,阴性对照小鼠所有受检组织中均未检测到病毒;EDSV攻毒未能引起小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攻毒后不同时间内,可在子宫、肺脏、肝脏、肾脏中可检测到阳性信号,最为典型的定殖位置是子宫腺体上皮细胞及肌层细胞的胞质中。结论EDSV NE4株可以感染KM小鼠。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感染C57BL/6小鼠肠道模型。方法先用5%NaHCO_3溶液灌胃,中和部分胃酸,提高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的感染能力,随后进行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灌胃攻毒。观察小鼠的临床症状,对小鼠的生存情况及体重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通过组织病理切片分析小鼠肠道组织病理变化等。结果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攻毒后C57BL/6小鼠出现体重下降、萎靡不振、寒颤及死亡等表型,解剖学水平显示小鼠肠道充血膨胀。病理分析结果显示小鼠小肠绒毛间质水肿、肠粘膜层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等。结论成功建立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感染C57BL/6小鼠肠道模型,该模型在研究相关免疫分子或细胞因子在S.Typhimurium引发肠炎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及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ICR小鼠的疾病动物模型.方法 将100 μL H5N1 禽流感病毒原液(EID50为105.37/0.2 mL) 鼻腔接种ICR小鼠,设生理盐水组、正常尿囊液组对照,接毒后14 d内每隔12 h观察一次,主要观测指标有临床体征、体重和体温变化、死亡率、病理变化、病毒分离和血清抗体检测 (ELISA方法).结果 被感染的ICR小鼠的病程可以划分为潜伏期 (第0~1天)、急性感染期 (第2~7天)、恢复期 (第8~14天),急性感染期表现出活动明显减少,弓背,反应性差,扎堆;接毒后第1天开始体温和体重下降,第6天体温和体重停止下降;接毒组ICR小鼠累计的死亡率为60%;急性感染期ICR小鼠的肺部病变最严重,表现为间质性肺炎,肺间质充血、水肿和淋巴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并有充血和单核细胞浸润;接毒后第1天至第8天可在小鼠的肺、脑、气管和心、肝、脾、肾分离到病毒;接毒后第6天从ICR小鼠血清中检测到抗体.结论 本实验室建立的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ICR小鼠的模型在临床表现、体重变化、死亡率、病理变化、病毒复制指标能达到禽流感病毒疾病模型的造模要求,符合人类禽流感感染疾病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本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全基因合成B型流感病毒冷适应株B/Yamagata/16/88的8个基因节段,并利用反向遗传技术从体外拯救B型流感病毒冷适应株B/Yamagata/16/88,同时建立BALB/c小鼠感染模型,为下一步研究B型流感病毒致病机制、传播机制以及开发新型疫苗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基因合成和反向遗传技术体外拯救B型流感病毒冷适应株B/Yamagata/16/88。全基因组测序验证拯救病毒基因组序列与Genbank序列的一致性。将拯救病毒以105EID50的攻毒剂量人工感染BALB/c小鼠,通过体重变化、生存率、肺脏病毒复制等方面进行致病性分析,建立小鼠感染模型。结果 成功从体外拯救出B型流感病毒冷适应株B/Yamagata/16/88,命名为B-S9。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B-S9基因组序列与Genbank公布序列一致。B-S9能够人工感染BALB/c小鼠,但不致死,对BALB/c小鼠呈现低致病性; 攻毒后第3天,B-S9感染小鼠体重出现下降,攻毒后第8天,小鼠体重开始回升;攻毒后第3天和第6天,B-S9感染小鼠的肺脏内均能检测到病毒复制,且攻毒后第3天的小鼠肺脏病毒滴度比攻毒后第6天的小鼠肺脏滴度高132倍。结论 成功搭建B型流感病毒冷适应株B/Yamagata/16/88反向遗传操作平台,并建立BALB/c小鼠感染模型。目前国内外对B型流感病毒的研究还较少,该反向遗传操作平台的建立为B型流感病毒致病机制和传播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包括B型流感病毒减毒活疫苗在内的新型疫苗的研制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全基因合成B型流感病毒B/Yamagata/16/88的8个基因节段,并利用反向遗传技术从体外拯救B型流感病毒B/Yamagata/16/88,同时建立BALB/c小鼠感染模型,为下一步研究B型流感病毒致病机制、传播机制以及开发新型疫苗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基因合成和反向遗传技术体外拯救B型流感病毒B/Yamagata/16/88。