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心功能正常的非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转为窦性心律前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浆BNP水平在预测房颤发生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测定128例心功能正常的非永久性房颤患者电复律前后血浆BNP变化,并与67名正常窦性心律、心功能正常者作比较。结果房颤患者在电复律成功后2h内,血浆BNP水平明显降低。54名阵发性房颤患者全部转为窦性心律,血浆BNP水平由复律前的68.4±18.7ng/L降至28.1±14.9ng/L;74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全部转为窦律,血浆BNP水平由复律前的75.8±20.9ng/L降至29.1±18.1ng/L。结论血浆BNP低水平增高可能预示无症状心脏病患者房颤的发生,房颤患者BNP水平在正常范围内的下降可能预示房颤的终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房颤对血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影响及房颤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非心衰患者49例(房颤组),另择同期类似疾病窦性心律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及房颤组复律前的血BNP水平.房颤组患者使用胺碘酮药物复律,在复律后24h检测血BNP水平,并随访观察6个月.比较分析6个月内房颤组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血BNP水平及临床特征.结果复律前房颤组血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房颤组复律后血BNP水平显著低于复律前(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房颤组31例未复发,18例复发;复律前后复发者血BNP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复发者(均P<0.01);复发者与未复发者仅左房内径、病程、束支传导阻滞、二尖瓣反流等临床特征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房颤患者血BNP水平升高,并在复律时降低.血BNP水平、左房内径、房颤病程、束支传导阻滞、二尖瓣反流等特征可能与房颤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复律治疗前后NT-Pro BNP水平变化与房颤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房颤患者50例,入院后复律前、后均检测NT-Pro BNP,比较复律成功组和复律不成功组治疗前后的NT-Pro BNP水平,以及随访期窦律维持组和房颤复发组NT-Pro BNP水平。结果:复律未成功组复律前、后NT-Pro BNP均明显高于转复成功组复律前、后NT-Pro 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房颤复发组复律治疗后NT-Pro BNP水平高于窦律维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律前NT-Pro BNP水平异常增高者及复律后仍高于正常者复律成功的可能较小,控制心室率即可;复律后NT-Pro BNP水平迅速恢复正常者更容易维持窦律。房颤患者复律后的NT-Pro BNP水平可以作为预测房颤是否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阵发房颤(AF)患者在复律前后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探讨BNP在AF发生和复发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0例心功能正常患者,其中40例为窦性心律对照组,阵发AF患者依据复律结果分复律组35例,复发组35例,失败组10例;测定对照组以及阵发AF 3组复律前后BNP水平和左房内径(LAD).结果:(1)阵发AF组LAD和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在复律前,复律组BNP水平和LAD明显低于复发组和失败组(P<0.01);复发组BNP水平和LAD低于失败组,但无统计学意义.(3)复律后2 h内,复律组与复发组BNP水平明显下降,均明显低于复律前(P<0.01),复发组BNP水平高于复律组,但无统计学意义.(4)复律后2周,复律组LAD和BNP水平明显低于复律后2 h(P<0.01),复发组在AF复发后BNP再度升高,明显高于复律后2 h(P<0.01).(5)二项Logistic分析显示,LAD和BNP是AF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和预测指标.结论:BNP水平对阵发AF患者预测和评估复律后AF复发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在心房纤颤患者复律前、后中的变化,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确诊为心房纤颤且成功复律的5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依据发作时间分为两亚组:阵发性房颤(发作时间2 d)31例,持续性房颤(持续发作2 d~12个月)26例;选取同期在本院行健康检查正常者33例作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复律前后的血浆BNP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复律前的血浆BNP比对照组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两亚组的3项指标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BNP水平与LEVF呈负相关性,与LVEDD呈正相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律后、房颤复发患者的血浆BNP水平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律维持患者的血浆BN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纤颤患者复律前血浆脑钠肽水平明显升高,复律后其显著下降,可用于评价房颤患者的发作时间和治疗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脏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药物复律前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对复律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132例非瓣膜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患者接受顿服普罗帕酮450~600 mg复律治疗,观察患者复律前后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并确立判断房颤复率是否成功的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最适界值点Cutoff.结果:13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服药后48小时内83例(62.87%)转复为窦性心律,成功复律组患者复律前血浆NT-proBNP水平为419.53±43.83ng/L,明显低于未成功复律组458.11±66.09ng/L(P<0.01),成功复律组患者复律后1小时血浆NT-proBNP水平为(189.61±37.8)ng/L,明显低于复律前419.53±43.83ng/L(P<0.01),而未成功复律组血浆NT-proBNP水平复律前458.11±66.09ng/L与服药后48小时444.6±67.8ng/L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经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获得NT-proBNP预测复律可否成功的最适界值点(Cutoff).结论:入院时血浆NT-proBNP水平对非瓣膜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药物复律效果具有预测价值,当NT-proBNP值>432.25ng/L时,房颤复率成功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发作及复律前后对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急诊入院心房颤动患者共120例作为房颤组,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65例,持续性心房颤动25例,永久性心房颤动30例。另选同期30例健康窦性心律体检者作对照组。