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β-磷酸三钙/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β-TCP/PLGA)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高压氧修复海水浸泡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复苏和传代的BMSCs接种于pTCP/PLGA支架上,构建组织工程骨.60只新西兰兔在双侧桡骨制作1.5cm的骨缺损,经海水浸泡3h后,分成4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单纯BMSCs组;C组:BMSCs+高压氧组;D组:β-TCP/PLGA+ BMSCs高压氧组.分别于术后4、8A2周分别X射线摄片处死后取桡骨.通过X线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评价各组海水浸泡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 影像学检查,术后12周A组骨缺损未完成修复,断端硬化;B组骨缺损部分修复;C组骨缺损基本完成修复,髓腔未通;D组骨缺损完成修复,髓腔再通.各个时间点骨痂灰度值D组>C组>B组>A组(P<0.05).组织学观察,术后12周,A组少量板层骨;B组少量板层骨形成,少量骨小梁生成;C组大量板层骨形成,骨小梁排列欠规则;D组大量板层骨形成,骨小梁排列规则.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表达骨钙素(OCN)强度,术后4周最强,术后8周减弱,术后12周达到最低.术后4周和8周,OCN表达强度D组>C组>B组>A组(P<0.05),术后12周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β-TCP/PLGA复合BMSCs联合高压氧是修复海水浸泡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恒河猴骨髓基质干细胞(rBMSC)与新型可吸收羟基磷灰石(HA)及AO人工骨β-磷酸三钙(β-TCP)的体外相容性.为在灵长类动物体内构建组织工程化骨作材料方面的准备,方法取第三代恒河猴骨髓基质细胞与材料复合培养。实验分3组:A组将rBMSC与HA复合培养;B组rBMSC与β-TCP复合培养:C组为对照,只有细胞不加材料。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及增殖情况.MTT法半定量检测细胞增殖。结果倒置显微镜下见HA组细胞生长良好,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β-TCP组有一些细小颗粒脱落散在分布于板底或细胞表面.有少量细胞脱落死亡。扫描电镜见HA组细胞贴附、增殖良好,β-TCP组细胞贴附率不高。MTT法显示HA组细胞增殖与对照组接近,而β-TCP组则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新型HA与恒河猴BMSc生物相容性好,可用作恒河猴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AO人工骨需要作性能上的改进。  相似文献   

3.
Dent  C.  L  Spaeth  J.  P  Jones  B.  V  刘少伟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5):61-62
目的:用Norwood术治疗左心发育不全综合征,常在术后发生神经功能缺损。由于深低温停循环技术与不良神经后果相关,所以采用区域性低流量脑灌注来减少术中脑缺血时间。为了评估这种技术对脑缺血的影响,作者在一组患儿采用区域性脑灌注的Norwood手术前后对其进行了脑磁共振成像检查。方法:在Norwood术前和术后(中位期为9.5d)对22例患有左心发育不全综合征的足月新生儿进行了脑磁共振成像检查。用术前、术中和术后危险因素对结果进行比较,以确认神经损伤的预测因素。结果:术前磁共振成像(n=22)发现23%的患者有缺血性病变。术后磁共振成像(n=15)发现73%的患者出现新发缺血性病变或原有缺血性病变加重,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和局灶缺血性病变的出现极为普遍。术后脑低血氧时间延长(〈45%的时间〉180min)与术后磁共振成像检测到的新发缺血或原有缺血加重相关(P=0.029)。  相似文献   

4.
