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目的 分析评估将凝血四项、血常规检查应用于临产孕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临产孕妇62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非妊娠健康女性6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受检者凝血四项指标以及血常规水平。结果 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血小板、红细胞平均体积低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N、RDW-CV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产孕妇采取血常规以及凝血四项检查可以充分掌握其血凝状态及贫血状况,对降低并发症风险具有积极意义,保证母婴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四项及血常规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研究组临产孕妇、对照组非妊娠健康女性均接受凝血四项及血常规检验,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实验室检验人员完成相关操作,项目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等.比较2组血常规、凝血四项实验室检验结果.结果 研究组PT、RBC、TT、APTT、HGB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Fib、WBC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临产孕妇凝血四项、血常规检验特征,根据实验室检验结果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利于纠正贫血并预防母婴并发症发生,保障母婴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凝血六项检测在临产孕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以100例临产孕妇为对象,以同期10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常规凝血指标及血常规指标,分析期在孕妇中水平及临床意义.结果 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水平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AC-05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PT、APTT、TT、FIB。结果临产孕妇PT低于对照组,而FIB明显高于对照组,APTT、TT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临产孕妇凝血功能增强,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产后快速止血,产前凝血功能检测对预防产后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待产孕妇17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非孕期妇女178例为对照组;采集两组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分别测定其凝血四项指标、D-二聚体与血小板。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孕妇的凝血酶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纤维蛋白原明显升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的D-二聚体与血小板明显升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临产孕妇行凝血指标检测有助于预警产妇产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临产孕妇凝血四项的检测,了解临产孕妇体内凝血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64例临产孕妇(实验组)和123例非妊娠妇女的凝血四项的检测,并做统计分析.结果 临床孕产妇的PT,APTT,TT的检测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而FIB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临床孕产妇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因此分娩前的凝血四项的检测对于手术中及产后异常出血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雷杜RAC-100型自动血凝仪,检测83例临产孕妇和52例非妊娠妇女血浆凝血四项(PT、APTT、TT和FIB)含量,其中临产孕妇分初产孕妇55例(简称初临产组),多胎或有流产史临产孕妇28例(简称多临产组),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 初临产孕妇组和多临产孕妇组的凝血四项指标与非妊娠妇女对照组比较,PT、APTT时间缩短、FIB含量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临产孕妇组和多临产孕妇组的凝血四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对阻止产科并发症和减少分娩过程中的意外事件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临产孕妇凝血四项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时间(FIB)的生理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抽取临产孕妇和健康体检非妊娠妇女空腹静脉血2.7 ml加入0.3 ml枸橼酸钠液的抗凝管中,充分均匀,离心后在全自动血凝仪上完成凝血四项检测,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健康体检非妊娠妇女与临产孕妇比较,临产孕妇的凝血四项中PT、APTT偏低,FIB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前检测凝血四项对产妇生产过程中及产后的防护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郭红 《吉林医学》2012,33(17):3625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四项的功能变化。方法:分别抽取临产孕妇和健康体检非妊娠妇女晨静脉血2 ml,放入3.2%柠檬酸钠抗凝管中,充分摇匀,3 000 r/min离心15 min,2 h内在全自动血凝仪上完成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血浆纤维蛋白(FIB)检测。结果:与健康非孕妇比较,临产孕妇的PT值明显降低,FIB水平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PTT、TT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产前进行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对于预防产科并发症,保证母子平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妇临产前全血细胞参数、凝血4项指标生理性变化的临床意义,为预防分娩过程中及分娩后发生大出血提供实验诊断数据。方法:采用日本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美国ACL TOP全自动血凝仪,对350例临产孕妇(设为研究组)和120例健康育龄未孕妇女(设为对照组)进行血常规及凝血4项指标检测,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孕妇临产前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大血小板比率及凝血4项中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孕妇临产前淋巴细胞百分比、中间细胞百分比、红细胞计数、全血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临产前存在一过性生理性贫血,凝血功能指标显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造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分娩过程中及分娩后应密切观察孕产妇临床症状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孕期阶段(早、中、晚)孕妇凝血四项、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plasma fibrin/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 FDP]、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200例孕妇就诊资料中的凝血四项,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并对FDP与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孕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凝血四项、FDP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结果:孕早期、孕中期与孕晚期P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孕中期与孕晚期三个阶段的T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的APTT明显长于中期、晚期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中期、晚期孕妇,随着孕周的增加,FIB水平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3.