患者于入院后24h内完成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留取静脉血10ml,检测NT-pro-BNP;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患者经静脉使用胺碘酮药物复律。结果:房颤组NT-pro-BNP1650.8±248.6pg/ml,高于对照组的261.7±80.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永久性心房颤动组患者血浆NTpro-BNP 3003.2±592.1pg/ml,高于持续性心房颤动组的1063.6±238.5pg/ml及阵发性心房颤动组的885.6±249.0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持续性心房颤动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复律前后,血浆NT-pro-BN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随着房颤持续时间的延长,心功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短时间内使用药物复律后可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AF)转复为窦性心律前后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心功能1~2级的阵发性AF患者68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AF前、AF时及转复为窦性心律后患者血浆BNP浓度,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三组BNP的差异。结果:AF前患者血浆BNP水平为(55.4±11.2)ng/L,AF时患者血BNP水平为(96.3±21.8)ng/L,转复为窦性心律时患者血BNP水平为(45.0±17.4)ng/L,其中AF前与AF后BN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而AF前后与转复为窦性心律后BNP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AF前BNP水平较与转复为窦性心律后略有升高但是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结论:AF时病人血浆BNP的浓度增高,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时下降。提示BNP的浓度可能是AF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孤立性心房颤动(Af)患者转复窦性心律前后,血浆N-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与预测复律后Af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2例孤立性Af并药物或电复律成功的患者,随访4周,24h动态心电图(Holter-ECG)观察随访期心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复律前基线水平及复律后2h和随访4周后血浆Nt-proBNP浓度。结果Nt-proBNP基线水平较正常值明显增高(868μg/L与334μg/L,P<0.05),复律后2h血浆Nt-proBNP浓度稍有下降。随访期39例患者维持窦性心律(SR组),23例患者Af复发(Af组),SR组4周后血浆Nt-proBNP浓度较基线水平明显下降[762μg/L,(623~1140)μg/L与321μg/L,(198~525)μg/L,P<0.05],Af组4周后血浆Nt-proBNP浓度较基线水平无明显变化[1250μg/L,(952~1547)μg/L与1122μg/L,(923~1540)μg/L,P>0.05],SR组Nt-proBNP基线水平显著低于Af组(P<0.05)。Nt-proBNP基线水平对预测复律后Af复发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0.81,900μg/L是预测复律后Af复发的最佳截断点。结论Nt-proBNP基线水平预测孤立性Af复律后复发可能有一定的临床价值,高水平的Nt-proBNP患者复律后Af容易复发,窦性心律较难维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心房纤维化程度与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关系.方法 41例风心病二尖瓣病变患者(房颤29例,窦性心律12例)行心脏外科手术时取右心耳组织.应用V-G法染色法和VIDAS-21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心房组织胶原容积分数(CVF).结果 房颤患者的心房组织CVF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患者[(18.89±1.29)vs(10.46±2.30)%,P<0.05].29例房颤患者均转复为窦性心律,随访12个月后,20例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占68.96%,转为房颤的患者9例,占31.03%.房颤复发患者心房组织CVF、房颤持续时间和左房内径明显大于维持窦律组[(23.65±1.27)%vs(14.32±2.43)%,(5.74±2.36)vs(3.02±0.15),(63.14±5.21)vs(53.69±2.32),P<0.05)].结论 心房纤维化程度可能是影响风心病房颤患者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BNP与心房颤动(AF)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30例房颤复律患者(A组)房颤发作时和房颤终止后5d及18例持续性房颤患者(B组)的血浆BNP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C组)进行比较。结果心房颤动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其BNP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心房颤动影响血浆BNP水平的分泌,在转复为窦律后血浆BNP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心房颤动患者电复律后复发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持续性房颤电复律患者42例,按其30天内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窦律组,复律前抽取静脉血检测其CRP水平。结果复发组CRP水平较窦性组明显升高(P<0 05)。结论房颤患者复律前CRP水平可作为复律后复发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慢性房颤并发可能心力衰竭(心衰)的危险性评价系统,并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血管内科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30例房颤或房颤并发其他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根据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三组,A组48例为心房颤动并发重度心衰者,B组44例为持续性或持久性房颤伴明显心衰前期症状者;C组38例为阵发性房颤者,同时选取同期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D组),观察各组受试者血清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脑钠肽(BNP)、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水平,同时A、B、C组患者及D组进行心脏彩超检测其心脏左心房的内径,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患者CRP、Fib、BNP、NT-pro BNP和左心房内径分别为(36.58±16.08) mg/L、(43.9±16.7) g/L、(2327.9±569.3) pg/mL、(2397.2±567.9) pg/mL和(61.4±28.3) mm,B组患者分别为(24.11±12.32) mg/L、(18.3±10.1) g/L、(1107.4±201.5) pg/mL、(1007.6±176.34) pg/mL和(40.6±19.4) mm,C组患者分别为(12.07±4.71) mg/L、(7.6±3.3) g/L、(800.4±130.7) pg/mL、(678.3±121.8) pg/mL和(32.9±11.6) mm,D组健康者分别为(2.56±1.35) mg/L、(3.1±1.4) g/L、(101.6±40.3) pg/mL、(80.7±31.3) pg/mL和(23.8±8.7) mm,A、B、C三组患者CRP、Fib、BNP、NT-proBNP和左心房内径均明显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发现,心房内径与患者血清CRP、Fib、BNP和NT-proBNP水平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通过检测患者CRP、Fib、BNP、NT-proBNP和左心房内径,可对房颤可能并发心衰、或者并发心衰前期的患者做出判断,及时干预治疗,可以极大的减少医疗治疗的成本,同时减小房颤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缬沙坦在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中的疗效。