全基因组测序验证拯救病毒基因组序列与Genbank序列的一致性。将拯救病毒以105EID50的攻毒剂量人工感染BALB/c小鼠,通过体重变化、生存率、肺脏病毒复制等方面进行致病性分析,建立小鼠感染模型。结果 成功从体外拯救出B型流感病毒B/Yamagata/16/88,命名为B-S9。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B-S9基因组序列与Genbank公布序列一致。B-S9能够人工感染BALB/c小鼠,但不致死,对BALB/c小鼠呈现低致病性;攻毒后第3天,B-S9感染小鼠体重出现下降,攻毒后第8天,小鼠体重开始回升;攻毒后第3天和第6天,B-S9感染小鼠的肺脏内均能检测到病毒复制,且攻毒后第3天的小鼠肺脏病毒滴度比攻毒后第6天的小鼠肺脏滴度高132倍。结论 成功搭建B型流感病毒B/Yamagata/16/88反向遗传操作平台,并建立BALB/c小鼠感染模型。目前国内外对B型流感病毒的研究比较少,该反向遗传操作平台的建立为B型流感病毒致病机制和传播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包括B型流感病毒减毒活疫苗在内的新型疫苗的研制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省小鼠腺病毒(Mad)自然感染情况及探究人工感染Mad小鼠体内各脏器组织中病毒分布规律及血清抗体变化。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2007年和2015年饲养于普通环境小鼠血清及2013年~2015年广东省12家监督单位和32家委托单位SPF级小鼠血清进行病毒抗体检测。利用腹腔注射方法感染36只3周龄BALB/c小鼠,0.2 m L/只,浓度为4.5×106copies/μL,每天观察动物临床表现,并于攻毒前第0天和攻毒后第3、7、10、15、18、21、30、37、44、51、60天剖检小鼠(各3只),取组织标本(心、肝、脾、肺、肾、脑、胃、盲肠内容物)及血清,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组织病毒核酸,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抗体水平。结果普通饲养小鼠抗体阳性率为24.44%~84.15%,其中以Mad-2型K87株血清型为主。SPF级小鼠Mad血清抗体阳性率均为0%。所有攻毒小鼠均呈隐性感染,无临床表现。攻毒后第3天及7天小鼠各组织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均为100%(3/3),其中以脾脏100%阳性率维持时间最长(60 d)。除肝脏外,小鼠各组织病毒含量均在攻毒后7 d达到高峰,其中以脾脏病毒含量最高(5.5×105copies/μL),其次是心脏(3.4×105copies/μL)、盲肠内容物(2.6×105copies/μL)和胃(2.6×105copies/μL),脑为0.8×105copies/μL。攻毒后15 d可测出血清抗体,在37 d达到峰值,此后至60 d一直维持高水平。结论 SPF级小鼠Mad感染率低,普通环境饲养小鼠Mad感染率高。人工感染小鼠脾脏病毒含量最高,阳性率维持时间最长,说明病毒可以在脾脏内长期复制,感染后第7天为组织病毒核酸最佳检测时间点。血清抗体在感染后15~60 d内均可以作为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用H7N9禽流感病毒分别感染BALB/c小鼠和雪貂后,其肺部动态病理改变,为临床诊断、治疗、预防及机制研究提供帮助。方法 BALB/c小鼠经鼻腔接种106EID50(50 μL)H7N9禽流感病毒后第1、2、3、5、7、14、28天分别安乐死2~3只小鼠;雪貂经鼻腔吸入接种106EID50(500 μL)H7N9禽流感病毒后第3、7、14、28天分别安乐死1只雪貂,分别观察动物的临床特征改变,肺组织的大体组织形态学变化,HE染色观察动态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病毒分布及肺组织各种炎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 感染病毒后的小鼠出现竖毛、嗜睡、死亡等表现,雪貂表现为打喷嚏、鼻腔分泌物、稀便、嗜睡等;大体观察小鼠与雪貂肺组织均可见到暗红色病灶;光镜观察小鼠与雪貂的肺组织均呈现坏死性支气管炎和渗出性间质性肺炎、肺泡炎。感染第2天开始出现炎性病变,7~9 d炎症病变最严重,14 d后逐渐修复吸收,28 d基本完全吸收;T、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不同程度的表达增多,以T细胞增多为主,尤其是CD8+ T细胞两种动物均大量表达。