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评价连续环形撕后囊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儿童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89只眼)先天性白内障行连续环形撕后囊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眼部情况。结果术后患儿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随访期54例(86只眼)均未出现视轴区混浊。结论连续环形撕后囊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儿童白内障安全、有效的办法,尤其有效预防了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评价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先天性白内障,预防后囊膜混浊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56眼)先天性白内障的患儿中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行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的14例26眼(PCCC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的16 例30眼(玻切组).≥2岁的患儿施行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随访12~36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并发症及眼部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视力有改善征象,视力提高.PCCC组与玻切组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分别为46.15%(12/26)和 16.67%(5/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较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能更有效减少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对儿童后发性白内障的预防作用。方法对32例32眼儿童白内障患者利用超声乳化技术摘除白内障时Ⅰ期进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结果全部术眼视轴区均透明,3眼后囊膜不规则撕裂,32眼均不影响IOL植入,无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在利用超声乳化技术摘除白内障时I期进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能使视轴区保持清亮,有效防止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中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PCCC)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加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同时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切口采用角巩膜缘隧道切口,对45例78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进行手术使晶体后囊中央形成约5 mm 的囊膜缺损区,行前部玻璃体切除术(AV),以避免后发障的发生.结果:Ⅰ期植入人工晶体40眼,术后1周矫正视力≥0.5者16眼,0.5以下34眼,无1眼发生后发障.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0.5者18眼,0.5以下45眼,术后3个月到半年矫正视力≥0.5者20眼,0.5以下46眼,其余因年龄小无法检查视力表.术后一周第1次复查,无1眼发生后发障,但每只眼周边前后囊膜均出现轻度混浊,撕囊区清亮,继发性青光眼8例.3~6个月18眼发生纤维机化膜,10眼少量玻璃体脱出于前房,玻璃体轻度浑浊,虹膜后粘连7眼,瞳孔不圆12眼,IOL 偏中心8眼,无1眼发生视网膜脱离及出血.结论: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防治弱视,改善视力,术后并发症对手术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而 PCCC+AV 是一种经济、安全、高效的防止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发障的手术方式,适用于不能配合激光治疗的儿童,但存在一定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王军  曾琼英 《广东医学》2005,26(11):1541-1542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预防后发障的作用。方法选择行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术中行1期后囊环形切除、前段玻璃体切除术资料完整的110例(127只眼)病例进行分析。结果3种手术方法术后1年的视力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年后发障47.5%,术中行1期后囊环形切除术术后后发障6.1%,合并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术后后发障0.0%。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行1期后囊环形切除、或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对预防后发障的发生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赵晓红 《河北医学》2012,18(12):1772-1773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中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除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对后发障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46例高度近视白内障患眼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126眼术中连续环形撕除后囊,120眼不行后囊撕除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个月以上.观察两组患眼术后后发障、视网膜脱离等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4个月未行后囊撕囊组22眼发生了后发障(18.33%),而连续环形后囊撕除组5眼发生后发障(4.17%),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未行连续环形后囊撕除组的4眼发生了视网膜脱离(3.33%),而连续环形后囊撕除组5眼发生视网膜脱离(3.97%),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连续环形后囊撕除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有效减低了术后后发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防儿童后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先天性白内障患儿50例69眼,按不同手术方式(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及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分为3组,术后随访3~48个月,对各组术眼进行眼底镜、裂隙灯检查。结果三个组术眼晶状体后囊膜周边部均可见残留的LECs形成半透明的球形Elschnig珍珠小体;三组中央视区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分别是:Ⅰ组43.48%,Ⅱ组17.39%,Ⅲ组0%;Ⅲ组多数术眼中央视区清亮。结论儿童先天障摘出术中,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 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可有效地预防儿童中央视区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讨论白内障超声乳化除、囊外除及针吸除术中后囊膜破裂时行后囊膜连续曲线形撕囊术(Postertior continou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s,PCCC)的方法和作用。方法:利用撕囊镊对白内障除术中后囊膜破裂8例(8只眼)行PCCC,4例联合行前段玻璃体切除术,8例均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8例后囊膜破裂后行PCCC眼均成功完成PCCC,术后观察6月-3年(平均19月),8例视轴均清晰,无明显的人工晶体光学部偏中心或人工晶体异位,未发生视网膜脱离及后发性白内障。结论:PCCC可有效避免部分术中后囊膜破孔进一步放射状撕裂,保持周边后囊膜的完整性,使人工晶体稳固于囊袋内。  相似文献   

9.
