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张兆兄 《甘肃医药》2011,(5):314-315
目的:分析小儿高热惊厥(FC)的临床特点,探讨治疗和预防复发的措施,以减少癫痫、智力低下等后遗症的发生。方法:对208例FC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其复发因素、影响转归的因素,并设立发热对照组(100例,发热,无惊厥),检测2组血钠、钾、糖水平。结果:208例0-6岁FC患儿首次发作年龄6月-5岁176例(84.61%),其中1~3岁156例(75%);年龄〈6个月和〉5岁32例(15.39%);首次发作体温≥38.5℃161例(77.4%);基础疾病多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共164例(78.84%);首发惊厥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176例(84.61%);惊厥持续时间〈15min168例(80.76%)。首发年龄〈6个月或〉5岁、首发体温〈38.5℃、FC类型为复杂型FC(CFC)及有惊厥家族史者易复发。具有上述复发因素以及惊厥持续时间≥15min、惊厥次数〉5次、体温正常2周后脑电图仍有异常者易转为癫痫及合并智力低下。结论:FC首发年龄多为6月-5岁,与发热相关;FC多存在低血钠和高血糖。在常规治疗时应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高血糖。其复发与首发年龄、首发体温、FC类型、惊厥家族史有关。FC大多预后较好,少数可发展为癫痫,要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高热惊厥(FC)的首发情况及复发危险因素.方法对128例FC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28例FC首发情况中95.3%患儿年龄为6个月至6岁之间,75.8%体温在38.5℃以上,19.5%患儿有惊厥家族史,首发诱因上感占70.3%,居首位.复发67例中,初发体温<38.5℃者15例,复杂型36例,有惊厥家族史者22例,与无复发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FC首发患儿多为6个月至6岁之间,体温38.5℃以上,部分病例有惊厥家族史,首发诱因以上呼吸道感染(上感)为首位;复发危险因素与初次发作体温>38.5℃,初次发作年龄<1岁,复杂型FC及惊厥家族史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小儿热性惊厥(FC)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复发的相关因素、预后情况及药物预防治疗的必要性.方法:对收治的120例热性惊厥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首发年龄、体温、持续时间、24 h内惊厥次数、家族史、围产期情况.结果:复发54例(占45%),转为癫(癎)4例(占3.3%),复发的危险因素有首发年龄<2岁,初发体温<39 ℃,首发24 h内惊厥≥2次,持续时间≥10 min,有热厥及癫(癎)家族史及首发为复杂型者.结论:首发FC年龄越小、体温越低、惊厥持续时间越长、首发24 h反复发作2次以上、首发为复杂型、有热厥及癫(癎)家族史者日后越易复发.对于易复发患儿应采取临时性药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发热伴惊厥的病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60例发热伴惊厥病人的病因、首发年龄、再发次数、惊厥程度、惊厥时体温、脑电图改变、家族史及电解质变化等临床因素与惊厥的病因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发热伴惊厥病人中75.6%为高热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20.6%为中枢感染,另有少数中毒性脑病及感染后脑炎。高热惊厥中33例复发,复发率为27%;复发与首发年龄、惊厥程度、发作时体温、家族史有关,发作后脑电图异常也易复发;再发与血钠钙浓度下降有关。结论发热伴惊厥病人应重视中枢感染,脑电图有很大帮助。对于FC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首发年龄、再发次数、惊厥程度、惊厥时体温、脑电图改变、家族史及电解质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可防止复发或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FC)的复发因素.方法:对108例热性惊厥患儿进行资料统计.结果:108例热性惊厥患儿中有57例为复发患儿,复发率为52.8%.初发年龄<1.5岁者复发率为74.2%,初发体温<38.5℃者复发率为77.4%,有FC阳性家族史者复发率为68.9%,CFC者复发率为65.5%.结论:小儿热惊厥复发与初发年龄、体温、分型及家族史密切相关,对高危患儿应采取积极措施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6.
小儿热性惊厥1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雪红 《中外医疗》2010,29(4):73-73
目的对小儿热性惊厥(FC)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预后进行探讨。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本科收住的102例首次发作热性惊厥患儿的初发年龄、发作时体温、家族史、原发疾病、脑电图改变、转归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热性惊厥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原发病主要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初发年龄〈3岁占82.3%,初发体温≥38.5℃者占82.4%,29.4%有惊厥家族史。结论热性惊厥患儿多为良性经过,预后良好,少数反复发作者可移行为癫痫。对〈6岁的发热患儿,当体温≥38.5℃时尽快采取降温措施,必要时给予预防性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高热惊厥(FC)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以减少癫癎和智力低下的及生.方法 回顾分析240例FC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特点、与发热的关系、惊厥的类型、基础疾病、治疗、惊厥发作次数及复发、家族史.结果 240例中首次发作年龄6个月~5岁占89.6%,其中1~3岁占65.1%,首次发作伴体温>38.5℃占80.2%,多为全身大发作,95.6%惊厥持续时间<10min.其基础疾病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主,预后大多良好,仅有少数转为癫癎.结论 FC多发生于6个月~5岁患儿,预后多良好,其防治在于控制惊厥,积极降温,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惊厥药物.  相似文献   

8.
