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外科治疗.结果 胃26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2例,升结肠1例.瘤体直径<5cm 14例,瘤体直径≥5 cm18例.标本边缘病理检查均为阴性,32例均治愈出院.结论 胃肠间质瘤以手术治疗为首选,不常规行淋巴清扫,术中应保持肿瘤完整性.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发病率低,为探讨GIST的手术治疗,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7月—2010年4月手术治疗的32例GIST的病例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1年6月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取胃部分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脏器切除等术式。结果:除l例盆腔巨大间质瘤未能完整切除外,其余患者的肿瘤均完整切除。1例直肠间质瘤并输尿管侵犯的女性患者,术后1年左右复发死亡,其他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均超过2年。结论:GIST手术应坚持肿瘤完整切除,手术切缘的距离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肿瘤危险度的大小、肿瘤的部位及生长方式灵活掌握。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及诊断、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前均未获明确诊断,均有腹痛、黑便症状,其中消化道大出血6例,腹部包块6例,幽门梗阻3例,合并穿孔1例。发病部位:胃部16例中1例失去手术机会,余15例均手术治疗;空肠2例为术中探查发现。术后随访15例,随访率为83.3%,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3%、66.7%、46.7%。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较困难,术中应常规仔细探查空肠近端,谨防漏诊,完全彻底切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35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腔间质瘤是起源于腹腔内任何器官组织的原发性间叶性肿瘤,尤其以胃肠道间质瘤(gastro intestinal stromaitumor,GIST)多见,GIST大多数见于成人,儿童极少见。60%~70%发生于胃,20%~30%发生于小肠。GIST由Mazur等于1983年根据肿瘤的分化特征而提出,是指原发于胃肠道的非定向分化的间叶源性梭形细胞肿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08年12月浙一医院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2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共23例,平均年龄54.5岁,男16例,女7例,均发生于胃部.病理诊断示:交界性4例,良性2例,恶性4例.其中6例行免疫组化检查.CD117,CD34(+)5例,SMA,S-100(-)6例.10例均行胃部分切除或大部切除术,其中1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需要内窥镜、病理诊断和免疫组化的结合.手术切除是最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概念和诊断方法,阐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的区别。方法:对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121例患(原诊断为胃肠道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115例,神经鞘瘤或神经纤维瘤6例),全部进行免疫组化标准,标记的抗体为vimentin,CD34.actin和s-100。根据免疫组化表达特征,重新进行诊断分类。结果:121例患中诊为GIST58例。按病理组织学分类方法显示良性23例,恶性27例,潜在恶性8例。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消化道出血。58例均进行手术治疗。随访44例,随访时间平均3年。6例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经再次和多次手术2例存活。44例中8例死亡,均为恶性GIST。结论:GIST是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肿瘤,缺乏定向分化,根据其免疫组化特征可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鉴别。手术切除是最好的治疗方案。对复发和转移的GIST应争取再次手术切除病灶,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及特殊的CT表现,以指导临床上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方法:选择入住我院的患者47名,其临床表现多为消化道症状,结合病史行相关检查后,均可明确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其中最具诊断意义的是病变部位夹取活组织送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4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病检结果显示为恶性患者31例,为良性肿瘤患者16例,其中,CT显示肿瘤发生部位在胃者32例(68.1%,胃底部19例,胃体部22.胃窦部6例,其中良性12例,恶性20例),发生于十二指肠者8例(17.0%,良性3例,恶性5例),发生于空肠者4例(8.5%,良性1例,恶性3例),发生于食管、横结肠及直肠者各1例(2.1%),均为恶性.肿瘤大小及形态各异,直径最大者39cm,最小者0.7cm.其瘤体由胃肠壁固有肌层向腔内生长及腔内外混合生长者居多,分别为24例(51.1%)、14例(29.8%),向腔外生长者为9例(19.1%).肿瘤形态呈圆形或类圆形者14例,此多为良性肿瘤,为不规则形状者26例,为梨形者7例.形态清楚、边缘清晰者14例,边缘模糊者33例.平扫后16例出现密度均匀,密度不均匀者31例,其病变部位伴有组织坏死等,10例病灶内出现点状钙化,行增强扫描后,31例出现不均匀强化,13例患者动脉期明显强化,不均质,静脉期强化程度更为明显.21例患者病变部位内可见到肿瘤血管.本组47例患者手术前后诊断一致者为44例,准确率达93.6%.其中3例分别误诊为直肠癌、胃癌、腹腔内占位性病变.结论:CT检查可直接反应胃肠道间质瘤的大小、形态、部位等,其结果回报对于临床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5年4月收治的2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情况,并应用4种抗体(C-Kit、CD34、SMA、S-100)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7例行完整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切除率为73.9%,C-Kit阳性表达率91%,CD34阳性表达率85%,患者均未辅以化疗,18例随访5年以上,5年生存率为56%。结论 C-Kit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术中的正确判断对指导术式选择也至关重要。对无法手术切除和(或)肿瘤复发、转移的患者建议应用格列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对其诊断、良恶性的判定和治疗的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07年9月我院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13例胃肠间质瘤病例,肿瘤直径〉10cm 2例均为恶性,5—10cm 5例(恶性4例,潜在恶性1例,),〈5cm 6例(潜在恶性2例,良性4例),核分裂≤5/50HPF 4例,〉5/50HPF 9例。结果免疫组化检测CD117阳性12例(92.3%),CD34阳性10例(76.9%),SMA阳性7例(53.8%),S-100阳性6例(46.2%)。