许思亮  姜华  侯明  唐向阳 《安徽医学》2011,32(7):892-894
目的探讨利用快速成型技术(RP)制作特定外形的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构建人工活性骨进行骨缺损修复的可行性。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右侧桡骨标准骨缺损不愈合模型,采用RP技术SL法制作具与兔桡骨缺损外形一致的多孔β-TCP支架,并该组大白兔分为2组,A组通过多孔β-TCP支架+真空冻干吸附技术复合BMP,构建人工活性骨;B组单纯采用多孔β-TCP支架,然后在槽形支架中植入自体松质骨,术后2、4、8、12周行影像学、组织学、成骨量、生物力学和骨密度的观测。结果两组材料在植入后12周后,均出现牢固的骨连接,但A组在成骨量、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指标方面优于B组(P〈0.05)。结论利用RP技术进行人工活性骨的构建是可行,多孔β-TCP复合支架有利于提高体内新骨生成,达到临床修复的目的 。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自体髂骨移植并血管化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并通过MRI、X线检查,观察移植骨血管化和骨折愈合情况,并探讨其在治疗骨折不愈合中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于我院临床诊断26例胫骨骨折不愈合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常规胫前入路,于胫骨内侧皮下找到隐动脉分支,将所取血管束不切断置于骨折两断端中央,取合适长度自体髂骨块,中央纵行剖开,将所取骨块置于骨折端之间,包绕移植的血管束,用钛合金钢板将髂骨与隐动脉分支牢固于骨缺损处。B组常规取髂骨植骨钛合金钢板内固定,用对比剂首过灌注成像技术分别于术后4、8、12周作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及x线检查,了解移植骨块再血管化情况和骨折愈合情况。结果:试验组各项监测指标(基线、最大斜率指标、最大信号强度上升值)较对照组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移植骨与移植血管束恰当的有效结合,即将移植骨不挤压移植血管束,移植血管供应移植骨所需营养,达到将移植骨血管化,较单纯移植骨更可靠、更有效解决骨折不愈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β-磷酸三钙(β-TCP)复合人工骨是否对液氮冷冻兔股骨头坏死模型有修复作用。方法20只成年大白兔,建立双侧股骨头骨缺损模型,并用液氮从缺损内将股骨头冷冻坏死,右侧股骨头为实验组,植入复合人工骨,左侧为对照组,仅植入β-TCP。术后2、4、6、8周进行有关指标检测。结果X线检查:2周时两组股骨头骨密度均未明显增高;4周后实验侧股骨头相对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侧。组织学检查观察:术后4周时实验组股骨头内纤维组织增生,有大量的软骨形成和成骨细胞增生明显,新骨形成多于对照组,8周时实验组股骨头内填充区骨组织修复大部分已完成,充填区广泛分布相对较成熟的骨小梁。计算机图像分析:术后4、6和8周实验组骨小梁体积(TBV%)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rhBMP-2/β-TCP对液氮冷冻兔股骨头坏死试验修复过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谢江涛  陈廖斌 《医学新知杂志》2011,21(4):263-265,269
目的研究异体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免疫原性,同时探讨异体骨髓基质细胞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抽取大耳白兔胫骨结节及股骨转子处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筛选,获取BMSCs并培养、扩增。24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2只,造成双侧12mm桡骨缺损,A组缺损区移植吸附异体BMSCs的明胶海绵,B组缺损区移植吸附自体BMSCs的明胶海绵。分别于术后2、4、8周抽取外周静脉血,样本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阳性率及CD^+4/CD^+8比值;于术后第2、4、8、10周拍摄X线片动态观察新生骨痂生长及骨组织愈合情况,于术后第2、4、8、10周取材进行组织学染色,观察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第2、4、8周A组、B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阳性率和CD^+4/CD^+8比值三者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组织形态学显示A组无明显淋巴细胞浸润,A组与B组新骨形成方式及骨愈合时间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免疫性低,可作为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在晚期鼠脑胶质瘤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 Wistar大鼠32只,通过立体定向仪将C6细胞接种至鼠脑右尾状核区,接种3周后行3.0T常规 MRI和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记录灌注成像参数局部脑容量(rCBV),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30只接种大鼠,在随后病理检查中均有肿瘤形成,成瘤率100%;磁共振灌注成像显示胶质瘤瘤体和对侧镜像脑组织的 rCBV 分别为262.61±72.82和189.39±57.21,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鼠脑胶质瘤模型适合用于脑肿瘤组织血容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丝裂霉素(MMC)和卡介苗(BCG)联合灌注预防表浅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110例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表浅移行细胞癌,接受经尿道切除手术(TUR)。术后分为2组:A组为联合诱导组(59例),术后6h内及术后1周、2周分别行膀胱腔内灌注MMC,术后3周开始BCG诱导加维持膀胱腔内灌注治疗(BCG“6+3”疗法)。B组为单纯BCG组(51例),术后3周开始接受BCG“6+3”疗法。定期行膀胱镜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观察2组患者的肿瘤复发和毒副反应情况。结果经过12—70个月,中位35个月随访,A组9例患者肿瘤复发(9/59,复发率15.3%),B组17例患者肿瘤复发(17/51,复发率33.3%),2组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肿瘤进展发生率均低,差异不显著;2组膀胱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9.0%、35.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早期MMC膀胱灌注加BCG定期灌注预防表浅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较好,且比较经济,未增加毒副反府发生率.临床使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h-BMP-2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复合煅烧骨、β-TCP或直接植入裸鼠股部后的成骨能力.方法通过影像学、组织学和形态计量学等方法,观察未经诱导、OS液诱导和h-BMP-2基因转染BMSCs在复合煅烧骨,或多孔β-TCP后植入裸鼠皮下,或直接制成细胞悬液注入,在4、8、12周诱导成骨和材料降解情况.结果在裸鼠皮下,单纯生物陶瓷不能诱导成骨,而复合了未诱导、OS液诱导和h-BMP-2基因转染BMSCs的生物陶瓷均能成骨,成骨量为h-BMP-2基因转染组>OS液诱导组>未经诱导组(P<0.05),β-TCP可随骨长入而降解;注入裸鼠肌肉的OS液诱导的和h-BMP-2转染的BMSCs均能诱导成骨,而未经诱导MSCs则不能成骨.结论复合人BMP基因转染BMSCs的β-TCP是一种理想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1.
