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发病年龄小儿肺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其转归规律。方法:观察300例小儿肺炎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的中医证型,分析不同发病年龄小儿肺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转归规律。结果:2~3岁急性期小儿肺炎以痰热闭肺证为主(P〈0.01),4~7岁、8~12岁患儿急性期肺炎以风热闭肺证多见(P〈0.01)。2~3岁患儿急性期肺炎风热闭肺证易向脾虚痰蕴证及气阴两虚证转变(P〈0.01),4~7岁患儿急性期肺炎风热闭肺证易向脾虚痰蕴证转变,痰热闭肺证易向痰瘀互阻证及脾虚痰蕴证转变(P〈0.01)。结论:不同发病年龄小儿肺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其转归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190例儿童肺炎西医诊断指标与中医证型分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西医常用诊断指标与中医证型分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90例儿童肺炎患儿进行辨证分型,比较各类证型的西医诊断指标的差异,评价这些指标在辨证分型的价值。结果:190例肺炎患儿,痰热闭肺证132例,风热闭肺证39例,肺脾气虚证19例,其中肺脾气虚证起病时间明显长于其他两证,风热闭肺证在4~6月最多,痰热闭肺证在7~9月最多,而发病年龄,性别,肺部罗音性质,胸片改变,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分类,常见4种病原体(MP、RSV、IV、AD)检出率在各证型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肺炎患者起病时间,发病季节对证型分类影响较大,是辨证中较为重要的指标,而性别、年龄、肺部体征、影像学改变、外周血细胞分析以及病原学检查结果与证型分类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儿童肺炎中医证候特点与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90例儿童肺炎患儿进行中医病证特点的分析,观察各类证型差异。[结果]痰热闭肺证以发热,咳声重浊,痰多,舌红,苔黄腻、厚,脉滑数、指纹紫滞为特点;风热证以发热,咳声重浊,鼻塞流涕,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为特点;肺脾气虚证以咳声无力,痰多,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腻,脉细、指纹淡红或淡滞为特点。[结论]儿童肺炎患者的发热,咳嗽声音,咯痰痰壅程度,鼻部情况,面色以及舌脉象(指纹)对证型分类影响较大,是辨证中较为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急性期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其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0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急性期患儿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比较各类证型可能相关指标之间的差异,评价这些指标在辨证分型中的价值。结果10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急性期中风热闭肺证有47例,痰热闭肺证34例,风寒闭肺证19例,其中风热闭肺证及痰热闭肺证均在春冬季最多,而发病年龄、性别、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值、CRP值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CD3+,CD4+,CD8+,CD4+/CD8+在各证型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发病季节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急性期中医辨证分型影响比较大,而发病年龄、性别、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值、CRP值及免疫球蛋白IgM、IgA、IgG、CD3+,CD4+,CD8+,CD4+/CD8+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中医证型分布不存在相关性,不能作为肺炎支原体患儿中医辨证分型的宏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小样本调查的方式,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患者的证候学特征,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患者的中医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3月5日—16日就诊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及重型恢复期患者32例,收集患者中医四诊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聚类分析法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证候学特点,统计其证候要素和中医证型发生频率。结果频率≥50%证候要素为:胸闷、乏力、纳呆、腹胀、小便黄、大便干、脉滑;证候类型为:湿热郁肺证9例(28.1%),痰湿中阻证8例(25%),肺脾气虚兼阴亏证13例(40.6%),另有2例患者无法归类(6.3%)。结论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就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及重型恢复期患者的中医证候以肺脾气虚兼阴亏证为主,干咳、大便干、腹胀、胸闷、纳呆、乏力、小便黄、脉弦是该证型的证候要素。湿邪为患在部分患者中贯穿整个病程,而以湿热郁肺证、痰湿中阻证为主。  相似文献   

6.