结论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主要依靠免疫组化结果,良恶性的判断同肿瘤的大小、核分裂密切相关,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肌壁间质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要成分的间叶性肿瘤。2000年1月-2009年9月我院收治GIST患者23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随着免疫组织化学、超微结构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GIST成为近年来消化道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GIST常见发生于胃和小肠,以上腹部不适和腹部肿块、消化道出血为临床表现.内镜超声检查是敏感的检查方法,确诊需术后病理切片和免疫组化结果,CD117、CD34是最具特征的标志物.GIST对于传统的放、化疗不敏感,外科手术和分子靶向药物的治疗是GIST主要的治疗手段,其预后与肿瘤大小、分裂系数和肿瘤位置等有关.本文就GIST流行病学、临床诊断、治疗、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早期难以诊断,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且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后易复发和转移。随着对内镜手术、基因检测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等的不断研究,GISTs患者的治疗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不但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预后,而且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目前,GISTs的治疗存在以下问题:内镜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证实;GISTs的发病机制仍在不断探索。因此,需要研制新型的分子靶向药物以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扶正"中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确诊的6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30人。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术切除病灶,并进行化疗,联合治疗组在化疗基础上配合服用"扶正"中药,比较患者治疗后病症变化,毒副反应,血清IL-2,TNF值的差异。结果:患者病灶变化与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毒副反应明显低于手术组(P<0.05),同时可以明显提高患者体内IL-2水平和降低TNF水平。结论:说明其可诱导T淋巴细胞活化,使机体IL-2含量增加,并提高淋巴细胞对IL-2的反应性,同时减低TNF值,达到提高患者免疫力,增强抗肿瘤能力,降低毒副作用的效果。服用中药可以一定程度的缓解化疗带来的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水平,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04年4月间收治的1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5/18)和腹部胀痛不适(10/18);病变部位为胃14例,小肠4例;18例均行手术治疗;恶性7例,交界性1例,良性10例;随访率100%,病人均存活。认为胃肠道间质瘤术前难以确诊,手术切除是明确诊断及治疗的主要方法,外科手术治疗宜及早进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位于胃部22例,小肠5例,直肠5例,结肠1例;免疫组化检查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38例,CD34阳性36例。结论 加强免疫组化的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除传统的手术切除以外,可采用微创手术或使用酪胺酸蛋白激酶抑制剂格列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2003-2008年收治的31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I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黑便、腹部不适、腹部肿块、贫血和肠梗阻等。31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标本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组织学形态以梭形细胞为主,CD117、CD34阳性率分别为100%及58%。高度危险性6例,中度危险性9例,低度危险性7例和极低度危险性9例。结论胃肠间质瘤治疗首选外科手术,对复发者应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不是一种新型肿瘤,而是一种近年来有更加深入认识的肿瘤.由于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电镜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证实了以前临床及病理诊断的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等并不一定象原诊断那样,可能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肿瘤(stromal tumor).目前,大量研究证明,胃肠道间质瘤远比平滑肌肿瘤多见,在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上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及生物学行为,治疗和预后因素.方法 分析5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生物学特征,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5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发病率(占恶性肿瘤)胃18例(2.1%),小肠37例(12%),结直肠4例(0.1%),临床表现:腹痛22例,梗阻12例,上腹部不适9例,便血8例,穿孔2例,消瘦6例.病理和免疫组化:本组中梭型细胞型54例(91%),上皮样细胞型4例(6.7%),肿瘤的平均直径7.8cm,CD117阳性率为98%,平滑肌肌蛋白阳性率38%,CD34阳性率65%.治疗手术38例行完整切除,10例继发性肿瘤行姑息切除,26例行靶向治疗(包括10例转移性肿瘤).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临床症状不典型,免疫表型上表达CD117,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首选,特异性靶向治疗是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GIST)最新的诊断定义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实质上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表型表达c-kit蛋白(CD117),遗传学上有c-kit基因突变[1].关于GIST的诊疗治,是国内外关注及研究热点.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1 概述 1960年Martin首先报道一种胃壁的胞质丰富的肌样肿瘤细胞.1983年Mazur和Clark等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分析,发现一组非平滑肌源性、非神经源性肿瘤,将其命名为间质瘤[2],从此GIST作为一种特殊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而被广泛地应用.1998年Hirota等发现GIST肿瘤细胞中c-kit基因发生获得性功能突变,进一步明确了组织蛋白酶L基因CtSl'与肌源性和神经源性肿瘤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