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帝内经》共十八卷,首见于《汉书·艺文志》著录,成书于战国末期至西汉前期,为多位医家编撰而成,“黄帝”乃其托名。全书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其中《素问》现通行本为九卷八十一篇。明代所编类书《永乐大典》按《素问》篇名重字依韵收入各字下。如《四气调神大论》入“神”字,《六微旨大论》入“旨”字。《永乐大典》目录、凡例、正文中可查到《素问》41个篇名,本文通过分析这41篇取字规律,来确定其余40篇归入何字,为重辑《永乐大典.医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探讨《永乐大典》编纂、播迁、重印简史 ,并对《海外新发现〈永乐大典〉十七卷》中的医药、医史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并作分析研究中 ,发现其中引录了 10余种宋、金、元医药文献及零散的医学史料。这些文献资料的学术价值是 :可作现存医药文献的校勘依据 ;可作已佚或残存医药文献的辑佚或补辑的依据 ;可从中发掘新的医药学史料 ;可纠正现今中医药工具书中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永乐大典》引用元代医籍较多,但大多今已散佚,其作者生平大多不明了。通过认真考证,其中9部著作的著录及流传情况、作者的生平事迹,尚有迹可循。  相似文献   

4.
宋禧原有《庸庵文集》三十卷《庸庵诗集》十卷,文集久失。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得文39篇,附十卷诗后,编为十四卷,入《四库全书》。《全元文》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外又补辑3篇,入编为41篇。今从《永乐大典》及元明人其它文献中复拾辑其遗文4篇及罕见其传之《文章绪论》一文,并考其生平及著作,以补《全元文》之缺。  相似文献   

5.
《中华大典》是继我国明代《永乐大典》和清代《古今图书集成》之后的又一部特大型新类书。它是从古代群籍中 ,按不同性质和内容 ,采取经炜交织的架构荟萃原文 ,区以部类 ,条分体系 ,摘录编排以利寻检、便征引的一部工具书。类书在我国传统文化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西方学者称之为中国式的百科全书。编纂类书 ,特别是大型类书 ,多在国力强盛之时 ,故历来有盛世修典之说。如唐代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 ,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 ,特别是明代的《永乐大典》 ,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  相似文献   

6.
从《本经》《千金方》《永乐大典》等10种古代方书典籍筛选,分析、归纳、综述了中药美容的源流,列举美容药物,论述美容方剂治疗范围,说明美容剂型。作者呼吁把传统方药与现代技术结合,开发中药美容化妆品,占领国内外化妆品市场。  相似文献   

7.
《永乐大典》是我国明代永乐年间流传下来的一部大型类书,书中收录了我国宋元以前的大量医药文献,诸如医经、名医著述、名医传记、医疗掌故、医药官阶、法医学、中药、养生、卫生保健、以及临床各科证治资料等.史料取材严谨、翔实可靠,内容丰富多彩,不愧为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相似文献   

8.
现存《永乐大典》中引录明代以前儿科文献130余种,记载了小儿急慢惊风、小儿慢脾风、小儿慢肝风,小儿衄血、小儿诸丹等30多种儿科病证,载录儿科临证方剂1600余首,特殊儿科疾病治法十余种。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可从中发掘有实用价值的儿科临证方剂与治法。  相似文献   

9.
四库本医学典籍已多次被整理出版,但《四库全书.医家类》仍存在以下问题:收录医书存在遗珠之憾,《脉经》等经典著作没有入选;收录的部分版本值得商榷,如只收录了《伤寒论》的成无己注本,忽略了较为保持原貌的宋本以及同体异名的《金匮玉函经》;部分永乐大典本属于误辑,《苏沈良方》等医学原本仍然存世。  相似文献   

10.
《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在我国现存的古代“类书”中,它是最大的一部,存卷为一万卷。虽然明代的《永乐大典》有二万二千多卷,可惜现在残存仅有三分之二,同时,《大典》不是按类书规格来编辑的,它还有“丛书”性质,通常把一整部书取其书名第一字,按这个字的韵目收了进去。而《集成》是按“类书”性质编纂的,其它为唐代的《艺文类聚》一百卷,宋代的《太平御览》一千卷,《册府元龟》一千卷,自然也就不能与《集成》匹敌了(见付表1)。《集成》编录在上列类书  相似文献   