由南京中医药大学承担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小儿肺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日前通过了国家科学技术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验收。课题组研究了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证候规律,并对痰热闭肺型肺炎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明清肺口服液的治疗效果优于利巴韦林对照组。专家组认为该研究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咽癌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UICC 2010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初诊的64例鼻咽癌的患者,首先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UICC 2010分期,然后统计分析初步得出鼻咽癌中医证型与UICC 2010分期的关系。结果:初诊鼻咽癌的中医证型有以下四种:邪热壅肺型、血瘀阻络型、痰浊凝聚型和血瘀痰凝型,其中最多的是血瘀阻络型和痰浊凝聚型,其次是邪热壅肺、血瘀痰凝型;鼻咽癌中医证型与UICC 2010分期有明显相关性,随着TNM分期的分级增加,其证型呈现出“邪热壅肺型→痰浊凝聚型或瘀血阻络型→血瘀痰凝型”的演变趋势。结论:初步得出了鼻咽癌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UICC 2010分期的相关性,但其科学性及实用性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8.
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中医药治疗与疗效评价方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出中医药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疗效评价体系。方法:治疗对照组以利巴韦林注射液,试验组以清肺口服液治疗并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盲法、分层区组随机、平行对照、多中心346例临床研究。结果:综合疗效及多数证候指标(咳嗽、咯痰痰鸣、气促、鼻煽、肺部湿啰音消失、出汗、食欲异?谋涞暮米?试验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疗效评价体系应当包括疾病疗效评价、证候疗效评价、合并症发生率与合并用药率评价、安全性评价和卫生经济学评价。  相似文献   

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证候规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中医证候规律.[方法]在文献调研基础上构建中医证候调查表,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100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中医证候信息和理化检查资料.[结果]"肺脾气虚、痰瘀阻肺","肺脾肾虚、痰饮瘀肺","肺脾气虚、痰热瘀肺","气阴两虚、痰热瘀肺"4种证型为COPD急性加重期主要证型,分别占34.3%、15.2%、26.3%、24.2%.是否合并肺心病、右心衰在4种证型间的分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中医证型多为复合证型,其分布规律体现了"气虚痰瘀"的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10.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证型与证素分布特点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证型的临床分布规律,进行证素提取.总结其分布规律。方法对近10年慢性支气管炎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将文献进行二次录入核对。运用SPSS13.0软件对证候及证素进行频次分析。结果出现频次前4位的证型是痰热阻肺、痰湿阻肺、肺肾气虚和肺气虚,出现频次前3位的病位证素为肺、肾、脾,出现频次前5位病性类证素是痰、热、气虚、寒和阳虚。结论慢性支气管炎中医临床证型分布分散.临床辨证的个体性差异大.而证素对临床辨证的覆盖率较好.能够更好地统一、规范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上海某方舱医院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 以2022年4月4日至5月24日上海某方舱医院收治的621例SARS-CoV-2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化的中医证候采集量表在入住方舱医院当天进行信息采集,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常见的临床症状(如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等),根据各症状的占比分析核心证候特点。根据患者的症状评分划分证候,比较不同证候患者的病程差异。结果 621例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中30~49岁患者占比最高(49.76%,309/621);症状以咳嗽、咳痰最为常见,分别占62.32%(387/621)和68.12%(423/621),其他症状包括咽痛、鼻塞、流涕、乏力、肌肉酸痛、头痛等。咳痰以白痰为主,流涕症状以流清鼻涕为主。从临床症状分析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核心的证候特点为寒疫袭肺夹湿夹毒。中医证候以瘟邪袭卫证占比最高,为40.10%(249/621);其次为热毒犯肺型(29.95%,186/621)和湿邪内阻型(17.55%,109/621),而气阴两虚型占比最低(7.73%,48/621)。气阴两虚型患者的病程较其他3个证候更长(P<0.05)。结论 SARS-CoV-2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核心的中医证候特点为寒疫袭肺夹湿夹毒,以瘟邪袭卫证候最为常见,随着病程的延长有向气阴两虚型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肺系主要包括肺及与之相关联的大肠、鼻、咽喉、皮毛等。