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人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研究。方法 10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人,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消瘀化痰汤联合易善复胶囊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易善复胶囊治疗,监测2组肝功能、血糖、血脂、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B超观察肝组织影像学的情况。结果观察组能显著降低病人的肝功能、血糖、血脂、HOMA-IR,改善肝组织的病变程度,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经中西医结合治疗,胰岛素抵抗明显改善、肝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明显增强,血脂、血糖明显降低,对脂肪肝合并胰岛素抵抗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2.
降脂理肝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张云鹏主任制定的中药降脂理肝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和效果。方法:用中药降脂理肝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43例,另设对照组口服强肝胶囊37例,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总有效率、中医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变化、影像学变化和体重指数等。结果:两组在总有效率、中医临床症状、肝功能、血脂、影像学变化和体重指数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药降脂理肝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脂康和他汀类舒降之、贝特类力平之调脂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伴高脂血症的疗效和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50例随机分为血脂康组26例,联合组24例,观察治疗前后血脂、肝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均见明显改善(P〈0.05或〈0.01)。但血脂康组肝功能改善优于联合组(P〈0.05)。结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伴高脂血症及脂肪性肝炎肝功能异常者,血脂康优于舒降之、力平之调脂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左卡尼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A组(治疗组)20例,静脉点滴左卡尼丁,每天1.5g;B组(对照组)30例,常规保肝、降脂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主要观察治疗前后血脂、肝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A组与B组相比,降低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改善肝酶学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左卡尼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镇海区炼化医院体检人群中48例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同时随机选取51例对照组。以上人群采用B超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检测身高、体质量等一般资料及肝酶、血脂、血糖、胰岛素等生化指标。结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者IMT高于对照组、斑块形成率高于对照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腰围、血压、空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也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具有较高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状态,且具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聚集。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自拟方调脂积冲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予调脂积冲剂(每包含生药4.14g),1次1包,1天2次,口服,连续治疗3个月。对照组35例,予荷丹片(0.73g/片),1次2片,1天3次,口服,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B超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肝功能ALT、AST、GGT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G、T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B超肝脏影像学正常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脂积冲剂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六味五灵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2例初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护肝、降脂、降酶、抗肝纤维化、免疫调节等药物治疗,并采取调整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六味五灵片治疗,疗程均为12周。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肝功和血脂等指标改善情况、肝脏超声检查改善情况等均好于对照组(P0.01或P0.05);两组均无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方法的基础上加用六味五灵片,临床效果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阜新市传染病院2010-2012年诊治的68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8例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经综合治疗,病情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有逐年增多趋势,应经常进行肝功能、血脂、血糖等相关项目的监测,以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吴昳  田江  徐翠玲 《当代医学》2009,15(15):75-76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与患者空腹血糖(FBG)、体重指数(BMI)及血脂紊乱的关系。方法48例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为研究组,与正常对照者48例对比研究,检测空腹血糖,肝功能及血脂,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结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在体重指数、收缩压、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胺转移酶、血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等指标上均比正常对照组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体重指数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肥胖是影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分析老年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功能特点和危险因素。以本院体检的老年人群为研究对象,将人群分组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和正常组。研究发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的体重指数、腰围、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逻辑式回归提示高密度脂蛋白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保护性因素,体重指数、γ-谷氨酰转肽酶、甘油三酯、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收缩压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本研究认为老年人群的肥胖、血糖和血脂紊乱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风险升高的显著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特征及其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以249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辨证分为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脾肾两虚证共5种证型,探讨各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BMI及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①证型占比:湿浊内停证30.1%,肝郁脾虚证28.1%、湿热蕴结证25.7%、痰瘀互结证8.8%、脾肾两虚证7.2%;②男女比例约1.39∶1,湿热内蕴、湿浊内停证患者以男性为主(P<0.05);肝郁脾虚证者则以女性为主(P<0.01);③湿热内蕴证组ALT升高最为显著,与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湿浊内停证TC升高最为显著,与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脾肾两虚证组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AFLD中医证型以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湿热内蕴证患者更易出现ALT损伤;湿浊内停证更容易出现TC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的体质指数、性激素和胰岛素水平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91例PCOS患者(肝经湿热型50例、痰湿阻滞型41例),观察并比较两种证型患者的人体测量学指标、性激素及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水平。结果 痰湿阻滞型患者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pR)、腰身比(waist-height ratio,WHtR)均明显高于肝经湿热型患者(P<0.05);痰湿阻滞型患者FPG、FINS、HOMA-IR水平均明显高于肝经湿热型患者(P<0.05);肝经湿热型患者黄体生成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水平明显高于痰湿阻滞型患者(P<0.05)。结论 PCOS痰湿阻滞型患者BMI、WHpR、WHtP等人体测量学指标和FPG、FINS、HOMA-IR水平明显高于肝经湿热型患者,LH、FSH水平明显低于肝经湿热型患者。  相似文献   

13.
