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罗乐平  陈威  余毅波 《中外医疗》2011,30(30):36-36
目的通过严重肝病使用血浆致贫血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和机制。方法分析37例严重肝病合并非急性出血性贫血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24例,肝硬化13例,在治疗中有28例使用输注血浆治疗,另外9例未使用输入血浆。结果 28例严重肝病合并非急性出血性贫血的患者在住院治疗中采用频繁输血治疗后出现明显的HB下降(下降〉20g/L)的有23例,另有2例严重患者HB下降超过80g/L,HB下降人数占89.28%;未输入血浆的9例患者中只有2例,占22.22%。结论严重肝病患者在治疗时频繁输入血浆以致辞明显的溶血性贫血,这类病人溶血表现不典型,而大部分患者Coomb's试验阴性,有时甚至仅仅表现为Hb的进行性下降[1]。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人工肝血浆置换频繁或血浆输注后导致终末期肝病患者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2003年3月到2007年12月共106例在血浆置换或血浆输注后出现非出血性贫血或贫血加重的终末期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统计贫血的临床表现、形态学特征、实验室检查特点和骨髓的特点,观察停止血浆使用后贫血改善的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中,66例(62.26%)患者有乏力表现,9例(8.49%)患者有心悸症状,43例(40.57%)患者有发热表现,79例(74.53%)患者有黄疸加深表现,3例(2.83%)患者有一过性腰痛,13例(12.26%)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73例(68.87%)患者有血清珠蛋白(Hp)下降;68例(64.15%)患者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升高;仅有39例(36.79%)患者Coomb′s试验呈阳性.有9例(8.49%)患者既无Hp的下降,Coomb′s试验也呈阴性,仅仅表现为血红蛋白(Hb)下降.67例(63.21%)患者在停止使用血浆后Hb下降停止,或有所上升.结论 终末期肝病患者在频繁输注血浆或者行血浆置换术后,可出现明显的贫血或者贫血加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成分输血在急性创伤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5月~2011年7月35例急性创伤性骨折患者输血的成分和剂量.结果 35例创伤性骨折患者均输注红细胞悬液,其中2例骨盆骨折患者输注血浆或血小板,1例合并创伤性休克患者输注冷沉淀.结论 成分输血在创伤性骨折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输注血液成分和输血量的制定应根据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4.
血浆输注在严重肝硬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鲜冰冻血浆在治疗严重肝硬化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382例患严重肝硬化病人输注血浆,比较疗效。结果血浆输注在临床肝病治疗中有明显疗效,总有效率74%。特别适用于严重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结论经4年观察研究发现血浆输注在严重肝病治疗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侯敬 《吉林医学》2013,34(9):1662
目的:探讨应用头孢曲松后可能引起的相关急性肾功能不全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方法:选择30例应用头孢曲松后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30例应用头孢曲松后未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为对照组。通过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应用头孢曲松后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无尿、少尿表现与Scr、BUN检查结果与另外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Scr和BUN回到正常水平。结论:应用头孢曲松后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以无尿、少尿表现与Scr、BUN异常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可借助导尿管缓解症状,治疗多可自愈,也可碱化尿液治疗。  相似文献   

6.
朱浪潮 《吉林医学》2011,(5):917-919
目的:探讨消化科非出血性贫血病因。方法:收集消化科非出血性贫血住院病例临床资料。结果:多种病因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及贫血,表现为贫血、消化道症状等,患者年龄分布广泛。结论:贫血是临床常见症状,患者常以消化系统表现就诊,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对该病应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报道肝病患者静脉二甘醇中毒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分析总结15例肝病患者静脉二甘醇中毒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中毒前后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中毒病例均出现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平均6 d后出现无尿.13例平均9 d后CO2结合力下降,10 d达谷值,代谢性酸中毒.11例平均9 d后出现胃肠道症状或胃肠道症状加重.10例平均14 d后出现神经系统损害.7例平均6 d后出现低热.14例死亡,原因包括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肺部严重感染、消化道大出血.血清肌酐、尿素氮平均5 d异常,11、14 d分别达峰值.血清钙无明显变化,血清磷明显升高.肝功能未见明显变化.白细胞增高,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7例肺部影像学表现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片状实变影,其中2例胃肠道轻度或重度积气、扩张.结论 肝病患者静脉二甘醇中毒的主要特点为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代谢性酸中毒、胃肠道症状或胃肠道症状加重、神经系统损害及低热;中毒病死率93.33%;白细胞增高、贫血;肺部片状实变影;胃肠道积气扩张比肺部轻度片状实变影出现晚,比中度片状实变影出现早.  相似文献   

8.
