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通过熵指数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脑瘫患儿七氟醚麻醉时与镇静深度的相关性和预测作用,评价熵指数和BIS用于脑瘫患儿镇静程度监测的准确性.方法:选择ASA Ⅰ或Ⅱ级、5~15岁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选择性周围神经缩窄术的脑瘫患儿25例.经面罩吸入5%七氟醚和N2O/O2:70%/30%.记录清醒时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各阶段的反应熵(RE)、状态熵(SE) 、BIS、无创血压(NI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RE、SE、BIS与mOAAS评分的关系采用Spearman's等级相关进行分析.计算RE、SE、BIS、MAP、HR、SPO2对镇静深度的预测概率.结果:脑瘫患儿RE、SE 、BIS与mOAAS评分密切相关,明显优于MAP、HR、SPO2.RE、SE、BIS对镇静深度的预测概率(Pk)值明显高于MAP、HR、SPO2(P<0.01).结论:RE、SE、BIS均可以在脑瘫患儿七氟醚-笑气麻醉中反应镇静深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腹腔镜手术中监测麻醉镇静深度的实用性.方法 选择腹腔镜手术气管内全麻患者60例,随机分为BIS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记录术中两组患者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麻醉药用量、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拔管时间及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 常规组T2、T3时点MAP与T0相比P<0.05,BIS组麻醉用量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而且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两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 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腹腔镜手术中起到指导麻醉用药,有助于判断麻醉的深度,减少麻醉药用量,改善麻醉苏醒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Aspect和HXD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仪(BIS)与麻醉镇静程度的相关性以及两者的差异性.方法根据麻醉分级术前评估标准ASA,10例Ⅰ~Ⅱ级女性行普外或妇科手术病人,于同一病人同时连接两台BIS仪,分为H组和A组,以警觉/镇静(OAA/S)作为镇静评分,记录麻醉诱导及苏醒过程中BIS的变化值,并记录其血压(MAP)、心率(HR).麻醉诱导和维持异丙酚采用靶控输注技术(TCI),调整异丙酚的靶浓度,使BIS值维持在40~60之间.分析麻醉诱导和苏醒期OAA/S分别为5、4、3、2时两组的BIS值、MAP、HR值. 结果两组的BIS与OAA/S的相关性均接近于1(P<0.01).配对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MAP和HR与OAA/S无相关性(P>0.05). 结论 Aspect 和HXD 都能很好地反映麻醉的镇静程度,而且HXD的性能与Aspect相似,在临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BIS)在老年患者麻醉手术期间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BIS组和对照组,各30例,BIS组连接麻醉深度监护仪在麻醉手术期间通过连续监测BIS、对照组根据患者血压及心率的变化调节给药剂量调控麻醉深度.监测指标:两组患者入室、插管前即刻、插管后1 min、麻醉期间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术毕拔管时间、术后1、2 h麻醉恢复和简易智能评分.结果 麻醉诱导期BIS组丙泊酚用量、血压下降的程度、术中低血压发生的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IS组术毕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后1、2 h简易智能状态(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丙泊酚总用量BIS组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老年患者麻醉手术期间应用BIS监测麻醉深度调控麻醉用药,可预防麻醉过深.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丙泊酚镇静时脑电双频指数(BIS)与脑电小波指数(WLI)之间的相关性、一致性;以及BIS、WLI对意识消失预测概率的比较.方法 20例择期行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病人,连续监测BIS、WLI.由微量泵靶控输注丙泊酚,用双盲法记录OAA/S评分分别为5、4、3、2(LOC)、1时以及术后患者意识恢复(ROC)等时间点的BIS、WLI的值.结果 BIS、WLI均值在意识恢复阶段均明显高于意识消失阶段.BIS、WLI与OAA/S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1、0.947,BIS与WLI的相关系数是0.942.BIS、WLI对意识消失的Pk值分别为:0.94、0.95,两个指标的Pk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IS与WLI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同时它们与OAA/S评分之间也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均可反映丙泊酚镇静时患者意识消失-恢复的变化,同样可以作为监测丙泊酚镇静深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小波指数(WAV)、脑电双频指数(BIS)、频谱熵指数[反应熵(RE)和状态熵(SE)]与丙泊酚静脉麻醉时镇静深度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22例,年龄18~65岁.丙泊酚靶控输注(TCI)起始血浆浓度为1μg/mL,以后每4 min增加1μg/mL,直至觉醒/镇静评分(OAA/S评分)为1分时停止给药.记录每一级OAA/S评分和复苏期间患者呼之睁眼及能握手时的心率(HR)、血压(BP)、WAV、BIS、RE和SE值.