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杜霞  王路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4):62-63,69
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包括:分析地震受害者人群,精心准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介入,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措施、步骤、注意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旨在为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支持,为灾后心理重建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心理危机干预对地震灾难受害者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心理危机干预对四川汶川地震灾难受害者的影响。方法:采用应激反应问卷对从四川转移到武汉地震伤员和陪护家属39人进行心理危机前的评估:心理危机干预1月后对地震伤员和陪护家属再进行应激反应的评估。结果:四川地震伤员在心理危机干预前后有明显的差异(P〈0.001);陪护家属在心理危机干预前后有明显的差异(P〈0.001)结论:系统心理危机干预对四川地震灾难受害者是有效的,能预防和减少PTSD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玉树地震后的伤残患儿进行综合性危机干预,保持患儿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降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方法:参照汶川地震中使用的一些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和方法,结合青海地区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地震中伤残程度、藏族宗教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医院的实际情况,组成由家长、藏族翻译志愿者、医护人员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对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20)≥7分的118例玉树地震后伤残患儿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在干预前、后使用(SRQ-20)评定,并作相关分析。结果:采取综合性干预方法,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对降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以及保持患儿今后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结论:对玉树地震伤残小儿住院患者严重的心理创伤应用综合性危机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作者随抗震心理救助队到达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和南河体育中心两个临时灾民安置点,采用指导式干预,点面结合,对处于创伤后急性应激期的灾民实施心理危机干预。认为:灾难性心理危机干预,应在灾民创伤后急性应激期及时介入;坚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危机干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在危机干预中的作用;重视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性医院地震灾区伤病员的心理干预模式.方法:结合实际情况,遵照有关技术规范,开展一系列相关的干预工作探索,采用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Self-rating questionnaire)对地震灾区伤病员进行心理干预前后的评估并分析.结果:地震灾区伤病员在心理干预后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干预前后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心理危机干预对灾区伤病员是有效的,其正确的干预措施能预防和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灾民心理应激性病理反应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为有效采取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心理应激反应筛查量表SRQ-20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等问卷凋查288名汶川地震灾民在地震发生30天左右心理应激性病理反应的发生率及其造成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危险因素。结果 汶川地震发生30天左右,50.2%灾民有明显的心理问题;与年龄、接触程度、受伤程度、人格和消极沉思等因素有关。结论 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初期,创伤后心理应激性病理反应的危机干预中应把重点放在焦虑障碍的干预,个别进行重点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提高灾民心理应激能力,达到预防和减轻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在地震伤员中应用取得的良好价值。方法根据SRQ、SCL-90评定结果、应激反应程度,对113例地震伤员分别进行个体化和集体化心理干预。结果 111例地震伤员的心理应激反应得到正确疏导,顺利康复,2例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也能得到正确处理。结论地震伤员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早评估、早干预能避免早期心理疾病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突发灾害事件对孤寡老人心理状况的影响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突发灾害事件对特殊群体心理状况的影响及护理对策。方法:对安置在我院的60例地震灾区孤寡老人进行调查,用SCL-90(90项症状清单)、SAS(焦虑自评量表)、SOS(抑郁自评量表)在心理干预前、干预后4、8周进行评定。结果:地震对每位安置对象都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经过8周的心理干预后,老人的心理和行为方面均有明显改善。结论:积极开展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是有效的,而且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震后伤残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对11名5.12地震伤残青少年采用以来访者为中心,认知行为疗法,家长团队干预等方法对其进行危机干预。结果:伤残青少年的情绪,认知,行为发生改变,促进孩子的自我成长。结论:对地震伤残住院青少年采取综合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对青少年今后良好的自我形成和提高对应事件的应对能力大有补益。  相似文献   

10.