小儿高热惊厥2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高热惊厥的临床特点和探讨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52例高热惊厥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对首发173例与复发79例患儿性别、家族史、高热惊厥类型进行比较。结果:单发性高热惊厥193例均为全身性发作,发作次数1~2次,持续时间≤15min,体温〉/38.5℃,年龄6月~6岁180例(95.3%);复杂性高热惊厥59例中全身性发作56例,发作次数1~2次,持续时间≤15min46例(78.0%),体温≥38.5℃39例(66.1%),年龄6月~6岁47例(79.7%)。首发组与复发组的惊厥发作类型、家族史阳性率有显著差异。结论:高热惊厥多发于6月~3岁,男孩较多,多为高热时发生,发生于发热初期,其复发与高热惊厥类型、家族史有关,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9.
72例小儿高热惊厥复发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庾金燕 《当代医学》2010,16(28):79-79
目的为探讨影响小儿高热惊厥复发的有关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72例高热惊厥患儿,经随访2~5年,观察其复发情况。结果发现本文高热惊厥复发率为50%。其中6月~2岁、有家族史、惊厥持续时间≥10分钟、初发体温〈39.5℃、发热24小时内惊厥≥2次、局限性发作患儿的复发率较高,分别为62.5%、86.7%、77.8%、57.7%、80%、80%。结论高热惊厥易于复发,复发因素与发病年龄、家属史、惊厥持续时间有显著关系(P〈0.01),与初发体温、发热24小时内惊厥次数有关(P〈0.05),与发作形式无关(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热惊厥(FC)患儿血清钠、钾、氯、钙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测定仪测定50例FC患儿,其中惊厥1次30例(FCⅠ组)、惊厥2次20例(FCⅡ组),对30例发热患儿(发热组)和30例正常儿(对照组)的血清钠、钾、氯、钙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FCⅠ组、FCⅡ组、发热组及对照组4组间血钾、血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C组血钠、血钙明显低于发热组和对照组(P〈0.05);FCⅡ组血钠明显低于FCⅠ组(P〈0.05)。结论:小儿FC存在低血钠、低血钙,惊厥次数越多,血钠越低;在常规治疗时应注意纠正电解质,以减少FC的复发,减轻脑组织和其它重要脏器的损害。  相似文献   

11.
热性惊厥患儿血钠、钾、钙、糖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患儿血钠、钾、钙、糖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FC组为住院治疗的FC患儿32例;发热组为同期住院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有发热症状且伴有惊厥发作30例;正常组为同期健康体检的正常儿童30名。均测定血清钾、钠、钙、糖水平,3组间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血清钾和钙水平在FC组与发热组间,血清钠、糖水平在发热组与正常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C组血钠明显低于发热组和正常组,血糖明显高于后两组(P〈0.01)。结论:低血钠与FC发作有密切关系,低血钠是FC的结果且引起惊厥阈降低;低血钙可能是发热和FC的后果,也可能是诱发FC的因素;FC患儿血糖水平可一过性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C)患儿异常脑电图(EEG)与临床特征的关系,以及和以后FC的再发及移行为癫痫(EP)发作的关系。方法:记录120例3个月~8岁患儿FC后EEG。结果:EEG异常率与性别无关;3岁以后首发FC的EEG异常率较3岁以内的高;FC再发者EEG异常率较首次FC发作者高;FC大多发生于体温>38.5℃,但初发体温<38.5℃,EEG异常发生率明显增高;局灶性发作和FC发作持续时间>15min者的EEG异常率较全身性发作及发作持续时间<15min者高;有明显异常分娩史及阳性家族史EEG异常率明显升高。其中有4例FC经过2a~5a的随访,最后诊断为EP。结论:FC患者EEG的异常率与异常分娩史、阳性家族史及临床特征有明显关系,EEG对FC的早期分类诊断和进行预防性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重症手足口病早期识别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手足121病患儿3168例。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和辅助检查指标,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筛选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结果3168例患儿中一般病例2920例,占92.2%,重症病例248例,占7.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岁、皮疹不典型、意识障碍、神经反射异常、血压高、体温39℃以上〉3d、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CRT)〉3s、胸片渗出性病变、WBC〉12×10^9L、血糖〉9mmol/L为重症手足口病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岁、神经反射异常、体温39℃以上〉3d、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CRT)〉3s、胸片渗出性病变、血糖〉9mmol/L是重症手足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神经反射异常、体温39℃以上〉3d、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CRT)〉3s、胸片渗出性病变、血糖〉9mmol/L可作为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密切留意患儿病情转变。  相似文献   

14.