张石珠 《吉林医学》2012,(32):7053-7054
目的:探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依据、相关检查,并且根据不同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从而提供临床借鉴意义。方法:选取50例经确诊患有急性肾功能衰竭者,收集其发病原因、机理、临床上的表现以及采取透析和非透析相关治疗等资料,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的病因主要有肾中毒和肾缺血等,发病机理目前仍不明确;临床上的表现为少尿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明显比多尿期和恢复期等非少尿期急性肾功能衰竭;透析组在治疗效果和死亡率上明显优于和低于非透析组。结论:诊断与分析急性肾功能衰竭有利于明确患者的发病原因,为临床上的治疗提供依据,透析对该病的疗效较为显著,可以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诊断思路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间我院43例急性肾衰竭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治疗手段等相关资料。结果引起急性肾衰竭的原因有很多,临床症状表现为少尿阶段的急性肾衰竭明显多于非少尿期的急性肾衰竭;透析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非透析组,死亡率明显低于非透析组。结论通过精准诊断急性肾衰竭的发病原因,能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透析治疗能有效治疗急性肾衰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猪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引起溶血的副反应,探讨可能引起溶血的原因.[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我科应用猪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出现急性溶血的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其对疗效的影响及有效控制溶血措施,讨论其出现药物相关急性溶血的原因.[结果]2例患者出现溶血症状后,立即停用ALG,给予甲强龙,水化碱化,输注洗涤红细胞治疗,3~5d后患者溶血症状均得到控制,其中1例患者疗效无明显影响.[结论]猪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作为国产的一种生物制剂,在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出现溶血可能与药物免疫动物的来源及使用剂量有关.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本身全血细胞减少,一旦发生重症溶血往往病情急重,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Fan WM  Zhu WF  Zhang SY  Wang QX  Yin LM  Wan H  Gao Y  Tian XL  Yu M  Jin J  Xu XY  Wei L  Zhuang H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5):392-396
目的 调查我国输血后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的自然史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河北省赵县某农村单采血浆还输血细胞献血员 (简称献浆员 ) ,于 1993年 8月经现场调查及血清学检测被诊断为HCV感染者 172例 ,未进行任何抗病毒治疗 ,2 0 0 2年 7月对其HCV感染 9年后的转归以及影响转归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在 172例HCV感染者中 ,9年后 2例死于晚期肝病 ,4例死于脑出血 ,1例意外死亡 ,9年后实际追踪到 14 2例 ,失访率为 13 9% (2 3/ 16 5 ) ,肝病的病死率为 1 2 % (2 / 172 )。该组HCV感染者的慢性化率为 91 5 % (130 / 14 2 ) ,自然阴转率为 8 4 % (12 /14 2 )。在持续性HCV感染者中 ,经B型超声检查提示 ,肝硬化率为 3 1% (4/ 130 ) ;重度肝炎占 6 9%(9/ 130 ) ;中度肝炎 36 2 % (47/ 130 ) ;轻度 5 3 1% (6 9/ 130 ) ;另有 10 0 % (13/ 130 )诊断为脂肪肝。HCVRNA阳性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γ谷氨酸转肽酶的平均水平显著高于阴性组 (P <0 0 0 1)。HCV/HBV混合感染者肝硬化进程显著快于单独HCV感染 (P <0 0 5 )。结论 输血后HCV感染者的慢性化率远远高于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者 ,HCV/HBV混合感染者较单一感染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赵娴  雷秀珍  陈寒鉴  李玉红 《浙江医学》2010,32(8):1189-1192
目的探索肝功能对意识消失时咪达唑仑浓度和双频谱脑电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无听力障碍且近期未服用精神类药物的患者45例。肝功能正常(A组,n=15)和中度脂肪肝(B组,n=15)行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终末期肝病(C组,n=15)行肝脏移植手术。3组患者均予靶控输注咪达唑仑,同时进行双频谱脑电图监测(BIS),在患者意识消失时同时记录BIS值和抽取静脉血测量咪达唑仑血药浓度。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咪达唑仑实测药物浓度与BIS的关系,计算50%患者意识消失时咪达唑仑的血药浓度(EC50)和BIS值(BIS50)。结果A、B组意识消失咪达唑仑EC50分别为310.4ng/ml和294.8ng/ml(P〉0.05),BIS50分别为51和52(P〉0.05);C组患者意识消失时咪达唑仑EC50低于A、B组而BIS50高于A、B组(P〈0.01)。结论轻度肝功能异常不影响患者意识消失时咪达唑仑的EC50和BIS50,而终末期肝病患者对咪达唑仑中枢抑制更敏感,其BIS预测意识消失概率发生情况发生的敏感性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为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提供对策。