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成败原因,提高CPR的成功率。方法对我院急诊科2006年12月~2011年11月有完整资料记录的396例心搏骤停(CA)患者(晚期肿瘤,慢性疾病终末期除外)的救治进行回顾性分析,对CPR开始时间,地点、电击除颤、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165例5 min内开始CPR,抢救成功86例,成功率为52.1%;85例5~10 min开始CPR,抢救成功29例,成功率为34.1%;其余140例10 min后开始CPR,抢救成功0例,说明5 min内CPR成功率明显高于5 min后。院内CPR 140例,抢救成功80例,成功率为57.1%;院前CPR 256例,抢救成功35例,成功率为13.7%,说明院内CPR成功率明显高于院前CPR成功率;2 min内电陆除颤CPR成功率(54.2%)明显高于2 min后电陆除CPR成功率(34.0%);有气管插管CPR成功率(34.1%)明显高于无气管插管CPR成功率(13.0%);气管插管并接呼吸机CPR成功率为39.1%,明显高于未接呼吸机(包括气管插管和未气管插管的患者)CPR成功率(10.7%);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尽早正确有效的CPR、电击除颤及熟练气管插管是CPR成功的关键,要提高CPR成功率必须加强专业急救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急救网络,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密切配合,普及全民急救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崔耿  徐华 《海南医学》2016,(13):2138-2140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心肺复苏(CPR)的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间中山巿古镇人民医院急诊科80例实施院前或院内CPR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成功组与失败组性别、年龄、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除颤开始时间、肾上腺素用量的差异,分析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结果80例老年患者中CPR成功25例,失败55例。成功组患者心脏按压开始时间(≤5 min)、气管插管时间(≤2 min)、电除颤开始时间(≤5 min)、肾上腺素(1 mg)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失败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5 min)、气管插管时间(≤2 min)、电除颤开始时间(≤5 min)、肾上腺素(1 mg)为老年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保护因素。结论老年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较多,早期进行心脏按压、气管插管、电除颤并使用常规剂量肾上腺素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与分析影响心搏骤停心肺复苏(CPR)效率的多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急诊科院前及院内接诊的心搏骤停(CA)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肺复苏是否有效分为复苏有效组(36例)和复苏失败组(57例)。总结分析影响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效率的多因素。结果:患者恢复自主循环的影响因素为年龄、基础疾病、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电击除颤开始时间、肾上腺素使用剂量。其中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交通意外致伤、CPR开始时间5 min、电击除颤开始时间5 min为危险因素;年龄≤60岁、CPR持续时间≤15 min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5 mg为保护因素。结论:心血管疾病、交通意外致伤、开始CPR5 min和开始电击除颤5 min是影响心肺复苏效率的危险因素,年龄≤60岁、CPR持续≤15 min和肾上腺素≤5 mg是影响心肺复苏效率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诊科对心血管病人心跳骤停的抢救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旨在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CPR)水平。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急诊、门诊就诊时发生心脏骤停(cardica arrest,CA)并在急诊科抢救的心血管疾病病人共42例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对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组和失败组的CPR开始时间,CPR的持续时间,除颤开始时间,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是否有急救协作小组(医护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参与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病例ROSC成功率为66.67%,脑复苏成功率为45.24%,2组CPR开始时间(从心脏骤停至CPR开始时间)、人工气道开始建立时间,除颤开始时间(从发生室颤到开始除颤的间隔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比较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协作小组参与的CPR成功率显著高于无参与组(P〈0.01)。结论CA发生后尽早CPR、合理应用复苏药物和急救协作小组参与抢救可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因素对心脏骤停者院前心肺复苏的影响,总结经验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 根据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我院急诊科院前急救的103心脏骤停者详细资料,按疾病种类、CPR开始时间的早晚、电击除颤开始时间的早晚、复苏药物剂量大小、有无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的成功率的不同数据分为成功组与失败组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与比较.结果 CPR成功率与心脏停搏到CPR开始时间、有无早期电除颤、有无气管插管接呼吸机等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肾上腺素的大剂量应用无关(P>0.05),在疾病种类方面,脑血管疾病CPR病例数量居首位;随着年龄的增大,CPR成功率也下降.结论 影响心脏骤停者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较多,包括年龄和疾病种类等客观因素,同时心跳呼吸骤停发生时尽快识别心跳骤停、及早CPR、及早气管插管和及早电击除颤复律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初始负荷剂量胺碘酮治疗无脉性室速和室颤的效果。