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中药淫羊藿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roma cells,MSCs)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以及对纤维连接蛋白(FN)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促成骨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分别用淫羊藿含药血清和地塞米松干预诱导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即分为淫羊藿组(M组)、地塞米松组(D组)和阴性对照组(C组),分别于诱导培养的第2、5、8天对细胞进行Giemsa染色和F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于诱导培养的第8天对细胞进行矿化结节染色.结果 ①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M组和D组细胞中有大量的立方形和多角形细胞形成,C组细胞以梭形为主;②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三组细胞的FN表达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M组和D组FN上升的速率较C组快;③M组和D组均有大量矿化结节形成.结论 淫羊藿具有促进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淫羊藿在骨髓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早期,对FN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之后可能具有促进作用,提示FN可能是淫羊藿促成骨细胞分化作用后期的辅助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淫羊藿甙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对Wn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含40滋g/L淫羊藿甙诱导液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Wnt通道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Wnt通道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原代MSCs呈梭形,淫羊藿甙诱导12 d后淫羊藿甙组见明显结节形成,经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可见细胞内蓝色颗粒,细胞聚集区成紫黑色;21 d后茜素红染色可见红色结节堆积。MSCs经淫羊藿甙诱导21 d后,Wnt3a、茁-catenin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Wnt3a、茁-catenin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上调(均P0.05)。【结论】淫羊藿甙可通过促进Wnt3a/茁-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3.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方法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个分离、培养、纯化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方法使用贴壁法分离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培养初期的频繁换液和传代过程中减少胰蛋白酶的暴露时间,达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纯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MTT法检测细胞生长状况,暴露于不同的诱导培养基使细胞成骨、成脂,并向肝胆系分化。结果分离所得的细胞阳性表达CD29、CD44、CD90,而对于造血细胞标志物CD45呈阴性。在成骨、成脂培养基的诱导下,细胞ALP、茜素红、油红O染色均呈阳性,并发现传至10代的细胞仍保持分化功能。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贯续暴露于不同的细胞因子和激素,得到了表达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特异标志的子代细胞。结论通过改良后的方法可以高效、简洁地分离出形态均一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能够向多胚层的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淫羊藿苷对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酶消化法从新生小鼠颅盖骨中分离和培养成骨细胞;用组织化学染色和矿化结节法进行细胞鉴定;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不同淫羊藿苷浓度对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作用;同时通过检测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以观察淫羊藿苷对成骨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与各浓度组比较,10μg/L淫羊藿苷对成骨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均有促进作用,且作用最强,最为持久。结论:浓度为10μg/L的淫羊藿苷能显著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并增强其成骨活性。  相似文献   

5.
淫羊藿黄酮苷及其代谢产物调控骨代谢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淫羊藿黄酮苷及其代谢产物对骨形成和骨吸收的调控作用 ,利用酶水解法和酸水解法分别制备了淫羊藿黄酮苷的 2种代谢产物。采用鼠颅盖骨机械法分离和体外培养获得成骨细胞 ,采用新生兔长干骨机械分离法获得破骨细胞 ,采用VD3诱导鼠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破骨样的多核巨细胞。实验组培养液为 1 0 %胎牛血清 +αMEM培养液 +不同浓度淫羊藿黄酮苷及代谢产物 ,对照组不加药。分别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和3H TdR法检测成骨细胞的增生和碱性磷酸酶 ,用骨钙素衡量成骨细胞的分化状态 ,用Actin ring染色观察破骨细胞形态变化 ,用图像分析仪分析体外骨吸收陷窝面积 ,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OCL的形成 ,用RT PCR法检测和破骨样细胞形成有关的分子机制。发现 :淫羊藿黄酮苷及其代谢产物对大鼠成骨细胞的增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并能够促进成骨细胞合成分泌碱性磷酸酶 ,但对成骨细胞晚期分化指标骨钙素无显著作用。同时 ,使破骨细胞Actin ring回缩 ,从而使骨吸收陷窝面积减少。此外 ,淫羊藿黄酮苷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影响成骨细胞中RANKL和OPG的表达而达到抑制破骨样细胞形成。以上结果说明 ,淫羊藿黄酮苷及其代谢产物一方面抑制破骨样细胞形成和成熟的破骨细胞对骨基质的吸收 ,另一方面还能够通过刺激骨形成来调  相似文献   

6.