结论 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可引起BALB/c小鼠和雪貂肺组织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感染后7~9 d肺部炎症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最严重,CD8+T细胞明显增多,14 d后病灶逐渐吸收。该研究可为临床诊断、治疗、预防该病及进行疾病机制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人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的小鼠感染模型,为研究流感病毒致病性、研发抗病毒药物提供模型动物。方法将人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在鸡胚尿囊腔扩增后,滴鼻接种小鼠,4 d后将小鼠处死,挑选感染体征严重者进行实时荧光PCR(FQ-PCR)检测肺中的流感病毒,将检测阳性的肺上清在鸡胚尿囊腔扩增,接种于下一代小鼠。比较各代小鼠对流感病毒的适应情况,直至小鼠出现明显的感染体征,取肺研磨制成匀浆,获得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并检测其半数致死量(LD50)。将10 LD50的病毒液接种于小鼠,建立人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的小鼠感染模型,观察模型小鼠的一般活动状态、体质量变化、肺部病变,HE染色观察肺部病理切片,计算肺指数,FQ-PCR检测病毒RNA。结果人季节性流感病毒在小鼠体内传代4次后,鼠肺适应株制备完成,其经鼻的LD50为10-2.41/0.05 mL。人季节性流感病毒的小鼠感染模型,一般状态差,体质量明显减轻,肺指数增大,70%出现死亡。病理切片观察病变明显,FQ-PCR显示流感病毒阳性。结论成功建立了人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的小鼠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H7N9小鼠感染动物模型。方法 1?08,1?07或1?06 TCID50H7N9禽流感病毒原液(A/Anhui/1/2013)滴鼻感染BALB/c小鼠。主要观测指标:临床症状、死亡率、病理变化、病毒载量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被感染的小鼠表现为竖毛、弓背、体重下降;病理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感染后第2天开始在呼吸道脱落细胞中检测到病毒;免疫组化或病毒分离方法在肺、肾、脑、肠、脾等组织检测到病毒;感染后14d在小鼠血清中血凝抑制试验特异性抗体效价达到160;淋巴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多。结论 H7N9感染BALB/c小鼠模型与人类禽流感感染疾病的基本特征相似,为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疫苗的研发提供了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BALB/c小鼠不同途径接种H5N1流感病毒产生的临床和病理学变化.方法 利用1株鹅源性H5N1流感病毒通过鼻腔、静脉和脑内等方式接种BALB/c小鼠,观察小鼠在接种后7 d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结果 接种1 d后,小鼠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接种2 d后开始出现死亡,接种5 d后,临床症状明显恢复.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小鼠不同途径接种H5N1流感病毒后,所产生的主要病变相似,且病毒最先到达的器官损伤相对严重.从病程进展来看,接种后2 d各组织器官的病变最严重,随着时间增长,肺脏和肾脏等器官的病变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心脏和肝脏等器官的病变在感染过程中未见明显恢复.结论 小鼠不同途径接种H5N1流感病毒后引发相似的症状,病毒最先到达的器官损伤相对严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季节性流感裂解疫苗对流感病毒H7N9的免疫保护效力。方法 用我国2012~2013年度季节性流感裂解疫苗,以腹腔注射方式免疫BALB/c小鼠,并设PBS免疫模型组,末次免疫14 d后以5 LD50 A/Anhui/1(H7N9)进行攻试验。感染后观察记录小鼠临床表现,体重变化,并分别于第2天和第4天每组处死3只小鼠,取肺组织和鼻甲骨测病毒滴度和载量。结果 感染后疫苗与模型组小鼠体重下降明显,疫苗组存活率为10%,模型组全部死亡。感染后第4天疫苗组鼻甲骨滴度显著低于模型组。血凝抑制试验及中和实验表明免疫小鼠血清无中和H7N9病毒抗体。