方法选择183例无脉性室速和室颤患者,经常规心肺复苏、使用肾上腺素以及3次电除颤未能转复者,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n=125):300mg或150mg胺碘酮溶于40mL葡萄糖液中快速静注,再予电除颤,按初始剂量,胺碘酮组又分为300mg组(n=64)和150mg组(n=61);对照组(n=58):仅给予常规肾上腺素、CPR及电除颤;记录并比较各组患者的心律转复时间,入院、出院存活人数。结果两种剂量的胺碘酮均能明显缩短心律转复时间[(9.8±1.7)min,(10.5±2.3)min vs (15.6±2.2)min](P〈0.05),提高入院存活率(35.9%,32.8% vs 20.7%)(P〈0.05),300mg剂量的胺碘酮的效果略优于150mg剂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胺碘酮对于出院存活率无明显改善。结论300mg与150mg剂量的胺碘酮能有效缩短无脉性室速和心室纤颤患者的心律转复时间,但不能提高出院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院前心肺复苏454例成败因素分析及干预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明  花海明  龚翔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2):1322-1323,1326
目的 通过对院前454例心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CPR)成败因素的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方法 对我中心2002年5月-2008年5月心搏骤停454例院前死亡患者的完整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心搏骤停后得到复苏时间早晚分为A、B两组:A组为早期复苏(≤5 min)组,113例;B组为晚期复苏(>5 min)组,341例. 结果 A组113例心肺复苏有效54例,有效率为47.0%,复苏成功23例,成功率为20.3%;B组341例心肺复苏有效29例,有效率为8.5%.A、B组由急救中心接到呼救到达现场平均间期分别为(2.5±0.7)min和(12.6±1.5)min;A组患者由急救专业人员行除颤、气管插管复苏有效率分别为25.7%及35.4%,B组患者除颤、气管插管复苏有效率分别为1.8%及1.2%,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社会重点人群中普及急救知识、心肺复苏知识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目击者及早进行心肺复苏,缩短呼叫-到达现场间期,熟练的气管插管、早期电除颤、合理使用心肺复苏药物是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影响心室颤动(VF)电击除颤效果的因素,提高VF的救治质量。方法对本院2001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VF患者206例进行分析,比较电击除颤成功组与失败组年龄、VF持续时间、VF振幅、VF频率、除颤次数、胺碘酮用量、肾上腺素用量。结果 VF电击除颤成功组与失败组在年龄、除颤次数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VF振幅、VF频率、VF持续时间、胺碘酮、肾上腺素用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F振幅、频率及持续时间决定电击除颤时机,正确把握才能保证电击除颤效果。合理应用胺碘酮、肾上腺素可以提高电击除颤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过程中,除颤期及气管插管期胸外按压中断时间长短对CPR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2010年CPR指南,规范CPR除颤期及气管插管期流程,缩短CPR过程中胸外按压中断时间。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82例心脏骤停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CPR流程。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80例心脏骤停患者为实验组,实施规范除颤期及气管插管期流程。对两组患者在CPR胸外按压中断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CPR过程中除颤期胸外按压中断时间和气管插管期胸外按压中断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CPR流程,可缩短CPR过程中除颤期及气管插管期胸外按压时间,提高复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686例心肺复苏成败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解我院心肺复苏(CPR)现状,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成败的相关因素,探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对本院2002至2008年6年来记录完整的686例患者CPR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疾病种类、CPR开始时间、复苏药物、电击除颤、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成功率及脑复苏成功率等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创伤后CPR病例数量居首位;心脏停搏时间大于10min者CPR成功率明显低于10min内开始CPR者(P<0.05);322例复苏成功,CPR成功率为44.02%,24h生存率12.2%,脑复苏成功率仅5.4%;CPR成功率与心脏停搏时间、有无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有无早期电除颤等有关。结论CPR成功率较低,脑复苏成功率则极低,早期生命支持"生存链"未得到切实应用;尽早识别心跳骤停、及早CPR、及早气管插管和及早电击复律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影响ICU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相关因素.方法 按照心肺复苏Utstein模式,收集ICU心搏骤停并进行心肺复苏抢救的病例157例,分为ROSC组(n=43)和自主循环未恢复组(non-ROSC组,n=114).分析可能影响ROSC的相关因素.结果 157例心肺复苏患者中有43例(27.4%)ROSC成功,ROSC组的年龄低于non-ROSC组[(59.7±15.2)岁 vs.(64.8±12.4)岁,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病为脑源性疾病不利于患者ROSC(OR=4.255,P=0.031),而原发病为心源性疾病(OR=0.133,P=0.009)、可除颤心律(OR=0.292,P=0.001)、心肺复苏持续时间≤15 min(OR=0.062,P=0.000)、肾上腺素使用剂量≤5 mg(OR=0.561,P=0.014)是影响ROSC的有利因素.结论 原发病、首次监测心律、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是影响ICU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ROSC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人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3年2月于衢州市人民医院院内或是院外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的老年患者186例,对其实施院内或是院前心肺复苏,并对其进行分析,查看影响老年人心肺复苏的因素。