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水中待产分娩对初产妇产后近期盆底功能及新生儿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 年 11 月-2017 年3 月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收治的初产妇200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意愿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水 中待产分娩(观察组80 例)及常规待产分娩(对照组120 例),对比其生产结束后盆底功能指标差异,统计 两组新生儿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后42 d 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盆腔器官脱垂(POP)发 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盆底组织Ⅰ类肌纤维肌力0、Ⅱ、Ⅲ和Ⅴ级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Ⅱ类肌纤维肌力0、Ⅱ和Ⅴ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盆底肌肌电、 盆底肌压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水中待产分娩能够有效减轻初产妇产后近期盆底电生 理指标的损伤情况,对产妇产后近期盆底功能影响较小,且新生儿安全性较好,不会增加新生儿窒息率和感染 率,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孕产期盆底康复训练指导对盆腔脏器脱垂(POP)发病率及电刺激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分娩并进行盆底肌力筛查及治疗病人1629例,分为对照组(795例)和观察组(834例)。对照组定期孕检,但未进行孕期干预,产后POP者进行盆底康复治疗。观察组定期孕检,进行孕期干预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及质量管理、盆底肌肉锻炼,接受产后康复治疗,进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并结合产妇盆底肌肉功能锻炼。产后42 d复查分析2组产妇发病情况,于产后6个月进行随访及复检,观察产妇POP改善状况。结果产后42 d与观察组比较,对照组肌张力达到Ⅰ级和Ⅱ级肌力水平比例明显偏高,POP-Q结果显示,对照组SUI患病率(38.23%)明显高于观察组(28.89%)(P < 0.05)。治疗6个月后肌拉力测试结果显示,2组Ⅰ级和Ⅱ级肌力水平比例明显减少,POP-Q结果显示2组SUI患病率明显下降,对照组SUI患病率高于观察组(P < 0.05)。治疗6个月后POP-Q改善程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孕产期盆底康复训练指导能够有效降低POP的发病率,并能够有效提高电刺激对盆底脏器脱垂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分析妊娠及分娩产科因素对孕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同时观察盆底肌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根据分娩方式,将713例足月产初产妇分为阴道顺产组(237例)、试产后剖宫产组(238例)以及选择性剖宫产组(238例),检测盆底肌力、疲劳度以及阴道压力等,并评估其产后早期盆底功能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法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期法来了解产妇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SUI)以及盆腔脏器脱垂(POP)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筛查出盆底肌力〈4级或发生POP或SUI症状的患者采用盆底肌康复治疗。比较和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盆底肌肌力和POP-Q分期及肌电压、尿失禁程度改变情况,并评价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713例产妇中,210例(29.5%)盆底I类肌纤维肌力表现正常,236例(33.1%)II类肌纤维肌力表现正常;518例(72.7%)阴道压力表现正常;377例(52.9%)盆底I类肌纤维疲劳度正常,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治疗后,SUI和POP症状得到明显好转(均P〈0.01)。结论妊娠和分娩会引起患者盆底肌力和阴道肌力下降,增加患者肌肉疲劳度和产后POP及SUI。采用盆底肌康复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待产方式对初产妇产后近期盆底功能的影响,寻求最有益的待产方式。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分娩的初产妇,按自愿分为水中待产组69例(简称水中组)、传统待产组95例(简称传统组)、硬膜外麻醉待产组75例(简称药物组)。收集阴道分娩产妇产程、会阴侧切及会阴裂伤、1 min和5 min新生儿Apgar评分、孕期及产后42 d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分度(POP-Q)和盆底电生理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水中组与传统组相比中转剖宫产率、会阴侧切率、产后42 d SUI发生率降低(P0.017),Aa指示点上移(P0.017)。水中组与药物组相比第一、二产程时间缩短,会阴侧切率降低,水中组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优于药物组,Aa指示点上移(P0.017)。结论:水中待产可降低初产妇剖宫产率、会阴侧切率及产后42 d SUI发生率,可减轻初产妇产后近期盆底电生理指标损伤程度、盆底器官脱垂程度,水中待产可能对盆底功能有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5年5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产后6~8周复查的产妇5057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1495例)和阴道分娩组(1564例),分别通过盆底功能检测仪检测肌力、疲劳度、阴道动态压力。