方法以终末期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体温,腹部症状、体征,血象,腹水中白细胞及多核细胞数,腹水培养情况,根据药敏及临床经验予抗生素治疗,观察疗效。结果同期收治的终末期肝病患者375例中确诊及疑诊自发性腹膜炎患者112例,感染率29.87%。体温升高者86例;外周血白细胞数>10.0×109/L者29例,中性粒细胞>0.75者62例(55.36%);腹水白细胞数>0.5×106/L者59例(52.68%),(0.1~0.5)×106/L者36例(32.14%),<0.1×106/L者17例(15.18%);腹水中多核细胞计数>250/mm3者69例(61.61%)。腹水细菌培养阳性23例,阳性率20.54%,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痊愈32例(28.57%),好转40例(35.71%),无效、恶化、放弃治疗40例(35.71%),其中死亡12例。结论终末期肝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腹水培养阳性率低,须及时有效应用抗生素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肝衰竭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DPMAS 组(内科治疗联合DPMAS,39 例)和对照组(内科治疗组,29 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生化指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不同病情分期和不同并发症的有效率,记录相关的副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PMAS 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好转,总体有效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PMAS 可有效改善早期肝衰竭的预后,但对中晚期肝衰竭,疗效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经DPMAS 治疗的患者,未发生电解质紊乱、出血等不良事件,副作用以轻度血压下降为主要表现。结论 DPMAS 可改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尤其对早期肝衰竭治疗效果较好,且无明显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对肝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肝功能衰竭患者106例, 共行人工肝治疗240人次, 按照人工肝类型分为2组, 血浆置换 (plasma exchange, PE) 组62例, 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 (plasma exchange+hemodiafiltration, PE+HDF) 组44例, 记录人工肝治疗前后患者实验室指标及终末期肝病模型 (MELD) 评分, 评价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1) 2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 (TBIL)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总胆汁酸 (TBA) 水平均有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人工肝治疗后总胆红素、胆汁酸清除率等于1-治疗后/治疗前, 与PE组相比, PE+HDF组对总胆红素、胆汁酸清除率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E组治疗后总胆红素、胆汁酸清除率分别为 (54.07±11.03) %, (85.95±30.22) %, PE+HDF组治疗后总胆红素、胆汁酸清除率分别为 (63.03±11.15) %, (92.40±40.13) %; (3) PE组、PE+HDF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指标明显上升, 并且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下降, 各组中PTA和INR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2种模式对凝血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作用; (4) 与PE组相比, PE+HDF组对PTA的提升效果更好,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E组治疗后PTA提高 (88±65%) , PE+HDF组治疗后PTA提高 (102±73) %. (5) 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氨的改变, PE组治疗后血氨无改善;PE+HDF组治疗后血氨明显下降, 血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6) PE组治疗后肾功能较治疗前损伤加重, 可升高血钠、降低血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E+HDF组治疗后可以改善肾功能、纠正低钠血症及高钾血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7) 2组治疗后终末期肝病模型 (MELD) 评分均下降, 且各组治疗前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PE组相比, PE+HDF组对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改善更好,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相对血浆置换来说, 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可以增加对白蛋白结合性毒素 (总胆红素、胆汁酸) 的清除, 对凝血酶原活动度的提升效果更佳, 增加中、小分子的清除, 更有效治疗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内环境紊乱等患者;血浆置换和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对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有明显改善作用, 均降低死亡风险及改善预后, 以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组更好.  相似文献   

16.
