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武威汉代医简是一批中医药方的出土文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汉末年的中医方剂情况。文章分析了这批医简中的四则药方的药理,并与时代稍后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作对比,以此说明该药方对后世中医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武威汉代医简》是一部医方性质的著作,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汉早期医药水平的真实情况。医简中有许多治疗疑难病症的方药,如治疗麻风病、风湿病、久泄、久痢、久咳,这些疾病即使在今天仍然是疑难病。将医简方药与《伤寒杂病论》中的有关方药进行了比较,发现医简方在组方技巧和服用方法上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3.
《武威汉代医简》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考证甘肃武威地区出土的东汉时期较为完整的92枚“医简”,通过其所载的病、证、方、药及药用的范围和具体用法等内容,与《内经》相对照分析,发现东汉医家依据病所、病因、病机、表里、寒热、虚实以及排泄物的形状等辨证施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条理性,因此认为“医简”实际上反映了东汉初期的医学水平,在辨证论治方面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武威汉代医简》与《五十二病方》在药物学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 ,炮制方面“在内容上不及《五十二病方》炮制方法丰富 ,尤其是修治内容较少。但《武威汉代医简》所载药物多要炮制 ,具有普遍性 ,实际要比《五十二病方》进步 ,但较《伤寒杂病论》为原始些” ;制剂方面“与《五十二病方》相比 ,已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 ;在用药方面“《武威汉代医简》与《五十二病方》在药物使用大体上分为内服和外用”[2 3] 。丁铭等专题对《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骨伤方药作了探析 ,指出武威汉代医简中“治创疗伤的首要任务是挽救生命 ,由此积累了诸如治疗金疮止血…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武威汉代医简中骨伤科方药的整理和保存现状,根据大量文献资料对其选药、配伍、剂型、用法等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就这些方药在骨伤科临床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概述,以期在中医骨伤方剂学方面提供必要的文献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6.
1972年甘肃省武威县出土的汉代简牍,包括2种竹简和1种木牍,由隶书和章草2种字体书写,竹简分别编联,木牍未曾编联,具体内容可分医方、日书、药价3个方面.种种现象表明,这批简牍并非纯一的书籍或资料,“治百病方”只是其中1种竹简的名称.而有《中国医学史》教材和工具书在介绍《治百病方》和《武威汉代医简》时,将二者完全等同而论,实属以偏概全,有失妥当,应予更正.  相似文献   

7.
对《武威汉代医简》所及方剂剂型进行了梳理,共检得散剂19例,膏剂9例,丸剂7例,栓剂2例,汤剂和浸剂各1例。并就上述剂型的制备、计量方法、用药时间、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武威汉代医简>中的推拿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威汉代医简>是于一九七二年在甘肃省武威地区早滩坡汉墓中出土的医药简,共计九十二枚:这批简牍是迄今为止西北地区出土的医药简中数量最多内涵最完整的医药简牍,从内容来看该简出自当时的医家--墓主,是他(们)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性记录.  相似文献   

9.
由于汉及汉代以前的医集存世甚少,因此对考证《伤寒杂病论》方药渊源及其同时代方药状况造成极大困难.对1972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医简进行了考证后认为,武威汉代医简被考古学家推测为东汉早期的医学著作,据此推论《武威汉代医简》将对探讨和研究在相距150年的东汉末年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方药渊源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0.
刍论《武威汉代医简》中量词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武威汉代医简》中量词同数词、名词的组合使用情况及其所承担的句法功能进行分析后发现,《武威汉代医简》中量词、数词与名词的组合还很松散,时见不用数词或者不用名词的情况;数词与量词、数量短语与中心语的先后次序很不固定,呈现出不稳定态,反映出这一时期汉语量词在用法上的一般特征和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11.
浅谈《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量词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量词做了穷尽性考察,共检得21个量词225处用例,对这些量词和用例作简要分析,指出了《武威汉代医简》量词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2.
武威汉代医简形成于东汉早期,用带有草书特点的汉隶书写,用字趋易求简,存在大量的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和讹误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汉字的使用状况,为深刻认识《说文解字》的编撰动因及其在文献训诂上的价值提供了生动的文字资料。  相似文献   

13.
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医药简牍,是我国考古学上的一个重要发现,也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据考,它晚于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但早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其完整性和丰富性超过了《流沙坠简》和《居延汉简甲编》。因而,较客观地反映了汉代的医药状况。本文就医简的中医耳鼻咽喉科成就作一探讨。 1.耳鼻咽喉科病症名称 1.1耳 关于耳的病症,简文载有“气龙”。  相似文献   

14.
参考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和针灸经典著作《针灸甲乙经》中的相关内容,从腧穴、疗法、针灸禁忌、学术价值四方面对已发表的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针灸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文献表明,武威汉代医简中既有与现在同名不同定位的"足三里",又有《黄帝内经》中未明确记载的"水泉"穴等,且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选穴精准,配伍得当,针刺深度及顺序明确,针灸禁忌详细,首次将每一个穴位留针时间具体化,不仅突出了古丝绸之路的地方特色,更体现了汉代河西地区针灸发展现状,丰富了汉代前后的针灸医学典籍,为武威汉代医简针灸医学的挖掘和应用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坐骨神经痛属祖国医学痹证范围,主要症见腰以下掣痛,痛则髀股连结下肢,甚则不能转侧,久则可致下肢肌肉萎缩。笔者临证以来,经治数十例,多为脾肾阳虚,水湿失运,湿邪寒化,流注下肢,痹阻经络所致。此病一般多见采用活络祛风,辛温走窜之品为治,致使患者耗血损气,反致病情加重,往往经治年余,甚则数年罔效,甚至形成  相似文献   

16.
对《武威汉代医简》中用到的"和"与"合和"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其中,"和"字单用者凡5例,在语境中表现为"以……和"或者"和以……";"合和"联用者凡15例。考证这5例"和"以及15例"合和",其意义均作"调和""搅拌"讲。在考证"和""合和"意义的基础上,还就《武威汉代医简注解》中有关句读与张延昌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7.
武威汉代医简中有些文字异写,其实反映了语词及文字的孳乳分化历史,它与后世常见词形之间是同源孳乳关系.有的注释者将其称为“误写”,是不妥当的.武威医简中的许多同源词实例,可以在《五十二病方》中找到佐证.正确认识词语的同源孳乳现象,对准确理解传统医药典籍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环跳穴中药透入治疗坐骨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坐骨神经痛是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冷与潮滑是本病的诱因,中医称之为”痹症”。近年我院采用远红外线中药穴位透入治疗坐滑神经痛165例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从偏旁歧异的角度考察武威医简异文情况,计有缺少偏旁、多出偏旁、改换偏旁和偏旁易位等4种表现;从文字异写的成因及性质考察,有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及讹误字等4种类型。医简用字的总体倾向是趋易求简。  相似文献   

20.
1病案举隅 案1患者,女,52岁,2004年12月11日初诊.右下肢发麻2月余.来诊时,右下肢发麻加重并伴右侧腰痛,舌暗红,苔薄,有齿痕、裂纹,脉沉柔细,尺脉弱.中医诊断为痹证,证属气虚血瘀,肝肾亏虚.治以补气活血,补益肝肾.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30 g,地龙15 g,桃仁15 g,红花12 g,当归15 g,川芎15 g,白芍25 g,鸡血藤30 g,淫羊藿15 g,菟丝子15 g,肉苁蓉15g,熟地黄25g,莱菔子15g,牛膝30g,杜仲15g,7剂,水煎服,1剂/d,早晚各1次.服后症状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