结果选择性剖宫产组Ⅰ类肌纤维肌力受损1464例(981%),Ⅱ类肌纤维肌力受损1471例(986%),阴道分娩组Ⅰ类肌纤维肌力受损I555例(993%),Ⅱ类肌纤维肌力受损1556例(9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性剖宫产组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疲劳度,阴道动态压力分别(1.96±0.061)、(145±0066)和(29.06±0.87)与阴道分娩组(1.75±0.054)、(125±0.060)和(26.56±0.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选择性剖宫产,阴道分娩对产后早期盆底肌的损伤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电位及肌力的影响。方法:自2018年9月起选取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产科产检、分娩,并在盆底治疗中心接受产前、产后盆底功能检查的初产妇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急诊剖宫产组和择期剖宫产组,阴道分娩组进一步分为会阴侧切组组和非会阴侧切组。分别在孕36~38周和产后6~8周对盆底肌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数值进行定量测定。结果:截至2019年8月共入组221例产妇,阴道分娩组139例(会阴侧切组61例,非会阴侧切组78例)、急诊剖宫产组27例和择期剖宫产组55例。孕36~38周时,阴道分娩组、急诊剖宫产组和择期剖宫产组产妇盆底肌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8周时,阴道分娩组盆底肌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均低于急诊剖宫产组和择期剖宫产组(P<0.05~P<0.01);会阴侧切组与非会阴侧切组比较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在产后早期对盆底肌电位及肌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的结局指标。方法:采用单中心对照研究,将我院2016年4至10月产后3~6个月复查的足月产妇按纳入及排除标准,分为剖宫产组、阴道分娩组。收集患者基本情况,通过盆底功能结局评估指标对2组产妇盆底肌力、表面肌电值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42例阴道分娩及146例剖宫产分娩产妇在尿失禁、子宫脱垂及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上有统计学差异(P=0.00),阴道分娩组子宫脱垂及尿失禁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而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低于剖宫产组。2组浅深肌群的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快肌肌纤维上升时间及恢复时间、慢肌肌纤维平均肌电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静息阶段平均值、快肌(Ⅱ类肌)肌纤维最大值、慢肌(Ⅰ类肌)肌纤维变异性、治疗前肌电评分、腹肌参与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产妇快肌肌电最大值及腹直肌分离发生率均小于剖宫产产妇。结论: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均对盆底肌力、表面肌电值造成损伤,可能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5):57-60
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及产后电刺激对盆底肌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266例,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将产妇分为顺产组164例和剖腹产组102例;产后6周对所有产妇的盆底肌功能进行评测,其中有82例产妇出现盆底肌功能障碍,然后将82例产妇分为两组,对照组产妇接受自行缩提肛康复治疗,观察组产妇接受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观察不同分娩方式盆底肌力测定结果、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对盆底肌功能影响。结果顺产和剖宫产均会使产妇出现盆底肌力异常,两组盆底肌力异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盆底肌力Ⅰ类、Ⅱ类、肌电压、阴道压力正常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产和剖宫产均会使产妇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然后对产妇实施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可以提升产妇盆底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珠三角地区流动女性产后盆底肌力异常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防治提供理
论依据。方法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和佛山市各1所医院中于2013年10月~2014年7月分娩并在产后42 d行盆底
肌力筛查的产妇1008例。盆底肌肉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的测定采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影响因素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
调查表完成。结果珠三角地区流动女性产后42 d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49.21%、49.60%;不同年龄、不同职业
产妇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剖宫产产妇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均低于阴道分娩产妇,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产次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均存在关联性,并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分娩方式与产次是珠三角地区流