结果 WAV(r=0.945)、BIS(r=0.940)、RE(r=0.911)和SE(r=0.896)与OAA/S评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WAV与OAA/s评分的r值与BIS、RE相似,但显著高于SE(P<0.05).WAV对患者意识消失有较好的预测性,其预知概率(Pk)值与BIS、RE和SE相近,分别为0.73、0.76、0.71、0.79.停止输注丙泊酚后,WAV降至最低值的时间较RE迟(14.3±8.4)s,但较BIS早(8.7±8.6)S.WAV对患者意识恢复亦有较好的预测性,其Pk值(0.77)与RE(0.76)和SE(0.74)相近,优于BIS(0.69).患者意识恢复时RE较BIS和WAV高,但均未恢复至基础值.结论 WAV、BIS和频谱熵指数均与丙泊酚麻醉中镇静深度呈正相关.WAV对单纯丙泊酚麻醉时意识消失和恢复均有良好的预测性,且可能优于BIS.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对麻醉深度调控的意义.方法 择期行LC的患者60例,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BIS组通过连续监测BIS值及传统的临床监测参数、体征的变化调控麻醉深度;对照组根据临床监测参数及体征的变化调控麻醉深度.比较2组术中血压、心率、麻醉药用量、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术中知晓情况.结果 2组患者在气管插管时(T1),人工气腹时(T2)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及整个手术过程中的麻醉药用量、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脑电双频指数对提高LC患者的麻醉质量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心内直视手术患儿心肺转流期间麻醉深度的变化,并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择期ASAⅠ~Ⅱ级,心内直视室缺修补术惠儿30例,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连接麻醉监测仪和麻醉深度监测仪,静脉诱导插管前用药为咪唑安定,舒芬太尼,维库溴铵,依托咪酯.异丙酚,舒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术中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脑电双频指数(BIS)值、鼻咽温(NPT).结果 CPB开始后及升主动脉阻断后相较于CPB开始前各时点BIS降低(P<0.05);升主动脉阻断后5 min及10 min两个时点之间BIS无明显变化(P>0.05);升主动脉夹钳开放前后MAP无明显改变(P>0.05),但BIS和NPT均有明显升高(P<0.01).结论 CPB开始后小儿的BIS大部分会出现麻醉加深,但有少数病人可以出现麻醉变浅,有发生术中知晓的可能;在复温期间,体温持续升高,麻醉逐渐变浅,应当根据BIS结果调节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体外循环术后患者镇静监测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心脏术后病人40例,随机分为2组,即咪达唑仑+芬太尼(M+F)组和丙泊酚+芬太尼(P+F)组,记录入ICU时(设为0)、1、2、3、4、5、6h时的BIS、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比较两组BIS分值、带机时间、微量泵调整次数及两组镇静药物的总费用.结果:两组的患者的一般情况、带机时间及微量泵调节次数、BIS、BP及HR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的BIS、BP及H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IS可用于监测心脏术后患者的镇静深度.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医学》2017,(7):664-666
目的比较麻醉趋势指数(narcotrend index,NTI)、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与熵指数(Entropy index)三种麻醉深度指数在学龄前儿童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将128例腹腔镜择期手术的学龄前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D组)、麻醉趋势指数组(N组)、脑电双频指数组(B组)与熵指数组(E组),每组患者32例。采用相应的麻醉方法麻醉后对比四组间不同阶段的MAP、HR、NTI值、BIS值、熵指数值以及手术时长、停药至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术中七氟烷用量。结果 N组T3比T2时刻的麻醉趋势指数有所升高(P<0.05),T4、T8时刻较T2时刻明显升高;B组T4比T2时刻的脑电频指数有所升高(P<0.05),T5、T8时刻较T2时刻明显升高;E组T5比T2时刻的熵指数有所升高(P<0.05),T8时刻较T2时刻明显升高。N组的停药至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术中七氟烷用量均显著低于B组、E组和D组。结论在学龄前儿童腹腔镜手术麻醉诱导中,麻醉趋势指数的麻醉深度敏感性略优于脑电双频与熵指数,可稳定患者血流波动,缩短苏醒时间和减少麻醉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不同年龄患儿全身麻醉中用脑电双频指数仪监测麻醉深度的可行性。方法患儿40例,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为Ⅰ或Ⅱ级,接受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和择期手术。麻醉用静脉注射丙泊酚/瑞芬太尼诱导,持续静脉输入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患儿按年龄分为4组(每组10例):A组(≤3月),B组(>3月,≤2岁),C组(>2岁,≤6岁)和D组(>6岁,≤12岁)。诱导前(T1)、诱导后(T2)、插管时(T3)、切皮时(T4)、停药时(T5)、自主呼吸恢复(T6)和拔管时(T7),做密西根大学镇静评分(University of Michigan Sedation Scale,UMSS),并记录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值。记录麻醉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T5~T6),麻醉后气管拔管时间(T5~T7)。结果(1)各组患儿,T1镇静评分为0~1分;T2时上升,T4为4分,T7回到T1时水平(0~1分)。