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孕妇分娩前的凝血功能情况,探讨临产孕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D-dimer)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5例足月临产孕妇和40名正常体检妇女PT、APTT、Fib、D-dimer。结果:临产孕妇与正常非孕妇女比较,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PTT显著降低(P<0.05),Fib、D-dimer明显升高(P<0.001)。结论:孕妇妊娠前后PT指标无明显变化,不能反映孕妇处于高凝状态,而APTT、Fib、D-dimer可作为反映孕妇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的指标,D-dimer升高还说明孕妇有继发性纤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孕妇血脂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子痫前期孕妇60例为子痫前期组,正常孕妇60例为正常妊娠组。比较两组血脂水平。结果:子痫前期组TC、TG、LDL-C、ApoB、AI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t=3.91、4.32、4.87、4.22、4.31,P〈0.05);ApoAI低于正常妊娠组(t=3.96,P〈0.05);HDL-C低于正常妊娠组,但无显著性差异(t=2.52,P〉0.05);重度TG、LDL-C、ApoB、AI明显高于轻度(t=5.11、4.13、3.94、4.43,P〈0.05),而TC、HDL-C、ApoAI与轻度无显著差异(t=1.21、2.12、1.87,P〉0.05)。结论:子痫前期孕妇存在着明显血脂代谢异常,并且随病情加重而更加紊乱,孕期应严密监测血脂水平,作为预测和诊断子痫前期发病与疾病程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正常妊娠妇女顺产后24 h血常规指标,并探讨其正常值参考区间.方法 分别对妊娠妇女临产、顺产后24 h内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中性粒细胞(NE)和血细胞比容(HCT)进行测定及统计分析.结果 正常妊娠妇女顺产后24 h与临产比较,RBC、Hb、PLT及HCT均明显降低,WBC和NE则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血常规检测结果可为临床应用的参考依据,用于评估正常妊娠妇女的血象感染诊断,从而指导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17.
孕妇分娩前凝血功能、纤溶指标检验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分娩前孕妇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变化,预防产后大出血或血栓形成。方法 检测200例分娩前孕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并与200例非孕健康妇女对照组比较。结果 分娩前妇女PT、APTT、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FIB明显增多(P〈0.01),DD明显升高。结论 临产妇女处于高凝状态,产前凝血功能和纤溶指标的检测对预防产科并发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凝血4项结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07年5月-2009年5月我院保健科诊断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118例为观察组,健康孕妇207例为对照组,2组资料均已进行凝血4项检测。结果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的PT,APTT的时间比健康孕妇明显缩短,而FIB的结果明显升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18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中,轻度61例(51.6%),中度36例(30.5%),重度21例(17.9%),用统计学双变量Spearman相关分析,PT,APTT的结果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FIB则呈负相关。结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检测凝血4项有助诊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8):115-117
目的探讨检测凝血四项、D-二聚体水平与抗凝血酶(AT-Ⅲ)对评价肝硬化患者疾病状况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51例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及AT-Ⅲ指标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患者PT、APTT及TT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FIB的含量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二聚体上观察组高于对照组,AT-Ⅲ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随着病情的加重,PT、APTT、TT及D-二聚体呈逐渐上升趋势,而FIB、AT-Ⅲ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针对肝硬化患者,对其凝血四项、D-二聚体及AT-Ⅲ指标水平进行检测,可以客观的评价患者的凝血状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正常妊娠孕妇分娩前检测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检测50例正常妊娠孕妇(观察组)分娩前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并与50例正常的非孕妇女(对照组)的对应指标进行了临床对比分析。结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压积降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和凝血酶时间2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妊娠孕妇分娩前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产前血小板和凝血指标检测对临床预防产科的并发症和合并症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