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量研究证明了这种手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但术后造成邻近节段退行性变或加剧已存在的退行性变的问题日益突出,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与关注。邻近节段退变是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后最常见的病变,其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如何有效治疗及预防退变的发生成为研究的热点。大部分学者研究认为,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加、椎间盘内压力增高以及关节突关节负荷增大等生物力学改变是导致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的主要原因,许多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估和分析各因素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融合节段的长短与相邻节段退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8年5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69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将其按融合节段数分为A、B、C三组:单节段融合24例为A组;双节段融合26例为B组;多节段融合19例(3个节段及以上)为C组。分别在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测量X线片上固定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椎体滑移距离、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并通过影像学评价标准评定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析融合节段数与邻近节段退变的关系。结果:随访时间为18~72个月,平均为31.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神经损害加重症状。末次随访时,A组有2例(8.3%)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B组为4例(15.4%),C组为4例(21.1%)。A、B两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会增加相邻节段退变,融合固定节段越多,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变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及影像学结果。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腰椎退变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ynesys组(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和PLIF组(PLIF治疗),每组各40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特征。结果:Dynesys组手术的平均时间为(102.3±19.23)min,短于PLIF组的(128.4±21.87)min,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Dynesys组术中出血量为(227.1±43.2)m L,明显少于PLIF组的(361.2±67.3)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ODI以及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ODI以及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手术末次随访两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近侧邻近节段椎间高度无明显变化,两组术后末次随访节段椎间高度Dynesys组变化更明显(P<0.05);Dynesys组手术节段ROM由术前为7.1度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4.6度,而PLIF组则由术前为7.2度降至末次的0度(P<0.05)。Dynesys组5例患者出现影像学中邻近节段退变,PLIF组出现影像学中邻近节段退变16例,两组比较差有统计学差异(P<0.05),PLIF组出现1例邻近节段退变,行二次手术。结论: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均能取的理想的效果,与融合术相比,Dynesys动态内固定对保留手术阶段部分的ROM、邻近节段椎间ROM的增幅以及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数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后路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影响因素与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至2006年6月因腰椎退变性疾病行腰椎后路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83例,观察ASD的发生率并分析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与否、融合位置、融合范围及是否"悬浮固定"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随访84~127个月,平均104.7个月。共有24例(28.9%)患者出现ASD的影像学表现,其中18例发生于融合节段近端,6例发生于远端。术前存在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以及高位腰椎(固定的最近端椎体为L1~L3)融合均为术后ASD出现的危险因素(P〈0.05),而性别、融合范围以及是否行"悬浮固定"对ASD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未出现ASD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伤残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腰椎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的改善率均优于出现ASD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状态、融合部位与术后ASD发生率存在一定相关性,ASD对腰椎融合术的远期预后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4,(4):311-313
目的:探讨单节段与多节段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07年5月2011年8月在我科诊疗并接受腰椎融合术的61例病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主要分为单节段组和多节段组。通过测量椎间隙高度JOA评分、Prolo功能评分以及Pfirrmann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前、术后以及2年后随访的情况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术后JOA评分、Prolo功能评分明显优于术前,但在末次随访评分中,多节段组明显高于单节段组(P<0.05);末次随访多节段组患者上、下邻近节段的Pfirrmann评分均明显高于单节段组,而椎间隙高度则明显小于单节段组(P<0.05)。结论:腰椎融合术治疗效果显著,多节段融合术后邻近节段较单节段融合术更易发生退变,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余辉 《当代医学》2021,27(24):29-31
目的 探讨腰痛患者腰椎小关节MRI影像学异常征象特点与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本院行腰椎小关节MRI检查的腰痛患者282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24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椎间盘、附件、椎体病变MRI影像学异常征象.结果 观察组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纤维环后方高信号、小关节退变、小关节积液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间盘膨出、软组织肿胀、棘间韧带高信号、Modic改变、Schmorl结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腰痛症状患者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纤维环后方高信号、小关节退变与积液MRI影像学异常征象和健康人群具有显著差异,可作为临床诊断腰痛患者的相关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年龄因素对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7月—2016年9月因腰椎退行性变行腰椎融合手术患者78例,门诊随访2年,分为65岁以下的年轻组以及65岁以上的老年组。比较两组的脊柱稳定性参数以及术后2年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术前及术后的腰椎前凸角和脊柱矢状位平衡分别与年轻组术前及术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老年组术前和术后骨盆倾斜角以及骨盆入射角分别与年轻组术前及术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及术后两组骶骨倾斜角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年轻组术后2年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为16.67%,老年组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为38.89%,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随着年龄增加脊柱融合术后脊柱以及骨盆矢状位的稳定性逐渐减弱,老年患者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评价单节段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邻近节段保护)与单节段椎间融合两种方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及对邻近节段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采用Isobar动态固定进行邻近节段保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 1年1月椎间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及单节段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57例患者资料.邻近节段保护组27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退变较重,行单节段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单节段融合组30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无不稳或退变较轻,行单节段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对比评价两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椎总活动度及邻近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保护节段及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发生率.结果 随访时间12~40个月.两组患者术后VAS及ODI评分均获得显著改善,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腰椎总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节段保护组保护节段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无差异.两组术后头侧第一邻近节段活动度均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保护组保护节段退变均未见进展,邻近节段保护组7例、单节段融合组5例出现邻近节段不稳,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邻近节段保护组出现螺钉松动及断裂各1例.结论 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早期疗效,其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观察.该技术存在动态固定失效的风险,其发生可能与操作技术及适应证选择有关,故应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以术前邻近节段存在明显退变或不稳且无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为宜.  相似文献   

9.