动女性产后盆底肌力异常的影响因素,应加大对流动妇女的健康宣教,提倡计划生育,及时干预以减少盆底肌肉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病人生物反馈治疗果效及盆底肌表面电信号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2例产后轻度压力性尿失禁病人进入前瞻性研究;应用SOKO9003型治疗仪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对自然分娩和选择性剖宫产组治疗前后盆底肌表面肌电信号包括盆底肌Ⅰ、Ⅱ类纤维的活力值及肌力进行检测,对肌力牛津改良量表(Modified Oxford Scale,MOS)评分进行主观评估。随访6个月再次评价上述指标,观察盆底肌表面电信号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5周后,62例中54例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87.1%(54/62),其中阴道分娩组治疗有效率为96.9%(31/32),剖宫产组治疗有效率76.7%(23/30),阴道分娩组治疗有效率较剖宫产组高,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随访6个月后,62例中48例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77.4%(48/62),阴道分娩组治疗有效率87.5(28/32),剖宫产组治疗有效率66.7(20/30),阴道分娩组治疗有效率仍高于剖宫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短期治疗后,阴道分娩组肌力的MOS评分差值与剖宫产组MOS评分差值相比较,阴道分娩组MOS评分差高于剖宫产组(P=0.040);长期治疗后,阴道分娩组肌力的MOS评分差值与剖宫产组MOS评分差值相比较,阴道分娩组MOS评分差仍高于剖宫产组(P=0.030)。长期治疗与短期治疗后阴道分娩组的盆底肌Ⅰ、Ⅱ类肌纤维活力的改变量均大于剖宫产组(P<0.05),但是治疗时限对盆底肌Ⅰ、Ⅱ类肌纤维活力的改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时限对M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生物反馈疗法能够有效治疗产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治疗后阴道自然分娩(vaginal delivery,VD)产妇盆底肌功能恢复快,盆底康复治疗疗效明显优于择期剖腹产(caesarean section,CS)者,分娩对盆底组织的损伤是可恢复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妊娠和分娩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的影响。方法 以568例产后6~8周复查的足月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通过徒手和机器检测盆底肌力、疲劳度和阴道压力以评估产后盆底功能;采用一般问卷调查和盆底器官脱垂定量(POP Q)分期法评分了解产后早期PFD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产后盆底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正常率分别为29.40%、33.10%,疲劳度正常率分别为52.82%、89.08%,阴道最大压力正常率为72.54%,不同分娩方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为27.82%,不同分娩方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8周SUI和阴道前、后壁,子宫脱垂的发生率分别为9.86%、79.40%、21.13%、12.50%,阴道顺产组>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阴道分娩、会阴侧切和新生儿出生体质量(≥4000g)是产后SUI和POP共同的危险因素,而妊娠期SUI是产后SUI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妊娠和分娩相关因素会使盆底功能下降,出现产后SUI和POP,应在早期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康复治疗前后的产后妇女控尿能力、盆底肌肉收缩力强度的变化,探讨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00例产妇,按照数字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4组,每组50例,A组为剖宫产联合为期3个月的盆底康复训练治疗;B组为剖宫产联合产后常规性护理;C组经阴道分娩联合为期3个月的盆底康复训练治疗;D组为经阴道分娩联合产后常规性护理,观察各组经过康复训练治疗后的产妇尿失禁(SUI)及盆腔脏器脱垂(POP)发生率、盆底肌力强度的变化情况。结果选择性剖宫产组(A组+B组)和经阴道顺产组(C组+D组)治疗前相比,SUI、SUI合并POP(S+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选择性剖宫产A组与B组相比,SUI、SUI合并POP(S+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阴道顺产C组与D组相比,SUI、SUI合并POP(S+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选择性剖宫产A组与经阴道顺产C组相比,SUI、SUI合并POP(S+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选择性剖宫产A组的手测盆底肌力评分高于B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低于B组,肌纤维肌电压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经阴道顺产C组的手测盆底肌力评分高于D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低于D组,肌纤维肌电压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康复治疗,选择性剖宫产A组与经阴道顺产C组相比较,手测盆底肌力评分,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以及肌纤维肌电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顺产确实会增加各种PFD症状的发生率,但经过盆底康复训练后,各种PFD症状改善明显,盆底康复训练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具有防治作用,经过康复治疗后,经阴道顺产PFD的发生率与选择性剖宫产PFD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电刺激及生物反馈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肌力和疲劳度的影响.