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及近期预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建林 《华夏医学》2004,17(4):522-52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并发心房颤动 (Af)的相关因素及其近期预后。方法 :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 ,对比分析并发心房颤动的 2 3例与同期不并发心房颤动 1 1 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衰、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及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在年龄、梗死时间和梗死部位有显著差异 (P<0 .0 5 ) ;并发房颤患者住院期间心衰、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及死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不并发房颤患者 (P<0 .0 5 )。结论 :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 Af的相关因素是高龄、梗死时间和梗死相关动脉 ,AMI并发 Af患者近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住院死亡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住院的AMI患者114例,分为死亡组21例和存活组93例,对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两组既往病史、梗死部位、并发症等特点,分析死亡高危因素。结果老年AMI患者住院期问总病死率36.7%。多部位、广泛前壁心梗、既往有糖尿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存活组。死亡方式:泵衰竭(心衰、心源性休克或二者并存)死亡率52-3%,心脏骤停死亡率28.6%。心脏破裂死亡率4.8%,心外因素死亡率14-3%。结论老年AMI死亡率高,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并发症。既往有糖尿病是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原因。方法 回顾总结 170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分为死亡、存活两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 1例死亡 ,病死率为 2 4 1%。死亡组患者平均年龄(6 6 4± 9 4 )岁 ,存活组患者 (5 9 3± 9 2 )岁 ,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女性患者死亡率为 37 5 % ,男性患者为 2 0 0 % ,不同性别患者死亡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死亡组中男、女患者平均年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两组患者梗死部位的构成与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发病2 4h内 ,死亡组患者白细胞总数为 (15 85± 6 5 1)× 10 9/L ,与存活组的 (11 78± 4 36 )× 10 9/L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4 1例死亡患者中死于泵衰竭、心脏骤停、心脏破裂、心外原因的比例分别为 5 8 5 %、 2 4 4 %、7 3%、 9 8%。结论 年龄较大、女性、多部位梗死、束支传导阻滞、外周血白细胞较高的AMI患者死亡率高。泵衰竭是AMI死亡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心脏骤停。应对AMI患者采取积极救治措施 ,从而降低AMI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死亡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例AMI住院死亡者(病死组)与100例同期住院存活者(存活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病死组中高龄、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多部位梗死及伴束支传导阻滞者与存活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05);严重泵衰竭、危险性心律失常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05).结论:严重泵衰竭、危险性心律失常、高龄、CPK峰值、多部位梗死、束支传导阻滞是预测AMI住院病死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前两者又是AMI的主要病死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患者预后因素与病死率的关系及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总结182例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病人的病历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例死亡,病死率为21.98%。影响AMI预后,与病死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性别、高血压(P<0.05)、年龄、梗塞部位、心率快、心律失常(P<0.01)等。死亡原因有:泵衰竭、心脏骤停、心脏破裂、心外原因等四个。结论前壁梗死、高龄、女性、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心率快、伴发复杂型室性期前收缩的AMI患者病死率高。泵衰竭是AMI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应提高AMI影响预后危险因素和死亡原因的认识,采取积极防治措施,从而降低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整体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无并发症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住院期间病情的影响及远期效果。方法:选择8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实验组40例。实验组40例老年AMI无并发症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由责任护士给予8~14d程序康复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其心功能、活动情况及心绞痛和再梗死、死亡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住院期间心绞痛发生次数、再梗死、死亡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出院3个月后随访实验组患者未发生再梗,可生活自理。实验组随访1年均健在。结论:整体护理对AMI的早期康复活动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对改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降低再梗死的发生率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开展AMI血运重建后 ,完成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AMI病人的近期疗效作分析并探讨影响其结果的可能相关因素 ;方法 :连续收治的AMI患者 3 44例 ,分为老年组 (≥ 65岁 )和对照组 ,并把两组的一般资料 (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非Q波心梗、陈旧心梗 )、血管开通及冠脉造影结果、临床特性 (CPK峰值、CK -MB峰值、VT +Vf、Ⅲ度AVB、KillipⅢ +Ⅳ、梗死后心绞痛、住院死亡 )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 :A组年龄高于B组 ,糖尿病患者多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 ) ;A组 80 %为两支以上多支病变 ,B组单支病变占 3 9% ,比较有显著差异 ;A组心衰及心源性休克明显高于B组 ,梗死后心绞痛A组为高 ,有显著差异 ;两组住院死亡率都极低 ;结论 :梗死面积、糖尿病合并血管和心肌病变、多支病变导致冠脉血供差等是影响老年AMI预后的重要因素 ,急性血运重建使所有AMI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延期冠心病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远期左室功能和预后的疗效。方法选择AMI 1~2周内的42例患者行PCI(冠状动脉腔内血管形成术 支架植入术),设同期住院的仅药物治疗的31例AMI患者作对照组,观察两组心肌梗死后1个月、6个月的死亡,再梗死、心绞痛再发(包括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介入治疗组1个月时较对照组左室收缩功能明显改善(P<0.01),6个月时更进一步改善(P<0.01),并且无死亡、再梗死,仅有1例心绞痛复发(术后5月时),而对照组死亡2例,再梗死1例,心绞痛再发4例(其中心肌梗死后心绞痛2例)。结论AMI患者经延期PCI治疗,显著改善其预后、延长无心血管事件生存期及左室功能,手术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心电图(ECG)有关指标与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52例AMI患者早期ECG变化。结果152例AMI患者早期ECG有关指标89例,存活56例,死亡33例;ECG一般改变者63例,存活59例,死亡4例。结论AMI早期ECG出现墓碑型ST段抬高,Ptfv1异常,对应导联ST段压低,Qtd增大,梗死部位涉及多导联数字有关改变是近期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及近期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颤动(Af)的相关因素及其近期预后。【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并发心房颤动的23例与同期不并发心房颤动1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衰、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及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在年龄、梗死时间和梗死部位有显著差异(P<0.5);并发房颤患者住院期间心衰、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及死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不并发房颤患者(P<0.05)。【结论】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Af的相关因素是高龄、梗死时间和梗死相关动脉,AMI并发Af患者近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