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在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PCCC)的疗效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对先天性白内障12眼、外伤性白内障12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或抽吸术后囊破裂4眼、后发障9眼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木,术后随访3~38个月。结果:28眼在后囊完好情况下完成PCCC,10.7%(3/28)后囊破裂,3.6%(1/28)玻璃体脱出行前段玻切;7.1%(2/28)撕囊倔中心。术后并发症有角膜水肿10.8%(4/37);高眼压8.1%(3/37);瞳孔变形5.4%(2/37)。随访矫正视力0.1—0.3的7眼,0.4—0.6的18眼,≥0.8的8眼,4例幼儿视力检查不理解,1眼后囊孔上移,1眼玻璃体前界膜混浊患儿随访13个月,其混浊无加重,余所有病例视轴区透明。结论: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能有效防治后囊混浊,保持瞳孔区透明。术中、术后并发症与术中操作和术后处理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白内障抽吸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对15例(29只眼)2个月至2.5岁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施行了白内障抽吸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平均随访时间为18.4个月.结果 所有病例均有完整的周边囊膜,均获透明视区.结论 白内障抽吸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可用于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的治疗,能有效预防术后后发障的形成,可为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植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马璇 《中国医疗前沿》2013,(23):85-85,72
目的探讨前部玻璃体切除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8月106例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均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置入。随机分成两组各53例。对照组患儿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实验组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以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视轴区浑浊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视力矫正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的同时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除,能有效降低视轴区浑浊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囊膜连续环行撕囊术治疗1岁以内婴儿白内障的疗效。方法15例(27眼)1岁以下先天性白内障患儿,采用3 mm巩膜隧道切口,连续环形撕除晶状体前囊膜5 mm,超声乳化注吸器吸出晶状体皮质,连续环形撕除后囊膜4 mm。结果术后第7天所有眼角膜清,瞳孔圆,眼底清晰可见。27眼均未发现后囊膜浑浊。结论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治疗婴儿白内障明显降低了后囊膜浑浊发生率,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姜林  杨洋 《西部医学》2011,23(5):878-879
目的探讨前部玻璃体切割在预防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出现后发障中的作用。方法对31例(52只眼)的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加后囊膜撕开加前部玻璃体切割术,观察6~24周。结果观察随访过程中,2例(3眼)发生轻度后发障,无须特殊处理,后发障的发生率低。结论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在预防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发障的发生中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对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疗效,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43例(49眼)3~7岁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23例(26眼)和治疗组20例(23眼)。对照组患儿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组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玻璃体切除术。观察2组患儿术后视力,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和超声生物显微镜比较2组患儿术后眼压(IOP)、前房深度、后囊浑浊程度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儿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术后随访49眼;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儿视力明显提高,术后矫正视力≥0.5者构成比明显增加(P<0.05),前房深度明显升高(P<0.05),后囊混浊程度明显减轻(P<0.05)。2组患儿IOP及角膜内皮水肿(CE)、前房闪辉(ACF)和前房纤维素样渗出(ACCE)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中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玻璃体切除术,能够有效改善患儿视力、前房深度和后囊混浊程度,更有助于患儿术后视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环形撕囊的形状和大小与后发障形成以及术后人工晶体位置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12例(600只眼)行环形撕囊后超声乳化摘除 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3个月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患者晶体囊袋结构的变化和人工晶体的位置.