11.
选取《素问》众多版本中的3个重要版本,即明顾从德本、元读书堂本、元古林书堂本,进行比较研究,对其中产生的异文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研究材料将异文分为3大类举例论述,以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意,并为《素问》异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脉经》版本史考证文字,内容包括: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脉经》未能寻到好底本的原因;校正医书局依据朝廷所出医书精校《脉经》;南宋嘉定年间出现两个《脉经》刊本,一为陈孔硕本,一为何大任本,二者皆以北宋绍圣三年小字本《脉经》为底本,构成《脉经》两大版本流传系统;对陈孔硕生平事迹加以考证,发现陈孔硕是一名正直官员;考证陈孔硕主持刊刻的广西漕司本流传系统;对元代柳赞述所写陈孔硕本《脉经序》中"医局""建本""阁本"含义加以解释。对何大任本考证较详,引证北宋绍圣三年国子监牒文及何大任《脉经后序》说明何大任本的特点;考证何大任家藏《脉经》小字本文字漫漶的时代原因;考证何大任本流传的两大版本系统——元广勤堂本、明无名氏影刻本;考证清末陆心源皕宋楼珍贵藏书(内含明无名氏影刻本《脉经》)被其子陆树藩卖予日本的文献悲剧;举例证明元代广勤堂本多讹字必须据明无名氏影刻本《脉经》校读;引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太医局程文》原文考证何大任事迹,发现何大任精熟临证善于治病,捐自己薪俸刊行《太医局程文》,具有抢救中医文献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3.
清代医官考试沿用了宋代的一些做法,制订出一套完整的医学教育及考核制度。太医院先后设教习厅、医学馆,承担有关教习、考核、选拔人才以及医官的升补降革事宜。素问、本草、脉诀为必考内容,再根据所从事的专科选其要籍命题。选家藏《清太医院墨课卷稿》两册中考题为例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焦循是清代经史小学总纂 ,将其《孟子正义》与赵岐《孟子注》相比较 ,可以知见赵氏注疏的方法与成就。仅就《孟子题辞》而言 ,焦疏有而赵注无者之20余例 ,为研究古代传注家书序体裁和古代逻辑思想及其晚明后新见提供了理据 ,对俗字、通假字、词组、名物词的训释平实而不妄牵 ,体现了宗汉之说的汉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海源阁购藏书籍始于杨兆煜,而书阁为其子杨以增于清道光二十年所建。经由杨氏四世人苦心经营,潜心搜集,阁内藏书宏富博雅,版本精良,终达四千余种二十余万卷,其中宋元刻本及名家校抄本七百余种近四万卷。杨氏收书为治学,藏书以传世,同时杨氏一族重视藏书的管理与保护。海源阁医籍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杨氏著录八十二种、杨氏未著录而王绍曾补遗者四种以及杨氏书目和绍曾补遗书目目外书一种,实际共得八十七种。历经兵燹劫难,阁藏医籍损毁外散。目前,海源阁所藏医籍中宋元精善本多藏护于国家图书馆,十九种明清刻本收归山东省图书馆专藏,还有部分医籍流散于海外。  相似文献   

16.
《伤寒钤法》是一部论述伤寒运气学说的元代著作,由程德斋继承马宗素《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医书的基础上编撰而成。《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著录的版本均源自《薛氏医案二十四种》一书,并非原著,原书已经散佚。除薛氏重编本,《伤寒钤法》还见于明周藩王朱橚《普济方》及同时代熊宗立《重编伤寒必用运气全书》。三者虽然大致相同,但文本内容及表述差异较大,对此进行考察,有助于展现钤法原貌,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自先秦到明清外感病因学理论经历了数个不同发展时期。《内经》《难经》这两部经典著作总结当时及以前的医学理论,为外感病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外感病因学在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中迅速发展,并在隋唐年间有所变化,但此时以伤寒为病因的地位仍未改变。外感病病因学的发展突破于宋金元,对传染病有了部分认识。明清时期,随着疠气学说的提出,外感六淫说和疠气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医外感病因学,令中医外感病因学全面完善。  相似文献   

18.
藩府刊刻的图书数量众多、品质精良,成为明代刻书的一个显著特色,其中编刻的医学典籍多达50余种。明代各地宗藩,或源于自身羸弱,或忧于孝亲疾患,或避难韬光养晦,或心存济世惠民,时常亲自主持编纂医著,或授命府中良医辑录方药,或资助名医刊刻验方。明代藩府所编刻的医籍,校勘精审,刻雕精细,不少已经成为当今的珍本、善本。这对于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元气,是生命活力的原动力。明代是元气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元气特点的认识,明代归结为三个方面:一元气可化可分,二元气难盈易亏,三元气可温可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