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腺素β4(thymosin β4,Tβ4 )预处理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10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Sham)组;70%肝脏缺血再灌注组;生理盐水(Saline)组;Tβ4组?肝脏缺血再灌注后1?3?6?12?24 h收集血清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上述时间点收集的肝脏组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甲醛固定后进行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另一部分保存于液氮中进行Western blot与PCR实验?Tβ4?AKT?p-AKT?Bad?p-Bad的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进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介素-6(IL-6)的mRNA水平用PCR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肝组织相比,Tβ4表达水平在缺血再灌注后1?3 h降低,从6 h开始恢复至正常水平;再灌注后Tβ4组ALT?AST水平明显低于70%缺血再灌注组与生理盐水组(P < 0.05),同时Tβ4组的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明显改善,TNF-α与IL-6的表达水平也受到抑制;Tβ4组p-AKT与p-Bad的表达水平在缺血再灌注后1?3?6 h升高,从12 h开始各组间无差异?结论:胸腺素β4可以通过直接激活 AKT-Bad信号通路和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减轻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
黄芪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黄芪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及黄芪给药组(AM组),制作常温下大鼠部分肝叶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SO组大鼠游离肝十二指肠韧带,不阻断左肝血流,其余各组分别于再灌注30min、60min、120min3个时点取血、肝组织。测定各组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测定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后,IR组血浆AST、ALT、LDH水平,肝组织MPO活性、ICAM-1分子表达较SO组升高(P<0.05),AM组血浆AST、ALT、LDH水平,肝组织MPO活性、ICAM-1分子表达较IR组显著下降(P<0.05),且病理改变较轻。结论:黄芪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肝血窦内皮细胞ICAM-1分子表达增加,由此介导中性粒细胞在局部聚集、活化可能是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础。黄芪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聚集、活化,从而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TF-083010在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健康清洁级雄性C57BL/6 小鼠3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肝缺血再灌注组(IR+NS组)和STF-083010预处理+肝缺血再灌注组(IR+STF-083010组)三组,每组10只。缺血再灌注 6h后处死小鼠,收取静脉血及肝组织标本。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 ALT) 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TUNEL染色检测肝脏组织损伤情况及肝细胞的凋亡情况;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 IL-1β)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XBP1蛋白表达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sXBP1、CHOP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IR+NS组相比,IR+STF-083010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明显降低(P<0.01);组织学上,损伤情况得到明显改善(P<0.01);肝组织中IL-6、TNF-α、IL-1βmRNA水平及sXBP1、CHOP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 STF-083010预处理可通过抑制sXBP1/CHOP通路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TLR2)在小鼠肝脏部分缺血肝叶中的激活,分析TLR2的激活与肝功能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BALB/c小鼠复制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缺血1h再灌注4h)损伤动物模型(I/R组),假手术对照组(SH组)同样行开腹手术但不夹闭血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方法定量检测缺血肝叶中TLR2mRNA的表达变化,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缺血肝脏组织中TLR2蛋白的表达变化,检测门静脉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pALT)水平.结果肝脏部分缺血1h再灌注4h后,I/R组与SH组小鼠缺血肝叶TLR2 mRNA的表达(△Ct值)分别为(1.06±0.91)vs(5.08±1.32)(P<0.01),由于△Ct值越小则基因表达水平越高,说明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缺血肝叶TLR2mRNA的表达水平增高.且I/R组小鼠缺血肝叶TLR2蛋白的表达(OD值)水平较SH组高[(433.91±25.53)vs(102.86±13.58),P<0.01],I/R组中门静脉血清ALT水平升高[(848.33±271.37)μ/Lvs(42.39±14.75)μ/L,P<0.01].结论TLR2在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缺血肝叶的表达增强,且这种变化与肝功能的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5.