王礼文  陈健  冯学山 《海南医学》2013,24(12):1729-173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已建立健康档案的糖尿病患者200例,根据是否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分为两组,比较T2DM合并NAFLD(A组,n=114)与T2DM不合并NAFLD(B组,n=86)患者之间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NAFLD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体重指数(BMI)、腰围(WC)、舒张压(DBP)、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空腹血糖(FB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A组代谢综合征、肥胖症、脂代谢紊乱、冠心病、高血压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或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TG、UA对糖尿病合并NAFLD的发生有显著影响(均P<0.01)。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易发生于肥胖、血脂紊乱、胰岛素抵抗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的BMI、TG、UA升高是并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双环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2型糖尿病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双环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应用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体重指数(BMI)、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糖...  相似文献   

15.
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肝纤维化指标及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显像仪测定147例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流速、脾静脉血流流速,并检测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球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层粘蛋白、Ⅳ型胶原等相关指标.结果:不同证型(湿热内蕴、肝气郁结、脾虚湿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及血瘀证)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内径无显著性差异;患者门静脉流速、流量,血瘀证与湿热内蕴证比较P<0.05;脾静脉内径,湿热内蕴证与肝肾阴虚证、血瘀证比较P<0.05,与脾肾阳虚证比较P<0.01;脾静脉流速,血瘀证、脾肾阳虚证与湿热内蕴证、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脾静脉流量湿热内蕴证与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比较P<0.01;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与Ⅲ型前胶原,肝肾阴虚证与湿热内蕴证比较P<0.05.在Child-Pugh分级中,C级脾肾阳虚证发生率最高,A级肝气郁结证发生率最高.结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证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湿热内蕴证和肝气郁结证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与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为肝炎后肝硬化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标准化研究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7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进行系统性调查,填表收集一般情况、病史、四诊信息进行辨证分型,同步检测肝功能(ALT、AST、AKP、GGT、Alb、PA、STB、CB、BA)、HA、PT、血脂(CHO、TG、HDL、LDL、Apo-A1)等现代医学检测指标等,建立信息数据库,了解该病种的证型分布特征。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方法,研究中医辨证分型与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证型分布以湿热蕴结证及肝肾阴虚证最为多见。AST在湿热蕴结组与脾肾阳虚组中较高,脾虚痰湿组中较低,且湿热蕴结组与脾虚痰湿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lb均值,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瘀血内阻证>湿热蕴结证>脾虚痰湿证>脾肾阳虚证(P<0.01),其中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结证、瘀血内阻证与脾肾阳虚证相比,其差异有显著性(P<0.01)。PT均值,脾肾阳虚证>瘀血内阻证>脾虚痰湿证>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结证(P<0.05),其中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与脾肾阳虚证相比,肝肾阴虚证与湿热蕴结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STB、CB均值,脾肾阳虚证>湿热蕴结证>脾虚痰湿证>瘀血内阻证>肝肾阴虚证>肝气郁结证(P<0.01),其中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虚痰湿证、瘀血内阻证与脾肾阳虚证相比,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瘀血内阻证与湿热蕴结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CB在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瘀血内阻证与脾肾阳虚证相比,湿热蕴结证与肝气郁结证相比,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A均值,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瘀血内阻证>脾虚痰湿证>肝肾阴虚证>肝气郁结证(P<0.05),两两比较中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虚痰湿证、瘀血内阻证与湿热蕴结证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脾肾阳虚证、脾虚痰湿证患者肝脏合成功能较差,Alb、PT可作为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参考指标;胆汁酸可作为反映肝炎后肝硬化中医湿热蕴结证病机病理的一个客观指标;脾肾阳虚证与湿热蕴结证患者存在明显的胆红素代谢障碍。