与此对应,(2)各组患儿T1时的BIS值在96以上,T2时BIS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7回到T1水平。(3)A组患儿与B、C、D组患儿相比,麻醉后气管拔管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4组患儿麻醉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不同年龄全身麻醉患儿中,脑电双频指数仪可以有效监测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老年病人静吸复合麻醉时,七氟烷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及年龄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普外科上腹部手术病人30例(ASA分级Ⅱ~Ⅲ),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为60~69岁;B组为70~79岁,每组15例。采用七氟烷与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调节七氟烷浓度使BIS值在50~60。记录术中各时间段吸气末和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及BIS值,并记录睁眼时间(从停止吸入麻醉药至病人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从停止吸入麻醉药至恢复定向力的时间),对两组病人的年龄与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及BIS值之间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两组病人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年龄与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两组病人两个时间点(手术开始30min与60min)的呼气末七氟烷浓度与BIS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均〉0.60,大部分具有显著相关性。两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无术中知晓。结论老年病人年龄与七氟烷浓度及BIS值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临床麻醉中要根据病人的年龄选择合适的七氟烷浓度,同时BIS值可以作为调节七氟烷麻醉深度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etral index,BIS)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全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深度的监测和调控作用.方法 择期行LC患者60例,ASA Ⅰ~Ⅱ级,根据术中丙泊酚输注的调节方法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T组),每组30例:C组维持SBP100~140mmHg,DBP60~89mmHg;T组维持BIS40~60.分别记录两组各时点SBP/DBP、HR、BIS值及丙泊酚用量、拔管和离室时间,并于拔管和离室时进行警觉/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OAA/S),术后评定有无术中知晓.结果 与C组比较,T组麻醉诱导后、气腹期间、术毕及拔管时SBP/DBP及BIS值均较高,而丙泊酚用量减少、拔管和离室时间缩短、OAA/S值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HR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 BIS调控LC术TIVA可避免麻醉过深,减少全麻药用量,加快麻醉恢复,防止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14.
BiPAP在高血压患者深麻醉下拔管后呼吸支持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BiPAP)在高血压患者深麻醉状态下拔管后呼吸支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择期行下腹部或全髋置换术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例,随机分为清醒后拔管组(A组,n=20)和深麻醉下拔管组(B组,n=20)。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主要手术步骤完成后停用吸入麻醉药,仅用静脉麻醉药异丙酚泵注维持麻醉,A组患者术毕即停药,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B组患者至拔管前即刻停药,深麻醉状态下拔除气管导管,立即进行BiPAP无创通气。记录拔管前后血压、心率和BIS,BiPAP无创通气过程中动脉血气分析及苏醒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清醒时血压较术前明显升高、心率明显增快(P〈0.01),拔管后较拔管前血压明显升高、心率明显增快(P〈0.05)。B组患者拔管前后血压、心率无明显变化,血气参数基本正常。B组患者舌后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P〈0.01),A组患者苏醒期呛咳等并发症要高于B组患者(P〈0.05)。结论:BiPAP适合于高血压患者深麻醉状态下拔管后呼吸支持。  相似文献   

15.
右美托咪定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ASAⅠ或Ⅱ级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D组和C组于气管插管后手术开始前10 min分别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和生理盐水。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切皮、拔管时和术后1 h的血压、心率、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结果与麻醉前比较切皮时和拔管时C组血压明显升高和心率明显增快(P〈0.05),D组血压、心率无明显变化。切皮时D组BIS明显低于C组(P〈0.05)。D组的拔管时间与C组相比无明显延长(P〉0.05)。D组术后烦躁的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使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且不影响术毕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6.
