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血塞通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彩萍  高寒梅  郭靖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0):2355-2356
目的:观察血塞通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血塞通联合巴曲酶治疗组(治疗组)和巴曲酶治疗组(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7、14d神经功能缺损及治疗后14d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同时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出血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两组治疗后第7d、第14d神经功能缺损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或P〈0.01),但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14d后临床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85.7%)较对照组(67.6%)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14d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塞通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单用巴曲酶,且安全、实用。中西药结合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降纤酶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共88例,随机分为两组,降纤酶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治疗组)57例,降纤酶治疗(对照组)31例。疗程均为14天。结果:治疗组显效率85.96%,对照组61.29%,两组比较,P〈0.01。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降纤酶合补阳还五汤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单用巴曲酶及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以疗程14、21、90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3个月时Barthel指数评分为标准观察疗效。结果:两组病人疗程14d、21、90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3个月时Barthel指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显著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奥扎格雷钠联合巴曲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岐  王红艳 《当代医学》2010,16(32):32-33
目的评价奥扎格雷钠联合巴曲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给予奥扎格雷钠80mg,2次/d,治疗14d,联合应用巴曲酶10U、5U、5U于入院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静点;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钠80mg,2次/d,静滴14d。按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治疗前、治疗后2周评分。结果 (1)治疗组治疗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治疗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间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与巴曲酶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优于单用奥扎格雷钠。  相似文献   

5.
赵秀杰  王明兰 《医学综述》2012,18(12):1952-1953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和巴曲酶联合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联合组使用依达拉奉和巴曲酶静脉滴注,巴曲酶组单用巴曲酶。结果治疗14 d后,联合组和巴曲酶组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巴曲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与巴曲酶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患者均在控制高血压、降低颅内压等综合治疗基础上使用扩张血管和改善微循环等药物,治疗组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每隔12h一次,共用10d;巴曲酶第1天10BU加入生理盐水150ml静脉滴注,第3、5天分别5BU静脉滴注。对照组用胞二磷胆碱1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1次/d,共用10d;同时应用巴曲酶,用法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而对照组为72.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巴曲酶与依达拉奉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治疗14d时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显效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巴曲酶与依达拉奉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巴曲酶与奥扎格雷钠的联合治疗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治疗效果。方法:对120例临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之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联合应用巴曲酶奥扎格雷钠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更安全、有效,对降低致残率、死亡率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对卒中的预警作用。方法:比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急性脑梗死组、慢性脑供血不足组及正常体检组血浆中的LPA水平,分析血浆中的LPA水平与TIA组、急性脑梗死组、慢性脑供血不足组及正常体检组的临床特征关系。结果:TIA组及急性脑梗死组血浆中的LPA水平显著高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组及正常体检组;TIA组、急性脑梗死组、慢性脑供血不足组及正常体检组中有房颤的患者LPA水平显著高于非房颤的患者;LPA水平升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更易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急性脑梗死组中LPA水平影响患者出院时病情。结论:LPA预警TIA及急性脑梗死是切实可行的;房颤患者LPA是升高的;LPA可作为进展性脑梗死的预警因子;急性脑梗死预后与LPA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与再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2001年12月至2003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特殊对照组、常规对照组.在应用巴曲酶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第14天进行血液相关指标的检测及脑CT扫描.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第7天血FIB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第14天FIB明显回升至治疗前水平,甚至高于用药前水平;治疗组30例患者中有3例于14天~21天出现了再梗死,发生再梗死的患者其FIB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范围.特殊对照组在治疗后第7天血FIB水平与治疗前相比也明显下降(P<0.01),在治疗后第14天仍维持较低水平;而常规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血FIB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特殊对照组和常规对照组均未出现再梗死病例.治疗组治疗后脑CT扫描梗塞灶体积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与特殊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但明显小于常规对照组(P<0.05).结论:巴曲酶治疗脑梗死过程中降低FIB血浆浓度后又有反弹导致FIB浓度增高,与再梗死有一定的关系,在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东菱迪芙治疗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后血浆D-二聚体(D-Dimer)及纤维蛋白原(FIB)变化。方法:将120例腔梗患者随机分为东菱迪芙组和常规治疗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神经细胞营养药和常规药物,而东菱迪芙组在第1,第3,第5,第7天加用东菱迪芙治疗;同时设有急性脑梗塞(ACI)组30例,并设正常对照组30例。