落新妇苷通过促进IL-10表达保护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落新妇苷对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I/R)、落新妇苷小剂量(10 mg/kg)干预组和落新妇苷大剂量(40 mg/kg)干预组。缺血前24 h和1 h干预组小鼠腹腔注射分别给予10或40 mg/kg的落新妇苷,建立肝左、中叶70%部分肝缺血再灌注模型,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同样体积的生理盐水。小鼠肝脏左叶缺血90 min、再灌注6 h后各实验组采集血液和肝脏组织样本。检测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活性作为肝功能损伤的指标,同时用ELISA检测肝组织中MPO含量。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Western印迹检测肝组织中IL-10蛋白含量,半定量RT-PCR检测IL-10 mRNA表达情况。结果:落新妇苷干预能有效降低部分肝脏热缺血再灌注小鼠血清ALT水平,能有效降低缺血肝脏中MPO含量,改善肝组织病理表现。干预组肝组织中IL-10蛋白表达与I/R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渐次升高,与半定量RT-PCR结果相符(小剂量干预组P<0.05;大剂量干预组P<0.01)。结论:落新妇苷干预能减轻小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炎症反应,有效改善肝功能和肝脏病理损害;机制可能在于其能促进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组织中IL-10的高表达。  相似文献   

6.
毕华强  李晓武  刘辉  张曦 《重庆医学》2017,(36):5044-5046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构建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恢复灌注后12 h,以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PGC-1α表达情况,并检测肝脏活性氧、三磷酸腺苷(ATP)水平及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变化,评估肝功能情况.另一方面,构建PGC-1α慢病毒过表达载体,并在大鼠缺血再灌注前转染,于缺血再灌注后,再以Western blot检测PGC-1α表达,肝脏活性氧、ATP水平和血肝酶活性变化,评估PGC-1α表达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缺血再灌注肝脏PGC-1α表达较假手术组及对照组(未手术)明显降低(均P<0.05),同时肝脏活性氧族水平及ALT活性显著升高,而肝ATP产生减少(均P<0.05).PGC-1α慢病毒过表达载体转染显著上调缺血再灌注肝脏PGC-1α表达,同时肝脏活性氧族水平及ALT活性较未转染组显著降低,而肝ATP产生增加(均P<0.05).结论 PGC-1α表达有利于保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核因子-KB(NF-κB)在异丙酚保护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4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n=10):(1)假手术(N)组;(2)缺血/再灌注(IR)组予部分肝脏(左、中、右叶)缺血1 h.再灌注2 h;(3)异丙酚(P)对照组予手术后持续泵注异丙酚10 mg·kg-1·h-1;(4)异丙酚处理(PIR)组予肝脏缺血/再灌注同时泵注异丙酚.RT-PCR检测NF-κB P65亚基mRNA的变化;Westen-Blot检测肝组织总NF-KB蛋白量的变化.结果 肝缺血/再灌注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显著升高(P<0.05),光镜下见肝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并有点灶性坏死,肝血窦轻微淤血,NF-κB转录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总NF-κB蛋白量显著升高(P<0.05).应用异丙酚后,肝ALT、AST酶升高受到显著抑制(P<0.05),肝细胞变性、坏死及肝血窦淤血减轻,肝组织总NF-κB蛋白表达量的升高程度却受到显著抑制(P<0.05),但NF-κB mRNA转录进一步显著升高(P<0.05).结论 异丙酚可减轻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时损伤的程度,NF-κB蛋白表达抑制可能是这种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缺血前经门静脉注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2组,生理盐水处理组(IR组)和GSH预处理组(GPC组),缺血前分别经门静脉主干注射生理盐水或GSH 3 ml/kg,15 min后阻断左、中叶肝蒂45 min,再开放肝蒂40 min,建立约70%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前及再灌注末经下腔静脉穿刺抽血,测血清ALT、AST含量;取左叶肝组织,测丙二醛(MDA)含量和P-选择素表达情况.结果:缺血前2组血清ALT、AST水平、左叶肝组织MD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再灌注末,GPC组血清ALT、AST水平、缺血肝组织MDA含量和P-选择素蛋白表达低于IR组(P均<0.05).