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前、术中、术后应用氨甲环酸对其血小板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5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前静脉注射氨甲环酸10mg/kg;预充液中加5mg/kg,对照组分别加等量生理盐水,测定血小板计数,观察术后24小时出血量和输血量。结果转流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转流前,且明显低于氨甲环酸组,出血量和输血量氨甲环酸组均低于对照组。结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氨甲环酸能有效保护血小板,明显减少术后出血及输血量。  相似文献   

2.
正术后出血是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手术的常见并发症。其主要原因是CPB引起的凝血功能紊乱、纤溶系统的异常亢进、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降低等[1]。既往抑肽酶作为一种抗炎、抗纤溶的有效药物,在CPB手术中广泛应用。但由于抑肽酶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及肾衰竭[2],近年来,临床上通过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A)来保护CPB手术中的凝血因子、血小板及纤溶系统。我们于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通过对比40例瓣膜置换手术使用氨甲环酸和未使用氨甲环酸术后引流量,血制品输入量,血小板计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氨甲环酸(TA)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术后引流量、输血量、安全性及并发症的影响,进一步探索TA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116例患者随机分为TA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8例,手术包括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以及瓣膜置换术.比较患者术前、术中基线资料,收集4个时间段的术后引流量,记录围术期输血量和输血率,围手术期相关事件及各种原因造成的病死率.结果 两组术后O~8h内、术后9~16h内、术后17~24h的总引流量、浓缩红细胞、血浆平均输注量及输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0101);两组间围术期一般情况和手术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d内未观察到死亡病例.结论 心外手术CPB下应用TA可明显减少术后出血量,减少异体输血量和异体输血率;同时并未增加术后早期病死率及重大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单侧TKA的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给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观察组局部应用氨甲环酸止血,对照组静脉注入氨甲环酸止血。观察统计两组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总引流量、输血量及输血例数。结果两组输血例数、隐性失血量及术中失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以局部应用方式应用图单侧TKA术,可减少术中失血量,止血效果显著,优于静脉注入,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氨甲环酸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止血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氨甲环酸用于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止血效果.方法 将结直肠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氨甲环酸组术前20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0mg/kg,术后继续静脉滴注1.6g/d,连用3d.对照组仅用0.9%氯化钠溶液.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d引流量和围手术期输血量,并观察术后凝血功能指标(PT、APTT、Fib)变化情况和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氨甲环酸组与对照组相比,术中出血量、术后3d每天引流量和总引流量、围手术期输血量均显著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轻微且能自行缓解.结论 氨甲环酸能减少结直肠癌根治术术中、术后出血量和围手术期输血量,止血效果显著.同时对机体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系统评价氨甲环酸与抑肽酶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 检索Medline、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氨甲环酸与抑肽酶对CPB心脏手术患者血液保护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收集各研究中的血小板、凝血指标、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纵隔心包引流量、输血例数、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近期死亡例数.计数资料采用优势比和95%可信区间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平均值和95%可信区间(CI)表示,所有计算和统计用RevMan 4.2.10软件完成,异质性检验采用χ2和I2完成.结果 符合标准的文献共16篇,3 393例患者.分析显示,与抑肽酶相比,氨甲环酸术后24 h纵隔心包引流量偏多(WMD=-65.28 CI:-103.92,-26.65 P=0.0009),但术后肾功能障碍患者例数明显较少(OR=1.36 CI:1.11,1.67 P=0.03),而血小板计数、凝血指标、血红蛋白值、术中出血量、成分输血例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氨甲环酸的血液保护效果比抑肽酶稍差,但其安全性能高,不易引起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失血量、凝血功能变化的影响与改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骨关节炎患者,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观察组给予氨甲环酸局部给药,对两组患者术后失血量和凝血功能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2h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总失血量、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以及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与对照组患者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和局部给药不会影响骨关节炎患者术后凝血功能,但后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出血量,改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临床推广意义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氨甲环酸及抑肽酶在体外循环(CPB)中对血液凝血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0例CPB二尖瓣置换患者分为抑肽酶组(AP组,20例)及氨甲环酸组(TA组,20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转流30min(T2)、停CPB(T3)、停CPB后2h(T4)4个时点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GPⅡb/Ⅲa受体复合体抗体(PAC-1)和P选择性受体(CD62P);记录术前、术后次日晨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阳性率、异体输血量及术后24h纵隔心包引流量。