负载BMP的新型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骨缺损修复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BJECTIVE: To construct a new tissue-engineered bone with poly (D, L-lactide-co-glycolide) (PLGA),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 and bone marrow-derived stem cells (BMSCs) and observe its effect in repairing segmental bone defects. METHODS: A 15-mm bone defect in the right radius was induced in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and the models were randomized into three groups to receive implantation of the tissue-engineered bone grafts constructed with PLGA carrying 5 mg BMP and about 1 x 10(6) BMSCs (experimental group), grafts of PLGA with about 1 x 10(6) BMSCs (control group), or grafts of exclusive PLGA (blank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The osteogenesis in the bone defect after the implantation on was evaluated X-ray films, and the histological changes of the tissues sampled from the bone defect 4, 8, and 12 weeks after operation were observed and new bone formation was measured by image analysis. RESULTS: The bone defect was completely repair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2 weeks after the implantation, showing the best results among the 3 groups. The bone defects in the blank control group was filled with only fibrous and connective tissues at 12 weeks. CONCLUSION: This tissue-engineered bone constructed with PLGA, BMP and BMSCs possesses good ability in repairing segmental bone defect.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以聚乳乙醇酸(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骨形态发生蛋白(BMP)、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构建成新型组织工程骨并观察其在动物体内的成骨能力。方法 制作新西兰大白兔右桡骨中段15mm骨缺损实验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实验组植入同时负载5mgBMP及1×106个已向成骨细胞诱导的BMSCs的PLGA、对照组植入负载1×106个已向成骨细胞诱导的BMSCs的PLGA、空白组仅植入PLGA。术后对动物进行大体观察、摄X线片观察各组不同时相骨缺损修复情况、比较不同时相的骨缺损区X线阻射密度、并于术后第4、8、12周取出骨缺损区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切片观察,图像分析骨小梁的生成数量。结果 实验组在12周内骨缺损完全修复,且同时期内新生骨的数量和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空白材料组骨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结论 利用含BMP的PLGA支架与BMSCs复合构建的新型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骨对山羊大段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及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技术在此过程中的监测效果。方法:将27只中国青山羊,分为组织工程骨组,人工骨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并分别造成左侧胫骨2cm缺损,对组织工程骨组缺损区植入珊瑚羟基磷灰石(CHAP)和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复合体,人工骨组植入CHAP,对照组则不植入任何填充物,采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于术后2,4,8周监测各组骨修复情况。结果:通过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测定的感兴趣区(ROI)计数和T/NT比值显示:对照组在各时间点均未见再管化的表现及明显的成骨活动;人工骨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其血管再生的数量和成骨的质量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组织工程骨组上升趋势更为显著。结论:组织工程骨较人工骨具有更佳的修复大动脉大段骨缺损的能力,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修复过程中有比较准确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骨对山羊大段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及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技术在此过程中的监测效果。方法将27只中国青山羊,分为组织工程骨组、人工骨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并分别造成左侧胫骨2cm骨缺损。对组织工程骨组缺损区植入珊瑚羟基磷灰石(CHAP)和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复合体,人工骨组植入CHAP,对照组则不植入任何填充物。采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于术后2、4、8周监测各组骨修复情况。结果通过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测定的感兴趣区(ROI)计数和T/NT比值显示:对照组在各时间点均未见再血管化的表现及明显的成骨活动;人工骨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其血管再生的数量和成骨的质量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组织工程骨组上升趋势更为显著。结论组织工程骨较人工骨具有更佳的修复大动物大段骨缺损的能力,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修复过程中有比较准确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5.