<正>危机干预是通过调动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体自身潜能,来重新建立和恢复心理平衡状态,危机控制、危机干预给予危机之中的个人和群体提供有效帮助和支持。[1]本文通过1例地震伤后截肢青少年的危机干预,讨论心理危机干预对青少年身体心理康复的影响。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文文,女,16岁,高一学生。因5.12大地震杂压上被埋10多小时获救,病情危重,转入ICU病房抢救治疗,入院时T:36.9。CP:107次/minR20次/minBP154/93mmHg。入院诊断:①左下肢截肢术后伴感染②ARDS③急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中学生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及非震区青少年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效果,为青少年心理卫生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4所中学的1657人进行各类心理问题的问卷调查,对受调查人员进行危机心理健康及重建心灵家园的专题心理辅导,针对培训前后不同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5.12汶川大地震这一特殊时期非震区中学生普遍存在焦虑、恐惧、抑郁情绪,进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后,这些情绪得到有效缓解。结论震后对非震区青少年进行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他们面对突如其来灾难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群众的心理状况和影响因素,了解群众心理需求及干预措施,在突发公卫事件时为群众提供心理干预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2020年2月1日—3月5日南宁市高新区859名18~80岁居家隔离者行心理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法进行比较,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筛选心理状况影响因素。  结果  832名研究对象中一般居家隔离者有773人,重点居家隔离者有59人。存在焦虑、抑郁和心理压力的重点居家隔离者比例分别为76.27%(45/59)、84.75%(50/59)、84.75%(50/59),一般居家隔离者比例分别为70.38%(544/773)、76.46%(591/773)、76.46%(591/7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类人群最喜欢的心理援助是微信或QQ辅导,最想了解的心理知识是自己如何缓解心理压力。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女性、入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早醒是焦虑的危险因素(均P < 0.05);女性、入睡困难和维持睡眠困难是抑郁的危险因素(均P < 0.05),与18~39岁年龄组比,40~59岁年龄组不易出现抑郁(OR=0.590, 95% CI:0.420~0.840);与18~39岁年龄组、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者、入睡困难者比,40~59岁年龄组、硕士及以上者和非入睡困难者不易出现心理压力。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居家隔离对群众心理健康有影响,性别和睡眠质量是心理应激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应有针对性地对人群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相似文献   

13.
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高学历的人必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研究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一直不被社会及教育者们重视。文章以北京大学医学部为例,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现状进行了介绍,对在研究生中构建心理观察员一班主任、辅导员一心理咨询中心的研究生心理危机三级预防干预机制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为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完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心理测试、集中授课、邀请地方心理专家到部队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等方式在某部实行综合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军目前心理危机干预现状并对危机干预体系进行研究思考。结果提出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三个子系统:心理危机防御监控系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和干预后效果评估和维护系统。结论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对提高基层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教育已经成为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所关心的重要议题。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心理危机与预防工作的进展及存在问题,强调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的重要性,并提出:要着力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监控报送体系;引入学校社会工作机制,形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个案管理体系;强化学生心理危机的五级防护网络体系,加强大学生朋辈辅导;加强资源整合,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社会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灾后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有针对性的制定恰当的干预措施。方法使用SCL-90量表和防御方式问卷量表,在汶川地震后60d震中汶川县城威州小学53例教师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中教师分别采用团体辅导、个别辅导方式进行心理干预。结果 39.6%的教师表现为明显心理障碍,18.9%的教师有严重心理障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排序分别为强迫、抑郁、躯体化、人际关系、睡眠等。通过心理干预半年后,有心理问题的教师比例为20.8%,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教师比例为11.3%,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排序分别为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躯体化等,缓解程度最高的是躯体化、睡眠、强迫因子。结论地震后2个月灾区教师有明显的心理问题,灾后8个月,经过心理危机干预后,心理问题发生率显著降低,显示心理干预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新疆某自治州不同工龄职业人群心理健康状况与职业倦怠进行调查,为职业倦怠干预选择良好时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伊宁市的2 000名职业人群进行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心理障碍阳性率为29.9%;不同工龄的职业人群在恐怖以及精神病性两因子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工龄的职业人群在倦怠总分、情感耗竭以及人格解体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存在相关性。结论:工龄短的职业人群应是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干预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