测定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结果:治疗前腔梗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急性脑梗塞患者(P〈0.05);东菱迪芙治疗后第7天,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FIB明显降低(P〈0.05);第14天,D-二聚体与治疗前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东菱迪芙使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纤溶活性增强,凝血活性相对减弱,促进微血栓溶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入选的84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保护剂、脱水剂、改善脑供血及对症治疗;研究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连用2周。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研究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3.527)。治疗期间两组无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病例出现,肝肾功能均正常。结论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张琪  陈晓光  车琳 《黑龙江医学》2010,34(2):115-116
目的评价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组84例随机分成降纤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除行常规治疗外,治疗组加用东菱迪芙第1、2、4 d,10 Bu,生理盐水250 mL,静点;第3、5 d,给予东菱迪芙5.0 Bu,静点;对照组用疏血通6.0 mL加生理盐水250 mL,静点。评定指标:包括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东菱迪芙治疗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30 d,临床有效率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且相对安全,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进展加重的预测价值,旨在寻找急性进展性脑梗死较为可靠的预测指标。方法收集2016年10月~2017年12月于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其中进展组20例,非进展组60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健康组。分别比较LPA、MPV在三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健康组比较,进展组、非进展组患者入院第1、3、7天的血浆LPA水平明显增高(P均0.01);与非进展组比较,进展组入院第1、3、7天的血浆LPA水平明显增高(P均0.01)。进展组、非进展组入院第1天MPV水平与健康组MPV水平分别为(11.71±0.88)f L、(10.82±1.11)f L、(10.12±0.92)f L,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01,P0.001),进行组间多重比较SNK-q检验后各组间仍具有差异(P0.001),即进展组非进展组健康组。当LPA水平172.62 ng/m L时,MPV水平10.94 f L可作为APCI的预测临界值,YILPA=0.583YIMPV=0.367。结论 LPA、MPV升高有助于判断脑梗死的病情加重,且LPA的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巴曲酶与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单用巴曲酶组(巴曲酶组)33例和巴曲霉 奥扎格雷钠组(联合组)44例,观察治疗前后欧洲脑卒中量表(ESS)评定及生活自理能力Barthdl指数(BI)分值的变化、治疗前及治疗后1、3、71、0 d纤维蛋白原值以及其安全性。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急性脑梗死第3周后,ESS分值高于巴曲霉组(P<0.05),BI指数评分生活大部分自理的占77.85%,两组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出血发生。结论:巴曲酶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优于单药治疗,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李娟 《陕西医学杂志》2008,37(4):476-479
目的:探讨巴曲酶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单用阿司匹林组(ASA组)23例、单用巴曲酶组(巴曲酶组)15例及两者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24例,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高切应力、红细胞压积、凝血功能、卒中量表评分(NIHSS)及生活自理能力(MBI)的变化,并比较出血(包括颅内出血及其他脏器出血)的发生率。结果:3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60s、180s及最大聚集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作用最明显(P<0.05),巴曲酶组及联合治疗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血高切应力均降低(P<0.005,P<0.01)。生活自理能力恢复联合治疗组(75.80%)优于巴曲酶组(47.11%)和ASA组(18.45%)。出血发生率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个月时3组NIHSS、MBI比较显示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均P<0.001)。结论:巴曲酶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优于单药治疗,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巴曲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动态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巴曲酶治疗,动态检测Fg,D-D,PT,Plat指标。结果:给予巴曲酶治疗过程中,Fg于1周降至最低水平,2周后恢复正常;D-D于1-3d升高最明显,1周后恢复正常,而PT、Plat无明显变化,结论:巴曲酶使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下降,而纤溶活性增强,治疗脑梗死疗效高,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东菱迪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东菱迪芙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临床疗效评定,并测定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生活能力状态的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东菱迪芙能够降解纤维蛋白原,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9.
丹参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及对血清IL-6、MMP9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95例发病〈48 h的颈内动脉系统ACI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n=46)、丹参川芎嗪治疗组(n=49)以及对照组(健康体检者,n=40)。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7,14天测血清IL-6、MMP9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等疗效观察。结果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和丹参川芎嗪治疗组的IL-6、MMP9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逐渐降低。治疗后第3,7天丹参川芎嗪组IL-6、MMP9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丹参川芎嗪治疗组第7天,常规治疗组第14天血清IL-6、MMP9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丹参川芎嗪治疗组出现进展型脑梗死比常规治疗组少;丹参川芎嗪治疗组总有效率(91.8%)高于常规治疗组(63.0%)。结论丹参川芎嗪可降低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血清IL-6、MMP9水平,并可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VEGF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补阳还五汤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分别治疗14天后比较其血清VEGF含量。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VEGF含量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而对照组无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血清VEG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阳还五汤能有效提高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VEGF含量,促进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