通过收集肺系临床病案,在参考中医古籍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系统归纳并规范肺系的病位与病性特征症,总结临床上常见的肺系基础证与复合证,为肺系病证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论宗气与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气聚于胸中,上出于鼻,具有走息道以行呼吸和贯心脉以行气血的功能。心肺活动产生宗气,宗气又支持心肺活动,宗气—心肺—鼻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整体功能结构,宗气通过心肺作用于鼻窍,对鼻窍生理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其特征为可逆性气道阻塞和气道高反应性,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带有哮鸣音的呼吸性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该病难以根治且易反复发作,本病长期反复发作常并发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本病属于中医哮证、喘证范畴,中医学认为,支气管哮喘的病因以痰为主。本病的发病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多因痰饮内伏、风寒袭肺、痰湿壅阻、肺失宣降所致。临床辨证分型为:痰热郁肺型、寒饮射肺型、肺脾肾气虚。临床多采用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温肺化饮止咳平喘、补肺健脾益肾纳气平喘之法治疗。本综述总结了近几年来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新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确定不同的中医治法,特别提出针灸及穴位治法,其中代表方药针灸穴位贴敷共20组。在临床实践中取得较好的疗效。实验方面也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这对新药的研究和开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我院过去4年入院的266例慢性肺心病的病证进行统计分析,试图对慢性肺心病的诊断标准及证候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方法 设计问卷调查表,对入住的慢性肺心病患者症状和证候特点进行调查,获得的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的Logistic分析、聚类分析等程序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离析出肺肾两虚证、痰浊闭窍证、痰热蕴肺证、阳虚水泛证、肺肾阴虚证、元阳哀脱证、痰湿滞肺证和气虚血瘀证8种慢性肺心病的基础证候,其中6种属于慢性肺心病的主要证型,并对不同证候的主次症进行了筛选.结论 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对基本的病证特征进行分析,获得了8个基础证候的主次症的特征,为将来进一步明确慢性肺心病诊断“金标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袁斌教授认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可归属于中医学"久咳"范畴,该病辨证虽主在肺,然与肝脾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又分鼻咽之别,病理因素为风痰瘀。治疗上应坚持中医的整体观念,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宣肺止咳为主,配合平肝运脾,祛风化痰活血等。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 80例颅内脊索瘤住院患者 ,发现有耳鼻咽喉症状者 2 2例 ,占 2 7.5 % ,其中以耳鼻咽喉症状为首发症状者 1 3例 ,占 1 6.2 5 %。颅内脊索瘤引发的耳鼻咽喉症状持续时间较长 ,早期以耳鸣、鼻塞、咽部不适等症状就诊的患者容易延误诊断。临床对年纪较轻、不伴颅内压升高、耳鼻咽喉科对症治疗无好转、伴发其他颅神经病变趋势的患者应考虑有颅内脊索瘤发病的可能性 ,必要时应做CT或MRI检查。  相似文献   

18.
肺痹病名肇始于《内经》,是脏腑痹之一,为痹证中重症。通过对历代重要医籍中有关肺痹的论述进行搜集整理,包括肺痹的病名释义、历代医家对肺痹病因病机及症状体征和治法方药的论述,认为本病是内外合痹,外因系外感六淫,内因系肺脾肾亏虚,两者往往互为因果,导致肺气痹阻,气血瘀滞。治疗上予轻清气药为要,具体治法又当审患者有余不足,分气血阴阳以补,分别佐以祛邪、化痰、逐瘀、益气、养阴等治法。本病预后与病情轻重、邪正盛衰、治疗是否及时恰当有密切关系,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综合评估法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证型与病情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患者分为肺气虚、肺脾气虚、肺肾气虚及肺肾气阴两虚四组,观察1年前后患者肺功能、mMRC分级、CAT评分,并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结果:肺肾气虚证、肺肾气阴两虚证患者较肺气虚证、肺脾气虚证患者肺功能分级重且FEV1下降更明显、出现呼吸困难症状重且程度进展快、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且影响增加更显著,但肺气虚证与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与肺肾气阴两虚证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证型与疾病程度及预后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是一种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慢性咳嗽为其突出症状,病理表现为肺部瘢痕组织的慢性炎症性间质性肺疾病,发病机制包括慢性炎症假说和肺损伤后异常修复(纤维化)等。IPF症状明显,发作频繁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但目前尚无有效治愈手段,抗纤维化药物、糖皮质激素和抗增殖药物为其主要治疗药物。传统中医药强调辨证论治,对症治疗。根据症状,IPF属于中医“肺痹”“喘症”范畴,中医学认为肺痹主要病机为肺肾亏虚为其本,痰浊、湿邪、瘀血、热毒等邪实为标,病位在肺,涉及肾、脾等脏。在中医辨证论治指导下,王成祥教授在临床中对IPF患者对症施治,取得了良好疗效,为改善IPF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