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詹烜 《中外医疗》2014,(9):73+75-73,75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措施和治疗效果,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2年8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12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严密监测患者治疗期间的各项临床症状和生命指标,总结其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治疗后3年的生存率为35.7%,治疗后5年的生存率为28.6%。结论采用手术方式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良好的临床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在治疗期间进行淋巴结清扫十分重要,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56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治疗。将1997年1月~1998年12月间医院施行肺癌切除手术的N2肺癌病人56例的资料进行总结。全组病人3、5年生存率分别为35.7%和28.6%。并就手术中纵隔淋巴结清除必要性、并发症及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在非小细胞肺癌分期中的作用。方法 对1998年3月-2002年3月3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术加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并对病例的临床TNM分期、术后TNM分期、区域淋巴结切除总数目、淋巴结转移比、淋巴结大小等5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34例病人中,术后分期改变16例,占47%(16/34);共清扫纵隔淋巴结311枚,平均每例9.15枚;10例N2患者中清扫104枚纵隔淋巴结,32枚淋巴结有转移,其中7例为单区域转移(L1),3例为2个区域转移(L2);淋巴结转移比30.8%(32/104);淋巴结的大小与是否转移无明显关系。结论 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在非小细胞肺癌分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应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性手术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CI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清扫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达  刘继先 《吉林医学》2008,29(19):1627-1629
目的:探讨CI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合理的廓清范围。方法:回顾性研究112例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的CI期周围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6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N2,占14.3%,腺癌、鳞癌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19.5%、8.6%,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IA期、IB期患者的发生率分别为7.5%、16.7%,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上叶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77.8%在上纵隔,下叶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71.4%在下纵隔,上、下叶肿瘤均可发生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结论:CI期周围型NSCLC应行包括隆突下淋巴结在内的选择性区域纵隔淋巴结廓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有纵隔淋巴结转移(N2)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外科治疗选择。结果全组5年生存率约为6/32。鳞癌高于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有1~3枚者也有〉3枚者。所有T3、T4及M1患者均无5年生存率。结论对于N2 NSCLC肿瘤为T1或T2、病理类型为非腺癌及纵隔淋巴结转移〈4枚者,应积极争取外科治疗。肿瘤的根治性切除及肺门和纵隔的系统淋巴结清扫,是病变分期和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所在。术后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患者的远期生存。  相似文献   

6.
7.
新辅助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生存影响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丹  陈正堂 《重庆医学》2008,37(13):1437-1441
目的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已发表的高质量的、有关比较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或直接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生存影响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综合定量分析,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至2007年7月已公开发表的有关比较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和直接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生存影响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入选的研究利用Revman4.2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共10篇文献,总样本量2 546例。其中新辅助化疗组1 291例,直接手术组1 255例;合并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0.91,95%可信区间是(0.86~0.96),P为0.000 7。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进行分层分析,合并RR为0.90,95%可信区间为0.85~0.96,P为0.000 7。结论本研究结果倾向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治疗方案较直接手术方案能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长期生存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不能因此定论新辅助化疗能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有必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开展以包含第3代化疗药的联合化疗方案作为新辅助化疗的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  相似文献   

8.
日前,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最佳治疗方式仍然是外科手术根治,包括Ⅰ期、Ⅱ期和部分Ⅲa期患者[1]。其标准手术方式是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已成为目前业界共识。随着人们体检意识的不断提高,临床高分辨率CT技术的广泛应用,早期肺癌发现率越来越高。此类肺癌均以手术根治为最佳治疗方式,但目前临床存在很大争议的是此类小肺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如  相似文献   

