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金属内支架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金属内支架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作用。方法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41例中26例经PTCD置放金属内支架,15例外科直视手术下置放。置放的支架有进口和国产两种。结果 技术成功率100%,1例蛤入法放置术后2h出现胆道出血,经处理后出血停止。3例置放术后出现胆道杂,1.5月死亡,其余病例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全身状况改善,血清总胆红素术前平均225.3μmol/L,术后3-10周内(平均6.5  相似文献   

2.
我们通过检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血浆内毒素的变化,以了解不同胆道引流术式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旨在为选择更合理的胆道引流术式提供依据。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为1995年10月至1997年10月我科收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20例,其中...  相似文献   

3.
田维 《吉林医学》2010,31(28):4987-4987
目的:分析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疗效。方法: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患者60例。结果:细针侧入路的经皮肝胆道造影(PTC),其中一次成功56例,二次成功4例。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一次成功52例,二次成功8例。结论:术前做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的40例患者,手术死亡率为零,并且术后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恢复顺利。未做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的恶性黄疸的患者,总手术死亡率为18.8%。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94年始应用胆肠桥式内引流术治疗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1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46~84岁,平均682岁,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消瘦及乏力、进行性黄疸且均明显,血清总胆红质1812umo...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大鼠血液中内毒素含量与肝及小肠黏膜的形态学变化.[方法]监测假手术组、梗阻性黄疸1,2周组小鼠血胆红素及内毒素含量,采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时期梗阻性黄疸大鼠肝及小肠黏膜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梗阻性黄疸1,2周组大鼠血胆红素及内毒素含量明显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且肝组织损伤随梗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但肠道黏膜的损伤则较轻微.[结论]发生梗阻性黄疸时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和发展与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7.
失去手术切除机会的晚期恶性肿瘤,引发的梗阻性黄疸患者,如不行内引流术或外引流术,多半在3个月左右死于黄疸所致的并发症,我院自1989年至1995年共收治此类病人41例,现对其所行的各种内引流术作一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1例,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41~91岁,60岁以上占79%,黄疸出现后就诊时间1个月7例,2个月内8例,2个月以上26例。 1.2 手术方式 见表1 表1 晚期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内引流术式比较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观察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方法:选取7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8例和研究组39例。对照组予以经典Roux-en-Y胆肠吻合术治疗,研究组予以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的治疗效果优于经典Roux-en-Y胆肠吻合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胆管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护理方法. 方法对38例接受PTCD治疗的患者实施术前、术后的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并发症.结果 38例患者黄疸明显减退,腹胀缓解,肝功能改善,食欲提高;6例患者黄疸减退较慢,无严重并发症产生.结论 PTCD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等优点,通过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基础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乳果糖对恶性梗阻性黄疸内毒素血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偶氮基质显色法测定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浆内毒素,发现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浆内毒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构成内毒素血症。此类患者术前口服乳果糖,结果内毒素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口服乳果糖可预防和治疗内毒素血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与胆管支架置入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4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行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后置入引流管行胆管引流(外引流组)或置入胆管内支架(内引流组)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近期疗效、肝功能、血常规、术后并发症和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内引流组治疗近期显效率高于外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指标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碱性磷酸酶(AKP)和谷氨酰转肽酶(GGT)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内引流组术后Tbil、Dbil、AKP和GGT的降低幅度大于外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个月两组血清白蛋白均无明显变化,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较术前均有下降,但多数未达到正常水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引流组生存时间超过12个月的患者比例大于外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与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均安全、有效,而后者较前者引流效果更快速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前胆道引流对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免疫、炎症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于我院2008年6月~2010年3月就诊的43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术前胆道引流,以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4+、CD8+、C反应蛋白(CRP)为观察,指标比较引流前后患者的免疫、炎症状况。结果:引流后患者的IL-6、IL-8、、CD4+、CD8+、CRP分别为(40.8±7.0)ng/L、(1.37±0.26)μg/L、(34.7±3.0)、(28.±2.3)、(29.5-+1.8)×10^3mg/L,与引流前的(40.5±7.3)ng/L、(1.39±0.24)μg/L、(34.4±3.2)、(28.3±2.5)、(29.0±2.2)x10^3mg/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945、0.3706、0.4485、0.3861、1.1534,均P〉0.05);引流后患者的TNF-α为(1.05±0.23)μg/L,与引流前的(1.42±0.25)μ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422,P〈0.05)。结论:术前胆道引流恶性阻塞性黄疸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TNF-α水平,TNF-α是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免疫、炎症的敏感因子,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穿刺引流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术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科接受经皮穿刺引流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3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法,包括心理疏导、并发症预防、疼痛管理等,观察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变化,术后1~3d疼痛评分变化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析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经护理干预后,患者手术前SAS、SDS评分较入院时显著降低(P〈0.05)。患者术后有引流管迂曲、低热、疼痛等,均给予相关处理后好转,术后每日平均引流量(657±242)mL,未发现引流不畅等现象。术后1 d、2 d、3 d患者VAS评分分别为(7.6±1.5)、(3.2±0.7)、(3.3±0.6)分,经比较发现,术后2 d、3 d 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后1 d(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降低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术前负性心理情绪,降低术后并发症和疼痛感受,提高治疗效果,促进康复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加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30例行PTCD加胆道支架置入术的MOJ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达97.7%;术后肝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并发症有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及支架脱落等,经治疗后均好转;17例患者因肿瘤进展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中位生存期8.7个月。结论:PTCD加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MOJ安全有效,但术后需注意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减黄对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 duodenectomy,PD)的影响.[方法]回顾74例总胆红素(TBIL)>85 μmol/L行PD术的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术前减黄组及未减黄组,从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差异分析术前减黄对手术风险的影响.[结果]术前减黄40例,术前TBIL下降到(228.5±82.2) μmol/L,与减黄前的(338.1±88.4) μmol/L及未减黄组的(328.6±93.0) μmol/L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死率、总并发症发生率及单个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前减黄可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改善肝功能,但不能改善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对30例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例分别行胆道支架置人+后装腔内放疗+适形放疗(综合组,15例)和单纯胆道支架置入治疗(对照组,15例)。两组患者血总胆红素在胆道支架置入后1个月内明显下降,对照组6个月后开始升高,而综合组6个月后继续降低;肿瘤最大径对照组增大,综合组缩小。对照组无完全与部分缓解,综合组肿瘤缓解比例为13/15;综合组0.5年、1年和2年生存比例分别为15/15,14/15,和10/15,高于对照组的15/15,5/15和1/15。  相似文献   