结论:缺血前经门静脉途径注射GSH可以有效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该作用可能与减少血循环中自由基含量、抑制肝组织P-选择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处理对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24只,随机分为3组(n=8):正常对照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右美托咪定处理组(IR+Dex组).IR+Dex组小鼠于造模前25 min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50μg/kg),Sham组和IR组于造模前25 min腹腔注射同等量的生理盐水,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成功后于再灌注24 h处死取材.分别取小鼠血清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肾功能及肝功能指标,取肾脏和肝脏组织匀浆液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等指标.结果 与Sham组比较,IR组小鼠血清中Scr、BUN、ALT和AST等指标含量明显升高(P<0.05);IR组小鼠肾脏、肝脏组织匀浆液中SOD明显降低(P<0.05),MDA、TNF-α、IL-6、MCP-1和IL-10明显升高(P<0.05);与IR组比较,IR+Dex组小鼠血清中Scr、BUN、ALT和AST等指标含量明显降低(P<0.05);IR+Dex组小鼠肾脏、肝脏组织匀浆液中SOD和IL-10明显升高(P<0.05),MDA、TNF-α、IL-6和MCP-1明显降低(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能明显减轻小鼠肾缺血再灌注致肾、肝损伤的程度,其机制可能与提高小鼠缺血再灌注后肾、肝的抗氧化能力,抑制氧自由基堆积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肝X受体(LXR)激动剂25-(R)-羟化胆固醇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后炎症反应及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机理.方法 将18只Sprague-Dawley大鼠采用钳夹法制备肝脏IR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羟化胆固醇预处理组,检测再灌注4h和8h后检测血清转氨酶以及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Wes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组织ABCA1、ABCG1、ICAM-1及iNOS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IR组可见ALT、AST以及MPO水平明显升高,ICAM-1与iNOS的表达增加.与IR组相比,T0预处理使ALT、AST及MPO值明显降低,ICAM-1和iNOS的表达降低,然而ABCA1及ABCG1的表达明显升高.结论 25-(R)-羟化胆固醇引起的肝脏LXR激活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在肝脏IR损伤中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利用雄性SD大鼠建立部分肝血流阻断动物模型,肝血流阻断90 min后恢复血流灌注,再灌注后1,6 h处死大鼠收集标本。分别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HE染色,比色法、ELISA法测定血清转氨酶(ALT,AST),肝组织病理改变,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以及VEGF蛋白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肝脏MPO活性,肝组织内VEGF蛋白的含量以及ALT,AST在再灌注1 h即升高,且缺血再灌注6 h时较1 h明显升高;缺血肝脏病理切片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6 h炎症反应更为剧烈,部分肝细胞呈点状坏死。结论:VEGF蛋白表达的上调可能参与了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肝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33预处理在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45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对照组即肝脏缺血再灌注组(PBS+I/R组),静脉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1 h后分离支配肝脏左、中、尾叶的肝动脉和门静脉及胆管, 应用无损伤微血管夹阻断以上血管60 min;实验组即重组白细胞介素(IL-33)预处理组(rIL-33+I/R组),静脉注射重组IL-33蛋白(每只5 μg),1 h后分离上述血管并夹闭60 min;假手术组(Sham组)小鼠除了不夹闭无损伤微血管夹外其余处理同对照组;每组小鼠再均分为3个亚组,每组5只,分别于再灌注6 h、12 h及24 h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IL-17A水平;另将30只同型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测定不同时段缺血肝脏组织IL-33及髓过氧化物酶(MPO)表达。结果在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IL-33的表达明显升高。再灌注后12 h,PBS+I/R组小鼠血清ALT、AST含量较Sham组明显升高(P < 0.01),rIL-33+I/R组血清ALT、AST含量较PBS+I/R组明显降低(P < 0.01);HE染色提示rIL-33+I/R组肝细胞损伤、中性粒细胞浸润、肝脏组织MPO含量明显低于PBS+I/R组(P < 0.01);ELISA检测血清IL-17A含量提示rIL-33+I/R组明显低于PBS+I/R组(P < 0.01)。