结果两组间T1~T4时点t-PA及PAI-1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T2~T3时点t-PA活性眀显升高,PAI-1的活性下降;T4时点t-PA活性回落,PAI-1的活性回升,与T1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T2~T4时点PAC-1、CD62P活性眀显升高,T4时点均回落,与T1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TA组在T2~T4时点PAC-1、CD62P均明显高于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间术前及术后PLT、PT及D二聚体阳性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24 h纵隔心包的引流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ICU住院时间及输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氨甲环酸不能取代抑肽酶在CPB心脏直视手术中对血液凝血功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对心脏手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根据临床停止使用抑肽酶的时间,将560例行心脏手术患者分为抑肽酶组(n=303)和氨甲环酸组(n=257),对两组术后失血量、二次开胸止血率、输血量、急性肾功能不全及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术后24 h出血量氨甲环酸组为(578.5±386.0) ml,抑肽酶组为(629.3±366.7) 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1).二次开胸止血率氨甲环酸组为3.9%,抑肽酶组为4.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0).术后红细胞需求量氨甲环酸组为(2.39±6.20) U,抑肽酶组为(2.08±4.92) U;血浆需求量氨甲环酸组为(1.58±4.85)100 ml,抑肽酶组为(1.67±4.88)100 ml;血小板需求量氨甲环酸组为(1.19±5.12)10 U,抑肽酶组为(1.51±5.29)10 U,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P=0.149、0.355、0.797).结论:心脏手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术后出血量及血制品需求量,其效果与抑肽酶相似.  相似文献   

10.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5,(2):135-138
[背景]探讨局部注射给予氨甲环酸并夹闭引流管4h对首次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总失血量的影响.[病例报告]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80例,给施行单侧THA,术后术区内留置1根引流管,氨甲环酸组40例向术区内局部注射给予氨甲环酸50mL,对照组40例注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夹闭引流管4h后进行负压吸引.术后3d内每日复查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分别记录术后8,12,24h引流量及输血人数,计算隐性失血量;术后3~5d行双下肢动静脉超声波检查.氨甲环酸组术后3d的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及输血人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在血栓形成、术后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局部注射给予氨甲环酸并夹闭引流管4h可有效减少首次行单侧THA后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且不增加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手术中氨甲环酸的不同给药时间和术后早期出血?抗纤溶效果和血小板保护之间的关系?方法:45例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TA-1组:体外循环中使用氨甲环酸1.0 g,其中0.5 g于体外循环开始后15 min快速滴入,另外0.5 g缓慢滴入维持至体外循环结束;TA-2组:体外循环结束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使用氨甲环酸1.0 g静滴?对照组:体外循环中及结束后均不使用氨甲环酸?观察3组患者术后6?24 h的出血量?24 h红悬?血浆输入量,术后6 h D-二聚体及血小板计数?结果:TA-1组?TA-2组术后6?24 h出血量及红悬?血浆输入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减少?TA-1组同TA-2组相比,术后6?24 h的出血量显著减少,而24 h血制品输入量较B组有减少趋势?3组间术后6 h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TA-1组< TA-2组<对照组,即TA-1组显著低于TA-2组和对照组,而TA-2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6 h血小板计数比较显示TA-1组明显高于TA-2?对照组,而后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使用氨甲环酸较空白对照组可有效减少术后早期出血和血制品输入,体外循环中氨甲环酸持续静滴的止血?抗纤溶?血小板保护的效果要优于体外循环结束后单剂量给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的实验方法,在心肺转流(CPB)过程中应用高、低两种剂量的氨甲环酸,研究其对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术中、术后出血量、用血量以及凝血系统功能的影响,探讨婴幼儿ECC过程中的合理用药剂量及用药方法。方法随机选取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5例,按照氨甲环酸用药量分为低剂量组(A组,15例),高剂量组(B组,15例)和对照组(C组,15例,未用药);于相应时间点取血,监测凝血功能、血小板数目、肝肾功能,并记录患儿术后失血量、用血量等相关指标。