目的: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WJ~MSCs),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并研究其定向分化成成骨细胞的能力。方法:将剔除动静脉的新鲜人脐带组织切成小段,剥离血管后酶解,释放细胞贴壁生长,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绘制第3代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面标记(CD105、CD73、CD90、CD34、CD45、CD14和HLA~DR);化学染色检测其体外诱导成骨分化的能力。结果:原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呈现典型的成纤维样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CD105、CD73和CD90阳性表达,但不表达造血细胞的表面标志CD34、CD45、CD14及HLA-DR阴性表达,HLA-ABC低表达。体外诱导实验证实,该细胞具有成骨分化能力。结论:WJ-MSCs体外诱导成骨能力确切,具有类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异性表面标记,且具有同种异体移植的低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7.
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分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分化的方法,以及钙结节形成、Ⅰ型胶原表达等情况. 方法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过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分别加入成骨诱导、脂肪诱导培养体系,经过倒置显微镜观测与HE染色了解诱导后细胞形态变化,并通过von Kossa染色、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苏丹黑染色与油红O法染色鉴定细胞的性质.另取2代细胞体外培养,加入成骨诱导分化试剂,以碱性磷酸酶(ALP)为检测指标计数细胞阳性率,比较成骨诱导1、2、3、4周时细胞碱性磷酸酶的变化.结果体外培养的MSCs在合适的条件下能够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分化.细胞经成骨诱导2~3周时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率最高,达到85%.结论 MSCs体外培养在一定条件下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与脂肪细胞分化,体外培养时形成钙结节,并表达Ⅰ型胶原.培养2~3周后细胞经成骨诱导分化细胞ALP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荧光磁性纳米粒子体外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高效体外示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系的方法。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29、CD90和CD45表达情况,用诱导剂诱导干细胞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能力,采用普鲁士蓝染色,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磁共振成像仪观察荧光磁性纳米粒子标记的干细胞体外成像效果。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CD29、CD90和CD45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69%、90.28%和0.72%;碱性磷酸酶染色和油红O染色结果均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功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普鲁士蓝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像和磁共振成像表明荧光磁性纳米粒子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很好的成像效果。结论:荧光磁性纳米粒子作为示踪剂可以在体外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干细胞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特点及诱导条件下的成骨能力。方法 抽取人骨髓组织,梯度离心后,保留贴壁细胞传代,稳定传代后改用含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和维生素C的诱导培养液,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碱性磷酸酶染色、骨钙素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进行观测。结果 原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0~12d左右即可长满,并可稳定传代,传代细胞5~6d即可传代,在诱导培养液中2周形成多层结构,并聚集成细胞钙化结节。诱导培养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骨钙素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结论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合理的体外诱导培养后,符合成骨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可为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提供自体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密度梯度离心并贴壁培养法体外分离纯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效果,以及诱导后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特性.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倒置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抗原;经成骨培养液诱导培养后,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细胞矿化形成钙化结节的能力进行测定.结果 分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 h后贴壁,贴壁细胞平均10 d[]形成克隆,细胞表型稳定.诱导条件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Von.ossa染色可见矿化结节.结论 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能有效分离纯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此种方法培养的细胞具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淫羊藿苷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以及对核心结合因子α1(Cbfαl)、骨形成蛋白-2(BMP2)、骨形成蛋白-4(BMP4)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以酶序列消化法从新生大鼠颅骨分离、培养成骨细胞,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和钙结节茜素红染色法鉴定细胞.