结论IL-33在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起到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IL-17A的表达,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Interleukin (IL)-33 is a recently identified member of the IL-1 family that binds to the receptor,ST2L.This study examined IL-33 production in mouse liver and investigated its role in hepati...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细胞死亡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时肝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方法采用四氯化碳复合法制作肝硬化大鼠模型,将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和I/R组,I/R组建立70%肝I/R模型,并于再灌注后0、1、6、24、48 h取材。比较各组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肝细胞钠钾ATP酶、钙ATP酶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细胞胀亡和凋亡百分比,电镜观察肝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与SO组相比,I/R组再灌注后血清ALT、AST水平显著升高(P<0.05),6 h达高峰,后逐渐下降;肝细胞钠钾ATP酶、钙ATP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于再灌注1 h达低谷,后逐渐恢复;再灌注早期(6 h内)肝细胞死亡方式以胀亡为主,后期(24 h后)凋亡细胞逐渐增多;电镜下可见典型胀亡和凋亡改变。结论胀亡是肝硬化大鼠肝脏I/R损伤肝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肝功能损伤与胀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异氟烷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影响,探讨异氟烷肝脏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将32只SD成年雌性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异氟烷组、异氟烷.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异氟烷组作为对照;缺血再灌注组和异氟烷-缺血再灌注组阻断支配大鼠肝脏左叶和中叶的门静脉分支,建立肝脏70%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60min再灌注3h后取材,测定大鼠血清ALT、AST;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CAM-1蛋白的表达,HE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肝脏缺血60min再灌注3h后肝组织ICAM-1蛋白表达水平增高;血清酶ALT和AST升高;肝组织损害严重。异氟烷抑制ICAM-1表达,降低ALT、AST水平,减轻肝细胞损伤。结论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与肝组织内ICAM-1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异氟烷可抑制肝脏缺血再灌注期间肝组织ICAM-1的表达,同时减轻伤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对Balb/C小鼠肿瘤细胞门静脉转移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学机制。方法 建立Balb/C小鼠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并肝癌细胞门静脉转移模型。建模后14 d比较各组肿瘤生长情况,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CAM-1)等的表达情况。结果 肝脏缺血再灌注2 h后,缺血45 min组和缺血30 min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且缺血45 min组较缺血30 min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变化更加明显(P均<0.05)。假手术组术后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均一过性轻度升高,缺血45 min组和缺血30 min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在再灌注8 h时表达均较2 h时高(P均<0.05);术后7 d缺血45 min组左肝叶的肿瘤负荷较缺血30 min组和假手术组高(P=0.013,P=0.007),但假手术组右肝叶(无缺血肝叶)的肿瘤负荷与缺血30 min组右肝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9)。缺血30 min组与假手术组比较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缺血30 min组与缺血45 min组比较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再灌注8 h,缺血45 min组的VCAM-1表达较缺血30 min组和假手术组高(P=0.003,P<0.001),并与肝脏受侵犯面积呈正相关(r=0.491,P=0.045)。