结果 A组与B组和C组两组比较,关胸时间明显缩短、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减少、血小板破坏明显减少、术后失血及用血量减少;B组与C组比较,各项指标基本无明显差异。结论在婴幼儿心肺转流过程中应用氨甲环酸,可缩短关胸时间,减少血小板破坏,且以低剂量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血液保护的方法。方法:对52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采取合理选择体外循环用品,围手术期使用抑肽酶和止血环酸,手术中尽量减少失血,严格控制术后输血等血液保护措施的结果进行总结。结果:本组患者围手术期平均用血量414ml,其中9例未输血,占17.3%。术后平均出血量312ml。结论:采取体外循环中及术后的多项综合性血液保护措施,可有效减少体外循环心内手术的用血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 TXA)对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术后出血量、术后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因骨性关节炎( OA)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 A组,23例),对照组( B组,23例),A组于手术缝皮结束后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2.0 g氨甲环酸溶入20 mL生理盐水),B组注射20 mL生理盐水,均夹闭引流管2 h。比较两组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比容(HCT),术后6周随访膝关节HSS评分及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或肺栓塞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术后Hb及H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两组术中、术后3小时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例患者术后2周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未发现DVT形成,术后6周随访未发现下肢DVT或肺栓塞发生。结论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失血量及输血率,并且没有增加下肢DVT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在脊柱结核手术围术期减少出血和输血、控制炎症反应的效果。方法:将60例行脊柱结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和空白对照组。氨甲环酸组于手术开始即刻给予氨甲环酸直至手术结束,空白对照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观察患者术中出血和输血情况;分别于术前、手术结束即刻、术后6 h和术后24 h采集静脉血,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结果:患者术中出血和输血量两组存在显著差异,氨甲环酸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IL-6的血浆水平均高于术前,但氨甲环酸组显著低于对照组;IL-10的血浆水平术后氨甲环酸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在脊柱结核手术中,氨甲环酸具有止血和抗炎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6.
王英明  孔荣  禹德万  朱晨 《安徽医学》2015,36(11):1350-1352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联合关节腔注射对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45例重度膝骨关节炎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23例)与对照组(22例)。氨甲环酸组术中松止血带前30 min 静脉应用氨甲环酸10 mg/ kg,并于手术结束后经引流管向关节腔注射1.0 g 氨甲环酸,夹闭引流管4 h,弹力绷带包扎。对照组的处理为给予相应量的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4 h、48 h 引流量并于术后第3天复查血常规。结果氨甲环酸组术后切口引流量平均约220 mL,与对照组450 mL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第3天复查血红蛋白的降低程度,氨甲环酸组降低约12.9 g/ L,明显小于对照组23.5 g/ 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联合关节腔注射可以明显降低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17.
40例心脏瓣膜替换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抑肽酶组(A组)。于CPB前、CPB30min和CPB后1h分别观察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粘附率、并记录术后24h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结果表明抑肽酶能有效地保护血小板功能,显著地减少术后出血量和输血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乌司他丁对二尖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液的保护作用,为更合理地应用氨甲环酸和乌司他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96例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氨甲环酸联合鸟司他丁组(A组)、氨甲环酸组(B组)、乌司他丁组(C组)、对照组(D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4、12h测定4组患者的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二聚体(D—D)水平,同时记录术后输血量,0-8、9-16、17-24、24h以后4个时间段的引流量。结果:4组患者术后1、4、12h的PLT计数和Hb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B组、C组术后各时间点PLT计数和Hb与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1、4h的PT和APTT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B组、C组术后各时间点PT和APTT水平与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1、4h的FIB和D—D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后12hFIB和D—D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B组、C组术后各时间点FIB和D-D水平与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0-8、9-16、17-24h引流量、总引流量及输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联合乌司他丁对二尖瓣膜置换术患者有血小板保护作用和抗纤溶作用,显著减少术后输血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