结果:A组(410只眼)人工晶体与前囊膜无夹持,B组(126只眼)人工晶体与前囊膜部分夹持,C组(42只眼)人工晶体与前囊膜完全夹持,D组(22只眼)人工晶体与前囊膜虽无夹持但前囊膜环与后囊膜发生紧密粘连.经χ2检验,发现:(1)中心后囊膜发生混浊,C组、D组大于B组(P<0.01),B组大于A组(P<0.01).(2)人工晶体光学面在眼内的正位率上A组大于C组(P<0.01),C组大于B组和D组(P<0.01).结论:在排除了患者非手术因素的影响后,白内障超声乳化中环形撕囊位置、形状和大小是术后后囊膜中心混浊的发生率以及人工晶体光学面正位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小切口摘出术中连续环形撕囊的效果和优点。方法老年性白内障348例348眼随机分成2组:连续环形撕囊组(观察组)174例(174眼)和开罐式截囊组(对照组)174例(174眼),观察2组术后视力、脱盲率(视力≥0.05)、脱残率(视力≥0.3)和术中?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视力≥0.05者,观察组166眼,脱盲率为95.4%;对照组162眼,脱盲率为93.1%,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2χ=0.85,P>0.05)。术后视力≥0.3者观察组150眼,脱残率为85.1%;对照组133眼,脱残率为76.4%,2组间有显著差异(2χ=5.47,P<0.05)。术中后囊破裂者观察组8眼,对照组18眼,2组间有显著差异(2χ=4.16,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χ=8.04,P<0.01),其中术后持续性高眼压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χ=4.05,P<0.05)。结论在老年性白内障小切口摘出手术中,应用连续环形撕囊法,并发症少,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后导致晶体后囊膜混浊(PCO)的危险因素。方法:对53例(87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行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其中35眼保持后囊膜完整、19眼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PCCC)、33眼行PCCC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AV)。51眼I期植入人工晶体(IOL)。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30眼(34.48%)发生PCO,其中后囊完整组19眼(54.29%)、PCCC组5眼(26.32%)、PCCC+AV组6眼(18.18%)。PCO的形成与术中未行PCCC+AV(P<0.01)、手术年龄小于1岁(P<0.05)及I期植入IOL(P<0.05)有关。结论:手术年龄越小、I期植入IOL及保持后囊完整是PCO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分析合并白内障的PDR患者54例(5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玻璃体切除囊袋内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视力改善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2.5年。手术后58眼中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两行以上者46眼,占79.31%;视力无明显变化7眼(12.07%),视力下降5眼(8.62%)。术后发生虹膜新生血管(INV)1眼,占1.72%;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角膜轻度水肿、暂时性眼压升高、前房渗出、虹膜后黏连、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后发性白内障等;虹膜后黏连在有硅油或惰性气体填充的眼内发生率较高。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是治疗PDR提高视力的有效手段,糖尿病黄斑病变是影响术后视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在防治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囊混浊中的作用。方法:对2l例于手术前和术中发现后囊混浊,进行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行工期后囊环形撕囊。结果:术后全部术眼均获得视轴透明区。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工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是一种防治后囊混浊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兔后发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方法将12只健康家兔(24只眼)随机分为眼用平衡盐液组(空白对照组)和ATRA组(药物实验组),每组6只兔(12只眼),在全麻下进行透明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分别于术后1、3、7、14、30和60d对术眼进行裂隙灯和眼底检查,并抽取房水置于-80℃保存。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术后兔眼房水中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含量。3月后处死动物,分别对两组兔眼进行组织病理学及电镜观察。结果术后房水中IL-1β和TGF-β含量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术后3月实验组晶体后囊透明度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晶体后囊前覆盖一层晶体上皮细胞,实验组晶体后囊前无明显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结论ATRA可抑制房水中IL-1β和TGF-β的含量,能够有效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