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医综合康复病房 (strokeunit,SU)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35 2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作回顾性分析 ,分为SU组 2 0 3例和一般病房 (generalward ,GW ) 1 4 9例两组。观察两组的急性期治疗、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及生活能力改善的效果。结果 :①临床疗效比较 :显效率SU组 31 .1 % ,对照组 2 3.5 % ;总有效率SU组 83.3% ,对照组74 5 % ,组间比较P <0 .0 5。②治疗后生活能力状态 (ADL)比较 :0~ 3级者SU组占 81 .1 % (1 5 6 / 1 98) ,GW组占 71 .9% (1 0 5 /1 4 6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SU组可以提高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 ,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急性期过后患者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特种针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具有简、便、验、廉等优势。本文通过介绍头针、腕踝针、浮针、火针、小针刀等特种针法在中风后遗症中的应用概况及作用机理,了解目前中风后遗症的特种针法治疗现状,分析不同特种针法在中风后遗症中的优势,总结目前针灸治疗此病存在的不足。特种针法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证实有效,值得重视、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防治中风已有2千年历史。多年来,随着临床和基础等方面对卒中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治疗中风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临床治疗及基础实验的研究进展.认为中医药有其优势和特点,但亟待加强多种剂型的研发,并制定统一的辨证分型和疗效评定标准,以判断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中风后失语症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采用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优势显著。本文重点介绍王祖红教授以肾-脾-心经络诊察,结合管氏舌针及廉泉齐刺法整体治疗中风后失语症经验。  相似文献   

5.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数中风患者都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中医在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为了解目前中风后遗症的中医治疗现状,文章对近年来运用中医中药、针灸、推拿及中医综合方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中风后抑郁是常见的脑中风后并发症,可以严重影响中风患者主动康复训练的积极性从而延缓恢复过程,中医药在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方面有一定优势。文章从病因病机、中医药及针灸治疗等方面将近年来有关中风后抑郁研究及文献进行综述,并对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今后研究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中风发病率日益提高,中医自古以来治疗中风有其独到的优势,随着实验以及临床观察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总治愈率,降低患者临床症状评分等方面相较于单纯的西医治疗有极大的优势。我们应更加全面地开展不同方向的实验研究,扩大临床观察的观察范围,更好地探讨及研究中医方剂学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优势,并联合针灸学、现代医学,使治疗手段更为丰富,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更好地预防缺血性中风的发生,更好地改善中风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40例双重性中风患者的体会.本文通过对40例双重性中风患者进行随机分为:西治组、中西医组,西医治疗组以降压、脱水、对症支持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或清开灵,血塞通或脉络灵,参麦、黄芪针;口服或鼻饲、灌肠安宫牛黄丸及化瘀醒神汤.结果:西医治疗组有效率6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有效率90%,说明中西结合较单纯西治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SU6668联合5-Fu对人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将结肠癌HT-29细胞注入裸鼠脾脏,建立结肠癌肝转移模型。将裸鼠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SU6668组、5-Fu组和对照组4组。治疗6周后,处死裸鼠,计数肝转移率和肝转移结节数。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图像分析系统对肝转移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e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各组转移率依次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肝转移结节数目比较上,对照组结节数大于20个时各组裸鼠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和SU6668组分别与5-Fu组及对照组相比,MVD均显著减少(P<0.05)。联合治疗组、SU6668组、5-Fu组与对照组比较,VEGF、bFGF均显著降低,且联合治疗组、SU6668组、5-Fu组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6668通过抗血管生成抑制结肠癌的肝转移,与5 Fu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为安全有效的抗肿瘤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研究胰岛素加磺脲类药联合(INS/SU)或单用胰岛素(INS)二种疗法治疗继发性SU失效的疗效,并通过体外试验探讨INS加SU治疗的机理。方法:54例继发SU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二组,分别给INS加SU及INS治疗共3个月,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细胞与优降糖孵育后INS受体结合位点。结果:(1)治疗3个月时两组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Ic)得到较好控制。(2)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明显改变。(3)INS组较INS加SU组体重增加显著、血INS水平明显升高。(4)优降糖孵育后的脂肪细胞INS结合位点增多,与INS特异结合率提高。结论:(1)INS加SU与INS均可有效地治疗继发性SU失效的病人。(2)INS加SU联合治疗与单用INS治疗比较,其引起的血INS水平升高、体重增加程度均较低。(3)SU通过影响靶细胞INS受体等胰外作用.而增强INS的作用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卒中单元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卒中单元组、卒中单元+高压氧组,均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卒中单元组早期制定标准化操作程序,给予规范的综合康复治疗,卒中单元+高压氧组在卒中单元的基础上加上高压氧治疗。在治疗前后均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和Barthel指数(BI)评分,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后卒中单元组、卒中单元+高压氧组ESS评分及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卒中单元+高压氧组ESS评分及BI评分显著高于卒中单元组(P〈0.05)。结论卒中单元联合高压氧治疗能明显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治疗中风研究文献的质量评价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目的:对中风的中医药临床治疗性文献进行科研设计质量的分析。方法:按照临床流行病学/DME原则,制订《中风医药临床研究文献评价表》,经测试其重复性较好(主要条目Kappa值为0.46-0.48,中度);用其对1992-1996年的中风中医药临床临床治疗性文献进行评价。结果:28.4%的研究采用了随机对照方法,但随机的质量和可信度较差;盲法极少被采用;  相似文献   

13.