结论 季节性流感疫苗在小鼠中对于H7N9流感病毒感染无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鼻腔将H5N1禽流感病毒接种ICR小鼠,观察其主要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 麻醉ICR小鼠后将100 μL H5N1禽流感病毒原液用移液枪滴入接毒组小鼠鼻腔,接毒后14 d内每隔24 h取材一次,采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结果】 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ICR小鼠后表现出明显的病理改变?ICR小鼠的肺部病变最严重,表现为间质性肺炎,肺间质充血?水肿和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并有充血和单核细胞浸润,肺泡壁明显增宽,血管充血,有的肺泡溶合,呈气肿状?肝?肾?脑等其它脏器也出现病变?【结论】 禽流感ICR小鼠模型能复制出人类禽流感疾病的许多病理特征,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ICR小鼠的肺病理类似于人禽流感严重病例的肺病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了不同遗传背景小鼠对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的致病敏感性,为H5N1禽流感模型制作和机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近交系BALB/c、C57BL/6和封闭群ICR、NIH Swiss和KM Swiss共五个不同品系小鼠.每个品系实验动物30只,分接毒组20只,空白对照组10只,每组雌雄各半.病毒株为A/Goose/Guangdong/NH/2003(H5N1),经测定TCID50为10-4.875/mL.接毒组通过鼻腔接种0.1 mL病毒液,对照组接种正常鸡胚尿囊液.小鼠接毒后连续观察14 d,观察记录临床症状、体温、体重变化,对在实验期间死亡和实验14 d结束后仍然存活的小鼠均进行组织器官病理取材,进行RT-PCR病毒分离检测、HE染色及H5N1抗原特异性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①临床症状:H5N1禽流感病毒能感染五个品系的小鼠,引起呼吸急促等症状和一过性体重、体温下降.②死亡情况:小鼠在接毒后第1天即出现死亡,死亡的高峰期集中在接毒后第3~6天.五个品系小鼠死亡率存在差异,BALB/c为70%,ICR为50%,NIH Swiss为40%,C57BL/6为25%,KM Swiss为10%;③病毒分离:各组接毒小鼠在死亡后均进行了病毒分离,死亡小鼠的肺脏均分离到病毒,其他脏器未分离到病毒.④病理变化:实验期间五个品系死亡小鼠肺脏病理改变相近.大体观:死亡小鼠肺部淤血,呈暗红色,体积增大,局部肺组织实变.镜下观:死亡小鼠的共同病理改变为间质性肺炎,具体表现为肺泡腔及间质出血、炎性细胞浸润;间质增生,肺泡隔增宽;肺泡腔中见纤维素性渗出,透明膜形成.⑤免疫组化结果:在死亡小鼠的气管上皮细胞和肺巨噬细胞可观察到H5N1禽流感病毒阳性表达.结论 小鼠作为H5N1禽流感病毒模型具有普适性,不同品系小鼠感染鹅源H5N1禽流感病毒的临床症状、病程和病理变化与人禽流感病例相似.不同品系小鼠的死亡比例有明显差别,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不同品系的小鼠制作H5N1禽流感动物模型.不同品系的遗传特性对禽流感易感性产生明显的影响,遗传背景可能与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应答机理存在联系:BALB/c和C57BL/6均为近交系,其中BALB/c小鼠的品系特征之一表现为干扰素产量低,接种H5N1病毒后表现为高死亡率(70%),而C57BL/6小鼠的干扰素产量高,接种H5N1病毒后表现为低死亡率(25%),提示不同遗传背景小鼠的干扰素水平与H5N1感染致死具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H5N1禽流感病毒易感性相关基因以及其与宿主免疫反应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L-ficolin分子与A型H1N1流感病毒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将pcDNA3.1-L-ficolin真核表达质粒以及对照质粒分别肌注小鼠后感染A型H1N1流感病毒,观察感染小鼠的体重变化、肺内病毒血凝滴度,并通过肺指数以及肺组织HE染色判断感染小鼠的肺部病变情况,ELISA检测肺组织IFN-γ和IL-4的水平。结果:A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后,与对照组相比,注射了pcDNA3.1-L-ficolin质粒的小鼠体重无明显下降,肺内病毒血凝滴度较低,肺组织病变较轻,并且肺内IFN-γ和IL-4的水平增高。结论:pcDNA3.1-L-ficolin对小鼠抵御A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该质粒可作为抗流感病毒的新型候选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