取第3-5代细胞,用CCK-8法检测经0 mol/L、10~(-8)mol/L、10~(-7)mol/L、10~(-6)mol/L、10~(-5)mol/L、10~(-4)mol/L的淫羊藿苷处理24、48、72 h后成骨细胞的增殖情况.分别用流式细胞技术和对硝基苯酚法检测上述各浓度的淫羊藿苷处理48 h后成骨细胞的增殖指数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用real-timePCR法检测10~(-6)mol/L淫羊藿苷处理48 h后成骨细胞Cbfα1、BMP2和BMP4 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10~(-8)~10~(-4)moL/L的淫羊藿苷对成骨细胞均无增殖促进作用,但可促进成骨细胞的ALP活性;10~(-6)mol/L淫羊藿苷可以上调成骨细胞Cbfα1、BMP2和BMP4 mRNA的表达.结论:淫羊藿苷可能是通过上调Cbfα1、BMP2和BMP4 mRNA的表达而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长期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生物学性状稳定性与应用安全性。方法:采集大鼠骨髓细胞用原代贴壁培养法获取大鼠BMSCs,进行长期体外传代培养后行流式细胞术检测第4、20和40代细胞周期变化和特异表面标志抗原表达改变;利用血清依赖实验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不同培养时期BMSCs成瘤潜能;以鼠源性C6胶质瘤细胞系为阳性对照,SD大鼠颅内种植等细胞数量BMSCs,MRI与鼠脑病理切片检测BMSCs体内成瘤性。结果:采用原代贴壁培养法获取稳定传代大鼠BMSCs,流式细胞周期分析显示BMSCs随传代次数增加细胞增殖速度有所增快,但流式细胞术表面标志抗原表达无明显改变;血清依赖实验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显示BMSCs较C6胶质瘤细胞系表现出极差的低营养耐受能力和半固体介质克隆形成能力;MRI与鼠脑病理切片未检测到BMSCs在体内的肿瘤形成。结论:长期体外培养的大鼠BMSCs生物学性状稳定,无致瘤潜能,体内移植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 PRP)与血小板裂解液(platelet lysate, PL)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生长增殖、细胞周期的作用,探讨二者对大鼠BMSCs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 取20只4周龄SD大鼠,采用全骨髓分离培养法扩增传代BMSCs,并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另取30只12周龄SD大鼠心内采血,梯度离心法获得PRP,采用3次离心结合反复冻融法制备PL。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BMSCs进行实验,根据培养基成分不同将实验分为7组,普通完全培养基组(A组)、1%PRP条件培养基组(B组)、1%PL条件培养基组(C组)、5%PRP条件培养基组(D组)、5%PL条件培养基组(E组)、10%PRP条件培养基组(F组)及10%PL条件培养基组(G组)。MTT检测BMSCs增殖情况;免疫荧光检测BMSCs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细胞周期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检测CyclinD1和p27 Kip1蛋白表达。 结果 培养24、48、72 h时,1%、5%、10% PRP与1%、5%、10% PL条件培养基组均可以促进BMSCs的增殖,并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P<0.05);相同浓度的PRP与PL对BMSCs增殖作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检测显示,PRP与PL均可以促进PCNA蛋白表达(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不同浓度PRP及PL条件培养基组与普通完全培养基组比较,G0/G1期细胞比例逐渐减少,S、G2/M期细胞比例逐渐增多,增殖指数(PI)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P<0.05);然而,相同浓度的PRP及PL对BMSCs细胞周期的影响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质印迹检测结果显示,5%PRP与5%PL能促进CyclinD1表达上调和p27 Kip1表达下调。结论 不同浓度PRP与PL能够通过上调CyclinD1以及抑制p27 Kip1蛋白的表达,加快体外培养的大鼠BMSCs的细胞周期进程,促进BMSCs增殖,并呈现显著的时间、剂量依赖性;BMSCs增殖过程中,相同浓度PL与PRP的促增殖效果相同,PL可能代替PRP促进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induc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bone marrow stromall cells (BMSCs) isolated from Beagles into osteoblasts in vitro and identify the osteogenic potential and bioactivity of the BMSCs. METHODS: Primary cultured BMSCs isolated from Beagles were subcultured in mineralization medium to induce their differentiation into osteoblasts, whos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liferation status were observed by phase-contrast microscope. The osteogenic activity of the cells was evaluated with von Kossa staining of the mineralized nodules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RESULT: BMSCs cultured in vitro showed obvious osteogenic capacity in DMEM. Von Kossa staining of the mineralized nodules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detection of the passaged cells both yielded positive results. CONCLUSION: BMSCs cultured in vitro contain osteogenic precursor cells, and the passaged cells possess osteogenic potential.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过氧化氢诱导的兔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BMSC)凋亡的影响。 方法:从2月龄新西兰兔获得原代BMSC,给予不同浓度PNS处理后,通过检测BMSC增殖能力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观察BMSC早期成骨分化能力,筛选出PNS对BMSC作用的最佳浓度。采用过氧化氢(100 μmol/L)诱导BMSC凋亡。PNS对过氧化氢诱导前的BMSC进行预处理后,应用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法检测细胞活性氧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印迹法检测BMSC内Bax蛋白水平,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BMSC内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活性。 