住院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了解住院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分析卒中患者并发DVT的临床特点;初步观察抗凝治疗对卒中后DVT的预防效果.方法连续调查了2001年12月至2002年12月收住入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的卒中患者,经CT或磁共振成像检查证实符合卒中诊断,共计488例,男328例,女160例;年龄22~93岁,平均65岁±11岁;95.5%为汉族.调查步骤(1)对每位入院的卒中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2)于发病7~10 d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3)高度可疑DVT的患者,1周后重复超声检查.结果 (1)DVT的总体检出率为21.7%;(2)检出率最高的年龄组为70~79岁组(28.0%).(3)女性DVT的发生率(29.4%)高于男性(18.0%),P=0.004.(4)卒中合并严重瘫痪者DVT发生率为25.9%.(5) DVT最常见的局部症状为肿胀(13.3%),但下肢增粗与DVT定位无相关性;74.5%的DVT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6)DVT主要累及下肢远端静脉,近端DVT远端DVT=1.02.3,以腓静脉最常见(30.4%),77.3%的DVT超声表现为充盈缺损.(7)使用低分子肝素可使缺血性卒中患者的DVT发生率减低40.0%.结论 (1)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为DVT高发人群.(2)大多数DVT患者无症状,体征不特异,不能根据临床表现诊断DVT.(3)多数卒中患者的DVT累及下肢远端深静脉,以充盈缺损为超声主要表现.(4)应用低分子肝素可降低缺血性卒中患者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Strokeisthethirdleadingcauseofdeathinmostcountries InChina ,strokeisamajorpublichealthproblemassociatedwithhighmortality ,disability ,andfinancialcost Whatisthemosteffectivetreatmentstrategyforstrokepatients?Theanswertothisquestionisimportant,becausestrokeisfrequent,lethal,andexpensive 1 Thetraditionaltherapymodelhasbeencriticizedforitsarbitrarinessanddeficiencies 2  Estab lishingahospitalstrokeunit (SU)isonepromisingnewtherapeuticapproach METHODSTriageandsubjectsThesubjects (n =392 …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介质与应激性溃疡(stree ulcer,SU)的相关性。 方法 测定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la(6-Ke-To-PGFla)浓度和检测患者的胃液及大便潜血情况,分析彼此之间的关系。 结果 ①急性脑卒中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为20.0%,其中出血性脑卒中并发SU为37.5%,缺血性脑卒中并发SU为8.8%;②SU组ET,TXB2显著高于对照组(未并发SU组);观察组6-Ke-To-PGFla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ET、TXB2增高和6-Ke-To-PGFla的降低与应激性溃疡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磺脲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短期病死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按照脑梗死发生前是否正在服用磺脲类药物分为磺脲组(SU组)和非磺脲组(NSU组)。其中根据SU组患者入组前是单用磺脲类药物控制血糖还是联合其它降糖药控制血糖分为单药亚组和联合用药亚组;NSU组根据降糖药种类进一步分为不同的亚组。比较SU组与NSU组患者之间、单药组与联合用药组及NSU各亚组与SU组之间入院时基本临床资料、短期病死率及入院时、入组2周/出院时、入组12周时3个时间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 指数(BI)评分得分。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SU组26例,NSU组72例,两组患者入院时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周时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两组患者入院时、入组2周/出院时、入组12周时NIHSS、MRS、BI三个指标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SU组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任一NSU亚组与SU组相比,上述主要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U组单药亚组和联合用药亚组上述主要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磺脲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无独立于降糖作用之外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早期疗效以及恢复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疗效以及恢复期的影响。方法自2005年3月至2006年4月我院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共214例,随机进入卒中单元和普通病房。观察指标是病死率、平均住院时间、神经功能评价(NIHSS)、生活能力评价(BI)、社会功能评价(OHS)评分。经SPSS统计,分析卒中单元的效果。结果虽然卒中单元组和普通病房组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的医疗花费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出入院NIHSS平均差值、BI平均差值、OHS平均差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卒中单元组住院病死率低(P<0.05),康复比例增加,以及发病后1个月、3个月的NIHSS、OHS卒中单元组均明显优于普通病房组(P<0.05)。结论卒中单元能减少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早期日常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回归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卒中单元对急性脑卒中治疗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析卒中单元的治疗效果及经济学评价。方法 对进入卒中单元(n=32例)和普通病房(n=3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住院期间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能力评价(BI)、住院费用及病人和陪护者工资损失进行分析,并经SPSS11.5统计软件来分析卒中单元的经济效益。结果 卒中单元较普通病房组神经功能缺损每减少1分,少花费707.51元,较普通病房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能提高5分,少花费33.23元。结论 卒中单元能明显降低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但所需的花费较普通病房患者少,卒中单元在改善患者结果上更为经济。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应激性溃疡的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eidosis,DKA)合并应激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8年1月诊治的20例DKA合并应激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20例DKA患者合并应激性溃疡均有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通过实验室检查及胃镜诊断明确。尽快纠正低血容量和酮症酸中毒,止血、降糖治疗后,除1例79岁老年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外,其余19例均治愈出院。结论DKA易合并应激性溃疡,应首先解除应激因素,积极处理DKA,抗感染,纠正酮症及酸碱代谢失调,抗休克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管理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该院于2004年7月~2007年12月将收治的37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组和非卒中单元组进行管理治疗,观察两组的住院病死率、总有效率、平均住院时间和神经功能评价(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生活能力评价(Barthel index,BI)、社会功能评价(Oxford handicap scale,OHS)。结果卒中单元组和非卒中单元组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5.94%、14.29%,总有效率分别为88.61%、79.7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7.50±7.35)d和(16.89±7.20)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入院NIHSS、BI及OHS平均差值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卒中单元组优于非卒中单元组。结论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明显优于普通住院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