结论 肝脏缺血再灌注能够诱导肝癌细胞门静脉转移,部分分子学机制可能与VCAM-1的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术前电针(electric acupuncture,EA)刺激大肠俞及足三里穴,是否对肝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大鼠的肠道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穴位刺激缺血再灌注组(AS+I/R组)、非穴位刺激缺血再灌注组(nAS+I/R组);于肝脏缺血1 h再灌注4 h后分别取其下腔静脉血及小肠标本,使用血清学方法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浓度,Chiu's法评价HE染色后光镜下肠黏膜损伤程度,ELISA法检测血清D-乳酸(D-lactate,D-Lac)、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小肠组织中闭锁小带(ZO-1 tight junction,ZO-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大鼠AST、ALT浓度较高,肠黏膜损伤严重,血清D-lac、DAO浓度较高,ZO-1蛋白表达较低(P<0.05);与I/R组和nAS+I/R组比较,AS+I/R组大鼠Chiu's评分较低,血清AST、ALT浓度较低,血清D-Lac、DAO水平较低,ZO-1蛋白表达较高(P<0.05);且与I/R组比较,nAS+I/R组血清AST、ALT浓度和血清DAO水平较低,ZO-1蛋白表达较高(P<0.05)。结论EA刺激大肠俞及足三里穴,能减轻肝I/R大鼠的肠道损伤,减少菌群入血,对其肠道的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脾脏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HIR)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阻断和恢复大鼠全肝血供,肝缺血30min再灌注180min。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脾切除加再灌注组(SPLN+HIR组)和再灌注组(HIR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水平检测肝功状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及脾脏病理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细胞凋亡率,干湿比(W/D)比较肝脏水肿程度,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测定肝脏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水平,SP法检测脾脏核转录因子(NF)-κB表达情况。结果:HIR组肝脏受到严重损伤,表现为AST、ALT、W/D显著升高,病理形态学改变明显,凋亡细胞大量出现,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SPLN+HIR组上述病理改变较轻,血清TNF-α平较低。HIR组脾脏病理形态改变明显,脾脏NF-κB高表达。结论:脾脏对HIR损伤起重要的促进作用,可能是HIR期间脾细胞中NF-κB被大量激活,引起TNF-α水平升高,进而加重或激发肝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TanⅡA)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体内机制。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药物溶媒对照组(C组)及口服TanⅡA不同剂量组(D、E组),治疗组于术前3 d开始TanⅡA灌胃。采用小鼠部分肝叶缺血90min/再灌注模型,再灌注6 h后收集各组小鼠血液及肝脏标本,检测血清中ALT、AST水平,评估肝脏病理损害,Real-time PCR及Western-blot分析肝脏组织HO-1、TLR4的表达及其信号蛋白磷酸化和炎性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结果:A组小鼠经假手术处理后血清转氨酶(AST和ALT)、IL-6等炎症因子的表达较低,并显示正常的肝脏组织结构;B组小鼠缺血再灌注后,血清转氨酶、IL-6等炎症因子的表达与A组小鼠比较明显升高(P<0.01),肝脏细胞病理损害严重,但与C组小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TanⅡA治疗3 d的D组、E组小鼠血清转氨酶水平较B组、C组明显降低,肝脏的病理损害较轻;肝脏细胞TNF-α、IL-6、IL-1β和MCP-1的表达明显降低;并抑制肝脏细胞TLR4表达以及JNK,p65的磷酸化,促进HO-1的表达,E组的作用较D组更强。结论:TanⅡA预处理能够有效抑制肝脏表达TLR4,并诱导HO-1表达,从而抑制炎症信号的活化,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0.
黄祥  李娟  方才 《安徽医学》2011,32(7):895-898
目的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右肝癌切除术患者40例,ASA I或II级,术中经第一肝门阻断,血流阻断时间10~30 min。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七氟醚预处理组(S组)。S组麻醉诱导后吸入1.0最低肺泡有效浓度七氟醚,30 min后洗脱15 min;C组不用任何吸入性麻醉药。于麻醉诱导前、肝门阻断即刻、肝门开放即刻、缺血/再灌注1 h、6 h、24 h测两组血清中ALT、AST、LDH、TNF-α、IL-1的含量,并行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与麻醉诱导前比较,两组患者于肝门开放即刻、缺血/再灌注后1 h、6 h、24 h血清ALT、AST、LDH、TNF-α、IL-1浓度均显著增加(P〈0.05);与C组比较,S组于肝门开放即刻、缺血/再灌注后相应各时点血清ALT、AST、LDH、TNF-α、IL-1浓度均降低(P〈0.05);肝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结论七氟醚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与其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性因子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