方法:阵发性、症状性房颤患者91例,恢复窦性心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单纯口服胺碘酮;治疗组46例,在此基础上加服缬沙坦每天80mg,随访观察1年。结果: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1.8%VS62.8%,P<0.05),左房内经明显小于对照组[(35.10±10.21)mmVS(41.82±11.60)mm],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复律后预防房颤复发维持窦性心律作用明显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这与缬沙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房电重构及结构重构有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在VVI模式下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起搏依赖性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6例慢室率房颤伴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窦律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显著窦性心动过缓,6例窦性停搏伴交界性或室性逸搏,共52例患者,均植入VVI型心脏起搏器,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不同随机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随访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两组术前与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血浆BNP变化。结果:术前两组LVEF及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LVEF,RVS组较RVA组有显著升高[(0.56±0.07)VS(0.44±0.12),P<0.01];检测BNP,RVA组较RVS组有显著升高[(121.8±5.2)pg/ml VS(57.1±6.6)pg/ml,P<0.01]。结论:RVS起搏比RVA起搏尽可能的维持了双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收缩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及心脏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纤维化程度与心房颤动复发的相关性。方法68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心房颤动50例,窦性心律18例)行心脏外科手术时取右心耳组织。应用V-G染色法和VIDAS-21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心房组织胶原容积分数(CVF)。结果心房颤动患者的心房组织CVF(15.89%±1.29%)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患者(8.46%±3.45%,P<0.01)。术后50例心房颤动患者46例转复为窦性心律,4例转复未成功;随访12月后,维持窦性心律者35例(76.07%),心房颤动复发11例(23.97%);心房颤动复发患者心房组织CVF、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和左心房内径明显大于维持窦性心律组(P<0.05,P<0.01)。结论心房纤维化程度是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复律后心房颤动复发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李彪  赵强  韦建瑞 《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6):682-683,685
目的观察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的水平及其与心房纤颤的关系。方法95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按快速房颤、窦性心率分组,采用Roche201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BNP水平。结果急性左心衰竭合并快速房颤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窦性心率组(P<0.05)。结论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BNP水平,合并快速房颤者比窦性心率者高,且与左房内径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血浆脑利钠肽水平与高血压病患者房颤的发生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在心脏收缩功能正常情况下,高血压病患者房颤的发生与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146例心脏收缩功能正常的高血压病患者以发生房颤情况分为窦律、阵发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三组,进行血浆BNP水平、左房室大小的横断面调查。结果 三组间年龄、血压水平、心脏超声检测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大小等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房颤组的左房内径大于实窦律组(P〈0.05),血浆BNP水平高于窦律组(P〈0.01),而阵发性房颤组血浆BNP虽高于窦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收缩功能正常的高血压病患者合并永久性房颤后,BNP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左房增大有关。BNP水平是否可为高血压病患者房颤的发生进行危险分层,及与房颤的相互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心房颤动患者与窦性心律患者心房组织SK2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将22例接受体外循环手术患者常规切除的右心耳组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房颤动的定义将标本分为2组:窦性心律组(n=12)、心房颤动心律组(n=10),提取患者心房组织的总蛋白,采用二辛可宁酸(BCA)方法检测总蛋白浓度,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心房组织SK2蛋白水平。结果每孔上样量总蛋白为0.1mg的条件下,窦性心律组患者心房组织SK2蛋白浓度为(1.13±0.12)ng/mL,心房颤动心律组患者心房组织SK2蛋白浓度为(3.98±0.48)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组织SK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联用胺碘酮在心房颤动(AF)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及对左房内径的影响。方法:87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复律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试验组给予胺碘酮+替米沙坦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房颤复发情况和左心房内径变化。结果:随访1年后试验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为82.9%(34/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左房内径显著缩小(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用胺碘酮在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较单用胺碘酮更有效,并可逆转左房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