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气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保胃气的学术思想贯穿于《伤寒论》全书,不仅在遣方用药中处处体现出保胃气的原则,而且在用药剂量、煎药、服药等各个环节中亦时时注意顾护胃气。《伤寒论》保胃气思想可概括为扶正尤重建胃气,祛邪不忘保胃气,调养之中护胃气,预后判断察胃气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内经》有“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以“胃气为本”之论述,《伤寒论》结合临床实践,使之进一步发挥、完善。论中反复 (10余次 )提及胃气,并以脾胃所派生出的营卫之盛衰作为疾病发生与否的内在根据,以能食与否 (胃气的弱 )作为疾病发展 (传变 )和转归 (预后 )的辨证依据,提出了“无犯胃气”、“令胃气和则愈”的治疗原则。保胃气之秘旨贯穿通篇。试从疾病的发生、传变、预后、治疗等方面粗浅地探讨《伤寒论》重脾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伤寒论》中“胃气”思想在病脉辨证中的运用。[方法]逐条摘录《伤寒论》中与胃气相关的服药、饮食、大便、脉象等条文,归纳其胃气思想在疾病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的运用。[结果]《伤寒论》主张试验性地投用水谷和药物以测胃气之盛衰。药食后发热则胃气受损、疾病难愈,不发热则胃气尚存、疾病易愈;腹中转矢气则胃气实、可攻下,无矢气则胃气虚、不可攻下。能食代表中焦实热、胃气来复或中焦虚极;不能食者根据伴随症状又有寒、热、虚、实之分。通过观察大便的数量、颜色、形状、次数、气味,可推断疾病的寒、热、虚、实、瘀血。脉证相符提示胃气尚存、病重能愈;脉证不符提示胃气衰败、病轻难愈;趺阳脉(冲阳脉)浮、太溪脉小于趺阳脉均是有胃气的表现。[结论]《伤寒论》常通过试药食、问饮食、审大便、切脉博来判断胃气的盛衰和戾、推断疾病的性质和轻重。  相似文献   

4.
论《伤寒论》的保胃气思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胃气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胃气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伤寒论》全书首重胃气,首开临证保胃气之先河,奠定后世脾胃学说基础。《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调护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了《伤寒论》所揭示的非药物疗法作用机理和应用规律。其作用机理在于通过助药力、缓药性、祛邪、调养、探试等作用,达到充分发挥药物治疗作用和尽可能保全胃气的目的。其应用规律是辨证施治。它可指导正确使用非药物疗法。  相似文献   

6.
胃气包括胃阴胃阳,它的盛衰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老年人发病常以胃气虚损为基础,其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提示对于老年病的预防、治疗、用药必须时刻注意保护胃气。《伤寒论》胃气为本的观点贯穿于全书始终,为临床上老年病的防治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思想。从预防、施治、用药注意等方面,阐述《伤寒论》胃气学说在老年病中的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胃气”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伤寒论》中胃气的涵义,分析胃气和的生理状态、胃气不和的病理状态,并提出保护胃气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探讨《伤寒论》中"保胃气"的学术思想,并阐述用《伤寒论》"保胃气"思想指导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认为"保胃气"当贯穿于恶性肿瘤治疗的始终。  相似文献   

9.
中医辨证论治之鼻祖的《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发病和辨证论治中的作用,顾护脾胃的思想和保胃气之秘旨贯穿于《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杂病辨证论治体系通篇。从承前启后重视脾胃,六经发病重在脾胃,六经传变脾胃为枢,治疗原则无犯胃气,立法处方法重脾胃,调理脾胃寒热虚实,提出治禁源于护胃,煎服调护顾护脾胃,预后吉凶胃气为本,病瘥调理继培后天等10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是中医用来阐述胃气能影响疾病的转归、预后的一句常用术语。《伤寒论》作为一部外感热病的专著,在治疗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扶阳气,存津液”,祛邪以安正的基本精神。本文着重从中医药理学的角度来阐明仲景重视保护胃气的有关论述,并作初步探讨。药物炮制与保护胃气药物的炮制在于消除、减轻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改变药物的性能和增强疗效。《伤寒论》中凡需炮制的药物都有详细  相似文献   