方法 将2012年3月-2013年5月在本院接受顺产分娩的180例产妇纳入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盆底功能训练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的观察组和仅给予盆底功能训练的对照组各90例,观察盆底肌电活动、疲劳度及肌肉收缩力、尿失禁发生率、性生活满意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Ⅰ类肌纤维电位平均值(19.4±2.5)μV、Ⅱ类肌纤维电位平均值(23.3±3.1)μV,产后2、6个月阴道静息压(35.7±6.3)、(38.2±6.3)cmH2O,阴道收缩压(39.4±5.3)、(42.2±9.3)cmH2O,阴道收缩持续时间(5.7±0.8)、(4.8±0.7)s,性生活满意率(48.89%、75.56%)均高于对照组;Ⅰ类肌纤维疲劳度(3.8±0.5)%/s,Ⅱ类肌纤维疲劳度(3.4±0.6)%/s;产后2、6个月尿失禁率(21.11%、13.33%)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电刺激及生物反馈康复治疗有助于增强盆底肌肉收缩力,缓解疲劳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盆底肌肉康复器联合盆底肌抗阻肌力训练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SU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盆底肌抗阻肌力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盆底肌肉康复器训练,比较两组盆底肌力、1 h尿垫试验漏尿量、膀胱残余尿量、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ICIQ-SF)评分、尿动力学指标[最大尿道压(MUP)、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功能性尿道长度(SFL)、腹压漏尿点压(ALPP)]水平和尿失禁生命质量问卷(I-QOL)评分。结果:训练后,观察组阴道动态压力、Ⅰ类及Ⅱ类盆底肌纤维平均肌电压、MUP、MUCP、ALPP和I-QOL评分高于对照组,1 h尿垫试验漏尿量、膀胱残余尿量、ICIQ-SF评分低于对照组,SFL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肉康复器联合盆底肌抗阻肌力训练应用于产后SUI患者中可提高盆底肌力,减少漏尿量,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尿动力学指标水平,提高其生命质量,效果优于单纯盆底肌抗阻肌力训练。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与足部穴位按摩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在产后早期对初产妇进行康复治疗,探讨中医参与产妇产后盆底肌力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0例产后纤维肌力异常的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200例,对照组20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法(Kegel 训练法),治疗组采用 Kegel 训练并配合穴位按摩进行盘底肌力的康复治疗,通过对2组肌电压及自身满意度的统计,总结临床疗效。结果在经过康复治疗后,所有产妇Ⅰ、Ⅱ类型肌纤维肌电压均得到提升,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提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整体满意率对照组达80.5%,治疗组达90.0%,2组比较,P <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康复训练能帮助产妇提高Ⅰ、Ⅱ类型肌纤维的肌电压,对产妇盆底肌力功能的康复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s,PFD)患者尿道中段阴道壁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7例单纯性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49例单纯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和20例对照患者尿道中段阴道壁组织中MMP-9的表达。结果SUI组、POP组MMP-9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在不同程度POP患者中,检出阳性率分别为I度41.7%(5/12)、Ⅱ度81.8%(18/22)、Ⅲ度92.3%(12/13)。MMP-9随着盆底器官膨出的程度增加,其表达增强,与膨出程度呈正向变化趋势(r=0.525,P〈0.001);在不同程度SUI患者中,检出阳性率分别为Ⅰ度41.1%(7/17)、Ⅱ度81.3%(13/16)、Ⅲ+Ⅳ度87.5%(14/16)。MMP-9随着SUI严重程度增加,其表达增强,与严重程度呈正向变化趋势(r=0.613,P〈0.001)。结论MMP-9与PFD密切相关,MMP-9的过度表达可能参与了PFD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对阴道前壁膨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产后阴道前壁膨出Ⅰ~Ⅱ度病人60例,根据病人是否自愿接受盆底康复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将治疗电极放入病人阴道内,作用于盆底肌肉,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并采集盆底肌电值,每周2次,每次30 min,12次为一个疗程,同时联合凯格尔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的产后健康宣教。比较2组病人阴道前壁恢复情况和盆底肌电分布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优于对照组的60.00%(P < 0.05)。前静息阶段和后静息阶段,2组病人间盆底肌表面电位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在Ⅱ类肌纤维、Ⅰ类肌纤维和肌纤维耐力测试阶段,观察组盆底肌表面电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盆底康复可以提高盆底肌力,在阴道前壁膨出中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