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对人工肝治疗终末期肝病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在终末期肝病预后预测中的作用,探讨其在临床的应用价值及人工肝支持系统在终末期肝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43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其进行MELD评分,并对治疗组进行人工肝后评分,观察3个月后的死亡率。结果治疗组中4例治疗前MELD评分大于40分者,3个月死亡率为100%,17例治疗前评分30-40分者3个月死亡率为53%;对照组中6例MELD评分大于40分者,3个月死亡率为100%,16例治疗前评分30~40分者3个月死亡率为87%,与治疗组相比P<0.05。结论MELD评分可以引入临床推广应用,人工肝治疗MELD评分在30-40分的终末期肝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肖玲 《中外医疗》2016,(15):58-59
目的:对脑梗治疗过程中再次加重的原因分析,研究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5年12月在该院因脑梗住院的进行治疗后病情再次加重的患者60例,对其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23例患者是由于脑梗用药导致血压降低从而出现脑梗,有12例患者由于静脉输入葡萄糖后加重,有13例患者由于脑出血后导致,有12例患者出现输液反应。结论研究当中能够了解到,医护人员在治疗中重视,能够完全避免再次加重的情况出现。  相似文献   

18.
朱龑  周中银  杨艳 《医学研究杂志》2018,47(5):39-42,38
目的 分析消化道出血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提高医务人员对此类此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消化道出血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28例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变化、治疗及预后情况等,按照患者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13例)和死亡组(15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28例消化道出血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其中男性24例,女性4例,患者平均年龄70.8±11.0岁;有5例表现呕血,有8例表现黑便;有13例表现同时表现呕血与黑便,有2例表现为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时,仅有6例表现为典型胸痛,有4例表现为心慌、胸闷,有18例无明显症状;所有患者中,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1例(75.0%),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7例(25.0%),其中广泛前壁合并下壁梗死2例(7.1%),广泛前壁梗死7例(25.0%),下壁梗死13例(46.4%),前壁梗死5例(17.9%),后壁梗死1例(3.6%);经治疗,有13例好转,15例死亡。重度贫血及肝硬化病史在生存组及死亡组两组患者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重度贫血(OR=11.67,P=0.018)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消化道出血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时多无胸痛等典型心肌梗死症状,且多表现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此类患者病情危重,病死率高,重度贫血是此类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魏秋芬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0):1193+1277
目的:分析晚期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5月~2010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68例晚期产后出血患者,其中20例入院时已出现失血休克,另4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入院后立即给吸氧、输血、输液、纠酸、宫缩剂及抗菌药应用等处理。其中48例在输液、输血纠正休克等抢救下行诊刮术。结果:产后子宫局部感染是晚期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其次是胎盘残留,分别占54.41%和29.41%。结论:为了预防和降低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率,其关键措施是加强产期阴道细菌学检查及减少人工流产。  相似文献   

20.
沈建松  徐敏  唐炯  宫壮 《吉林医学》2014,(25):5578-5580
目的:探究首次透析血管通路在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及原因。方法:资料随机选择终末期肾脏病行首次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患者200例,将患者分为两组,予以内瘘的45例作研究组,予以深静脉导管的155例作对照组,分析两组临床相关指标和应用原因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急诊透析、年龄和CCI以及血红蛋白、肾小球的滤过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主要原因是52例(33.55%)患者进行专科随诊,但没有及时进行内瘘血管通路。结论:对于终末期肾脏病行首次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患者,患者没有采用内瘘原因比较多,但是这些原因均能够进行合理调节,对血管通路的临床应用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