17.
刘锐  黄坤  陈伟伟  刘承利 《西部医学》2018,30(7):1088-1092
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是指由于某些恶性肿瘤等原因造成胆道梗阻所引起的以高胆红素血症、组织和体液黄染和胆管扩张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因MOJ患者常合并有营养不良,因此营养支持在MOJ患者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脂肪乳剂可为人体提供许多必需脂肪酸,是肠外营养的重要能量来源,脂肪酸在体内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MOJ患者常有代谢功能障碍,使得脂肪乳剂在体内往往难以耐受。近些年来各种脂肪乳的出现使得MOJ患者营养支持的应用有了不同的思路,本文就脂肪酸在体内的作用、代谢以及各种脂肪乳剂的应用及其优缺点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处理及并发症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胆围手术期处理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1997年7月~2006年12月期间12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并对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和采取治疗方法进行总结。结果完全性胆道引流手术和部分胆道引流手术对肝功能(GPT、GOT)的改善情况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提高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手术耐受性,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梗阻性黄疸可重复性体内外引流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旨在建立可重复性梗阻性黄疸的体内外引流动物模型。 方法 :将新西兰白兔的胆总管截断 ,分别将其近端和远端用直径 3mm的硅胶管连接后 ,建立皮下隧道 ,并用三通管连接 ,建成可重复性梗阻性黄疸时体内外引流模型 ,测定对照组、拟手术组及术后第 2周以及胆道内、外引流后第 2周的生化指标及体重的变化。 结果 :梗阻模型术后第 2周与对照组相比 ,γ GT、STB、SIB、Alb/Glb、CHO、LDL、TBA、BUN、UA的差异极显著 (P <0 .0 1) ,Alb、ALT、AST的差异显著 (P <0 .0 5 )。当施行内、外胆道引流术 2周后 ,内引流组与对照组相比 ,除了CHO、LDL、TBA的差异极显著 (P <0 .0 1)外 ,其余各值差异不显著。外引流组与对照组相比 ,Alb/Glb、CHO、LDL、TBA差异极显著 (P<0 .0 1)。内外引流的Alb/Glb相比 ,差异极显著 (P <0 .0 1) ,Alb、CHO、LDL、TBA的差异显著 (P <0 .0 5 )。 结论 :为研究梗阻性黄疸提供了一个简单且可重复使用的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经ERCP放置胆道支架与经PTBD放置胆道支架两种途径解除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通过介入途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128例患者,其中71例采用ERCP放置胆道内支架,57例采用PTBD放置胆道内支架,比较两种不同引流方式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71例ERCP患者中,5例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合并有ERCP术后胰腺炎,1例胆道出血,1例感染发热,并发症发生率为7.0%,57例PTBD患者中8例出现并发症,其中4例感染发热,2例出现出血,1例胆汁性腹膜炎,1例肝脓肿,并发症发生率为14.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ERCP放置胆道内支架在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