结果老年人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与肾上腺素用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进行心肺复苏的时间越短成功率越高,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8min内进行电除颤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较8min后再进行电除颤的患者的成功率高,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呼吸心跳骤停的病因不同,其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也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心跳骤停发生的地点不同,其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主要与患者CPR开始时间、电击除颤时机和呼吸心跳骤停发生的地点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创建大鼠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模型。方法成年Sprague-Dawley(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生理盐水组n=15)、肾上腺素组(n=15)。采用交流电生理刺激仪经食道调搏诱发心搏骤停模型,成功后5min开始心肺复苏,应用自行设计大鼠心脏胸外按压机进行心脏按压。观察心搏骤停类型分布、诱发成功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及复苏成功率。处死大鼠解剖观察心脏有无灼伤,内脏有无破裂。结果所有大鼠均诱发心搏骤停成功,其中心室颤动10例(33.3%)、无脉搏电活动15例(50.0%)、心电静止5例(16.7%)、诱发时间60-150s;自主循环恢复率对照组为1例(6.7%)、肾上腺素组为7例(46.6%),复苏成功率对照组为0、肾上腺素组为33.3%。食道黏膜轻度灼伤,心脏未见灼伤,食道及腹腔内脏未见破裂。结论经食道交流电调搏可建立良好的大鼠心博骤停模型,应用大鼠电动心脏复苏器可达到标准化复苏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四逆汤对大鼠心肺复苏(CPR)后脑组织中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心肺复苏组(CPR组)、四逆汤组(SND组)。大鼠颈外静脉内快速注入2%氯化钾,致呼吸、心跳骤停,6 min后复苏;60 min后,取大脑皮层制备10%组织匀浆,测LDH活力、MDA含量。C组动物术前用生理盐水(0.1 ml/100 g)灌胃3天后,仅完成所必要的手术操作,不做任何处理;SND组动物术前用四逆汤灌胃(0.1 ml/100 g)3天。结果:SND组脑组织匀浆LDH活力显著高于CPR组(P〈0.01),MDA含量显著低于CPR组(P〈0.01),但SND组的LDH和MDA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四逆汤对心肺复苏后脑细胞膜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氧自由基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稳定细胞膜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心肺复苏中血管加压素与肾上腺素的联合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洁萍  张孟瑜 《四川医学》2011,32(9):1346-1348
目的研究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的应用在心肺复苏中的疗效。方法 216例心跳骤停患者,随机分成3组:肾上腺素标准剂量组(A组)75例;血管加压素(小剂量)+肾上腺素(B组)72例;血管加压素(大剂量)+肾上腺索(C组)69例,各组分别观察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各组在应用复苏药物的同时,均持续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持续心电、血压监测、出现室颤予以电除颤。结果 A组、B组、C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18.67%3、3.33%、43.48%,C组和B组明显高于A组(P〈0.05)。C组存活率(45.2%)显著高于A组(5.7%)和B组(11.2%)(分别P〈0.01,P〈0.05);B组和C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短于A组(分别P〈O.05,P〈O.01)。结论心肺复苏期间联合应用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比单独应用肾上腺素明显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存活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尤以大剂量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赵广阔 《中外医疗》2013,32(26):18-19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时影响心肺复苏因素及心肺复苏结果,总结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治疗及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急诊科2010年8月—2012年9月收治的60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在TCA、TC及电击除颤开始时间等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因素较多,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正确把握电除颤时间,配合气管插管、联合用药对成功心肺复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δ阿片受体激动剂DADLE对犬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犬心肺复苏后应用δ阿片受体激动剂-DADLE,观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了解δ阿片受体激动剂在心肺复苏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把18只犬随机平均分成3组:对照组、CPR组、DADLE组,采用电击诱发室颤模型,3min后复苏,对DADLE组应用δ阿片受体激动剂-DADLE,检测各时段心率(HR)、动脉收缩压(SAP)、动脉舒张压(DAP)、平均动脉压力(MAP)、心输出量(CO)、肺毛细血管楔压(PAWP)。结果DADLE组在室颤后15min内可见HR、SAP、DAP、MAP、CO有显著性下降(P〈0.01),随着时间的延长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实验结束时DA-DLE组的HR、SAP、DAP、MAP、PAWP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CO、SV与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性降低(P〈0.05),但与CPR组比较则有非常显著性增高(P〈0.01)。结论δ阿片受体激动剂可以显著改善CPR后心脏的收缩、舒张功能,提高心肌对缺血的耐受能力,改善复苏后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对兔室颤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体外致颤法建立家兔心肺复苏模型(接通50 V交流电胸壁致颤),将24只健康清洁家兔随机分为4组,手术对照组:仅进行麻醉、手术、气管插管,但不致颤;肾上腺素组:复苏时颈静脉套管注入肾上腺素30μg/kg;米伐西醇组:复苏时颈静脉套管注入米伐西醇50μ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