王元青 《中外医疗》2012,31(2):15-16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c)忘儿异常脑电图(EEG)与临床特征的关系,以及和以后Fc的再发及移行为癫痫(EP)发作的关系。方法记tX58倒6个月-6岁忘儿FC后EEG。结果EEG异常率与性别无关3岁以后首发Fc的EEG异常率较3岁以内的高,Fc再发者EEG异常卒较首次Fc发作者高IFc大多发生于体温≥38.5℃,但初发体温〈38.5℃,EEG异常发生率明显增高:局灶性发作和Fc发作持续时间≥15min者的EEG异常率较全身性发作及发作持续时间<15min者高。有阳性家族史者EEG异常率明显升高。其中有6倒FC经过2-5年的随访,熏后诊断为砰。结论FC患者EEG的异常串与阳性家族吏及临床特征有明显关系,EEG对FC的早期分类诊断和进行预防性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458例冠心病患者不同糖代谢状态的临床特征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45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按不同的血糖水平分为3组,即单纯冠心病组(A组)163例,冠心病合并糖调节受损组(B组)102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C组)193例,观察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探讨血糖及相关影响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结果 1各组间临床资料比较,B组及C组腰臀比值及糖尿病家族史显著高于A组(P〈0.05),而在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及冠心病家族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间生化指标比较B组及C组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尿酸显著高于A组(P〈0.05),而在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C反应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间冠脉照影资料比较,病变支数的比较B组及C组在双支及三支血管病变显著高于A组(P〈0.05),病变程度的比较B组及C组在重度病变、闭塞病变及弥漫病变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重视对于首次空腹血糖〉5.6 mmol·L-1的非糖尿病患者进行OGTT,同时对于腹型肥胖及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应重点干预。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在双支及多支病变发生率、闭塞病变及弥漫病变比例显著高于单纯冠心病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以下简称HIE)并发低血钙是否需要补钙。方法:将29例患儿分补钙组10例与非补钙组19例。所有患儿均按HIE常规治疗,补钙组在此基础上,在出生窒息后24 h内静滴10%葡萄糖酸钙2ml/kg·d,连用5-7d。全部患儿均在发生窒息后即出生后立即抽静脉血查血钙等,同时对在治疗中第一次出现抽搐者,待抽搐平稳后,立即抽静脉血复查血钙。结果:两组病人在治疗中并发抽搐人数差异不显著(X^2=0.03,P〉0.05)。且抽搐后血钙与入院时血钙差异亦不显著(t补钙=0.16,P〉0.05,t非补钙=0.13,P〉0.05)。同时非补钙组治愈率(68.42%)高于补钙组(30.0%),且差异显著(X^2=3.86,P〉0.05),而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非补钙组(21.05%)低于补钙组(60.O%),差异亦显著(X^2=4.53,P〉0.05)。结论:早产儿HIE并发低血钙时要慎重补钙。  相似文献   

17.
田建梅  陈凤艳 《中国医药导报》2014,(32):112-114,118
目的:观察小儿高热惊厥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资料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共138例,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69例予常规护理,研究组69例在上述护理的基础上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的预后相关指标水平及血清生化检查结果,对患儿行2年随访,观察惊厥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惊厥消失时间为(38.77±10.52)s,住院时间为(7.69±2.38)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68.94±19.68)s,(13.04±2.1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血钾、血钠、血糖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末期研究组8例(11.59%)复发,显著低于对照组[19例(27.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高热惊厥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预后,恢复患儿正常血清生化指标,降低复发率,临床效果显著,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和脑梗死的相关因素临床研究。方法将156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临床资料分两组,其中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病例72例(研究组);2型糖尿病无脑梗死患者84例(对照组)。分析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史,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ECG及肾功能血流动力学参数,并检测血脂和血糖浓度,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研究组血脂、空腹血糖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TC,TG,LDL和FB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DL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血流动力学,尿白蛋白和心机凝血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流动力学和尿白蛋白差异统计学意义更显著(P〈0.01)。结论定期检测对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婴幼儿重症肺炎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syndrome,SIRS)时血糖、血钠、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多器官损害(MODS)以及预后的相互关系。方法:分析51例重症肺炎患儿器官衰竭、SIRS与血糖、血钠、CRP相互关系与转归情况。结果:33例有SIRS,SIRS患儿的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与非SIRS患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IRS的血糖、血CRP水平显著高于非SIRS组(P<0.01),血钠水平显著低于非SIRS组(P<0.01)。结论:应用SIRS诊断标准及血糖、血钠、血CRP检测有助于判断肺炎患儿危重程度,对儿科临床工作有指导意义。小儿SIRS动态观察血糖、血钠、CRP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利钠肽(BNP)和钠离子(Na^+)在儿童热性惊厥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热性惊厥诊断标准的病例48例。其中复杂型热性惊厥组(CFC)20例,单纯型热性惊厥组(SFC)28例,上呼吸道感染组(URI)20例,对照组15例。测定血清BNP水平、Na^+水平。各组检测指标通过统计分析比较其差异及相关关系。结果血清BNP和Na离子水平:CFC组BNP水平高于SFC组、URI组和对照组;CFC组Na^+水平低于其他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他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NP与Na^+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54,P〈0.01)。结论热性惊厥刺激BNP的分泌,高水平BNP抑制醛固酮系统,使血钠水平下降,降低惊厥阈值。从而发生热性惊厥和惊厥性脑损伤的发生。因此,测定热性惊厥患儿血清中的BNP和Na^+水平对热性惊厥的发病机制、分型及预后判断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