组织工程骨预制及其骨缺损修复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索组织工程化骨预制的方法,研究组织工程化预制骨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及实用性。方法 实验1:应用骨髓基质成骨细胞(MSO)和脱细胞骨基质(ABM)形成MSO/ABM复合人工骨(MACAB),并将其植入肌瓣内。实验2:将预制8周后的MACAB移植修复骨缺损。术后用X线摄片、组织学检查评价MACAB成骨、血管化情况及其骨缺损的修复作用。结果 MACAB肌瓣内移植成骨效果优于对照组,术后8周已完全血管化。预制骨的骨缺损修复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肌瓣内成功地预制了组织工程化骨组织,预制骨(MACAB)修复了骨缺损。  相似文献   

16.
Dai KR  Xu XL  Tang TT  Zhu ZA  Yu CF  Xu M  Zhu LL  Hao YQ  Lou JR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5):1345-1349
目的 评价腺病毒介导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Adv-hBMP-2)基因转染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对大动物长骨干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建立羊胫骨干骨缺损模型(2.6cm),单侧(右)植人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26只羊分为5组:(1)Adv-hBMP-2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加煅烧骨(CB)组(9侧);(2)腺病毒介导的β-半乳糖苷酶(Adv-βgal)基因转染的BMSC加CB组(6侧);(3)未转染的BMSC加CB组(6侧);(4)单纯CB组(3侧);(5)未治疗组(2侧)。分期行X线、计量组织学检查和生物力学测定。结果 X线:4~8周,Adv-hBMP-2转染组的羊胫骨干骨缺损内有明显骨痂形成;26周,(1)、(2)、(3)、(4)和(5)组的完全愈合率,分别为5/8、1/5、0/5、0/2、0/1。计量组织学示,与其他组相比,1组的新生骨量最多,并有皮质骨形成;第1组移植骨的压缩载荷和弹性模量明显大于其他各组。结论 hBMP-2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可以修复大动物(羊)负重骨(胫骨)的节段性缺损。  相似文献   

17.
放射性骨显像在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实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时复合了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及成骨情况。方法自体骨髓通过不同方法的体外培养,分别获得EPCs及经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脱钙骨基质(DBM)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通过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技术评价术后不同时期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进程及成骨情况。结果感兴趣区(ROI)计数和摄取比值显示:术后3d,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低于正常对照。术后2、4、8周,各组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4周和8周时达到峰值,实验组在各个时相点均高于自身对照及阴性对照组。术后12周,各组均开始下降,其中延迟相结果显示:实验组与自身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二者均高于阴性对照组。术后16周,血池相结果显示:实验组低于自身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无差异;延迟相结果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骨修复过程中的血管化及成骨具有良好的监测作用。EPCs可以促进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加速骨愈合。  相似文献   

18.
研究Bcl-2 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结合髓芯减压法对兔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使用共计40只家兔复制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其中成功的模型家兔共28 只。随机分为4 组:空白对照组6 只,不作任何处理;髓芯减压组6 只,单纯减压;BMSCs 治疗组8 只,在减压同时植入BMSCs;Bcl-2 治疗组8 只,在减压同时植入Bcl-2 基因转染的BMSCs。植入后分别在第8、12 周各取股骨头标本行病理学检查及骨细胞凋亡检测,观察骨细胞生长及凋亡情况。结果成功复制兔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培养出BMSCs后进行传代;Bcl -2 基因转染成功;治疗12 周后,Bcl-2 治疗组动物的一般情况改善,组织切片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Bcl-2 治疗组的空骨陷窝和骨细胞凋亡数量与其他3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使用髓芯减压将Bcl-2 基因修饰的BMSCs 移植到兔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体内,具有较好的成骨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冻干骨支架与骨髓基质细胞(BMSCs)复合的组织工程骨进行实验犬上颌窦提升种植体植入后的骨整合情况。方法 应用冻干骨支架与BMSCs复合的组织工程复合物进行实验犬上颌窦提升,分别于即刻和术后3个月(对照)植入种植体,种植体植入3个月后通过大体标本、X线及硬组织切片观察骨整合情况。结果 3个月后即刻种植组和对照组的种植体大体标本、X线及硬组织切片均可见种植体周围包绕着致密的骨组织,未观察到任何间隙和结缔组织长入,种植体与人工骨整合良好,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别。结论 冻干骨支架与BMSCs复合的组织工程复合物进行实验犬上颌窦提升后植入种植体,即刻与延期植入的种植体均可以与组织工程人工骨发生骨整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