刘传芳 《黑龙江医学》2021,45(17):1827-1829
目的:比较分析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单边和双边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的脊柱稳定性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探讨单边与双边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7月梅州市中医医院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16例和对照组14例,研究组采用单边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双边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脊柱功能、脊柱融合时间和融合率、邻近节段退变情况以及脊柱稳定性.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和2年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脊柱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脊柱融合率均为100%;术后2年,两组患者的胸椎后凸角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术后2年胸椎后、腰椎前凸角和颌眉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2年矢状垂直偏距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年腰椎前凸角均显著高于术前,矢状垂直偏距和颌眉角显著低于术前(P<0.05);研究组邻近节段无退变7例、1级退变6例、2级退变3例,退变率为56.25%,对照组无退变3例、1级退变7例、2级退变4例,退变率为78.57%,研究组邻近节段退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单边内固定椎间融合术,与双边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比较,其在改善脊柱稳定性、减轻邻近节段退变方面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颈椎后路C3~C7椎板切除减压,后路固定融合术后,在中期内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行颈椎后路 C3~C7椎板切除减压,后路固定融合术后的41例患者。相邻节段退变的评估采取两种方式:(1)为X光影评定,即在X线侧位片上定义X线椎间隙高度丢失与术前相比大于10%;形成肉眼可见的新生骨赘或 者原有骨赘增大;或者出现前纵韧带钙化。(2)为核磁共振(MRI),在MRI 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ki的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观察相邻节段退变的情况。同时通过颈椎活动度及椎间高度来进行评估。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的X线片随访及MRI随访,时间为12~26个月,平均18个月。符合观察标准的节段共计82个。患者术后3 d椎间高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 d椎间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与术前X线过伸、过屈位的颈椎活动度相比,颈椎活动度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与术后3 d对比,差异没有统 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植骨达到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脱出、断裂发生。患者的上位、下位相邻节段未出现新生骨赘或者骨赘增大的节段、前纵韧带钙化。通过MRI影像学观察 ,末次随访、术后3 d与术前相比上位、下位相邻节段椎间盘信号无明显变化。结论:C3~C7节段行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后,在中期患者不会出现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对应用RF-II装置加BAK椎间融合器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35例患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效果满意,滑脱复位率100%,椎间融合率100%,无滑脱丢失。87.2%疗效优良。结论:应用RF-II装置加BAK椎间融合器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设计一种经侧后方斜向置入单枚多孔螺纹状融合器的椎间融合新技术,并对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小牛的脊柱标本12件,分为2组(n=6),第一组经侧后方斜向置入加长的单枚椎间融合器;第二组经后路置入双枚椎间融合器。测定纵向压缩、屈曲、侧方弯曲、伸展及双向旋转刚度。第一次测试各组置入融合器后之刚度值,第二次测试各组增大融合器规格后之刚度值,第三次测试第一组附加小关节突螺钉内固定后之刚度值。结果:单枚融合器组的纵向压缩刚度、左侧(融合器植入侧)弯曲刚度、顺与逆时针旋转刚度均较双枚融合器组显著增大(P<0.05)。第一组试件,辅加小关节突螺丝钉固定后,伸展、双侧弯曲和顺时针旋转刚度有明显增加。单枚融合器组的右侧弯曲刚度较双枚融合器组下降。单枚融合器组,增大融合器规格可提高压缩刚度、伸展刚度、屈曲刚度,但右侧弯曲刚度及逆时针刚度下降。双枚融合器组增大融合器规格,刚度并无明显增大。结论:经侧后方斜向植入的单枚椎间融合器加上小关节突螺丝钉内固定融合术,在提供充分椎管减压的同时,具有损伤小、脊柱后部稳定性好、术中对马尾及神经根牵拉轻的优点,可以比较理想地取代后路双枚融合器椎间融合术。  相似文献   

13.