9.
非小细胞肺癌N2淋巴结清扫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科治疗仍然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其5年生存率仍在30%~40%之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术后转移和复发,而纵隔淋巴结(N2)转移是影响术后生存的重要因素,目前对于N2的转移机制还不清楚。现今争议的焦点在于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及其是否能提高NSCLC分期准确性及改善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目前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模式的研究尚少。本研究旨在了解这些患者的不同临床特征是否会引起肺叶特异性淋巴结转移率和非特异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率的不同变化,从而推测在早期NSCLC患者中行单纯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的临床适应证。方法:调查了609例肺叶切除术和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的cTNM-Ⅰ期的NSCLC患者。从临床资料包括肿瘤大小、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性别和年龄等方面来分析肺叶特异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和非特异性纵隔淋巴结的转移率。结果:符合以下特点的Ⅰ期NSCLC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转移大部分被限制在了肺叶特异性纵隔淋巴结:①男性,年龄>60岁,鳞状细胞癌,肿瘤最大径≤5 cm;②男性,年龄≤60岁,鳞状细胞癌,肿瘤最大径≤3 cm;③女性,鳞状细胞癌,肿瘤最大径≤3 cm;④腺癌,肿瘤最大径≤2 cm。结论:符合以上条件的术前cTNM-Ⅰ的NSCLC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转移大部分局限于肺叶特异性淋巴结,对于这些患者,单纯清扫其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是足够的;而其他患者出现肺叶非特异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将会明显升高,对于这类患者,系统的淋巴结清扫仍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可切除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的转移规律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和位置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于我院胸外科行根治性肺叶切除的335例NSCLC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5例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的为第7组、第4组.右肺上叶与右肺中、下叶NSCLC相比更容易发生上纵隔淋巴结转移(P<0.01).T1期上叶NSCLC发生隆突下淋巴结转移几率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发生N2组淋巴结转移几率显著高于鳞癌(P<0.01).高分化NSCLC发生N2组淋巴结转移几率显著低于中、低分化NSCLC (P<0.05).结论:NSCLC的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与肿瘤发生部位、病理类型、原发肿瘤大小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李刚  肖凌  欧袁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12):1659-1660,166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1995年1月~2006年5月手术切除的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136例,其中传统肺癌根治术68例,自2002年后所有肺癌行根治加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术68例,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5年生存率。结果:传统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11.2%、21.0%,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12.7%、44.4%。结论: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提高了患者的5年生存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未增加。  相似文献   

13.
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作为一种潜在的可治愈性疾病,接受根治性手术或辅以化学药物治疗及放射治疗(以下简称放化疗)仍是目前标准的治疗方法,但仍有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近期研究结果显示,将免疫治疗用于新辅助治疗的初步结果令人振奋,可使20%~85%的病例获得主要病理学缓解,优于既往新辅助化疗,提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治疗应用中非常具有潜力。本文针对免疫治疗对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治疗中的潜在风险予以综述。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进入国家医保,新辅助免疫治疗必将为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崭新的治疗模式和希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10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开胸纵隔淋巴结清扫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单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观察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总引流量、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淋巴结清扫组数、输血量、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4.0%,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运用单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能显著提升患者治疗效果,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肺癌目前是全世界与癌症相关死亡的最常见原因,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所有肺癌的85%,其淋巴结转移多数是按肺内淋巴结到肺门淋巴结再到纵隔淋巴结的顺序进行逐级转移,但也有其他转移路径,而肿瘤的原发部位、肿瘤大小、肿瘤标志物与NSCLC的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本文综述了NSCLC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影响因素,旨在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参考,从而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复发率和转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NA)-143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40例NSCL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miRNA-143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miRNA-143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P<0.05);miRNA-143的表达在不同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TNM 分期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CLC伴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中miRNA-143的表达水平低于NSCLC不伴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P<0.05).结论: miRNA-143在NSCLC组织中表达下调,且可能与肺癌细胞的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PET/CT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为放疗患者勾画靶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375例初治NSCLC患者在治疗前行18 F-FDGPET/CT扫描,对不同原发灶部位、分期及病理类型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ET/CT结果显示,207例右肺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同侧肺门、4R、7、5、2R、10~11L、6区;168例左肺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依次为同侧肺门淋巴结、5、7、6、4L、4R、10~11R区.中肺和下肺NSCLC的7区转移率显著高于上肺.鳞癌和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T分期增加,更容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375例NSCLC患者中有88例发生了跳跃式转移,占23.5%.191个跳跃转移区中,4R、7、5、6、2R占有较高比例.纵隔淋巴结跳跃式转移与NSCLC原发灶部位、病理类型及分期无相关性(P>0.05).结论 PET/CT提示左右肺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高危区不同,建议右肺NSCLC放疗靶区应包括10 ~ 11R、4R、7、5区;左肺NSCLC放疗靶区应包括10 ~11L、5、7、6、4L、4R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累积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完全切除术后含铂辅助化疗方案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在MEDLINE、Cochrane图书馆、ASCO、ESMO的官方网站或Education book及CBMdisc数据库检索有关非小细胞肺癌完全切除术后随机分为含铂化疗对随访或者是含铂化放疗对放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入选的研究,按照出版或发表的时间顺序,对死亡风险率进行累积Meta分析。结果 共14项研究纳入分析,如以α=0.05为检验水准,非小细胞肺癌完全切除术后加用含铂辅助化疗与不加用含铂辅助化疗相比,死亡风险率的差异波动于统计学有意义与无意义之间。在1999年第一次出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累积随后的研究,P值又大于0.05。当加入今年ASCO年会新发表的IALT研究时,P值再次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完全切除术后加用含铂的辅助化疗方案即使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也是轻微的。目前仍不能推荐在非小细胞肺癌完全切除术后常规使用含铂的辅助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