对处于肝炎后肝硬化疾病中期的患者,辨证分型与肝酶检测指标相结合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及判断预后;以虚证为主的肝肾阴虚证较以实证为主的湿热蕴结证其凝血功能相对较差,反映了其正虚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相关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 调查重庆市1 950例NAFLD患者一般情况、中医四诊、生化及CT结果,分析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生化、CT的相关性.结果 1 950例患者中,湿热蕴结、湿浊内停、肝郁脾虚、痰瘀互结、肝肾阴虚证分别占36.62%、27.69%、19.38%、10.10%、6.21%;不同证型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脂肪肝肝肾阴虚证(35.54%)最多,其次为痰瘀互结证(15.23%);湿热蕴结证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较高;肝肾阴虚证空腹血糖(FBG)水平较高;肝郁脾虚证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FBG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FLD患者以湿热蕴结证分布最多,肝肾阴虚证重度脂肪肝比例最高,不同辩证分型可能对临床指标及疾病转归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中心动脉压(CAP)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血液生化指标、肝脏影像学检查、肱动脉血压及CAP检测报告,参照NAFLD诊断标准分为NAFLD组(433例)及非NAFLD组(244例),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资料的差别,采用二元线性Logistics回归探讨影响NAFLD的危险因素。 结果 与非NAFLD组比较,NAFLD组的男性、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饮酒和心血管疾病(CVD)家族史例数较多,体质量指数(BMI)、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胆碱酯酶、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尿酸、肱动脉收缩压(bSBP)、肱动脉舒张压(bDBP)、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中心动脉舒张压(cDBP)显著增高(P<0.01)。糖尿病、BMI、cDBP、CVD家族史和甘油三酯与NAFLD相关(OR值分别为3.003,1.336,1.041,2.287及1.445,P<0.01)。 结论 NAFLD患者的cSBP和cDBP显著升高,cDBP是NAFLD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对我院健康体检中心311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及从既往无糖尿病病史且糖耐量正常的体检者中随机选取的366例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病史询问、体检及血糖、肝肾功能、血脂、腹部彩色超声等检查,分析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366例共检出NAFLD67例(患病率18.3%),其中轻度51例(患病率13.9%),中度15例(4.1%),重度1例(0.3%)。311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共检出NAFLD144例(患病率46.3%),其中轻度85例(患病率27.3%),中度53例(17.0%),重度6例(1.9%)。糖尿病患者体重指数(BMI)〈23.0kg/m2组、23.0~24.9kg/m2组和25.0—29.9kg/m2组中NAFLD患病率及轻中重度脂肪肝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当BMI≥30kg/m2时,两组NAFLD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AFLD的患病率均随BMI的增加而升高,当BMI≥25.0ks/m2时升高最为明显,明显高于BMI〈25kg/m2者(P〈0.01)。且随着BMI的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亦明显升高。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NAFLD患病率较高,伴肥胖患者更易发生NAFLD。  相似文献   

20.
肥胖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u ZY  Shi YH  Zhao DN  Jiang JJ  Ma ZX  Chen Z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9):2036-2039
目的 研究肥胖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的影响.方法 对306例PCOS患者及286例对照者进行基础内分泌、口服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素释放试验、肝功、血脂等检查,B超诊断脂肪肝.结果 306例PCOS患者中诊断NAFLD 94例,占30.7%,明显高于对照组发病率17.5%(P<0.05);PCOS患者中NAFLD轻度56例(59.6%),中度34例(36.2%),重度4例(4.2%).PCOS患者中NAFLD发病率随着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甘油三酯(TG)、HOMA-IR的增加而升高,脂肪肝程度随着BMI的增加而加重.腹型肥胖的PCOS患者NAFLD发病率为43.4%,明显高于腰围正常的PCOS患者NAFLD发生率为2.2%(P<0.05).且随着BMI的增加,PCOS患者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亦随之升高.结论 PCOS患者NAFLD发病率较高,腹型肥胖和Ⅱ肥胖的PCOS患者更易发生NAFLD,其发病率和脂肪肝的程度与BMI呈正相关.PCOS患者NAFLD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肥胖、代谢异常密切相关.肥胖的PCOS患者应加强NAFLD的诊断并及时指导其改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