贾红伟  马文海  程增银 《医学综述》2014,(12):2292-2294
目的评估微创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结合关节突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治疗退行性变腰椎疾患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10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应用单侧椎弓根螺钉结合关节突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治疗的12例腰椎节段性不稳和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模拟视觉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结果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腰腿痛VAS及JOA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167,161.332,P<0.05),随术后时间的延长患者VAS逐渐减低,术后12个月时最低,JOA评分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术后3个月与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0例患者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83%)。结论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结合关节突螺钉固定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行性变腰椎疾患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单侧椎弓根螺钉对侧关节突螺钉固定黄韧带保留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下腰椎失稳患者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对侧关节突螺钉固定黄韧带保留手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协会(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通过影像学评价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并观察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内固定位置、融合情况以及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JOA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影像评价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良好,未发现内固定松动和断裂,椎间融合率100%。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对侧关节突螺钉固定黄韧带保留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创伤小,术后融合率高,有效预防了手术后神经粘连,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与自体骨环形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46例患者依植骨方式的不同分为椎间融合器融合组(A组,26例)与环形植骨融合组(B组,20例),比较两组术后的椎间隙高度、滑脱复位率、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的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易0.05)。临床优良率采用Nakai评分标准:A组优16例,良7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达88.5%;B组优14例,良4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达90%;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明显增加,但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都有不同程度丢失。A组少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和自体骨环形植骨融合分别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短期内都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两者临床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和后外侧植骨两种植骨方式在成人腰椎滑脱中的骨融合率和临床疗效.方珐:对100例腰椎滑脱患者根据病情分别采取后路腰椎椎间植骨内固定(56例)和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44例)两种植骨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植骨方式的骨融合率、临床疗效、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结果:后路椎间植骨的手术时...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1):111-1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损毁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对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射频损毁腰脊神经后内侧支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消炎镇痛药进行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腰痛程度,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及治疗结束后半年的VAS评分,根据VAS评分来评价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和治疗结束后半年的副作用。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VAS评分无显著差异;出院时和治疗结束后半年两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半年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和治疗结束后半年均未出现背部皮肤感觉功能缺失和神经根损伤等副反应。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行射频损毁腰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其临床疗效显著,疗效持久,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对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手术治疗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三维运动学测量、腰椎测量、影像学测量等方法,探讨 椎椎管狭窄症的生物学改变,并对该手术治疗作改进。结果;椎间盘纤维环后外侧、椎体后表面、椎弓根部、椎弓峡部和关节突关节等部位均产生明显的应力集中,而椎间盘退变及腰椎后仲均这一趋势加剧。后部结构切除手术除对于腰椎的生物力学行为有明确的影响,改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C型臂X线透视机引导下局部注射治疗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分析.方法:对120例C型臂X线透视机引导下局部注射及口服药物治疗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随机对照、分析,其中口服布洛芬药物治疗组60例;C型臂X线透视机引导下局部注射治疗组60例,采用疼痛模拟评分法(VAS)和活动功能评分法评分.结果:口服布洛芬药物治疗组完成43例,有效率58.14%;局部注射治疗组完成52例,有效率82.69%.结论:C型臂X线透视机引导下局部注射治疗能有效的缓解腰椎小关节源性疼痛,改善腰椎活动度,是治疗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较好方法;疗效优于布洛芬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并分别结合侧后方融合(PLF)和经后路椎体间融合(PLY)两种方法 治疗老年人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枢法模公司生产的TSRH-3D腰椎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3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其中14例患者实施TSRH-3D内固定加侧后方植骨融合(PLF);16例患者行TSBH-3D内固定加经后路椎体问融合(PLIF),进行术前术后功能、症状评分.结果 30例患者均达到良好的融合效果;实施PLF患者,Prolo功能和症状评分分别为1.25和1.64;术前腰椎滑脱角为48.6%,术后恢复至17.5%.实施PLIF患者,Prolo功能和症状评分分别为1.18和1.39;术前腰椎滑脱角为44.2%,术后恢复至20.3%.结论 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症,应用TSBH-3D腰椎后路内固定系统可以获得牢固稳定,在保持腰椎术后功能恢复方面,PLIF优于PLF,但临床结果 尚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