周惠丹  方军  付霜  连燕虹 《浙江医学》2011,33(4):468-469,472
目的 研究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七氟醚吸入对老年患者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44例,ASAⅠ~Ⅱ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BIS组(B组)和对照组(D组),每组22例.D组由麻醉医生根据临床经验调节术中七氟醚的吸入浓度 B组术中维持BIS值在45~55,术毕前10min维持在56~70.记录麻醉诱导前、手术期间和拔管时的BIS值、七氟醚设定浓度和呼气末浓度 苏醒时间、拔管时间、OAA /S评分达到5分的时间.结果 与D组相比,B组术中七氟醚用量减少20%,手术期间的BIS升高、呼气末七氟醚浓度降低,手术结束时呼气末七氟醚浓度降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OAA /S评分达到5分的时间缩短.结论 BIS指导吸入七氟醚能加快老年患者腹部手术的麻醉苏醒,提高苏醒质量,并可减少术中七氟醚的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中脑电双频指数在不同年龄患儿中的影响.方法 ASA Ⅰ或Ⅱ级伞麻插管手术的患儿40例,根据年龄分为4组,每组10例.A组≤3月;B组3个月~≤2岁;C组2岁~≤6岁;D组6岁~≤12岁.观察丙泊酚3 mg/kg,瑞芬太尼1μg/kg诱导,丙泊酚6 mg·kg-1·h-1、瑞芬太尼0.25 μg·kg-1·h-1持续静脉输入期间,记录诱导前(T1)、诱导后(T2)、插管时(T3)、切皮时(T4)、停药时(T5)、自主呼吸恢复(T6)和拔管时(T7)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及镇静评分;记录自主呼吸恢复和气管拔管的时间.结果 (1)4组在T2、T3、T4、T5和T6时BIS值下降明显(P<0.01),T1时BIS恢复到诱导前水平.(2)4组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C、D组拔管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间明显延长,B、C、D组的拔管时间明显缩短.(3)T1时,所有忠儿的儿童镇静评分(UMSS评分)为0~1分,T1时的UMSS评分为4分,T7时UMSS评分为0~1分.结论 在不同年龄儿童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巾使用脑电双频指数可以更加有效监测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脑电双频指数 (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EPI)监测全身麻醉深度的局限性。 方法 :收集普鲁泊福 (Propofol)麻醉中同时监测BIS和AEPI时 ,手术中出现AEPI值持续升高的 8例患者 ,记录麻醉诱导、手术期和恢复期各时间点BIS、AEPI、收缩期动脉压 (SAP)、舒张期动脉压 (DAP)、心率 (HR)、终末潮气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值和普鲁泊福血药浓度。并做AEPI、BIS、血药浓度之间相关性分析。术后第 1天随访有无术中知晓。结果 :麻醉诱导期和恢复期 ,AEPI和BIS与普鲁泊福血药浓度的变化呈线性负相关 ;而在手术期 ,AEPI值却偏离BIS值而明显增高 ,其中仅 2例有临床麻醉偏浅指征 ;3例术中AEPI值高达 90 % ,而且持续于手术全过程 ;手术期BIS值与普鲁泊福血药浓度呈线性负相关 (P <0 .0 1 ) ,而AEPI值则与二者均不相关 (P >0 .0 5 )。术后随访均无术中知晓。 结论 :BIS监测不能完全反映手术中麻醉偏浅 ;部分患者手术中AEPI指标可能有误差  相似文献   

19.
黎耀辉  曾彦茹△ 《广东医学》2021,42(9):1061-1065
目的 研究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FNC)对全麻术后深麻醉下拔出气管导管时患者氧合状态与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90例(ASAⅠ~Ⅱ级),根据不同麻醉深度下拔出气管导管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n=30)深麻醉下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68~75时拔出气管导管,采用HFNC(广州HF807C),氧流量40~50 L/min,吸入氧浓度(FiO2)50%,温度34℃、湿度100%;B组(n=30)深麻醉下拔管条件同A组,经鼻传统方法给氧,流量30~40 L/min, FiO2=100%;C组(n=30)完全清醒时BIS为90~98拔管, 经鼻传统方法给氧同B组。观察记录患者进入麻醉恢复室(PACU)留观时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麻醉深度(BIS),记录Ricker 镇静-躁动评分;拔管时间、PACU留置时间及可能血流动力学波动、低氧血症、躁动、恶心呕吐、寒颤等不良反应。结果术后拔管时间A组和B组明显快于C组(P<005);Ricker 镇静-躁动评分A组和B组明显低于C组(P<005);拔管后C组患者MAP、HR比A组和B组明显增高(P<005),A组与B组患者拔管期间更为安静(P<005),B组低氧血症和呼吸抑制需要面罩加压给氧人次达50%,显示B组明显多于 A组和C组(P<005);C组患者呛咳达700%,恶心呕吐达233%,其不良反应明显多于 A组和B组(P<005);综合满意舒适度评级A组(97%)明显高于B组(35%)和C组(30%)。结论全麻手术患者在PACU深麻醉下(BIS 68~75)拔出气管导管HFNC,可以减轻应激反应,改善患者氧合状态,提高SpO2数值和患者舒适度,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值得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