11.
三承气皆出自《伤寒论》。因其能攻下腑实,泻热救阴,承顺胃气,使塞者通,闭者畅而故名。吴瑭云:“承气者,承顺胃气也”“故承气汤通胃结,救胃阴,仍系承胃腑本来下降之气。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继承了《内经》重视脾胃的基本理论 ,使顾护脾胃思想贯穿其辨证施治的始终。从扶正祛邪时之健脾胃 ,用药峻烈时之护脾胃、病后调养时之养脾胃三个方面总结论述了仲景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 ,以使这一学术思想更好的指导临证应用  相似文献   

13.
十枣汤是《伤寒论》中一首经典方剂,它由甘遂、大戟、芫花、大枣四味药组成,前三味峻下逐水药,药性峻烈,但加入大枣一味补中益气,能保护胃气,缓和其峻烈之性,该方药少量轻,配伍精当。服用有严格的剂量要求和方法及药后的调养。能按原方要求用药对去除现代医学的胸腔积液确有立竿见影之效。如此方便效佳的方剂,可惜近年已鲜有人用,希望引起同道对此方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论顾护脾胃在仲景学术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继承了《内经》重视脾胃的基本理论,使顾护脾胃思想贯穿其辨证施治的始终。从扶正祛邪时之健脾胃,用药峻烈时之护脾胃、病后调养时之养脾胃三个方面总结论述了仲景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以使这一学术思想更好的指导临证应用。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保胃气”法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一部上承《内》《难》,下启后学,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古典医籍。论中有许多条文涉及了胃气,对胃气的保护和治疗均有独特见解。“保胃气”在《伤寒论》中不是一种单纯的治法,而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法则,它体现在伤寒病辨证论治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脾胃立论,阐述原发性痛经病机基础所重在冲脉,所重在胃气,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冲任之血由阳明水谷所化,而阳明胃气为冲脉之本,认为脾胃损伤→气血失和→冲任劳损是月经不调之经行腹痛的重要病机,强调以调理太阴阳明为总纲,调养脾胃治疗本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从脾胃立论,阐述原发性痛经病机基础所重在冲脉,所重在胃气,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冲任之血由阳明水谷所化,而阳明胃气为冲脉之本,认为脾胃损伤→气血失和→冲任劳损是月经不调之经行腹痛的重要病机,强调以调理太阴阳明为总纲,调养脾胃治疗本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脾胃病能致呕吐已为人们所熟知 ,笔者认为五脏六腑均可导致呕吐。今不揣浅陋 ,试述如下 ,请同道指正。1 心肺受损生呕吐心主血 ,五行属火。“火郁之发 ,民病呕逆”(《素问·六元正气大论》)。心经郁热 ,心火亢盛 ,内燔足阴明胃 ,可使胃气上逆而呕吐。如温病热入营卫之呕吐证 ,即是心火亢盛、灼伤胃络之故。心阳虚弱 ,心气不足 ,亦可影响胃气的和降而出现呕吐。“少阴病 ,欲吐不止 ,心烦 ,但欲寐”(《伤寒论》) ,即为心阳虚损 ,寒邪上逆之证。由心脏导致的呕吐 ,属实证热证者 ,呕吐物多夹有血液 ,伴发热、神昏、谵语等症状 ,治疗可用犀角地…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是具有独特经方理论体系的著作,论中很少涉及脏腑经络之说,而《脉经》是以脏腑经络辨证的理论体系,与《伤寒论》不是相同的理论体系,故不能用《脉经》之"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来解释《伤寒论》之促脉,而要从《伤寒论》原文精神探求.通观全论的基础上,认为《伤寒论》之促脉当为寸脉浮、关以下沉之象,其主病当为津液有所伤之表不解而已.  相似文献   

20.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人以胃气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素问·平人气象论》)。这是《内经》重视胃气的至理铭言。《伤寒论》继承了《内经》注重胃气的学术思想,通过对外感疾病辨证论治基本规律的阐述和总结,从祛邪与扶正两方面体现了“保胃气”在防治疾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把“保胃气”作为外感疾病的重要治疗法则,贯穿到六经病证的临床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