结果:PNS作用的最佳浓度是0.1 g/L。与单纯过氧化氢处理组相比,0.1 g/L PNS预处理能减少过氧化氢诱导后BMSC内的活性氧含量的升高,降低BMSC凋亡率,减少Bax蛋白表达,并降低caspase-3活性(P〈0.01)。 结论:PNS可能通过减少氧化应激反应、Bax表达及caspase-3活性发挥其对过氧化氢诱导BMSC凋亡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继发性骨质疏松性的个体骨缺损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分离法培养原代BMSCs细胞,并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及使用成骨成脂特异性染色鉴定培养的BMSCs;选取60只雌性SD大鼠,通过肌注地塞米松(DEX,1 mg·kg-1·d-1)8周,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所有大鼠经手术于胫骨平台下钻孔造骨缺损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NS组,骨折不处理)、DEX骨折+生理盐水(NS)组、DEX+BMSCs组,将BMSCs注射到大鼠骨缺损部位治疗(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对照),于术后4周和8周,采用Micro-CT检测各组大鼠的骨缺损愈合情况。结果经流式细胞表型鉴定及成骨成脂特异性染色实验均证实分离得到的细胞是BMSCs。Micro-CT结果表明,与DEX+NS组比较,BMSCs细胞治疗能促进DEX诱导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结论 BMSCs对继发性骨质疏松性大鼠的骨缺损具有显著的促进愈合作用,这为临床治疗继发性骨质疏松个体的骨损伤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急性肝损伤大鼠肝脏内移植情况.方法:首先行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分离和培养,传代扩增后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用D-氨基半乳糖(1.5g/Kg)腹腔注射制备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试验分三组(A、B、C组),经阴囊上静脉向肝损伤组(A组)及肝脏正常(C组)的大鼠移植标记BrdU的BMSCs 1~1.5x106,同时向肝损伤组(B组)的大鼠移植等量的生理盐水.2周后观察大鼠的存活率及肝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肝脏中BrdU 细胞数量及分布.结果:移植2周A组、B组动物存活率、肝功能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肝损伤组(A组)及肝脏正常组(C组)大鼠肝脏均可检测到BrdU 细胞分布,A组与C组相比,A组BrdU 细胞数较多,分布更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受损的肝脏及正常肝脏定植,定植的数量可能和肝脏是否受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腺病毒表达载体(Ad-BMP-2)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研究转染对其增殖、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用Ad-BMP-2转染兔BMSCs,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原位杂交染色和蛋白印迹法检测转染后细胞BMP-2的表达.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周期的变化,分析转染对BMSCs增殖的影响.酶标法检测ALP活性;免疫荧光检测骨钙素(OCN)、Ⅰ型胶原表达,分析转染对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 BMP-2基因在转染细胞内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有较高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到培养液中有BMP-2蛋白阳性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G1期、S期细胞比例与空白对照组无差异.ALP活性明显增高,骨钙素、Ⅰ型胶原免疫荧光检测,见胞浆内有大量显绿色荧光的阳性物质.结论: 在腺病毒载体介导下BMP-2基因成功导入BMSCs,细胞增殖未因转染而受影响,并可持续表达基因产物,向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培养基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生长的影响,筛选对大鼠BMSCs生长较适宜的培养基。  方法  采用全骨髓差速贴壁分离法从SD大鼠股骨和胫骨分离BMSCs,分别选用DMEM-LG、α-MEM、DMEM/F12三种培养基分离培养大鼠BMSCs。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培养基对大鼠BMSCs形态均一化程度、克隆形成时间与第14天克隆形成数量、第1次传代时间、细胞增殖率以及细胞贴壁率等的影响;流式细胞术鉴定并观察不同培养基对大鼠BMSCs表面抗原表达的影响。  结果  与其他两组相比,体外DMEM-LG培养基培养的大鼠BMSCs形态均一、克隆形成时间和第1次传代时间短、克隆形成数量多达(14±2)个、细胞贴壁率高达(47.0±2.8)%;同时,BMSCs进入对数生长期仅需4 d,且平均增殖率最高,单位时间内平均扩增数量最多,3 d总扩增数量达(2.2~2.7)×105 mL-1;采用DMEM-LG、α-MEM、DMEM/F12三种培养基分离培养的细胞均为大鼠BMSCs,且不同培养基对大鼠BMSCs表面抗原表达无明显影响。  结论  DMEM-LG培养基较适合大鼠BMSCs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甘露醇预处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治疗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以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2-VO)制作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成培养基组8只(注射1 mL无血清培养基)、BMSCs移植治疗组11只(注射1×10^6个BMSCs 1 mL)及甘露醇预处理BMSCs移植治疗组9只(注射1.5 g/kg甘露醇后,在10-30 min之内注射1×10^6个BMSCs 1 mL)。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移植治疗前与移植4周后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比较各组之间差异。结果:与培养基组比较,BMSCs移植治疗组和甘露醇预处理BMSCs移植治疗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都有改善,模型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平台象限区滞留时间延长(P〈0.05);与BMSCs移植治疗组比较,甘露醇预处理BMSCs移植治疗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改善更加明显,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平台象限区滞留时间延长(P〈0.05)。结论:甘露醇预处理后BMSCs静脉移植组治疗血管性痴呆与单独BMSCs静脉移植组大鼠比较,学习记忆能力显著改善。其机制可能与甘露醇能开放血脑屏障(BBB),增加进入脑内的BMSCs数量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